 |
 |
 |
[最新訊息] |
活動消息:
演講:綠色生活,從產地到餐桌 |
 |
 |
[全變中心專欄] |
【原民狩獵如何行】
裴家騏:適當狩獵有助保育 前提為持續生態監測 |
 |
[國際重要新聞] |
永續發展與社經衝擊:
Water scarcity threatens Shimla's tourism industry 【閱讀全文】
大氣化學與公共衛生:
The rate of diabetes has more than doubled in Africa and no one is ready for it 【閱讀全文】
氣候變遷:
Global warming is making the Earth tilt on its axis - and shrinking India is pushing the North Pole towards London 【閱讀全文】
環境變遷與生態衝擊:
Rising carbon dioxide levels reduce protein in crucial pollen source for bees
【閱讀全文】
|
 |
[國內環境新聞] |
農地換來「螺絲王國」 高雄扣件展農民舉白布條抗議
【閱讀全文】 |
 |
[課程資訊] |
歡迎申請104學年度第2學期地球系統科學學程、永續資源學程以及能源科技學程。
|
 |
|
活動訊息 |
|
演講:綠色生活,從產地到餐桌。
|
▋綠色生活,從產地到餐桌。東吳社會系與好食機農食整合。
・主講:謝昇佑/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
・時間:2016.3.7(一) 12:30~14:00
・地點:臺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前棟2樓202會議室(近台大醉月湖畔)
・報名網址:http://ppt.cc/zOB6e(便於估算餐點數量)
現代社會普遍存在「飲食不正義」的問題,之所以會「飲食不正義」,主要是因為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在過度商品化的市場機制下,出現了上游到下游環環相扣的問題鍊。例如,為了量產而過度使用農藥;為了降低成本而使用劣質加工食材。若要有效處理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跳脫傳統農食商品化的思維,重新理解既是市場經濟,也是維生經濟的農食體系。透過農食互助網、食農教育的實際經驗,我們從銷售管道、市場與社會學的角度重新了解目前我國在農業市場上小農每天所需面臨的困境,以及農產品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遭遇的問題,這一些了解與省思有助於我們重新解讀當代食安的關鍵問題。
主講人簡介:好食機農食整合有限公司(社會企業)共同創辦人,關切環境議題與農食議題,致力於友善環境生產、消費者食農教育、建構公平貿易的食農運作新業態。
「食安與社會研究」講座預告:
▋05/02 「灰色食品」的科技與社會/陽明科技與社會所郭文華
▋06/07 青年創業環境友善茶行動/台大城鄉所張聖琳 、大桌環境整合
|
|
 |
|
|
|
|
 |
 |
 |
 |
|
原民狩獵如何行 |
|
|
|
近日原民狩獵權再受熱議,生態學者東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裴家騏,推介國際目前成功案例遠多過失敗案例的「ICCA社區治理」概念。強調在持續的監測下,適當狩獵是達到保育的辦法。台灣正到了應該建立相關資料的時刻,要揮別總是因抗拒、過份擔憂而不願起步以致失去開始管理的時機。

裴家騏:適當狩獵有助保育 前提為持續生態監測
「就算是瀕臨絕種的動物,也每年都有狩獵配額。」裴家騏解釋,狩獵也是一種永續利用,因為狩獵得到的利益與好處,促使利用者關懷在地資源。在這樣的邏輯下,即便獅子、大象、北極熊等屬瀕危的動物,在非洲、阿拉斯加等地的原民部落,也每年都核有狩獵量供外來者前往休閒娛樂用的狩獵用途。因為每一隻動物的獵捕,都帶給當地驚人的價值,例如到辛巴威獵殺一頭獅子,需繳給部落3萬美元、並全程聘請當地嚮導等費用,這樣的利益可改善當地生活現況,也使當地人設法去妥善治理守衛,達到保育效果。
然這樣「精打細算」的作法,其實是經過改變的。裴家騏指出,在1980年代前,國際曾對瀕危動物採取「一個也不能少」的態度,想努力保護每個珍稀個體,甚至採取軍隊荷槍實彈的跟隨守護。但這種把動物與社區居民徹底隔離的作法,並沒有讓這些要保護的動物「從此在我們留給牠的小花園順利的生長著」,因為當地居民受限法令,只能承受著大象、犀牛闖入造成破壞,卻無法採取任何反制,引發出來的不歡迎心情,讓他們選擇設法在不違法的狀況下,想辦法讓自己的地盤變成動物不會喜歡來的樣態,反而更破壞棲地。
狩獵個體換族群保育 精算機制仰賴監測生態趨勢
在接受了「以犧牲個體的生命、動物權換取族群的保育」邏輯後,首要面對的問題就是「那可以開放狩獵的數量如何來?」裴家騏表示,關鍵就在監測資料。
但監測並非是算出每一種動物的真實總數。裴家騏強調,難以計算,且誤差極大,目前僅有瀕危動物才會統計個體數量,然也的確還是存在誤差,一般而言,生物族群管理看的是「趨勢」。
如何看出生態趨勢,裴家騏指出,例如原住民獵人的傳統智慧與山林經驗就富有許多指標。例如管理一座獵場的原民獵人,每年走固定的路線,便可以從沿途聽到的鳥啼聲、山豬行走的痕跡等察覺獵場生態狀況,不需細究幾聲鳥叫聲代表有幾隻鳥,而是理解鳥叫聲與族群數量是正相關的,累積下來,便是一個足以顯現出生態趨勢的指標。
而原民獵場往往是數個輪流替換,有的獵人從觀察捕捉到的獵物數量來評估是否該換了,也有獵人是選擇幾個月前上山探勘,看哪一個地面的植披最少、甚至早已滿地動物排遺,表示動物數量豐富,便能決定要使用哪個獵場。
裴家騏指出,類似的指標非常多,複雜的、簡而易見的都有,都足以作為狩獵管理的條件,若仍不放心,也可再佐以現代化的設備如自動相機、錄音機等,來協助驗證。但裴家騏表示,其實並非一定要由學者的研究團隊負責調查,獵人的傳統智慧也都已有可信的指標性。
狩展開監測資料累積 才有開始管理的機會
裴家騏強調,不管是狩獵這種受歸為「消耗性」的利用,或是所謂生態旅遊、目擊式狩獵的「非消耗性」利用,也同樣需要監測。一般民眾往往認為沒有獵殺行為對動物族群就沒有消耗,動保團體也時常建議以非消耗性的利用取代狩獵。但殊不知賞鯨船的水下噪音、深夜上山賞飛鼠、貓頭鷹等,同樣是在擾動當地生態,也應該進行監測,並不一定非消耗性使用對族群保育就是絕對安全的。
裴家騏認為,應該盡快將趨勢的概念納入狩獵規範中,讓相關監測資料開始累計,才能真的開始有所管理,反之,選擇繼續忽視、否認狩獵行為其實一直持續發生,反而錯失開始管理的機會。裴家騏舉例美國的狩獵管理,美國的狩獵人口達到全國的1/10,可說相當樂衷,約3000萬的人口在獵季進入獵場狩獵,政府如何決定賣出狩獵票券的數量跟總類、甚至報紙在體育版刊出狩獵分析,都是來自累積百年的統計。
出處:
【原民狩獵如何行】裴家騏:適當狩獵有助保育 前提為持續生態監測 【出處連結】
|
 |
 |
 |
 |
 |
|
水源短缺 |
Water scarcity threatens Shimla's tourism industry
西姆拉近期嚴重缺水,飯店業沒有自來水可用,遊客必須額外購買桶裝水,將可能衝擊到當地觀光產業。 【閱讀全文】 |
|
|
|
榴槤 |
Hot season puts the heat on durian supply in Malaysia
由於馬來西亞近日熱浪作祟,作物無法獲得足夠水分導致減產,其中榴槤產量更是銳減40%。 【閱讀全文】 |
|
|
Peabody公司 |
Coal Slide Pushes Peabody Energy Into Bankruptcy
由於近年來中國經濟疲軟、環保意識興起、頁岩油氣開發導致煤礦需求急遽下滑,世界最大的私人煤礦能源企業Peabody近日申請破產保護。
【閱讀全文】 |
|
|
尚比亞乾旱 |
Climate Change Hits Hard in Zambia, an African Success Story
尚比亞近日的乾旱導致世界最大的水力發電的卡里巴水壩水位下降,無水可用來發電,將可能衝擊該國經濟與工業。 【閱讀全文】 |
|
|
|
|
 |
 |
|
非洲糖尿病 |
The rate of diabetes has more than doubled in Africa and no one is ready for it
1980年代非洲罹患糖尿病的數量僅400萬人,但非洲經濟日益改善、飲食習慣改變,但慢性病的照護政策卻不盡完善,到了2014年,罹病人數爆增到2500萬。 【閱讀全文】 |
|
|
|
蘚苔 |
Using moss as a bioindicator of air pollution
蘚苔植物沒有根,必須從空氣吸收養分和水氣,因此可藉由分析蘚苔植物的成分來分析空氣品質。 【閱讀全文】 |
|
|
心臟病與女性 |
Prevalence of heart disease in women on a steady rise
都市化導致印度人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人數上升了10%,其中中下層階級的中年婦女是最主要的患者。每年約有超過40萬的女性因病死亡,占了一半的新血管疾病患者死亡人數。 【閱讀全文】 |
|
|
地下水汙染 |
Rural Water, Not City Smog, May Be China’s Pollution Nightmare
中國有將近80%的淺層地下水受到嚴重汙染,而這些不適合飲用和做為生活用水的地下水多分布在人口密集的平原。 【閱讀全文】 |
|
|
 |
 |
|
自轉軸傾斜 |
Global warming is making the Earth tilt on its axis - and shrinking India is pushing the North Pole towards London
格陵蘭和極地附近冰層融化,以及印度過度超抽地下水改變了地球的重量分佈,進而導致地球自轉軸的傾斜方式改變。 【閱讀全文】 |
|
|
|
小島缺水 |
Parched Paradises: Climate Change Could Cause Water Scarcity for Small Islands, Study Says
到本世紀中末期,加勒比海、太平洋與大西洋上的小島將會因為全球氣溫上升、降雨模式改變等因素而變得更乾燥。 【閱讀全文】 |
|
|
馬國熱浪 |
259 schools to close in Malaysia because of heat wave
馬來西亞近日熱浪來襲,氣溫在72小時內超過攝氏37度,當局下令玻璃市及彭亨州259所學校停課。 【閱讀全文】 |
|
|
海平面上升 |
Sea-level rise factors unravelled
科學家指出,影響海平面上升的因素有70%是因為人為製造的溫室氣體,其他原因還有氣膠汙染、聖嬰現象、太陽輻射變動等。 【閱讀全文】 |
|
|
|
|
 |
 |
|
蜜蜂 |
Rising carbon dioxide levels reduce protein in crucial pollen source for bees
從工業時代到現在,由於二氧化碳濃度上升,黃花花粉中的蛋白質濃度下降1/3,蜜蜂可從花粉攝取到的營養便越來越少,影響到蜜蜂族群的生存與健康。 【閱讀全文】 |
|
|
|
駝鹿 |
Twentieth century warming allowed moose to colonize the Alaskan tundra
暖化導致阿拉斯加動土區的灌木叢增生,以灌木為食的駝鹿野漸漸向北擴張領域。 【閱讀全文】 |
|
|
老虎復育 |
Enough habitat left to double wild tiger numbers by 2022, study finds
研究指出目前的棲地若能繼續保持不被破壞,在2022年以前老虎數量有望可復育到目前數量的兩倍。 【閱讀全文】 |
|
|
蛾 |
Moths in cities have learned to avoid man-made light
由於趨光性的蛾聚集在人造燈泡下被燒死或被獵殺的風險增高,牠們已漸漸學會躲避都市裡的人造燈火。 【閱讀全文】 |
|
|
|
|
 |
 |
 |
 |
|
螺絲產業汙染 |
農地換來「螺絲王國」 高雄扣件展農民舉白布條抗議
【閱讀全文】 |
|
|
|
砂石車 |
濁水溪砂石車擾民 水利署:限制將更嚴格
【閱讀全文】 |
|
|
基隆河汙染 |
李富城批基隆河髒亂 北市:大潮影響
【閱讀全文】 |
|
|
環保署新政 |
準環保署長李應元:一年內組改 成立環資部
【閱讀全文】 |
|
|
丹大生態旅遊 |
與部落共好 丹大生態旅遊踏出第一步——專訪南投林管處長張岱
【閱讀全文】 |
|
|
魚群暴斃 |
梧棲大排缺氧魚群屢暴斃?林陵三懷疑
【閱讀全文】 |
|
|
龍鑾潭乾涸 |
龍鑾潭嚴重乾涸 接近呆水位
【閱讀全文】 |
|
|
PM2.5 |
大氣擴散不佳 雲嘉南PM2.5達紅色警戒
【閱讀全文】 |
|
|
德翔輪案 |
「蹦火仔」船今年首出航 無魚可捕卻見龜屍
【閱讀全文】 |
|
|
|
|
 |
 |
 |
 |
|
|
|
|
|
.jpg) |
|
|
|
|
|
學程公告 |
學分學程新增能源與環境導論(228 U3150)課程,歡迎選修!
申請地球系統科學學程、永續資源學程以及能源科技學程的同學,請至 教務處學分學程管理系統 提出申請,申請完成後下載申請表,於每學期加退選結束後一週內將申請表連同成績單送交全球變遷研究中心辦公室。 |
|
|
|
|
學程課程規畫表 |
永續資源學程課程規劃表
地球系統科學學程課程規劃表
能源科技學程課程規劃表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