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第123期電子報 2019.12.23


(一) 歡迎同學至「大專校院就業職能診斷平台UCAN」,免費做線上職能測驗!

「大專校院就業職能診斷平台UCAN」可協助大專學生瞭解自己的職涯發展方向、更有目標、更有動機的強化相關職能,教育部發展「大專校院就業職能診斷平台」(UCAN),結合職涯探索及職能診斷,以貼近產業需求的職能為依據,增加學生對職場趨勢的暸解,並透過自我診斷,提高職場競爭力。

目前診斷平台能提供同學職業查詢、職業興趣診斷及職能診斷等等服務。平台網址:http://ucan.moe.edu.tw>

    使用方法:
    1. 請由首頁左邊使用者登入
    2. 直接點選帳號申請
    3. 依流程指示操作即可完成帳號密碼之申請
    4. 並且能開始做測驗,完成測驗後可以馬上得到結果。

★同學若有問題,可直接由網頁與平台之"聯絡我們"提出問題或與職涯中心聯繫

(二) Passion Worker臺大人職場手冊

今年的主題為「大學無用論?」,編輯小組透過此反思性的議題,採訪了來自不同領域的 20 位臺大校友,請校友們分享在進入職場多年後,對大學生活的反思與觀點。

本刊物用文字呈現了臺大校友極具思辨、勇敢追求人生的一面,希望藉學長姐的寶貴經驗以協助學弟妹們在大學、職場及追尋人生方向上擁有新的視野。本期電子報精選出二篇特稿刊登,實體書可以憑學生證或校友證到職涯中心免費領取。



人生與創作都需不斷與自我對話

採訪/撰文:李靜宜

#「上大學是為了培養人脈與人生觀」可以說是一種後見之明
#學校也應嘗試為學生提供就業環境

羅傳樵
— 臺灣「妖怪推理」小說家
學歷:
東吳大學中文系
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東方哲學組
現職: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故事原案
專職小說家
作品:小說《臺北城裡妖魔跋扈》、《帝國大學赤雨騷亂》等。實境遊戲〈金魅殺人魔術〉、〈西門町的四月笨蛋〉、〈城市邊陲的遁逃者〉等。


提及妖怪,有些人會想到來自日本的河童、妖狐。論及神話,想必跑不了希臘、羅馬眾神。然而臺灣人對自己的鬼怪神話所知多少?我們自己有本土的妖怪作品嗎?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便是這麼一個以臺灣妖怪為創作主題的團隊,產出不少桌遊、實境遊戲與小說作品,讓更多人認識臺灣在地文化。筆名瀟湘神的羅傳樵,身為團隊的一員,自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後,轉至臺大哲學研究所就讀,並在此期間,發現了自己對於臺灣在地文史的興趣。跨越文、史、哲三重領域的他,現今除了在與臺大奇幻社的夥伴一同創立的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擔任故事原案外,也是位專職小說家,著有《臺北城裡妖魔跋扈》、《帝國大學赤雨騷亂》等作品。

對文科的學習與研究有豐富經驗的他,談及刊物主題「大學無用論?」,認為雖然中文系的課程對學習創作沒有直接幫助,但自己卻從中學習了看待文化的觀點。而在回應「科系與就業的關係」這個問題前,他表示應先討論學生念大學的目的,並檢討學校在此方面提供的資源。

中文系,研究中文而非培養創作能力

從國中開始寫武俠小說,到高中接觸奇幻文學,羅傳樵在求學過程一直抱持著對創作的喜愛,大學也理所當然地進入中文系就讀。「就是念了中文系才知道喜歡創作不一定要念中文」談到中文系的經歷他無奈地說道,比起讓學生培養創作能力,中文系更偏向在從事與中文相關的學術研究。再加上,中文系的課程內容多是閱讀古典作品,雖然可以提供作家文化材料,但其中的思考方式和現代小說完全不同,也無法直接應用在作品中。話雖如此,羅傳樵卻也認為寫作應該是更個人的事,比起被動吸收課堂傳遞的知識,如何藉由課堂教授的內容培養美感,並轉換成自己的東西才是創作者應該面對的課題。

他同時也批判了中文系某些純粹背誦的科目,對於培養美感與學習創作皆沒有幫助。「我覺得真的對一個東西有興趣,要養成美感與品味去看,才可以看出他哪裡好,如果只是背那就真的只是背而已。考完就忘啦,所以這沒用。」他表示這些背誦的課程和華文圈習慣背誦的傳統有關,因為老師求學時就是受過同樣的訓練,教學時便也如法炮製的複製到課程上。這些老師應該調整自己課程的品質,找出真的能讓學生培養素養的學習方法。

自聲韻學與文字學建立起對民族與文化的概念

儘管羅傳樵認為中文系的課對他往後創作並無直接的幫助,但在聲韻學與文字學課程中學習到的概念,卻間接建立起他往後從事文化研究時,理解民族與文化的方式。

以聲韻學課程為例,他的老師時常說「語言是沒有標準的」。課程中,某次用國際標準音標來標字音的作業,尤其令他印象深刻。當時,他標錯了其中一題,本來以為會被扣分,但老師卻理解他這麼標的原因,可能是被平常的發音習慣所影響,而沒有將答案改錯。這件事使羅傳樵開始意識到語言有很強的地方性。另外,透過文字學的課,他也了解到文字並非有條理的生產而出,而是出現後才被人類有條理地整理。這個現象,與文化發展的實際情況相同。這兩件事都對他往後思考文化的方式造成影響。

臺大生活,從社團發現對在地文史妖怪的關懷

大學畢業後,羅傳樵由於抱持著「儒學該如何在現代發展」的問題,報考了哲學研究所,進入臺大就讀。在臺大哲學所求學期間,學習到的知識體系,至今還是會被他納入作品中討論。他也認為多虧有哲學的訓練,讓他可以設計出順暢的對話,讓角色彼此思想碰撞,並以此為自己的特色。

除了哲學知識外,羅傳樵在臺大奇幻藝術研究社的經驗,也為他往後的職涯帶來深遠影響。不只社團的人脈在日後建立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時,發生極大作用,社團固定舉辦的創作茶會,也讓他習慣了作者間互相檢討作品的形式。此外,他在社團所發起的收集臺灣妖怪資料活動,則是開啟了他對臺灣妖怪的關懷。不同於頻繁出現在動漫作品中的日本妖怪,臺灣妖怪鮮少被認識,但羅傳樵不認為這代表臺灣沒有本土妖怪傳說。「臺灣的資料應該很多,只是缺乏整理。」因這次活動,羅傳樵開始進出圖書館五樓的臺灣研究區搜尋相關資料,也的確發現許多有趣的故事,自此點燃他對於臺灣妖怪研究的熱情,並一路將此興趣發展至工作室的故事與他的小說作品中。

投稿出頭天——小說創作者一定要參加徵文比賽嗎?

許多喜歡創作的人總是會被鼓勵投稿,讓作品有被賞識的機會。身為一名職業小說家,羅傳樵也有著輝煌的得獎紀錄,但如今回頭看去,羅傳樵卻對他如今的成就和得過的獎項之關聯感到疑惑。「其實我覺得校內文學獎幫助沒有很大,只是拿一筆錢而已。但如果是像金車或角川,因為是有文類的小說獎,影響比較大,比較能形成指標。」由於臺灣與日本不同,並非得了文學獎就可以出道成為作家,而是要有出書經驗才能被稱為作家。出書的方式依賴各種因緣巧合,羅傳樵自己是因與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在同人展上擺攤時,被出版社發掘,才有機會出書的。由於出書原因和過往的得獎紀錄並無直接關聯,加上他目前從事的創作類型也與金車奇幻小說獎所代表的異世界型奇幻小說,以及角川獎代表的輕小說不同,使他認為得獎比較是一種建立自信的方式,而自己如今的成就也不能歸功於過去的得獎經歷。

既然文學獎項不會直接影響到作家生涯,那麼想成為作家的學生還有去投稿的必要嗎?羅傳樵認為問題的答案應取決於每個人對文學的想像。「我覺得得獎有個幫助,是建立自信,知道這樣是可以得到肯定的,以這個為考量我會建議大家去投稿,但是可能作品的好壞和有沒有得獎並沒有直接關係。」由於得獎與否取決於評審一念之間,喜好純文學的評審不一定會賞識奇幻作品;羅傳樵就曾在臺大文學獎遇過類似的情況,但因作品被另一位評審力捧,才得以獲獎。加上,評審有時看到兩件都相當優異的作品會無法抉擇,轉而會去提拔第三件也還可以的作品。種種狀況都讓得獎結果很難掌控。「所以很難講啦,想有信心可以投看看,但沒有得獎也不用放在心上。」羅傳樵表示,他認為不論得獎與否,自我反省才是對創作真正有幫助的舉動。

大學有用?無用?先釐清大學存在的目的

談及刊物主題「大學無用論?」,羅傳樵認為在斷定「自己的科系對就業有無幫助」之前,應先釐清「上大學是為了找工作嗎?」這件事。因為這個問題本身就蘊含著「念大學是為了找工作」的概念。他曾在當通識課助教時,問底下的學生「你們是為什麼來唸大學的?」結果學生們一臉茫然,答不出半句話。這件事反應了目前在臺灣念大學已經變成一種風氣,如果沒有完成大學學業將不被社會接受,所以學生才進入大學。他表示,若考量到這點,大部分學生「念大學」的目的便只是完成一項人生必經的歷程,而不是與取得某個工作直接相關。

他認為如果念大學的目的是為了找工作的話,學校必須建立起學科與就業市場的關聯。每個學科必須有相對應的產業並為學生安排實習,學生畢業後才知道可以從事什麼工作。但現實中,理科生與文科生面臨的就業條件相差過大,理科生在校期間就可以去實習,對一個產業有充分了解,相較之下,文科生畢業後卻是一片茫然,連可以從事的職業選項都沒有。「我覺得念歷史之類的,理論上還是可以建立產業上的幫助,譬如說影視顧問,但是我們現在相關的產業並沒有建立起來,所以顧問公司無法出現。這樣的話是不是學校考慮到學生的將來,應該積極建立這些管道呢?但也不是,因為大家都是學者,所以就繼續作學問。」現在的大學課程設計偏向將學生培養成學者,讓文科產學分離的情況嚴重,也才導致文組生恐懼畢業即失業的狀況。羅傳樵認為有資源、人脈的學校應該積極建立起與學科相關的產業,而不是覺得學生應該自己解決就業問題,否則此狀況永遠沒辦法改善。

若以臺灣大學目前的狀況而言,「念大學」的目的就不該被視為是為了找工作,否則許多科系將不該成立。因此只能接受另一種觀念,即「念大學是為了累積人脈、改變人生態度、作為提前適應社會的過程」——羅傳樵認為這是一種後見之明,而且是無可奈何下的折衷想法。「坦白說四年很長,把四年都拿來培養人生觀太浪費了,培養人生觀兩年就夠了。」況且如果大學真是為了培養人生觀與人脈而存在,他表示現今的課程設計也是不適當的,應該開設更多通識課,鼓勵學生參加社團活動、認識彼此,才可以更接近目的。

一輩子的工作,以興趣為指南以免痛苦終身

雖然文科的就業市場不樂觀,羅傳樵還是認為自己很喜歡這個學科,而且他也不認為,每個人都有必要去追逐那些容易就業的熱門科系。畢竟醫生或律師等職業也是扇窄門,若是所有人都念這些科目,市場將供過於求,會有更多人失業,而不喜歡這個職業的人待在職場也會很痛苦。他認為選擇「就業方便的科系就讀」這種方式,只適合不知道自己興趣何在的人。「如果是已經知道自己對這個沒興趣還去勉強自己,這是一輩子的事情,所以不值得這樣子。還不如拿去念自己有興趣的東西,那成就還是會比較高阿,雖然不一定可以順利就業。但如果你沒興趣還去念,出社會後沒辦法和那些有興趣的人競爭。那何必讓自己那麼痛苦,還沒成就感呢?還不如辛苦地活下去,還會因為興趣而快樂一點。」

對於還不確定自己興趣何在的人,羅傳樵認為可以不用著急,努力接觸不同的事物,總有一天會發現自己感興趣的事。「坦白說沒有迷惘就不會有答案,就是去接觸各式各樣的東西才會迷惘阿。」他表示多方嘗試也不是浪費時間四處涉獵,而是要順著自己的性向,時時思考自己需要的是什麼,發掘不適合與擅長的領域。同時,他也認為,大學時期不需要理會家長交代「要好好念書」的建議,因為用功念書並非大學最重要的事。「家長動不動就說要念什麼真的是聽聽就好,因為家長不可能為你的人生負責,家長也不可能為一個人的一輩子負責的,所以如果不行就趕快講清楚。」

給學弟妹的建議—— 自我反省,建立世界與自我的關係

羅傳樵認為大學生在學期間應掌握自我反省的能力。相較於出社會後的忙碌,大學時在時間上較有餘裕,又學習著各式各樣的知識。在這段精華時期,學生不該只是被動的接收課程內容,而是該主動思考知識與自己、社會之間的關係。他表示大學是對人生相當重要的階段,趁這段期間建立起自己對於世界的看法,並掌握自己的生命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

給想創作的學生的建議

羅傳樵認為學生若想學習創作,多看、多閱讀、多練習自然是不二法門。除此之外,創作者還要謹記最重要的一點,不能驕傲。因為一旦驕傲便無法看到他人的長處並從中學習,寫作將無法進步。羅傳樵表示不論是學術研究或創作都是一片海洋,種類非常多元,沒有一個人是全能的。因此學生應該藉大量閱讀、自我反省,從眾多作品中找出唯有自己寫得出來的東西,建立自己的特色,才容易脫穎而出。




專職投資人眼中,最好的投資?

採訪/撰文:葉妮姍

#大學的有用與無用,完全是看你要怎麼用
#閱讀是最好的投資

胡升鴻
學歷: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經歷:全曜財經(CMoney)產品經理
現職:專職投資人
          《阿升理財筆記》 / 臉書
          《阿升投資討論區》版主


胡升鴻大學就讀臺大資訊工程學系。曾經創業開過補習班、在全曜財經(CMoney)擔任產品經理。十年前,他透過閱讀認識人生的偶像巴菲特,因此堅定了自己對投資的興趣。目前 32 歲的他,已經是一名專職投資人,不需再依靠上班來獲取收入,並在家中進行全職投資的工作。面對刊物主題「大學無用論?」,胡升鴻認為大學無所謂有用與無用,完全是看學生要怎麼利用。

在專職投資人眼裡,最好的投資是閱讀

除了是一名投資人,胡升鴻更是一名極致的閱讀愛好者。剛進到辦公室,要開始正式的訪談以前,他就興奮地與訪談者們介紹自己最近在閱讀的《世界大局.地圖全解讀》。「你看,法國在這裡建立他們自己的反恐部隊。」、「這些真的很有趣!」胡升鴻開心地指著書上的地圖,言談中充滿著對各類知識的熱情與好奇。

現在的胡升鴻,每年平均會閱讀超過百本以上的書籍。很難想像,23 歲以前的他,其實完全不是一個熱愛閱讀的人。雖然就讀臺大,但他從來不會主動閱讀課外書,甚至自稱是一個「死讀書型」的學生。改變這個習慣的契機,是在 23 歲那一年,他認識到自己一生的偶像——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和他的合夥人查理・蒙格(Charles Munger)。當時的他,閱讀了查理・蒙格的《窮查理的普通常識》,書中寫到「我這輩子遇到來自各行各業的聰明人,沒有不每天閱讀的。沒有,一個都沒有。」——這段話讓他相當的震撼,並且開玩笑般的與採訪者們說「既然這麼高標準的人都這樣講了,我能怎麼辦?所以我就決定開始看書。」

受到偶像的影響,胡升鴻開始大量地閱讀。剛開始看書時,他會試著逐字閱讀,因此讀得很慢。但到後來,在他閱讀過《如何閱讀一本書》後,才發現閱讀其實可以有技巧的跳著看。現在的胡升鴻,可以在十幾分鐘內,快速讀完一本書。胡升鴻分享說「其實書讀的愈多,就會發現書中很多的內容,以前都看過了,那就可以直接翻過去。」對於年輕人,胡升鴻建議「重要的是培養閱讀習慣,因為長時間的累積會造成很大的差距」。他分享自己的經驗——高中和大學時,他會覺得許多朋友比自己聰明和厲害很多;但十多年後再度相聚時,許多記憶中厲害的高手,頓時卻感覺相當普通。胡升鴻推測,這是因為這些人畢業後都沒有持續累積閱讀,但多年後自己卻已經閱讀了上千多本書,因此許多自己知道的內容,對方都不太知道。

基於這個觀點,在胡升鴻自己的《阿升理財筆記》部落格中,他給有意學習投資者的第一個建議,也不是直接選擇任何股票、基金或投資標的——而是閱讀。在部落格中,他寫到「一本書是作者花了幾年,甚至一輩子的時間,所得到的體會,想辦法濃縮在幾百頁的文字裡給你看。」「你只用一點點錢,和幾天的時間,就可以得到作者的畢生精華。」——閱讀本身就是最好的投資。

追求卓越,那就勇敢的進去辦公室找罵

為了學習投資,胡升鴻在退伍後進入了全曜財經(CMoney)上班。由於當時的老闆相當嚴厲、脾氣暴躁,同期的同事都對他相當敬畏。有一次,胡升鴻在規劃圖表時,由於沒有概念就隨便在網路上找幾張圖交差,結果被老闆狠狠責罵了一番。

但在被罵的同時,他也察覺老闆的邏輯非常清楚,批評的內容相當有道理。「所以當時的我就要求我自己,只要做一個東西,就直接進辦公室給他釘(斥責)。」「如果他釘(斥責)得很有道理,我內心就不服輸,想說下次一定要讓你無話可說。」一開始,胡升鴻因為不懂企劃一直被釘,但越到後來被釘的次數也就越少,老闆甚至開始會笑並稱讚他做得不錯。相較一般的員工避之唯恐不及,當時的他反其道而行,盡量把一個禮拜的東西,努力在一、兩天之內完成,並進辦公室讓老闆過目,請對方提供意見。

談到給新鮮人的建議,胡升鴻表示要時常問自己的「成長幅度」有多少。當時的胡升鴻時常主動跟老闆要求不同的工作做,如果覺得一件工作已經可以變成SOP,那他就會請老闆讓工程師去做,並說服老闆讓自己做別的工作。「我幾乎三個月會換一件事情,但很少人這樣;大部分人是做一件事情習慣就好了,最好不要給我新的事情,但這樣就不會有進步。」

專職投資人的生活,和給年輕人的投資建議

現在的胡升鴻,雖然已經是一名不用上班的專職投資者,但還是過著相當紀律的生活。他每日清晨五、六點就會起床,坐在電腦桌前,開始閱讀財報和研究每個產業的現況。如果研究累了,他就轉而翻閱各種領域的閒書,諸如商管、傳記、養生、心靈成長......都是他涉獵的對象。其餘時間,他會外出拜訪各種公司,詢問專業經理人各行各業的商業獲利模式。談及「如何可以每天維持紀律?」胡升鴻分享「清晰的目標」相當重要,「我有我的目標,我很有動力。所以你說睡覺、打電動、看電視,這些都對我來說不好玩。」

此外,胡升鴻也表示「專注」很重要,不要三心二意。他舉出巴菲特的故事:巴菲特的機長曾詢問巴菲特「如何達到人生目標?」,巴菲特就請機長寫下自己的 25 個人生目標,然後從 25 個目標中圈出 5 個最優先。圈選完成後,巴菲特再請機長徹底把剩下 20 個目標完全刪掉,然後告誡他「在前 5 個目標完成前,都要避免碰剩下的 20 個」胡升鴻透過這個故事說明「如果什麼都想碰一下,那就會都做不好,你得到的結果就是都平庸。這樣一定不會很快樂,通常要很快樂、很自豪,就是要一件事情做到夠厲害。」

面對年輕人「如何達成財富自由?」(無需因生活開銷而為錢工作)的問題,胡升鴻說「很多人會直接想用投機的方法,但一開始存錢才是重點。」胡升鴻分享自己在 30 歲前,設定自己工作目標是可以存到 500 萬。以年報酬率 10% 來算,如果一個人擁有 500 萬的本金,那他每年就可以有 50 萬的被動收入,剛好是一個基本上班族的收入。如果能達到這樣的經濟水平,某種程度上就不用再單純為了生計工作,可以轉而去找一份自己有興趣、有成就感的事情來做。30 歲之前的胡升鴻,會定期規劃自己幾歲要到什麼程度。「規劃後,真的就會比別人有動力,因為多數人很少認真思考。」

然而,胡升鴻告誡一般人,即使存到一筆錢,除非本身有熱情或一定天份,否則不要輕易嘗試專職投資。因為一名專職投資人,每日至少要花六小時長時間坐著研究和思考,並花大量的時間選股。專職投資需要一定的紀律、熱情、天賦。對於一般人,胡升鴻建議可以選擇購買 ETF(指數股票型基金),不要花太多時間選股上。其他時間就去做自己有熱情的工作,把投資當作一種錢滾錢、抵抗風險的工具即可。

大學無用論:追求成績,浪費了許多頂尖的學生的時間

面對大學生活,他建議學生「不要太在意成績」。他回憶自己高中時代,當時的他練習數學時,一章節只要練習 10 多題就可以考 90 分;但他同期考上臺大醫學系、最厲害的朋友,每天會下課就坐在座位上練習 100 題,並把刁鑽的題目都練完,最後考到 100 分。——「但是,為什麼我們要讓最頂尖的學生,為了那 10 分浪費這麼多時間?」胡升鴻認為,臺灣的成績至上主義,白白浪費許多學生寶貴的青春。

因此,胡升鴻認為,學生到了大學就不要再只為了考試讀書,應該盡量去挑有興趣的課程去上,思考如何讓自己進步、學習真正需要的內容。回憶學生時代,他表示「覺得自己以前高中、大學還要管成績是非常笨的。因為過眼雲煙,對我完全沒用。」並且說道「如果是高中還要考大學追求成績就算了,但到大學還要追求成績,那就只是過去的追求成績的陋習。」

面對刊物主題「大學無用論?」,胡升鴻表示這個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因為大學的「有用與無用」,完全是看個人要怎麼用。大學生可以選擇翹課,但也可以選擇在課堂上積極跟老師請益;大學生可以選擇待在宿舍不出門,也可以選擇出去交想交的朋友——「大學無用這不是重點,重點是你有沒有持續想要學,這些才是重點。」




★更多資訊請上職涯中心網站首頁最新消息或本中心求才求職網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