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訂閱/取消訂閱歷史回顧 第49期電子報  2011.06.27

最新活動


  1. 歡迎各位同學至「大專校院就業職能診斷平台UCAN」,免費做線上職能測驗!
  2. 「大專校院就業職能診斷平台UCAN」可協助大專學生瞭解自己的職涯發展方向、更有目標、更有動機的強化相關職能,教育部發展「大專校院就業職能診斷平台」(UCAN),結合職涯探索及職能診斷,以貼近產業需求的職能為依據,增加學生對職場趨勢的暸解,並透過自我診斷,提高職場競爭力。

    目前診斷平台能提供同學職業查詢、職業興趣診斷及職能診斷等等服務。

    平台網址:http://ucan.moe.edu.tw
    使用方法:
    1. 請由首頁左邊使用者登入
    2. 直接點選帳號申請
    3. 依流程指示操作即可完成帳號密碼之申請
    4. 並且能開始做測驗,完成測驗後可以馬上得到結果。

    ◎同學若有問題可直接由網頁與平台之"聯絡我們"提出問題或與職涯中心聯繫
    TEL: 3366-2046;MAIL:career@ntu.edu.tw


  3. 職涯適性評測
  4. 職涯中心目前推行職涯興趣測驗並提供諮詢,同學可以選擇個別或團體報名職涯興趣測驗,測驗是採用成人生涯興趣量表,時間約需20~30分鐘,並將於測驗結束後提供諮詢,協助同學了解測驗結果。

    ◎有興趣同學請來信或來電給吳小姐預約
    TEL: 3366-2046;MAIL: career@ntu.edu.tw


  5. 歡迎同學報名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獎學金說明會
  6. 講題: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獎學金說明會
    時間:100年6月27日(一)下午2:00~4:00
    地點:行政大樓一樓中庭第一會議室
    主講人:賀端華院士
                中央研究院植物暨微生物研究所 所長
                國立臺灣大學植科所 教授
                華盛頓大學生物系 教授

    講座內容:
    一、介紹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概況:
    華盛頓大學自1853年創校以來,經過不同階段的擴充,如今這所綜合性大學已成為全美排名第17名的著名學府。該校以醫學院聞名,與哈佛大學 (Harvard University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 並列為美國三大醫學院;國內醫學院的原文教科書亦多出自華大之手。而社工學院乃全美排名第一。學界亦多稱華大為「中西部的哈佛」。歷屆校友與師長在醫學、科學、文學、社工、經濟、法律各界均曾大放異彩,先後共有23人獲得諾貝爾獎的殊榮,上海交大世界大學排名為第30名。最早的一位是物理系教授Arthur Compton博士以著名的Compton Effect ( 康普頓效應 ) 得獎,最近則有經濟系教授Douglass North 博士於1993年獲得經濟學諾貝爾獎。
    二、介紹留學獎學金計畫
    三、Q&A

    ※報名方式:有興趣參加的同學或校友們,請於6月24日(五)前mail至career@ntu.edu.tw報名
    (信件請註明報名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獎學金說明會並告知學號、姓名、系所年級等資料)

    聯絡人:吳小姐
    臺大學務處學生職涯中心
    電話:33662046、33662047

  7. 暑期實習開跑了!
  8. 參加暑期實習可以協助同學提早瞭解職場環境,有利於在校園學習與職場工作之間順利銜接。在一般企業實習方面,今年近50家企業透過職涯中心,提供多項暑期實習職缺給臺大學生,同學在期末考結束之後,將陸續前往各家公司體驗兩個月左右的上班族生活。

    「暑期大專學生銀行業務實習隊」於6/20確認8位正取同學名單,分別至8家不同銀行學習,錄取名單如下:

    江烈廷 財經三 臺灣中小企業銀行人力資源處
    孫毅軒 財金三 臺灣土地銀行財務部
    李燕芳 經濟三 彰化銀行第一區營業處
    周育婷 經濟四 彰化銀行國際營業處
    俞奕安 財金四 彰化銀行人力資源部
    高嘉吟 財金二 華南商業銀行信託部
    林承翰 財金三 第一商業銀行忠孝路分行
    謝品涵 會計所 合作金庫商業銀行信雅分行

    選擇境外實習的同學,除了和其他人一樣努力準備期末考,也同時在積極為出國做好各項準備工作。「玉山計畫」今年共有19位同學參加,將於6/28前往北京多家本地企業如中國銀行、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天職國際會計師事務所、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等,進行為期近2個月的實習工作與文化交流。

    「社會企業發展方案」是由臺灣大學、香港大學、西南財經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兩岸三地四校同學,於7/7前往汶川地震災區,經過在地培訓、田野調查後,為災區的重建工作設計新的社會企業方案,或以新的觀念與做法,完善現有的社會企業,期能為災區居民帶來長遠的正面影響與穩定協助。



  • 100年度第一梯次臺大生活禮儀教室畢‧業‧了

  • 臺大生活禮儀教室於百年首推的12堂課於06/09(四)最後一堂課後劃下圓滿的句點。

    檢視本梯次課程不僅在活動規劃上有許多創新,在學習的成果上也有許多新的收穫。例如在同學出席率方面,本梯次課程數量雖增加一倍,但平均每次上課出席人次仍高達125人,獲得結業資格(也就是出席率達10次以上)的學生人數仍達102人,佔總上課人數的63%,都是歷屆最高(前記錄為平均出席人次112人,結業比例62%)。

    愈來愈高的出席率除忠實的反應在同學們對於整體課程的滿意度(87%)上,也反映出同學們對於所屬學習小組的向心力。大部分的同學都願意接受老師教導敞開心胸學習、結交新朋友,並願意努力付出,例如提早到教室為同組學員找好座位,自主學習,課後找時間持續交流,推薦成員代表小組參加口語實作演練,凝聚共識找出團體的Faith Power,選書讀書匯聚回饋心得…….等,而這一點一滴所累積的努力,也讓同學們體驗到自己的變化……

    生活禮儀教室100A學員心得摘錄
    ◆ 可能表面上的還是同一個人,但是心中已經有了改變的種子。
    ◆ 找到主場優勢,對自己的自信心。
    ◆ 學到在一般課程中學不到的寶貴收獲。
    ◆ 了解自己的不足並得到改善的方法。
    ◆ 自己的舉止與談吐變得更加合宜~自己的心也變得更加柔軟。有自信,不怕面對困難,試著把挫折轉化為向上提升的力量!
    ◆ 能貫徹自己當初報名的初衷已經是一件很開心的事,且每堂課都有驚奇的收穫,即使已經9點半都想繼續聽。
    ◆ 心態與生活都漸漸正向積極,如果禮儀教室能使一個人成長,那全班同學一定都能成為獨當一面的君子了。

    從同學給予的回饋中顯示「同學們不僅從良師身上學習,更從付出中成長」。

    本梯次在感動的學習情感號召下,將集結同學們的故事成專刊,由數位100A的熱血學員志願組成編輯群,100A的課程雖然已經結束,但是屬於100A的故事正要開始…。


  • 職涯學苑 – 畢業季系列講座

  • 2011年臺大畢業季系列講座邀請多位不同領域表現傑出人士與臺大校友,蒞校分享成功的職場經驗,講座內容從社會經濟發展現狀、到個人面試的關鍵要訣,以及同學興趣濃厚的公職考試經驗分享、顧問業剖析、創業甘苦等主題,並教導同學如何累積人生的第一桶金。每場講座同學報名情形踴躍,活動結束後對於講師的演講內容均表滿意,並認為對未來職涯發展有幫助。


    2位創業成功的校友分享Neogence的創立過程

    三位講師一一為同學分享不同顧問業的職涯方向(左起為李聖珉先生.許書揚先生.嚴樹人先生)

    王文華先生在演講的過程中與同學進行互動

    同學分組進行新鮮人彩妝練習

    林志昊先生分享如何看待新聞事件並且從預測區域的發展趨勢中獲利

    高考及格的學長返校分享公職生涯甘苦及國家考試準備要訣

    陳婉若女士說明成為職場大明星的要素為何

    萬泰銀行陳昭如副總說明如何利用履歷表與面試敲開職場成功大門

    劉必榮先生從分析北非中東的局勢

〈行行出狀元〉與偶相遇的人生─鄭嘉音

撰文/王若璇 照片/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提供



鄭嘉音,台大外文系畢,美國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偶戲碩士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團長,編導作品包括《剪紙人》、《最美的時刻》、《快樂王子》、《心理醫生愛上我》、《我是另一個你自己》、《戲海女神龍》、《小小孩》等,並以《我是另一個你自己》入圍台新藝術獎「年度十大表演藝術」(2002)


講到「偶」,你會聯想到甚麼?布袋戲、皮影戲、手套偶,還是小時候在床邊伴著入睡的毛絨絨動物玩偶?多數人對偶戲的第一印象常是給小朋友看的,但其實現代偶戲開發出許多偶的潛能,各種不同材質,甚至是物品,都可以成為舞台上的「偶」。「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正是將各種物品「點物成偶」的特別劇團。1999年,甫從美國修習偶戲碩士回國的鄭嘉音,見台灣當時的偶戲都以傳統布袋戲或兒童劇為主,缺乏現代偶戲,也較無針對成人製作的劇碼,於是和幾個朋友創立了台灣第一個以現代偶劇為發展方向的劇團。

偶,是另一個自己

一直對手工藝和戲劇很有興趣的鄭嘉音,從小對拉拉繩子或轉個把手就會動的手工玩具,特別鍾愛。父親從事美工設計,母親也常帶她一起看表演,從來不乏接觸藝術的機會。高中時,鄭嘉音接連看到幾齣使用偶作為素材的表演,發現偶的想像空間特別寬廣,很容易引發難以用語言文字形容的內心感受。偶的一舉一動,吸引著鄭嘉音的目光,她突然感受到一種強烈的召喚,希望以後自己的職業能像台上的操偶師,持偶到處去世界各國表演。這種如此篤定的渴望,是以前從未有過的體驗,開啟了鄭嘉音和「偶」之間神祕、近乎命中註定的連結。


劇作《剪紙人》攝影/陳又維

由於極早顯露出對美術和戲劇的愛好,大學時代的鄭嘉音,整天泡在美術社,笑稱自己是台大美術系外文組。八零年代初期,台灣正逢小劇場蓬勃發展的階段,許多實驗性或具有社會抗爭色彩的表演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視覺藝術界的觀念藝術風潮也湧入學校,台大美術社學生開始玩一些觀念性的東西,或是做拼貼和裝置作品。拼貼或裝置本身就和所處空間密切關聯,較具有劇場性。同時,鄭嘉音利用暑假期間與美術社的幾個朋友參加蘭陵劇坊的課程,還自修京劇課、布袋戲課,積極地朝自己的興趣邁進。大三時,為了更加接近戲劇,鄭嘉音大膽向九歌兒童劇團寄出履歷,開始第一份劇場工作。從幫劇團放音樂開始,到畢業後正式成為九歌劇團的工作人員,演出、製偶、服裝道具、執行製作樣樣都來,在劇團有限的人力資源下,甚麼工作都學、都要輪著做。

在九歌兒童劇團工作的五年中,演出地點從地方文化中心到工地秀,一年接觸了一百二十多場演出,學習機會很多,生活也相當刺激豐富。期間有許多參訪歐洲劇團的機會,見識到現代偶劇的多元性和發展性,每每看到喜歡的偶,鄭嘉音也依樣畫葫蘆地模仿著作,時間一久,便無法滿足於只是神似,卻無法更深一層,於是決定到美國進修偶戲碩士課程,邁上專業的偶戲之路。

成立現代偶戲劇團 勢在必行

回國之後,台灣當時仍沒有一個以現代偶戲為主的劇團,一般劇場應用偶的比例不大,再加上非戲劇科班出身,缺少一起作戲的班底。有感於成立團體才能被看見、讓人認識其重要性,正逢而立之年、壯志凌雲的鄭嘉音,憑著要做別人沒作過的事的骨氣,和幾個喜愛偶的朋友催生了台灣第一個以現代偶戲為表演主體的「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創團三年,就以第一齣自製成人偶戲《我是另一個你自己》入圍台灣表演和視覺藝術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台新藝術獎「年度十大表演藝術」,意義非同小可。但如此佳績卻無法直接反映到成人偶戲的票房上,連續五年,只要一推成人偶劇,票房就只有五成,反觀兒童偶劇卻推展得相當順利,反映出普遍大眾對於「偶」仍有專屬小朋友的既定成見,同時也難以想像「偶」有其它發展的可能。

偶劇,結合視覺和表演的綜合藝術


劇作《戲海女神龍》攝影/陳又維

偶劇與其他戲劇最不同的地方在於表演者不再以人為主,而是以偶替人,或是人偶同台。人退居為幕後操手,將舞台留給人創造的偶。偶是否有生命力,能否喚起觀眾的共鳴,偶和操偶師之間的默契是重要關鍵。因此,最好的狀況是操偶師自己做偶,如此,操偶師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偶,並將其性格傳達給偶。「捏偶的手臂時,就會真的覺得我捏的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作的時候要把生命灌注進去,不然就只是一個雕塑品、一個觀賞的物件,而沒有生命。」而現代偶戲大量運用各種材質作偶,譬如「無獨有偶」今年五月邀請來台的德國「圖賓根形體劇場」曾用塑膠玻璃製偶,形成一種液態皮膚的科幻效果,製偶者(操偶師)對造型媒材掌握熟稔度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偶與操偶師之間的緊密相連,以及操偶師在製偶過程中的吃重角色,讓操偶師不只是個演員,也是個手工藝匠師、藝術家,同時橫跨表演藝術和造型藝術的兩端。

從偶出發,無語甚過千言萬語

大部分的劇場演出,先有劇本,而後才按劇本尋索適合的演員,但現代偶戲則不然,「如果就是寫一個劇本,讓偶來代替人演戲,那就沒意義了。」鄭嘉音非常強調「偶」的特性以及偶本身的質地所引發的化學變化,形式上先決定要以人和懸絲偶、杖頭偶同台,或者執頭偶和光影偶攜手表演後,接著用報紙和膠帶作出排練用的替代偶,以保有一邊排演一邊修正的彈性。比起依靠文字闡述的劇本,鄭嘉音的創作方式更接近圖像思考,與其說劇本,不如說是以連環漫畫,或是電影的分鏡圖,來展開故事的軸線,「這樣的模式比較可以不受限制去玩一些可能性,找到一些不一樣的表現方式。」此外,在現代偶戲中,語言是次要媒介,許多表演甚至承襲了默劇傳統,如此一來更加強視覺效果在偶戲表演中的比重。「偶有時可能只是一個形狀,比如水滴狀的海綿體,或是一張在空中緩緩下降的紙。當一張紙燒成灰燼,它必定會對人的心理產生影響,有種『某些事逝去了就不會回來』的感受。」描述著「偶」的可能性,鄭嘉音語氣中流露著對偶的深深著迷。

劇團,極度手工業的行業


《最美的時刻》攝影/陳又維

然而,出入於如此迷人的偶戲世界,即便害羞的內心能躲在偶的背後盡情發揮,肉身卻得不時與殘酷的現實近身搏鬥。如同其他表演藝術從業人員,「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同樣面臨演出場地不足、製作成本高昂、台灣藝文環境不夠成熟、內需市場太小、工作人員一人身兼多職等問題。「因為整個歐洲大陸是連在一起的,歐洲劇團作好一齣戲,只要開車,整個歐洲大陸都可以去巡演,譬如德國一齣戲,法國很多城市都可以演,或是去西班亞參加藝術節等等。但台灣本身是一個島,要去任何一國巡演,光飛機票就受不了,像之前也有藝術節想邀請我們團去表演,但只要一聽到飛機票和貨運費用,就打退堂鼓。」台灣市場小,劇場須不斷推陳出新新劇碼才能吸引觀眾,在極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下,要同時兼顧質量,難度很高;此外,專業劇場場地過少,尤其缺乏五、六百人的中型劇場,即便長期培養出的觀眾量已超過實驗劇場的人數,但卻沒有相應的場地可用,而技術人員又是照時段算,設計費也有基本額度,種種條件使得作小劇場的成本相對提高。大部分中小型劇團都面臨光靠票房收入無法存活的窘境,申請政府補助和另接專案,都是劇團習以為常的生存法則。

對於台灣種種不利藝文成長的環境,鄭嘉音雖然無奈,但更多的是坦然接受後的堅毅和忠於自我的滿足:「環境其實有變好,大家對這行業也有比較多認同。雖然還是辛苦,但比起以前已經好太多了。」以現代偶戲來說,觀眾從原本對於其表演方式和風格的陌生,到現在有忠實粉絲,甚至出現想進一步學習專業偶戲的客群。一路走來,「無獨有偶」一直扮演著開路先鋒的角色,無論是開發看觀賞現代偶戲的觀眾,甚至是自行培訓操偶師,憑著十年多的累積,總算是從初期的荒煙蔓草中,走出一條搖曳生姿的小徑。

這件事我會做一輩子!

「別人會覺得做這一行好辛苦,可是我覺得可以把喜歡作的事變成自給自足的事,非常幸福。」問她面臨台灣藝文環境的艱困,加上工作和生活融合為一、沒有喘息的空間,是否會有倦怠或萌生退意之時?她卻如此平實回答,不帶驕傲,只是明心見性後的悠然自得,以及由衷的感謝:「我生來就是要做這件事,除了這件事,其實我不太會作別的事。對我來說,找到自己最熱愛的事,並且一直做下去,這是再幸福也不過的事!辛苦只是短期的感受,但基本上我很篤定,這件事我會做一輩子!」看著前額染了一撮桀傲不遜紅髮的鄭嘉音,幾乎可以想見她六、七十歲還捏偶、操偶登台演出的模樣。當台灣的舞台上,除了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之外,也可以出現花花白髮的職業演出者時,這時台灣的戲劇生態才有可能趨向更成熟的階段。

作為劇場相關工作人員,薪水不高,很多時候須兼職才能生活。為了維持基本生活所需,同時在專業上達到一定水準,經常處於體力和精神都透支的狀態。再加上週六、日時常在演出,又得不斷接案才能支持劇團運作,整年都沒有假期,或一人作三人的行政工作量,都是稀鬆平常的事,鄭嘉音下了結論:「除非真的很喜歡,才能待下來」。那麼,需要何種性格特質才能在這一行走下去?「除了有一定的專業能力,大概就是勇敢、有毅力。勇敢,知道自己要甚麼,而且能夠承受和別人不一樣,無論是生活形式、時間表還是假期。還有就是毅力,撐得夠久真的有差,做甚麼事都會容易很多。你可能跟以前作一模一樣的事,但別人會聽你說的比例則變高很多。」累積,是成為任何專業領域達人的不二法門。

活著,在走進劇場之後

當我們正懷疑著應從事何種職業才是我們的天命、掙扎於麵包和夢想間,或是因為相信工作應當為人帶來快樂卻發現自己陷於日復一日的泥沼中時,鄭嘉音判別的方法近乎極簡主義:「我不是一個活在現實世界的人,而是活在浪漫的想像世界的人。通常只有在劇場,我才真正覺得活著。每次在進劇場前的那刻,我會很真實地感到活著。」對鄭嘉音來說,人生如夢,唯有在戲中才真真切切地醒著。工作也不再只是職業,而是志業。「我」延伸成「偶」,「偶」成了另一個自己,也成就了真真切切的生命。


參考連結: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網站
「洪通計畫」8/16-21於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演出(台北藝術節表演節目之一)

★更多求才資訊請上本中心求才求職網查詢★(https://info2.ntu.edu.tw/jobmatch/co1_index.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