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訂閱/取消訂閱歷史回顧 第58期電子報  2012.06.20

最新活動


  1. Discover Industries by Career Insider
  2. Get the inside scoop on the compensation, career path and other vitals of hot jobs with Vault’s profession profiles.

    * EARCH PROFESSIONS
    * MOST POPULAR PROFESSIONS
    * FEATURED PROFESSIONS

    立即至職涯中心網頁 http://career.ntu.edu.tw/ --> 選取 學生身分 --> 選取 Career Insider 即連結到本校計中的驗證頁面 --> 登錄本校學生帳號及密碼 --> 出現Career Insider的登錄頁面,請再另外設定一組在Career Insider網頁使用的帳號密碼,即可完成使用人註冊與登錄。



  • 「臺大生活禮儀教室」101A第11-12講精彩回顧


  • 結業式馮學務長頒發學員代表全勤獎狀

    杜副學務長和最佳突破獎給機械一邱紹博同學

    結業講座—邀請「醫者:披上白袍之前的14堂課」作者臺大醫院內科黃瑞仁教授主講

    課後全體學員與黃教授合影
     

    結業式各組成果展現—第十組的分享

    主持人訪問第一組組長


  • 「樂樂三角舟」首發音樂會成果

  • 職涯中心於2012年初遷入心輔中心所在之望樂樓園區。園區樹木扶疏,綠意盎然,經過精心整理及維護後,更凸顯其雅緻清幽,成為校園美景之一,深獲校內、外訪客及同學的喜愛。為能讓園區優美的庭院空間充分發揮功能,及強化學務處心輔及職涯兩中心與同學們的互動,將運用望樂樓園區場地,不定期配合同學需求,輔導同學辦理小型露天活動,未來希望在長期用心經營之下,可以讓園區成為一個臺大學生自由展現自我及理念交換的開放交誼活動平臺。

    「樂樂三角舟」是由職涯中心與職涯志工NCAO同學一同發想的,樂樂是取自樂業樂活中的兩個「樂」字,且園區位於「舟」山路旁的「三角」院落,故取名為「樂樂三角舟」,其中亦有聚集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同舟共濟,一啟航向美好未來之意。

    在將近一個月的討論及籌劃後,終於在期末考前舉辦了樂樂三角舟首發音樂會。當天很榮幸請到由財金系兩位同學組成的樂團來表演,樂團名稱為:The Breeze。在柔和的陽光下,微風陣陣,The Breeze帶來的優美歌曲,更讓在場所有人充分享受到樂樂三角舟所想呈現的「樂平方」感覺。

    表演團體:The Breeze
    日期:2012年6月5日(二)
    時間:12:30~13:30
    地點: 樂樂三角舟(望樂樓園區一樓)


    (樂樂三角舟位於望樂樓園區一樓)

    (The Breeze樂團)

    「樂樂三角舟」自6/5起將開放同學申請使用,舉辦小型活動。
    歡迎同學參加首發音樂會,共襄盛舉!

    *相關資料及申請表格請上職涯中心網頁 http://career.ntu.edu.tw/
    查詢列印使用

    學務處職涯中心/心輔中心
    2012/06/08


  • 職涯學苑 – 畢業季系列講座精彩回顧


  • 光鹽公關顧問有限公司媒體總監吳子平女士教導人脈經營之道



    詹益鑑博士,台大校友同時也是Appworks之初創投共同創辦人暨合夥人,分享創業與創投職涯發展經驗


    臺大職涯中心與看雜誌合辦亞太局勢全觀講座,講師們精闢分析目前中國的政經局勢以及台灣的因應之道
    看雜誌鍾古蘭總編輯(左上圖)
    台灣大學經濟系張清溪教授(右上圖)
    為邦興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高為邦博士(左下圖)
    童文勳律師(右下圖)



    臺大工管系校友、諾華藥廠亞洲區總裁以個人職涯發展經驗強調移動力的重要性,鼓勵同學應增加海外學習體驗的機會


 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專訪陳柔縉

撰文/單平 


【陳柔縉,1986年台大法律系司法組畢業。曾任報社、週刊記者,現為人文歷史領域的書寫作家。】



(陳柔縉在央圖台灣分館/攝影:陳沛元)



「16歲某個早晨,我正對著鏡子刷牙。一瞬間,動作失去控制,手和臉上的肌肉都不聽使喚,看著鏡子裡那個面目扭曲的自己,幾乎是半秒不到,便像熄燈全暗了。等到醒來時,家人已圍在身邊,我身上也多了好幾處傷痕。」

這是陳柔縉第一次癲癇發作,在那之後,那種突然恍惚、再清醒的感覺,偶爾會再冒出來。延宕了好幾年,直到唸臺大法律系時,陳柔縉終於知道那是一種病,原來生命的盡頭不如想像的那樣遙遠,她隨時都可能因癲癇發作而發生意外死去。

生命的旅程,通常是從一大片平原開始的。在大草原上,多數人成群結隊,腳步都和身邊的伴差不多,可是越走越遠,因為一個轉角、一棵樹木阻擋,慢慢的,有人走進不同的風景。癲癇,就像是老天賜予陳柔縉的提示,要她別再勉強自己。她開始與隊伍相行漸遠,不再刻意踩固定的步伐、走和別人一致的方向。台大法律畢業那一年,陳柔縉正式脫隊,進入《聯合報》工作,當起政治新聞記者。

「每當大人物出現,一群記者們拿著麥克風紛紛簇擁上前;所有記者都知道的事,就不叫新聞了。我想挖掘的,是隱藏在檯面下的事。所以,當大家都等在議會門口的長階時,我反而繞到後面停官員們座車的地方,跟司機聊天。」

在新聞環境還很保守的時候,陳柔縉跳槽到《新新聞週刊》,有幸受到總編輯王健壯先生的賞識,逐漸從傳統跑新聞線,嘗試議題式採訪,更能恣意地寫些自己感興趣的題目。她所關注的,通常都不是眾人投注目光的焦點。當其他記者集中火力在某個事件時,陳柔縉反而替看膩反胃的讀者端出清爽順口的點心。

連戰大女兒嫁給名商陳查某之孫的事件,則是另一個讓陳柔縉大膽出走的岔口。當時,陳柔縉對達官顯要之間的聯姻關係非常好奇,便寫出一篇幾頁的文章,論述幾位政治人物與企業家族的關係。刊出之後,有讀者來信指教,勘誤並新添幾筆她遺漏的政商關係,讀者的回饋激起陳柔縉想要搞懂這件事的鬥志。進一步搜集《中央日報》結婚啟事與訃聞之後,她直覺這個主題的資料豐富,應足以寫成一本書。最後,陳柔縉下定決心要把這本書寫好,毅然辭去《新新聞》工作。

「當時我天真的以為,書應該半年就能寫完,之後再回去工作。沒想到,辭職後真正投入研究,我才驚然發現台灣上層階級之間的關係,非常龐大複雜。起先擺在面前名流世家,像是幾個分立的杯子。後來,新發現的杯子佈滿桌面,大杯子裡還藏有中杯子、小杯子。一共耗費兩年,我找出了滿坑滿谷的杯子,足以塞滿整個房間,幾度感覺自己被資料淹沒,就要窒息了。幸好,我還保有記者的性格,把時限當作工作準則,才停止再找更多杯子。最後,終於把書完成的那個時候,真是一種徹底如釋重負的感覺。」

1994年《總統是我家親戚》出版,1999年增修為《總統的親戚》,陳柔縉總算終結了這個壓在心頭的任務。然而,一旦釐清整個上層階級的群體關係,回頭再看政治圈一再重複的自私虛偽、逢迎拍馬、追逐爭鬥,已讓陳柔縉十足厭倦。那時李登輝以在位總統身分,自稱他22歲前是日本人的言論,正引發輿論激烈撻伐。陳柔縉便以日治時代的台灣為題,開始一系列的專欄,試圖瞭解在日本統治下的台灣人民,究竟體驗到什麼樣的社會生活?日本將哪些文明帶入台灣,而讓老一輩的人如此眷戀?

「因為我覺得自己很駑鈍、記性很差,所以當記者時,就養成製作資料卡的習慣。每次翻閱第一手資料,我發現可能有用的素材,就會把關鍵字和出處記錄下來,方便未來需要時,能調閱出完整資料。在蒐羅台灣史資料的過程,我寫了一盒又一盒的卡片,再將卡片分門別類,持續好幾年。那時候做的傻功夫,如今看來真是amazing!」

那些專欄,後來集結成《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出版,還榮獲圖書大獎,讓陳柔縉逐漸將書寫目標,由一篇篇的文章,轉向一本本的完整著作。之後,她又陸續出版《宮前町九十番地》、《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台灣幸福百事》、《囍事台灣》、《台灣摩登老廣告》。陳柔縉不是出自歷史學術名門,亦沒受過社會學研究的訓練,出書全靠長時間勤勞修練、細心分析的真本事。

或許,正也因為非學術研究出身,陳柔縉關注台灣史的視線,才能穿透傳統框架的侷限。她從日文報紙上一則則報導、一格格繪製的廣告中,拼湊出牙膏、巧克力、電梯小姐、自由戀愛的軌跡,全是學校歷史課本沒有敎的事。這位曾經犀利敢言的政論作家,看遍政商名流人物的姿態,如今,她要讀者們脫下非藍即綠的眼光,進入上一代尋常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重新理解一個時代、一塊土地、一群人和曾經發生過的事。

「現在台灣的文化環境,對新一代非文學寫作的人,是充滿挫折、打擊的,我建議年輕人先從『佔領小石頭』開始,鎖定一顆小石頭,專注在這個小主題小領域上,耐心廝磨雕琢。小石頭發光發亮了,就能支撐你的左腳,讓右腳穩穩踏出下一步。」

寫作的過程,就像產出一個生命。作家在寫一本書之前,大多無法預知最後會生出什麼樣的作品。好不容易一本著作呱呱落地,著作會真的像有生命的孩子一樣,展開一段獨有的人生。也許會大鳴大放,也許病弱早么,也許蟄伏一陣子才被賞識,也許黯淡無光很久很久……這些都不是作家自己所能掌握左右的,一本書能不能在市面上被大眾看見,有時候並沒有太多道理。陳柔縉說,她是幸運的。

「我自認只是一個在家寫東西的人,好長的時間,才能接受別人稱我為『作家』,現在,偶爾被稱為『知名作家』,『知名』這兩個字仍會讓我覺得不好意思。」

就一個著作暢銷的作家而言,陳柔縉的形象若顯若隱,顯得有些不相稱。她並非離塵孤僻的人,陳柔縉給人的感覺,彷彿就像我們身邊會出現的某個朋友:永遠素顏、不穿裙子、害怕上台講話、遠離social的場合、喜歡兩三好友聚會……在她身上找不到所謂的「文藝範」。

陳柔縉並不是鋒芒畢露的人,對文字創作也不是極有天賦,但她卻是非常、非常、非常地好奇,因而知道許多別人不知道的事。為了將那些新發現讓更多人知道,不擅上台演說的她,手上的筆是她的嘴巴,文字就是她的聲音。寫作對她而言,就像是完成一次又一次的紙上演講;把發現清楚傳達,是最重要的事,雕琢文字不是她的追求。

在寫作的路上,幾度迴轉出走,走進人跡罕至之地,陳柔縉的腳步依然不疾不徐,自在從容。如今,她的身影成為文壇風景的一部分美麗。




★更多資訊請上職涯中心網站首頁最新消息或本中心求才求職網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