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活動預報]

2015.11.06(週五) 用過核燃料的管理與最終處置概覽

 

2015.11.10(週二)【專題演講】日本能源政策-再生能源的社會接受度

 

2015.11.12(週四) 美國四校國際事務學院招生說明會

 

2015.11.19(週四)【頤賢講座】企業家講座

[榮耀分享]

賀本院學生獲得103學年度利他獎

 

感謝林萬億教授、毛慶生副教授申請科技部105年度「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圖書計畫 」

 

賀社會所曾嬿融畢業研究生榮獲2015批判與實踐博碩士論文優等獎

 

賀社會系陳其農同學榮獲科技部104年大專生研究計畫創作獎

 

賀本院社會學系接受文化部委託辦理「文化部推展公民審議及參與式預算實驗計畫」

 

賀本院政治學系接受國家發展委員會委託辦理「臺灣公共治理研究中心委外服務計畫」

[國際交流]

英國亞伯里斯威斯大學國際政治學院來訪

 

日本早稻田社會科學院來訪

[活動報導]

【社工學系】大學生社區服務,然後呢? 類湯恩比館的實踐在萬華

 

【社會學系學術演講】Leverage of the Weak: Labor and Environmental Movements in Taiwan and South Korea

 

【頤賢講座】臺灣的科技發展與創新

 

教師聯誼

[研究分享] 

台大社會學系陳其農學生國科會研究成果分享

[人事動態]

【新進教師】經濟系 蘇軒立助理教授

[專班園地]

歡迎專班學員踴躍投稿

聯絡信箱:
cossnews@ntu.edu.tw


2015年11月06日(週五)【演講訊息】用過核燃料的管理與最終處置概覽

 

 
 
 

講   題:「用過核燃料的管理與最終處置概覽」
主講人:卓鴻年博士(美國國家實驗室核廢專家)
與談人:徐光蓉 ( 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
時    間: 2015年11月06日 14:30-17:00
地    點: 臺灣大學化學系積學館潘貫講堂

    美國總統艾森豪在1953年,於聯合國大會上發表了「原子能為和平服務」的演說後,世界便開展了原子能的和平使用。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機促使了許多國家加速建置核能發電廠,臺灣在1970年代也搭上這一波使用核能的浪潮。但是處置高輻射的廢料與用過核燃料一直是重大的挑戰。早在1955年,Glenn Seaborg就已經指出「具有輻射的大量核廢料處置或許是最困難的問題,而這也成為工業核能用量的限制性因素」。
    然而,對世界上當時大多數的能源政策制定者-包括臺灣-來說,如何處置因核電廠運轉而產出的用過核燃料與高輻射廢料,並非他們第一優先考量的問題。數十年後的現在,用過核燃料的管理與最終處置已經成為政治與社會議題,同時也成為科技的挑戰。
   此次卓老師演講的主要內容為:用過核燃料管理的概覽,並探討:
1. 何為目前管理與處置用過核燃料的途徑與挑戰。
2. 對核廢料最終處置的知識,以長期安全而言有哪些不確定性與限制。


2015年11月10日(週二)【專題演講】日本能源政策-- 再生能源的社會接受度



講   題:「日本能源政策-- 再生能源的社會接受度」
            Social Acceptance of Renewable Energy in Japan
主講人:丸山康司 Yasushi MARUYAMA
          (Associate Professor of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at Nagoya University)
與談人:林子倫 (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系副教授)
時    間: 2015年11月10日(星期二) 14:00-17:15
地     點: 臺灣大學社科院4F第一會議室
→演講活動報名(點我)←
* 日本學者將以英文演講並有翻譯人員協同進行,專題演講後另有學者與談時間。
* 共同主辦: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 能源政策之橋接與溝通小組
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 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2015年11月12日(週四)Pursuing a Professional Graduate Degree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 

時間:2015年11月12日(週四)
        6:00pm Check-in
        6:30pm-8:00pm Presentation and Reception
地點:頤賢館 定吾講堂 (Classroom 102)

Join admissions representatives and alumni from graduate schools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who will be available to talk about degree offerings, career & networking opportunities as well as admissions requirements. A question and answer and networking reception will follow after a brief presentation by admissions representatives. Institutions in attendance will include: Columbia University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nd Public Affairs, Georgetown University Edmund A. Walsh School of Foreign Servic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Tufts University Fletcher School of Law and Diplomacy. Students from all academic disciplines arewelcome to attend.


2015年11月19日(週四) 
 
 
 
【頤賢講座】
企業家講座

第十週:台灣生技產業面面觀:分析台灣生技產業優劣勢及未來發展趨勢
主講人:詹啟賢
時 間:2015年11月19日(週四)15:30-17:20
地 點:梁國樹國際會議廳
=======================================
第十一週: 
與談人:蔡明忠
時 間:2015年11月26日(週四)15:30-17:20
地 點:梁國樹國際會議廳


▲TOP

103學年度利他獎頒獎典禮

    本院為表揚學生關懷社會及利他精神,對發揮互助精神、帶動良好風氣、熱心公益活動、展現利他關懷等,確有具體事蹟及奉獻者,依校規定設置學生利他獎。經本院利他獎評審委員會推舉為受獎人者,頒發獎狀乙紙及獎金,並由院長公開表揚。

 103學年度本院學生獲得利他獎名單如下:

1、政治學研究所 蔡志舜
3、政治學系 王奎嵐
5、政治學系 蔡承翰
7、社會工作學系 曾昱豪
9、國家發展研究所 吳思緯
11、新聞研究所 翁嬿婷

2、政治學研究所 張容慈
4、政治學系 陳炯良
6、經濟學系 張棨彰
8、國家發展研究所 林德強
10、國家發展研究所 濱島日華

 

 

 

 

另本院特別表揚「103學年度社工系學會」團隊,代表人林羿萱。


感謝本院林萬億教授、毛慶生副教授申請科技部105年度「補助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圖書計畫 」

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圖書計畫最新的105年度「補助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圖書計畫」業已在9月7日公告,社科院教師研提2項議題之圖書計畫案。
1. 社會學門議題: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社工社福領域) (計畫主持人:社工系林萬億教授)
2. 經濟學門議題:創意、創新經濟與經濟永續(計畫主持人:經濟系毛慶生副教授)
無論申請是否通過,都感謝兩位老師努力的付出為本院充實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圖書設備。


賀社會所曾嬿融畢業研究生榮獲 臺灣社會研究協會博碩士論文優等獎

碩士論文優等獎:曾總融(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題目:女同志家庭親職實作碩士論文優等獎
指導教授:范雲副教授

    對於「同志成家」這一個目前在台灣受到高度關注的議題。作者不落入既有相關文獻與運動論述中「贊成」或「反對」的二元選擇,而是透過深度訪談具體呈現出業己存在的台灣女同志共組家庭養育小孩所面臨的實際狀況,無疑是個及時而且非常需要的批判視角與知識介入。儘管論女本身謹守學術研究的立場, 對於運動內部的爭議也保持著審慎的距離, 但由於其切人點直搗目前相關爭議討論的困境核心﹒,其豐富的田野材料與妥善的分析整理也成功呈現出「拉媽」社群內部對於同婚議題的多元實踐與看法, 因此整體研究已經對於相關議題的討論深化做出了具原創性的貢獻。既有助於運動實踐不限於意識形態的方向考量,也為多元成家政策提供了無法忽視的現實依據。


賀社會系陳其農同學榮獲科技部大專生研究計畫創作獎

大專生研究計畫創作獎:陳其農(社會學系)
論文題目:托育處境與替代方案之心社會經濟可能—以五甲社區自治幼兒園為例
指導教授:陳東升教授

    現今台灣教保服務場域,以私立營利園所為主,約佔據了七成,而公立以及非營利幼兒園則僅為三成,而惡性競爭造成教保勞動條件惡化以及照顧服務的不均等分配。研究發現幼兒園費用高昂,幼教老師薪資卻普遍低廉,導致勞動價值被壓迫、有照顧需求的家庭承擔經濟壓力。
   當前,在教保產業面臨資本主義市場邏輯中不可迴避的困境,以及社會對 教保議題的日益關注下,筆者觀察到國家權力(政府)與社會權力(市民社會中各個民間團體)皆介入教保市場,前者試圖以政令法規促成並把關友善的幼托機制, 後者致力於營造互惠的教保生態。於此社會氛圍下,本文援引奠基於馬克思主義立場的 Wright 所提出之「真實烏托邦」論述,由各式各樣新社會經濟模型來 因應不同社會情境與歷史脈絡。筆者以目前以營運九年的五甲幼兒園為研究案例,試圖從地方出發、基層教保服務產業第一線著手,提出並具體描繪解決市 場問題的另類行動方案。(更多詳細內容請見研究成果分享)  


賀本院社會學系接受文化部委託辦理「文化部推展公民審議及參與式預算實驗計畫」

「文化部推展公民審議及參與式預算實驗計畫」經費總計新臺幣679萬2,000元整,該計畫團隊計有社會系陳東升教授、林國明副教授、臺北大學社會學系葉欣怡助理教授等及北中南部等各社區合作,將參與式預算帶入台灣社區,除了試圖改變民眾參與不足、落實由下而上的民眾參與外,更是從在地出發並接軌國際的民主試驗。


賀本院政治學系接受國家發展委員會委託辦理「臺灣公共治理研究中心委外服務計畫」

「臺灣公共治理研究中心委外服務計畫」經費總計新臺幣611萬元整,委辦臺灣公共治理研究中心主要工作任務如下:
執行臺灣公共治理議題研究、進行臺灣公共治理議題調查、出版臺灣公共治理年報及促進國際接軌與交流合作等。

▲TOP

2015.10.29
英國亞伯里斯威斯大學國際政治學院來訪

    英國亞伯里斯威斯大學國際政治學院Gary D. Rawnsley教授於10月29日來訪,洽談未來合作展望,當天特邀請政治系徐斯勤教授與張登及副教授,一同與蘇院長及國際事務長林明仁老師一同會面,相談甚歡。
    在2008年的英國學術評鑑(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中,亞伯里斯威斯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被列為整個英國國際關係領域的第一位。該學院的四十多位學者定期在頂尖期刊和世界最佳新聞社出版,並活躍於世界重大會議。而Gary D. Rawnsley教授兼任學院國際首席副院長,教授夫人是台大校友,對於台北及本校十分熟悉,此外更長期關心並觀察台灣政治動態,撰寫過許多相關的文章及書籍。


2015.10.30
日本早稻田社會科學院來訪
 

    日本早稻田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篠田徹教授與森園憲幸先生,藉海外留學博覽會機會順道來訪,於10月30日來本院訪問,篠田教授十分關心早稻田交換學生來台學習及生活狀況,特邀請大浦志保同學一同與蘇院長及國際事務長林明仁老師會面,相談甚歡。會後更邀請參與每週五教師Happy Hour。
    早稻田大學為日本國內首屈一指的私立大學,十分重視國際合作與交流事業,除校內有6個學部與11個研究科設立英語課程學位外,從2009年起至今(2015年),連續七年為日本國內留學生人數最多的大學,校內英語課程眾多且豐富。

 

▲TOP

2015.10.16
【社工學系】大學生社區服務,然後呢? 類湯恩比館的實踐在萬華

   「曾經是一群大學生,不小心跑到社區,然後就第九年了…」10月16日,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課程邀請到社團法人台灣社區實踐協會的社工─沈曜逸,來分享其在南萬華社區工作的理念與實踐。
    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為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陳怡伃老師所開授之大三必修課,學期間共會舉辦四場演講,此為第一場,希望透過實務工作者的分享,能讓學生理解社區工作實務面貌,並與課堂所學產生對話與碰撞,進而反思社區工作者的定位、突破社區工作者的當代角色。

與居民站在一起的草根工作
    湯恩比館的概念,源自19世紀的英國,主要由中產階級、知識份子所主導,針對貧窮的問題,進行貧民的教育與文化發展、提供居民與學生有關貧民的資訊、覺醒社會大眾有關社會與健康問題。主張居民是互賴的,不同階級與種族間應相互了解。沈曜逸引用其「大學生進入社區」、「公民參與」等概念,開始了類湯恩比館的實踐在萬華……
    台灣的社區工作強烈地跟國家發展在一起,稱為社區發展,很少有真正由底層由下而上的基層社區工作,通常都是直到國家資源不夠,才要社區幫忙,並非真正地要讓社區茁壯,社區「培力」的精神難以真正實踐。沈曜逸所在的台灣社區「實踐」協會,是一個沒有「發展」兩字的協會,因為強調是腳踏實地在做,希望找回草根的力量、理解基層的文化,透過合作、共學的社群,發展互助自助的精神,協會並幫忙連結資源,促進社區自身發展。
   「培養專家之前,要先培養生活家」:沈曜逸表示,蹲點式的社區工作,與居民共同生活、相處的協會工作者,比起政府部門的社工更能貼近居民、了解居民需求,同時居民也更能接受他們所提供的服務。協會的辦公室在社區裡、辦理的活動在社區裡、與居民的互動在社區裡,所以懂得如何在社區裡與居民共同生活,懂得居民需要什麼,是與社區居民站在一起的!

從兒童少年開始的服務
    協會首先發展的是兒少照顧據點,服務的時間為晚上六點到九點,不同於課後補教教學形式,協會發展出不一樣的方案,像是社團活動,團結鄰近的兒童和少年,讓他們覺得有趣;這個服務也讓家長下班後有適當喘息空間,讓他們好好吃一頓飯。以「新安小舖」為例,工作者透過二手物品買賣,培養兒少民主參與的過程,還有負責任;十歲左右的孩子和工作者一起開會,從三分鐘就逃走,到後來可以自己主持、記錄並完成討論議題,自主協調開店時間、宣傳方式、定價,還有如何運用賺取的夢想基金。
    協會更透過社區經濟小組,介紹社會福利產業給居民認識,像是微型創業方案、居家服務和照顧服務員等福利產業的職稱,這類工作的時間彈性,所得對於一個低收入家庭而言相當有幫助。沈曜逸表示未來有意推展社區合作經濟,例如合作社的概念,然而這在民間不普遍,仍需要長時間的分享與對話。

以協力運作面對政治衝突
    沈曜逸更提到與社群、當地派系合作,強調跨域合作,與地方社群相互協力。其中提到萬華社區協力聯盟,是當地民間團體的組織,討論包括送餐、志工培訓、老人發展、兒童發展…後來更發展成平台,致力於社區資源的連結與整合。另外,與里長的關係、派系之間的政治角力,也是協會在社區裡必須要正視的權力關係。
    修課同學對協會在社區網絡中與其他組織的互動與關係感到興趣,其中有同學問到:「協會與協力聯盟中其他社福團體是否存在競爭關係?」沈曜逸表示這群民間團體是可以合作的,例會與政府單位主導的聯繫會報很不一樣,例如公共空間釋出如何使用,是透過共同討論的方式協調出對社區最有益的安排,與透過競標爭取政府的方案是很不一樣的。不同組織可能有不同的優勢,可以彼此互相合作,以案主最佳利益為出發點,與跟政治出發的很不一樣。
    有同學提出與兩派政治對立人馬合作的可能性,像是把兩邊政治角力的里長都拉進來,給他們一個作秀的場合,但沈曜逸表示如果只是辦活動,可以這樣玩,但草根性的社區工作並不允許這樣玩,因為政治是不可能不看見的,也不可能不選邊站,捲入派系的角力當中,做與不做都是幫了任何一方,社區工作者不能不去正視這樣的政治關係,還要很細緻地去評估它。

期待不被社區需要的那一天
    沈曜逸真實地把其在南萬華的「看見」分享給修課學生,從他社區工作的理念與實踐到與其他網絡的互動關係,呈現的是在南萬華社區工作的真實面貌。沈曜逸說道:「協會的終極目標就是殺死自己。」也就是說當這個社區不再需要他們,而可以自行發展時,他們的目標就達成了!
    這次的演講帶動了實務與知識的對話,講者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突破了課本和教室的限制,也讓教學和同學們對於自己在社區裡工作、與社區一起工作的可能性和限制,有了更深的理解與思考。接下來還有三次演講(資訊如下),主題十分不同,修課的學生將擇一作為期末的案例分析報告,也歡迎有興趣的各界人士自由加入。

11月27日 打造都會邊緣的一畝綠:從土地到餐桌的食農創客教育實踐/彭正龍 沺源青工作室
12月18日 課程創業與地方營造的思考:從坪林茶鄉開始的自然安心計畫/李佳璇 大桌環境整合
時間 週五上午10:30-12:00
地點 台大社會社工系館211室
主辦 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X 食養城市。人文農創


2015.10.22
【社會學系學術演講】Leverage of the Weak: Labor and Environmental Movements in Taiwan and South Korea

   台大社會系在10月22日舉辦本學期第三場週四社會學學術演講,由系主任嬿芬主持。講者劉華真副教授任教本系,在演講中介紹近期出版的新書Leverage of the Weak: Labor and Environmental Movements in Taiwan and South Korea及寫作過程。本書透過從社會學比較研究的角度分析,兩個在二戰結束後結構條件極為近似的國家,為什麼會有相反的「運動序列」(reverse movement sequencing)?為什麼南韓勞工運動的出現早於環境運動,但台灣卻是環境運動先於勞工運動?本書主要分三個部分。首先,先行運動是什麼,為什麼?繼之,後進運動怎麼回應先行運動的遺產?前兩者是跨國比較。第三部分則是國內的跨運動比較。同時,本書也有詳細嚴謹的比較方法討論。
    講者畢業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研究領域為社會運動、比較研究、後進工業化。很早期的學術關懷就有農漁民議題,隨後聚焦比較南韓和台灣的勞運和環運發展趨勢。為確保研究資料品質,講者及其助理從韓國英文報紙及台灣地方版報紙逐頁尋找勞動和環境相關抗爭並編碼,勾勒兩國的運動發展序列。並從產業和政體結構的比較分析,說明韓國比起台灣,在空間和企業規模(前幾大企業產值佔GDP比例)都是集中性式的工業化,政體則是高壓式軍事獨裁政權,不若台灣有綿密社會控制的列寧式黨國體制,且南韓政府與財閥更需要形成緊密相依的政商聯盟。
   本書嘗試指認兩種結構條件與運動初始位置的交互作用過程,說明不滿如何被吸納或收編,又如何在特定的脈絡中發展和疲弱。講者強調,運動力量和序列不是孤立的資產,在社會關係中始能理解怨懟、資源和組織的有機結合。講者亦表明東亞社會運動研究往往被放在區域研究,老牌的社會運動書系收錄者多為根據西方經驗發展的理論。講者希望本書不僅能細緻了解台灣,亦能在社會運動理論有所貢獻,特別在後進國家壓縮的工業化脈絡下,環運不是某種純粹的環境保護意識形態運動。
    講者多次感謝歷任研究助理協助編碼並圖像化資料,並說明紮實的學術研究需要密集的勞力與知識投入。當天演講座無虛席,也有多名校內外教師參與,後續對該書的論點及方法論亦討論熱絡。本系後續還有兩次演講,包括11/19(四)的系友劉若凡演講,以及12月初的學術演講。具體講題請關注台大社會臉書專頁


2015.10.22
【頤賢講座】台灣的科技發展概況-趨勢與機會
img6

    在今天的演講中, 陳副校長提到當前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與摩爾定律 (Moore's law) 息息相關。這個法則由 Intel 的創始人摩爾提出, 意指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每 18 個月會增加一倍。自 1970 年以來, 積體電路的技術一直維持著這個法則, 因此我們看到電子產品越來越小, 功能卻越來越複雜。現在一台手機的運算能力, 足以比擬早期的超級電腦。
   副校長認為科技產業具有: 技術變化速度快、產品生命週期短、服務整合性 (平台) 越來越強的特點。以往台灣一直扮演著很好的 fast follower, 新產品的跟進能力很強, 品質也相當良好。然而, 技術的進展越來越快, 已經使得 fast follower這個角色備感艱辛。另一方面, 這幾十年來, 廠商只要能夠進入電子產品的供應鏈中, 自然就會賺到錢, 因此大部分的企業重視規模, 不願意進行創新與 R&D 的投資。
   科技日新月異, 副校長提到每 20 年大約是一個科技世代交替的時間。過去我們在 IC 與 PC 世代有著優異的表現, 但是在網路科技世代卻幾乎找不到一間具有代表性台灣的企業。如同上週蔡董事長的觀點, 副校長也認為物聯網 (IoT) 將會是下一個科技世代, 台灣不能再錯過這波潮流。
   最後副校長提到以色列「大學興業」的文化, 他也積極地想將這個風氣引入台灣, 目前已經在校園內推動創意創業學程、創新設計學院等政策, 希望能在台大培養未來推動台灣創新創業的人才。他認為台灣仍有群聚效應、快速反應的優勢, 但是必須發展出以創新替代規模的競爭優勢,以整體性的創新生態和心態面對未來。


2015.10.29
【頤賢講座】台灣產業發展(高科技•創投•私募基金)

img6

    對於中國大陸紅色供應鏈的崛起,王伯元董事長在今日的演講中帶來客觀的分析。他認為紅色供應鏈的崛起是產業競爭的自然現象, 即便不是發生在中國大陸,也會有其他經濟體取而代之,發展出對台灣產業具有威脅的供應鏈。紅色供應鏈之所以能夠在幾年間迅速的發展,與中國大陸豐沛的資金以及大量的併購案有關。
    王董事長提到企業成長之「兩腳」模式:一腳為Organic Growth,另一腳為 Merge & Acquisition, 而台灣企業大多專注在自行擴大規模成長,缺少併購成長,然在國際上,併購也是常見的方式,不可忽視。他認為最近鴻海、日月光與矽品之間的併購角力,會帶動台灣其他企業開始重視併購的必要性。以中國大陸為例, 2014年併購的結果,不論是在案例或金額上,都比2013年增長55%以上。
    對於政府在國家產業競爭中扮演的角色,王董事長提到他的「廚房」理論,認為投資環境如同廚房,先建置好廚房的設備、廚具、備齊工具食材,才能吸引各地名廚來炒菜,所以政府應積極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才能吸引資金及人才的進駐。台灣目前許多政策與法規不利於企業發展,甚至對於外資在台灣的投資也非常不友善,另外,政府過度的干預或主導,亦不利於產業發展,這是台灣急需解決的困境。


 2015.10.23、30
教師聯誼

10/23特別來賓:陳端容(臺大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所長)、蘇碩斌老師(台文所),陳昭如老師(法律系)、傅仰止(中研院社會所)
10/30特別來賓:文學院陳弱水院長、 甘懷真、羅士傑、陳慧宏(歷史系)、曹景惠(日文系)高嘉謙、許暉林(中文系)、王榮麟(哲學系)、翁家傑、傅友祥、李紀舍(外文系)、蔡天怡(圖資系)、陳明祺(清大社會所)、吳介民、陳志柔(中研院社會所)、陳昭如(法律系)、篠田徹、森園憲幸(日本早稻田)

 
 
 
 

▲TOP

台大社會學系陳其農學生國科會研究成果分享
「托育處境與替代方案之心社會經濟可能—以五甲社區自治幼兒園為例」

    平均年資6.7年,每日平均工作10.05小時,平均月薪20,825,這個數據來自高雄保育人員職業工會於2006年,對南部五縣市幼托人員的調查結果。2014年,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也對台灣幼兒教育工作者的薪資進行調查,發現幼教老師薪資極低,以及公、私立園所薪資落差的現況:「公立幼兒園教師待遇約4萬1000元、教保員大學畢業月薪約3萬4000元、高中職畢業也有2萬8000多元,而統計全國私立幼兒園約有2萬多人,月領不到22K。 」
    現今台灣教保服務場域,以私立營利園所為主,約佔七成,而公立以及非營利幼兒園為三成,惡性的市場競爭機制造成教保勞動條件惡化以及照顧服務的不均等分配。面對「教保服務市場化」─幼教老師勞動環境惡劣、家庭負擔沉重且照顧品質堪憂─所導致的矛盾,本文援引E.O.Wright (2010)在《Envisioning Real Utopias》中,對政治、市場以及市民社會交互作用之重新闡釋,以其所歸納出面對資本主義中市場困境的可行之替代途徑(alternative),來剖析研究個案(五甲幼兒園)於教保場域中的實踐,如何從在地社區的幼托照顧場域出發,探究替代資本主義的社會經濟如何可能,並同時評估其社會影響,以回饋結構性問題的解決途徑。 

    研究發現,於形塑幼兒園內部社會力的面向,五甲案例提供了另類的互動關係。以多向的互惠交流取代單向的購買關係(互助大於購買),家長不是購買一至兩位教保員的勞動力來照顧孩童,而是實際參與於照顧實作的關係中,密切地與教保人員的互動,並且與其他家長有了接觸的機會;進而,家長與教保人員之間產生夥伴情感的連帶。與此同時,照顧的意義轉變為去商品化、且具強互惠性質的共同行為。另外,家長之間也因為在幼兒園的交集、經驗交流等,建立了互助互惠的關係。社區自治委員會則是提供不同群體間意見充分協調、溝通的管道,以確保共同為幼兒提供友善且高品質之教保服務。

   而此內部凝聚之社會力促成共同對外的行動與影響,如工會與非營利園所(如五甲幼兒園)支持並協力幼教老師一同站出來發聲。除了引起社會公眾的對教保的關切,更激起越來越多基層幼教老師的自覺。工會協助受迫害或剝奪應得權益的幼教老師與營利業者抗衡,並另一方面以社會運動與遊說等方式,促使政府資源的導入與支持,落實並發揮反制幼兒園市場經濟體的社會力量。

    儘管筆者觀察到基層工會面對變形的教保生態影響能力的侷限,許多幼教老師儘管被剝削也不敢參與工會、爭取權利,但這個漫長的工會行動裡,可被視為長期、結果未知的社會轉型過程的一個階段,也是促成社會變革的長期可能。


(註解:全國教保職業工會辦理「教保人員勞動權益知能」研習/研究者攝)

    本研究並非找到一個完美的幼兒園、或塑造五甲幼兒園為友善教保服務關係的典範,僅期許真實呈現現有案例的運作狀態與至今反思。透過五甲幼兒園的幼教老師與工會行動者如何站出來,向社會─以及自己(所有參與者)─宣示並打造「何謂認真看待教保服務這件事」,期待此個案研究能回應鉅觀政治、經濟的現況及動態關係。
    幼兒的教育與保育服務不只是私人或個別家庭之責任,希拉蕊(1996)指出托育問題不只是父母的問題「我們要求政府和老闆,幫助我們這些需要工作的人,兼顧好家庭,我們一個人的力量是辦不到的」。Wright (2010)也表示若在社會經濟模式中,國家能透過其徵稅之能力,提供部分資金給由社會組織起來的非市場生產,將可能創造出更大規模的社會經濟。
    最後,筆者認為不能忽視國家力量的介入將對此產業的影響,如因應少子女化的議題風潮以及社會對學前教育的重視,現今台灣幼托政策已與時俱進,也不斷的與民間對話,如幼照法的修訂以及普設地方非營利幼兒園的施政方向等。進而如何避免、減少教保產業既有勢力的阻力,並能嘗試以各式各樣的方式進行創新與變革,是本研究之展望。

▲TOP

【新進教師】經濟系 蘇軒立助理教授
img6

學歷                                              經歷
國立台灣大學物理系學士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經濟系研究及教學助理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經濟學博士               國立台灣大學財金系研究助理
       
    我2006年畢業於台灣大學物理系,服完兵役後申請上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經濟博士班,就一頭栽入經濟的世界。很多人都對我轉領域的經驗感興趣,我就簡單解釋一下。雖然高中時就投入物裡,但隨著在物理系所學越深,進入形而上的理論世界後,也開始感覺迷惘,發現自己對物理的興趣不足以變成學術熱情。大學的後期我開始不斷嘗試新的領域,尋找方向。一直到畢業服兵役時也沒有結果,那時開始對複雜系統感興趣,進而接觸了經濟學,才發覺物理學與經濟學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也感覺到物理給我的訓練應該讓我有能力到經濟的世界闖蕩。退伍後感謝台大財金系張森林老師收留我,讓我一邊做選擇權的研究一邊到經濟系旁聽毛慶生老師的總體經濟課程,還順便準備GRE和托福。結果後來很幸運地申請上威斯康辛大學的經濟博士班。在這生命的十字路口上,特別感謝物理系陳俊瑋與吳俊輝老師的幫忙。由於缺乏經濟的訓練,博士班是一路跌跌撞撞地摸索過來,很感謝指導教授Steven Durlauf 的支持,讓我不斷嘗試任何感興趣的題目,研究的路上雖然一路挫折,卻也建立了自己的信心。就像 Thomas Edison 所言,”I failed my way to success.”
   我的專長是總體經濟和經濟網路,特別關注於財務網路 (credit connections)、生產網路 (production networks) 在景氣循環中扮演的角色和銀行網路 (banking networks) 對財務危機 (financial crisis) 和系統性風險的影響。相比於物理學,經濟學雖然是門相對年輕的領域,但最近已從過去代表性經濟人和理性思考的框架拓展到異質性經濟人 (heterogeneous agents) 和有限理性 (bounded rationality),行為經濟的框架,研究越趨多樣性與有趣,是個正在蓬勃發展的領域。我很高興自己選對了生涯跑道,也很高興再度回到母校。

▲TOP

本院經濟系、政治系、國發所皆設有碩士在職專班,專班學員為來自政府單位及社會各界的菁英,社科通訊特別設立專班園地,除了介紹專班的招生及課程訊息之外,也希望能報導專班的活動、介紹學員、促進學員與在校生的互動,歡迎專班學員踴躍投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