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蛋白質體抗體庫
 

       蛋白質是基因經過轉錄、轉譯作用後的產物,是生物體內進行各種生理反應的單位;換句話說,蛋白質是基因對生物造成影響的工具,若想了解基因對生物體的功能為何,便需去研究蛋白質。因此在基因體學研究的潮流中,漸漸地發展出蛋白質體 (proteome) 一詞,泛指一個生物體所有蛋白質的集合;而蛋白質體學 (proteomics, 或稱功能性基因體學, functional genomics) 則是研究蛋白質體的相關知識。相較於傳統的蛋白質學著重在個別蛋白質的功能、性質探討,蛋白質體學則從多種蛋白質組成的「系統」為出發點,去研究解析這個系統中的各種蛋白與彼此間的交互作用。

       雖然蛋白質體「幾乎」可讓研究者看到全體蛋白質,但如何去檢定其中每個獨立蛋白質,則是蛋白質體研究的困難之處。目前常用的方法,便是利用二次元電泳 (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 2DE) 把抽取出來的蛋白質,先後以等電焦集法 (IEF) SDS-PAGE 進行分離,所有蛋白質會在膠片上分散成許多色點,每一色點至少含一種蛋白質,挑出有興趣的蛋白質色點後,再利用定序儀或質譜儀檢定,與電腦資料庫比對以了解該色點的身分。

  此程序相當複雜且比對不易,針對此缺點,莊榮輝老師實驗室 (台灣大學微生物與生化學研究所),提出了一個想法:若蛋白質體中的每個蛋白質,都有其專一性的抗體,便可利用蛋白質轉印與免疫染色,快速且便利地得知目標色點的身分。利用已知的starch phosphorylase專一性單株抗體,分別對出土前後竹筍的蛋白質體進行免疫染色,結果發現未出土竹筍有 starch phosphorylase 存在,而出土後的竹筍則完全看不到。抗體確實能將複雜的二次元電泳圖譜簡化,清楚且快速顯現所要追蹤的目標蛋白質。

       莊老師實驗室將此想法發展成「蛋白質體抗體庫」的概念,目的是希望以高產能的方式生產單株抗體,並利用抗體與抗原之間的專一性,發展蛋白質體的快速檢驗。建立蛋白質體抗體庫,基本上是利用「一個B細胞只產生一種抗體」的原理,把整個蛋白質體全部注射至小鼠體內免疫,再挑出所有可對抗此蛋白質體中任一蛋白質 (即抗原) B細胞,將之單株化為穩定的細胞株後,便可生產對應的專一性抗體。蛋白質體的抗體庫一旦建立,很快就可以應用到抗體晶片 (antibody chip) 的製造把全數抗體一個一個點在固相玻片上,待測的樣本中若含有抗原蛋白質,就會被吸附到晶片的對應抗體上,再以各種方法檢測這些抗體色點。

  抗體庫的建立與開發,需要投注許多時間與人力,若要建立多物種蛋白質體的抗體庫,所耗費的資源更是龐大,期盼未來能有統一的機構進行各抗體庫的建立,使蛋白質體學研究更上層樓。

  若想知道更多資訊,歡迎到莊榮輝老師的網頁:http://juang.bst.ntu.edu.tw/

  >> 融合後的細胞行程穩定的細胞群落
 >> 以硝酸銀染色分析出土前後竹筍之蛋白質體
 >> 若以 starch phosphorylase 的抗體進行專一性染色,則可以清楚分辨其消長情形
 
 
2006台灣生技月
由中華民國生物產業發展協會所主辦之「BioTaiwan台灣生技月」於2006年7月27-30日於台北世貿中心一館展開,台大生技中心將於此展出腸病毒番茄疫苗」、「綠色螢光豬」、「入侵紅火蟻快速檢定試劑」、「綠竹筍蛋白質體抗體庫」四大主題,歡迎有興趣者蒞臨參觀。
 
 
 
 
 
 
 
台大生技中心2006暑期課程
動物複製與幹細胞及再生醫學研究新知研討會
 
 

 © 版權所有 請勿轉載
與我們聯絡

 


 
 

 

attachment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