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JPG)
.JPG)
2018.01.11
【新聞所】多媒體中心整建完成 用不同科技說故事
 |
 |
▲廣播室成員(江玟、張庭瑋、康陳剛、羅崇綱、劉佩姍)使用錄音設備錄製節目。(攝影/劉佩姍)
|
▲碩三同學黃硯琳實際使用VR設備體驗VR360新聞。(攝影/莊忻倫)
|
新聞所多媒體中心於12月整建完成,其中包含採訪中心、廣播室和VR新聞實驗室。廣播室配有專業的錄音設備,VR新聞實驗室則配備有桌上型電腦、大型電視以及HTC vive設備一組,室內空間寬廣,讓配戴VR頭盔的體驗者能夠依據內容自由移動和完成互動。
廣播是較為傳統,但是也是直接的管道,可以很快速的傳播資訊。所長林照真希望廣播室整建完畢後,同學能在廣播上加強說故事能力和聲音訓練。而目前新聞所已與臺北廣播電臺合作 15分鐘新聞節目,廣播室團隊主要由碩一與碩二的五位同學組成,在寒假期間將繼續討論可能的節目內容,進一步向臺北廣播電臺提案製作。
此外,臺大新聞所也致力於VR新聞的發展,VR和360課程都已陸續開設,林照真表示,希望有了第一間VR實驗室後,同學能親身了解何謂沉浸感,畢竟沉浸新聞主要注重接收者的感受,跟以報導者為中心的新聞很不一樣。新聞所未來有望跟HTC合作,投入更多資源,做出專業的VR作品並持續探索VR新聞的可能。
林照真指出VR新聞是新聞所可以努力的方向,希望能跟國內外專業機構合作,持續進步。同時,同學能不斷累積自己的作品,多角度嘗試,摸索出自己有興趣的媒體,讓自己具備特色跟競爭力。
2018.01.11
【新聞所】陳其暐、呂月琪通過出國採訪審核
新聞所碩一的陳其暐、呂月琪於日前申請了新聞所的出國採訪補助,並順利通過審核,將於一月中到一月底前出發至日本採訪。
呂月琪表示,在偶然的機會和陳其暐聊到西班牙和加泰隆尼亞的議題,因此萌生了出國採訪的念頭,兩人也開始積極尋找所上是否有能夠利用的資源,一圓出國採訪的計畫。
後來,呂月琪和在臺灣經營共居Share House的老闆聊天發現,臺灣目前除了青年共居,也開始發展青銀共居,而亞洲經營共居做得最好的便是日本。考量到議題性,他們便決定以日本的青銀共居作為採訪的主題。
決定主題之後,呂月琪和陳其暐花了約一周尋找資料,但因為中文資料少,只能試著用日文去搜尋,並請日本朋友協助翻譯。一來一往的等待、溝通與翻譯都耗費了他們不少心力,卻也是另一種有趣的體驗。
在申請補助寫企劃時,剛好所上的採訪寫作課也要做期末提案,兩人便按照教師李雪莉上課所教的方式去進行前置作業,包含了大量消化資料、進行初訪等來撰寫企畫書。
呂月琪認為,能有經費補助學生出國採訪,對學生來說是很大的支持,因為製作專題非常耗費金錢和心力,若要出國預算更是可觀。而能夠在學生時期就有機會像業界一樣,做想做的專題,並跟同學合作,一起在申請和約訪的過程中,慢慢摸索制定時程、尋找資源,以及報導聚焦等等最適合的方式,是很大的挑戰。
新聞所所長林照真也鼓勵所上的同學,不要認為自己才碩一就不敢提出申請,只要有好的想法,不管是想要到國外還是在國內都可以試著來申請補助,在比較沒有經濟壓力的狀況下完成理想中的報導。
目前呂月琪和陳其暐已訪完臺灣的長期照護專業協會,並建議若要準備國外採訪,可以先從國內或當地相關協會引薦來切入,更能對報導議題有更深的了解。
2018.01.05
【社科院辦】教師聯誼Happy hour
本次活動以教師聯誼由社科院辦主辦,社科院辦特別邀請校內外學者朋友來進行交流。歡迎各位教師一同邀請來訪學者參與每週五教師Happy。
2017.12.26
國立臺灣大學第17次跨領域交流會
國立臺灣大學第17次跨領域交流會 法律學院暨社會科學院合辦
日期:106年12月26日(星期二) 17:30~20:10
地點:演講(17:30-19:10):社會科學院頤賢館三樓梁國樹國際會議廳
餐會(19:10-20:10):社會科學院頤賢館一樓108教師聯誼室
流程:
17:30~17:40 郭代理校長、張副校長、蘇院長及曾院長致詞
17:40~18:00 法律學院
王泰升教授講題「換個角度看台灣的法律史」
18:00~18:20 法律學院
謝煜偉副教授講題「以刑法防治HIV傳染?」
18:20~18:40 社會科學院政治系
朱雲漢院士講題「從東亞走向全球的民主化研究」
18:40~19:00 社會科學院 經濟系
林明仁主任講題「經濟學家們的大數據之旅」
2018.01.11
【新聞所】駐所記者李志德入班教學講評作品 學生獲益良多
 |
 |
▲駐所記者李志德到採訪寫作課堂講評同學們的解釋性報導,幫助同學釐清作品中的盲點,以及了解更多採訪寫作上的技巧。(照片提供/羊敏丹)
|
▲駐所記者李志德到採訪寫作課堂講評同學們的解釋性報導,幫助同學釐清作品中的盲點,以及了解更多採訪寫作上的技巧。(照片提供/羊敏丹)
|
2017年開始,新聞所駐所記者由現任公視新聞部經理李志德擔任。12月11日,他來到採訪寫作課堂,與授課教師林照真一同講評同學的解釋性深度報導作品,以自己豐富的新聞採訪寫作與編輯經歷,提供同學專業的意見。
這次的解釋性報導作業共有6篇作品,李志德在每一組同學先簡介完自己的報導後,透過許多的提問以及畫出架構圖講解,來讓同學釐清在寫作和結構安排上的盲點。
針對不同性質的題目,他也會分享採訪與調查的技巧。以政策成效追蹤與評估為例,他表示可以透過內政部主計處、立法院公報以及監察部審議報告等政府網站進行資料的搜尋查核。他說,這些資料雖不會有特別勁爆的消息,「但是裡面有寫新聞最重要的東西——數字、政策思考與統計現況。」
「在寫作時常會丟掉大量的細節,但其實讓你故事具有可讀性的,正是這些專業細節。」李志德在課堂中不斷提醒同學「細節與故事」的重要性。他建議同學在報導中不要太快就急著點出結構問題,而是先把有趣、特別的故事與情境中,那些細節資訊描述清楚,把人的故事寫完後,再往上寫到脈絡,把問題點出來。
他提到,臺灣記者的通病之一,常常是放棄說故事,而急於想去堆砌自己認為重要的議題,但是如此一來,採訪時容易對受訪者拋出抽象的大問題,並把受訪者所說的看法直接當成事實。他認為這樣的做法有點偷懶,也提醒大家應該藉由通透了解事件的細節,去發現好故事,並觀察到議題的核心問題。
修課同學王茲筠表示,李志德在講評時所建議的調整報導段落,確實讓整體邏輯架構更清晰,也對於他提出的「不要割掉故事的血肉、不要只是堆砌想要給讀者的觀念」的意見印象深刻。她說,過去寫報導會想急著把資訊推到讀者面前,但現在發現其實個案的細節才是可以讓讀者跟這個故事產生共鳴的方式。
2018.01.11
【新聞所】影像報導課程師生參觀民視數位媒體總部
 |
 |
▲民視新媒體事業群副總經理王宗弘(左一),與新聞傳播群節目中心主任陳佳誼(右一)帶領新聞所師生參觀民視新聞錄攝影棚。(照片/羊敏丹提供)
|
▲民視的林口新媒體總部頂樓為空中菜園。因作綠肥而耕種的波斯菊花叢,在周遭大樓的映襯下,搖曳自得。(照片/羊敏丹)
|
新聞所「影像報導一」課程的學生今(28)日參觀民間全民電視公司(簡稱民視)的林口數位媒體總部。在這座才剛落成啟用的建築裡,參與師生不僅看到主流媒體的實務工作環境,也與民視新聞傳播群節目中心主任陳佳誼,以及新媒體事業群副總經理王宗弘等人,進行了一場學與術的交流。
以民視《異言堂》的深度調查報導多次入圍、頒獲卓新獎的陳佳誼表示,好記者需要具備良好的邏輯推理能力與感受力,前者指的是能由不同角度解析同一議題,並且能夠深入地進行批判性思考;後者則是指記者面對結構龐雜、意見紛亂的事件,更要張開自己的認知觸角,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進而從自身感受出發,建立自己的觀點。
因陳佳誼起初先進入公共電視做新聞,因此碩一學生邱學慈提問在公營與民營媒體產製新聞的差異。陳佳誼坦言,在民營主流媒體做專題報導,確實會面臨到市場壓力,但她也表示,這提醒了她「心中要有觀眾」。她認為,議題要有更多的曝光率,才能擴大影響力,因此製作一個好報導也就是如同說一個好故事,要加強衝突點的描述,才能吸引閱聽人收看。
負責新媒體業務的王宗弘,則形容自己為新媒體戰場上的尖兵,需思考民視作為一主流媒體,如何在數位潮流下轉型、改變產製、營運模式。以近年湧現的OTT為例,王宗弘表示,未來三到五年,臺灣的OTT與電視台的閱聽用戶數量會出現死亡交叉,因此OTT市場也成為各家廠商兵爭之地。
他以民視目前運作的《四季線上影視4gTV》為例,坦言情勢嚴峻,臺灣市場較小,又須面臨到跨國業者如愛奇藝、Netflix的競爭壓力;加上國內盜版猖獗以致觀眾不願付費支持,因此各家都經營得十分辛苦。回應碩一學生林子淳提出的用戶流量問題,他表示雖耕耘辛苦,使用者數量確實有緩慢增加。
參訪尾聲,王宗弘也帶領新聞所師生參觀總部的空中菜園。這個與新北市政府合作而成的可食地景,所種植的波斯菊、花椰菜與絲瓜,在周遭大廈對比下,突兀生長卻也自成風景。王宗弘笑說除了體驗農事外,也可公用,「《異言堂》就曾經在這裡(絲瓜棚架下)採訪過受訪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