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活動預報]

2015.10.23(週五)【教師聯誼】

 

2015.10.29(週四)【經濟系-研討會】

 

2015.10.29(週四)【頤賢講座】

 

2015.11.05(週四)【政治學系午餐演講系列】

 

2015.11.12(週四)【鉅變新視界沙龍】低碳城市交通轉型先機 綠色交通產業能否起飛? 

[榮耀分享]

賀經濟系黃景沂副教授榮獲科技部104年度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活動報導]

社工學系美國學者Deborah Adams主講: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earch on Asset Building for Children and Youth

 

社會學系學術演講:When Vulnerability was Hidden: Disaster and the Nuclear Village in Japan

 

頤賢講座:由新經濟時代的觀點看創新創業契機

 

教師聯誼

 

【台灣制度與經濟史學會】「When Vulnerability was Hidden: Disaster and the Nuclear Village in Japan」

[專題報導]

提燈照前路 《報導者》開創非營利媒體經驗

[人事動態]

【新進教師】國家發展研究所 李宥霆助理教授

 

【新進學者】東亞民主研究中心 魏德榮博士後研究員

[專班園地]

歡迎專班學員踴躍投稿

聯絡信箱:
cossnews@ntu.edu.tw



2015年10月23日(週五)【教師聯誼】

歡迎各位教師邀請與本院相關的校內、外朋友參與,現場提供飲料及點心。希望大家撥空參與,來聯誼室認識不同系所同仁、 放鬆一週的疲勞。
時   間:2015年10月23日(週五)16:30-18:30
地   點:頤賢大樓1樓 教師聯誼室。

 


2015年10月29日(週四)【經濟學系研討會】
【個體經濟、產業組織與貿易】

講   題: 「The Egalitarian Solution Versus the Nucleolus: A Strategic Comparison
主講人: Chun-Hsien Yeh (IEAS 中研院經濟所葉俊顯)
時   間: 2015年10月29日(週四) 13:30-15:00
地   點: 社科401
聯絡人:王道一老師(3366-8411)
承辦助教:楊禮禎(3366-8447)

 

【全系研討會暨大學部演講會】

講   題:「信用評級改革的新路線 – 觀念架構及階段性成果
主講人: 段錦泉(中研院院士)
時   間: 2015年10月29日(週四) 13:20-15:10
地   點: 社科201
聯絡人:鄭秀玲老師(3366-8358)
承辦助教:吳孟珊(3366-8446)

 


2015年10月29日(週四) 
 
 
【頤賢講座】
臺灣的科技發展與創新
 

第五週: 台灣產業發展(高科技•創投•私募基金)
主講人:王伯元
時 間:2015年10月29日(週四)15:30-17:20
地 點:梁國樹國際會議廳
=======================================
第六週: 綜合討論(主持:陳良基或林惠玲)
與談人:蔡清彥 陳良基 王伯元 
時 間:2015年11月05日(週四)15:30-17:20
地 點:梁國樹國際會議廳


2015年11月05、10日【政治學系午餐演講系列】

講   題: 「Vietnam’s China Policy in the 21th Century 
主講人: 董祥開教授(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助理教授
主持人: 洪美仁教授(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時   間: 11月5日(週四)12:20-14:00
地   點: 臺大社會科學院713討論室(臺大社科院7樓)
★一律線上報名,請於11/04中午之前完成報名。
★聯絡人:陳聿伶,電話:3366-8450。
相關連結:臺大政治學系學術活動公告處

講   題: 「Vietnam’s China Policy in the 21th Century 
主講人: 范光明教授
         (越南國家大學河內人文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主持人: 石之瑜教授(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時   間: 2015年11月10日(週二) 中午12:20-14:00
地   點: 臺大社會科學院713討論室(臺大社科院7樓)
★一律線上報名,請於11/09中午之前完成報名。
★聯絡人:陳聿伶,電話:3366-8450。
相關連結:臺大政治學系學術活動公告處


2015年11月12日【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低碳城市交通轉型先機 綠色交通產業能否起飛?
img6

 

主  題:【鉅變新視界沙龍】
            低碳城市交通轉型先機 綠色交通產業能否起飛?
主持人: 國立臺灣大學副校長 陳良基 主任
引言人:睿能創意(GOGORO)彭明義 行銷副總經理、
            台北市交通局 鍾慧諭 局長
時  間:2015.11.12(週四)18:30~21:00
地  點: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1樓頤賢館108室
主辦單位: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線上報名網址
★聯絡人:王瑞庚,電話:3366-8422

▲TOP

 賀本院社工系李哲溥同學榮獲2015年總統教育獎

   賀經濟系黃景沂副教授榮獲科技部104年度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TOP

2015.10.01
社工學系 - 美國學者Deborah Adams主講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earch on Asset Building for Children and Youth
       

    美國Kansas大學社會福利學院Deborah Adams 教授應本校社工系鄭麗珍教授之邀來訪社工系,並於10月1日至傅從喜老師「社會政策與立法」課堂上演講,與社工系所學生交流、互動,場面熱絡。當天演講主題為"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earch on Asset Building for Children and Youth",講述青少年與兒童的資產累積模式,將「社會福利」與「經濟」連結,分享了美國實務上的新穎工作模式。演講結束後,Deborah Adams教授也與本系陳毓文教授、鄭麗珍教授、趙曉芳助理教授、系辦助教與碩博班學生共進午餐,相談甚歡。


2015.10.05
【社會學系學術演講】「When Vulnerability was Hidden: Disaster and the Nuclear Village in Japan」
img6

   台大社會系在10月5日舉辦本學期第二場週四社會學學術演講,講者Sulfikar Amir副教授任教於南洋理工大學社會系,是研究印尼反核運動的著名學者,並在這些年從STS及災難社會學角度深入分析福島核災為何發生。本場由本系何明修教授主持。
   講者於2009年與研究日本能源政策的Kohta Juraku等人,討論到政府如何說服民眾核電安全,講者開始研究日本核能議題。同年,講者參觀福島核能電廠,但兩年後發生核災。更靠近海嘯中心的女川町(Onagawa)核電廠並未發生核災,為何福島卻發生核災?講者認為要看到完整的過程才能理解災難為何發生及其後果:災前、災時、與災後的細節。講者就福島核災的災前和災時分別轉寫兩篇分析,並認為要從脆弱性(vulnerability)和衝擊(shock)兩方面去了解災難,後者常被討論,但前者如何影響災難的後果卻較少被提及,如系統和組織的功能障礙(dysfunctions)。
   講者細膩從福島核電廠因美國環境和成本考量將緊急引擎(emergence diesel)設置在被海嘯侵襲的地下室開始,陸續論證複雜且環環相扣的科技物,其中可能隱藏令系統崩潰的弱點,但脆弱性又因為科學證據(如發生機率低或不被科學社群認為值得分析)而被隱藏,只在出意外時才能發現之。發現後,則往往將認為是人為疏失,而不進一步討論科學知識生產體系對科學知識的信心,以及複雜且環節相扣的科技物,如何令這種災難成為可能。
   本次演講觀眾提問踴躍,亦有多名老師出席。本系後續還有兩次學術演講,包括劉華真副教授的新書Leverage of the Weak座談會(10/22(四),曾嬿芬系主任主持),另一場則在十二月,請密切注意台大社會臉書專頁


2015.10.15
頤賢講座 - 由新經濟時代的觀點看創新創業契機
img6

    蔡清彥董事長在這次的演講中, 引述 Business Week 與 New York Times 在 2005 年與 2013 年的報導做為開端。台灣在這八年的時間中, 從外國媒體眼中所謂掌握關鍵技術與管理、高素質人力且工資相對便宜的競爭優勢, 轉為創新不足、反應太慢且未能掌握先機的競爭劣勢。
   蔡董事長認為, 台灣未能掌握智慧終端典範轉移、網際網路及行動網際網路的崛起這兩項趨勢, 是導致喪失競爭力的主要原因。然而, 國內產業的未來並非沒有機會。他提到物聯網 (IoT) 的硬體設備中, 許多關鍵零組件的製造優勢仍掌握在台灣企業手中, 若能與系統及服務連結, 就能創造機會。
   「高科技新創事業帶動產業轉型」的概念是這次蔡董事長演講中的另一個重點, 這也是工業技術研究院 (工研院) 目前積極推動的政策。由於台灣缺乏創業傳承的文化習性, 工研院希望能透過政策輔助, 讓台灣新創公司與全球創新創業的動力引擎──美國矽谷進行連結, 以幫助它們跨過「死亡之谷」。
演講的最後, 蔡董事長期勉年輕學子: 「從想得到什麼結果來提出解決問題的作法, 認真執行。」他也認為社會多給年輕人機會, 就是給台灣機會。


 2015.10.16
教師聯誼

本次教師聯誼由政治系主辦,特別邀請國內、外政治學者來聯誼,其中包含林繼文(中央研究院政治研究所所長)、吳玉山(中央研究院政治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吳文欽(中央研究院政治研究所助研究員)、蘇彥斌(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謝秀英(陸軍軍官學校政治系系主任)以及波蘭學者 Prof. Tomasz R. Szymczyński(專長領域政治與新聞)。歡迎各位教師一同邀請來訪學者參與每週五教師Happy Hour。

 
 

2015.10.17
【台灣制度與經濟史學會】「When Vulnerability was Hidden: Disaster and the Nuclear Village in Japan」
 

台灣制度與經濟史學會於2015年10月17日召開成立大會, 並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成立大會邀請中研院劉翠溶院士以及蘇國賢院長致詞。
研討會則由日本National Graduate Institute for Policy StudiesTetsushi Sonobe 副校長園部哲史, 韓國車明洙教授 (嶺南大學), 以及中國車嘉華教授 (復旦大學), 以及本院經濟系吳聰敏教授就制度與經濟成長的主題發表專題演講。
台灣制度與經濟史學會的目的之一是要提升跨領域之研究, 會員涵蓋經濟, 歷史, 以及法律之學者。本院經濟系有多位老師參與, 法律學院目前有王泰升教授參與, 第一屆理事長是經濟系吳聰敏老師。

▲TOP

提燈照前路 《報導者》開創非營利媒體經驗
 記者/黃硯琳

何榮幸笑說,《報導者》可說是臺大新聞所大本營。他認為這和臺大新聞所畢業學生,對媒體現狀不滿,而且希望投身改變的特質有關。(攝影/杜兆倫)

2015年9月1日記者節,《報導者》宣布成立,台灣第一家非營利新聞媒體誕生。資深記者何榮幸,毅然辭去天下雜誌總主筆的位置,試圖在台灣掀起一波新聞革命。
他登高一呼,與前香港《號外》雜誌主編張鐵志一起,聚集不同世代的優秀記者,嘗試走一條不一樣的路。堅持手作優質新聞、成立公益基金會,《報導者》率先採用許多新制度,期待能改變現今的媒體問題。
2013年10月7日臺大新聞所傳播理論課程,邀請何榮幸分享,如何在台灣走一條不一樣的路。

解決即時新聞帶來的媒體亂象

「《報導者》為什麼誕生,其實是一場中年大叔的逆襲。」《報導者》執行長何榮幸笑著說,眼神中燃燒著對新聞的理想與熱情。何榮幸解釋《報導者》創立的背景,他認為並不複雜。「即時新聞當道,讓所有的新聞工作者,不分世代,都被這股洪流吞噬。」他說,現今的媒體產業,被即時新聞無孔不入的侵蝕,導致新聞專業下降、新聞工作者的勞動條件低劣;幾乎每一個面相,都是負面的影響。在這樣的環境下,年輕的新聞工作者看不到未來,資深的新聞工作者則不知為何而戰。

而《報導者》的創立,就是嘗試要解決現今新聞媒體的困境。何榮幸說,回歸新聞的初衷,他認為新聞應該是原生的、負責任的,必須有足夠時間製作,而且必須經過查證。因此,深度報導、調查報導將會是《報導者》最主要產出的新聞類型。另外,內容方面也會多著墨在國際中港事務及文化觀察。

打破傳統新聞產製模式

「你可以把《報導者》想像成是網路上的公共電視。」何榮幸解釋,為因應網路時代,《報導者》選擇作為一個網路原生媒體,他們試圖加入許多新的編製模式與制度。而這些制度的嘗試,就是為了彌補現有新聞媒體的不足。

打破文字掛帥的編制模式,是《報導者》與其他媒體不一樣的地方。何榮幸說,未來每個報導從開始到結束,都將由文字記者、影像記者、工程師及其他工作人員,並肩完成。而不是傳統以文字記者為主,其他一律為輔的工作模式。

另外,開放原始碼、實施攝影共有版權及開放編輯室,也都是未來《報導者》將推行的方向。除了作為一個公共媒體,《報導者》也致力成為網路平台。何榮幸說,他們將努力串聯新世代、新創產業及在地特約記者;讓網站不只是新聞媒體。另外,也確定會推出攝影子頻道「18度灰」,讓攝影不再只是新聞的配角。


《報導者》創辦人之一何榮幸,試圖透過新的制度與非營利基金會的模式,做出具有公共價值的新聞。(攝影/杜兆倫)

成立公益基金會 編輯室只向基金會負責

對於臺大新聞所的師生來說,更關心的是《報導者》背後的資金運作模式。許多同學在演講開始前,就先問了不少關於組織運作的問題。《報導者》既然期許成為網路的公共媒體,要用甚麼方法排除商業對新聞的干預,建立自己的獲利模式?

何榮幸回答,《報導者》目前已成立「財團法人報導者文化基金會」,總編輯只向基金會負責,有別於一般營利媒體的股東制。在9月1日宣布成立《報導者》的同時,也一併公布了董監事名單,基金會董事長由翁秀琪擔任。

企業捐款為主 同時推行付費會員制

何榮幸說,目前粗估第一年創業需4000萬,未來預期是每年成本3000萬。創業前三年將以企業募款為主,但他再三強調,企業主捐錢之後,錢就進到基金會,企業不得對媒體的運作及內容進行任何干涉。創業前期,也不考慮刊登任何商業廣告。

但他也補充,在年底網站上線的同時,也會一併推行網站會員制。與新頭殼的友好會員制概念相近,《報導者》希望能夠募集15000人,每人年費預設1000元。如此一來,每年至少能有1500萬的資金供組織使用。網站所有新聞內容都將免費,但成為會員,就能夠參與《報導者》的開放編輯室。何榮幸說,目前也考慮與主流媒體合作分攤調查報導的經費。但所有實行細節,都還在討論。

針對基金會運作,新聞所教師洪貞玲提出是否將使用孳息運作的疑問,主要靠企業捐款的《報導者》,等於每年都得面對捐款是否到位的壓力。何榮幸回答,礙於台灣法令限制公益基金會母金不得做再投資利用,因此《報導者》若採用孳息運作的模式將無法支撐報導開銷;所以才採用捐款的方式,捐款所獲可以全數利用。但也承認,的確是存在捐款金額的壓力。

成功不重要 而是開始改變

針對何榮幸的分享,會後也有許多老師、同學提出問題。新聞所碩二學生邱圓庭問到:「身為一個未來的記者,是否應該具備寫程式的能力?」何榮幸認為,分工沒有不好。在《報導者》現有的編制內,記者與程式人員仍然是各司其職。但他也知道許多年輕記者,除了報導能力外,也有基礎程式語言及美術設計能力;他認為具備越多能力,是好事。

「成不成功不是最重要的,而是應該要有人開始走這條路。」何榮幸說,他希望《報導者》不僅是個新媒體,也能鼓勵其他人開始改變媒體現狀。《報導者》網站預計在12月上旬,正式上線。

 ▲TOP

【新進教師】國家發展研究所 李宥霆助理教授
img6

學歷                                              經歷
日本關西大學文化交涉學博士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博士後研究員
英國愛丁堡大學比較文學碩士               研究專長
台灣大學工商管理系工商管理組學士       比較思想、東亞歷史與文化、世界史理論
   我就讀於台大工管系時,除了必修課在管院,餘下的學習時間多半投入人文和數理領域。畢業之後依例入伍,期間逐漸確認,自己對於文化世界畢竟還是有更多關懷,因此退伍後便前往英國,於愛丁堡大學從事比較文學研究。留學英國雖只短短一年,卻是我生涯的一個轉捩點。此前在台灣,雖然修習了大量的人文課程,真正的批判思維卻並未形成。在英國接受訓練之後,我的研究態度和方法,連同行文措辭,才獲得洗練並且初步確立。
   之後我回到台灣,很幸運地參與了東亞儒學的研究團隊。擔任助理期間,我對文學、文化的興趣不減,但思維中更增添了歷史和哲學兩個向度。接著東渡日本,於關西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領域則是文化交流與思想史。除了專業知識增長,全新的語言和環境對我更有無窮的啟發。取得學位之後,曾短暫擔任中央研究院的博士後研究員,隨後獲聘於本校國家發展研究所。本所正推動跨領域整合,我也因緣際會,得以結合往日所學,尋求人文與社會科學的對話。


【新進學者】東亞民主研究中心 魏德榮博士後研究員

img6   魏德榮將於今年11月正式成為東亞民主研究中心延聘博士後研究員,其於2014年獲得台灣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為「台灣與南韓民主化後的政黨和政黨體系制度化:政黨與選民的連結關係」。魏德榮博士也曾經擔任台灣民主基金會的研究員,研究領域包括東亞地區的政黨研究、民主化與民主鞏固等議題。

   Mark Weatherall completed his Ph.D. at the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in 2014. His Ph.D. thesis was on “Party and Party System Institutionalization Following Democratization in Taiwan and South Korea: Linkages between Parties and Voters.” He has since worked at the Taiwan Foundation for Democracy as a research fellow.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political parties, democratization, and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with a focus on the East Asia region.

▲TOP

本院經濟系、政治系、國發所皆設有碩士在職專班,專班學員為來自政府單位及社會各界的菁英,社科通訊特別設立專班園地,除了介紹專班的招生及課程訊息之外,也希望能報導專班的活動、介紹學員、促進學員與在校生的互動,歡迎專班學員踴躍投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