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o. 84  Dec 2024
 
   
   
   
   

 

 

編輯報告
EDITOR'S REPORT

 

   本期人員專訪(SHARE TO INSPIRE)邀請了本中心獲得112學年度教學優良獎的三位老師:陳巧玲老師、柯凱彣老師和趙雄健老師,與我們分享他們的教學經驗與課程設計,並針對多元化教學、課堂討論與AI工具運用等主題分享心得。讀者園地 (PENNY FOR YOUR THOUGHTS) 則公告「Writing with AI」的寒假服務。為了讓各位研究生在假期間也能專心衝刺論文,本中心持續提供服務,讓大家在論文寫作路上有個可以安心諮詢的夥伴。
top
省思醒語
FOOD FOR THOUGHT
 
 
“Through violence you may murder the liar, but you cannot murder the lie, nor establish the truth. Through violence you murder the hater, but you do not murder hate.”

– Martin Luther King Jr.

top

人員專訪
SHARE TO INSPIRE

 

優良教師的教學心法大公開:三位獲獎教師的教學經驗分享 

 

訪談對象:陳巧玲Lily老師、柯凱彣Kevin老師、趙雄健老師
紀錄:顏競廷、彭晞童、黃海惇

 

       在這期電子報中,我們很榮幸邀請到本中心獲得112學年度教學優良獎的三位老師,分享他們的教學理念與實踐經驗。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優良教師們的教學策略與心得吧。

多元化的教學理念與方法

       Lily老師在教學上展現出獨特的靈活性:「每門課程的內容不同,所以教學方法也需要調整,很難用同一種方式套用所有課程。」這個觀點源於她同時教授多門性質各異的課程,包括研究所的英文寫作基礎寫作、學術英文論文寫作與發表、專業人才溝通術,以及大學部的職場課程。為了確保教學品質,Lily老師設計了固定的三大流程:第一步是暖身活動,幫助學生對課程主題產生興趣,並讓大腦做好接受新資訊的準備。第二步是教授核心內容,確保學生獲得所需的知識與技能。第三步則是提供練習機會,讓學生透過實際操作檢視學習成效,同時讓老師評估是否需要補充更多資訊或支援。這種從基礎練習到綜合應用的漸進式學習法,幫助學生穩紮穩打地掌握課程內容。Lily老師最感到欣慰的是看到學生的成長:「我很喜歡教學,特別是看到同學因學習而散發出的光芒。他們的星星眼是我保持教學熱忱的最大動力。」正是這份熱忱,驅使她不斷創新教學方式,設計各種有趣且有效的課堂活動,讓學生在學習中找到樂趣並持續進步。

       Kevin老師採取了不同於傳統的教學方式:"Learning has to be multi-modal and you have to be able to use the things being discussed in class." 基於這個理念,他很少採用純講述式教學,而是設計多元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有機會運用所學知識。他的教學理念特別強調知識內化的重要性:"Content is meaningless unless it's absorbed." 因此,他不追求在每堂課塞入大量資訊,而是著重學生與教材之間的互動。這種方法雖然進度較慢,但他相信學生能從中獲得更多實質的學習。多年來在台大教學的經驗,也讓他更了解學生的學習特性和期望,從而能因材施教,彈性調整教學策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趙老師的教學理念特別強調換位思考:「我會站在學生的立場去思考他想學到什麼、在學習這個課程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什麼問題。」 作為一位曾經的學生,他深知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為了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他建立了系統性的回饋機制:「我通常在第一節課都會問同學說,你們想學到什麼?並透過Google表單的方式得到學生的回答。」 除了期初的需求調查,他也非常重視課堂觀察和作業批改過程中的回饋。透過這種持續的互動和調整,能夠及時發現學生的學習盲點,並在下次課程中加以補強。

課堂討論的藝術

       Lily老師善於運用生活經驗活化課堂討論:「我會把班上發生的事情,或是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故事,以及學生們的學習經驗記錄下來。」她強調建立故事資料庫的重要性,這些真實案例不僅能增添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可幫助學生透過具體經驗深入掌握技能,將理論有效轉化為實踐。除此之外,Lily老師也強調帶小組討論時,活動單的設計與運用是課堂討論很重要的關鍵。有了明確的活動流程說明與目標,學生們才能夠在有結構的引導下深入學習、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並培養團隊合作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達到學習目標 。

       Kevin老師的課堂討論設計體現了他對深度學習的重視。他不以趕完進度為目標,而是確保學生能真正吸收和運用知識。在具體操作上,他特別注意照顧不同學生的需求,尤其是那些對英語口說感到不安的學生。他採取了靈活的策略:"I don't make students speak directly... instead, I would have them work in teams, where they can choose who their speaker is." 這種彈性的分組方式不只照顧到害羞的學生,也創造了協作學習的機會。在他的「Logic Your Way into Writing」課程中,討論更側重於邏輯思維的培養,透過哲學思考與寫作的結合,幫助學生發展批判性思維。這種深度的學習方式讓每位學生都能在安全的環境中逐步建立信心,同時培養邏輯推理和有效溝通的能力。

       趙老師則採用了高效率的討論模式:「我的討論課時間相對較短,通常只有半小時左右。與其讓學生無目標地討論,不如集中在這半小時內進行有重點的高效討論。」他特別強調討論的三個關鍵要素:首先是確保討論主題與當週課程內容高度相關,讓學生更有方向感;其次是注重知識與應用的結合,讓學生能將所學運用到具體情境中;最後是提供明確的討論架構,以幫助學生有系統地完成討論任務。在實踐中,他也會根據不同課程調整討論方式:「大學部的課程,我通常會採用團體討論的方式,而研究所的課則以師生問答為主。」這種靈活的方式能有效地適應不同學生群體的需求。

AI時代的教學創新

       Lily老師對AI工具採取開放但謹慎的態度。她觀察到現今學生對AI的依賴現象:「現在幾乎每個班的學生,第一個反應就是先開ChatGPT。更令人擔憂的是,有些同學甚至直接用中文輸入,請ChatGPT翻譯成英文,或者將學習單拍照上傳,請AI提供答案。」面對這種情況,Lily老師在課堂上提出了明確的使用原則:「我不反對學生使用AI工具,但我反對他們跳過思考的過程,直接套用AI生成的內容,並全盤接受,這樣會對學習造成嚴重影響。」她認為,雖然ChatGPT可以成為自主學習的好夥伴,但關鍵在於適度使用。她提醒學生:「不要過度依賴AI,因為過度使用可能會讓你的寫作變得公式化,缺乏個人風格與創意。」Lily老師提倡學生先進行獨立思考與嘗試,再利用AI工具進一步修正與改進,這樣才能在提升學習效果的同時,保持個人寫作風格,培養真正的批判思考與創作能力。

       Kevin老師積極探索AI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可能性。他主要將AI用於課程準備階段:"I often use AI just to brainstorm to get some ideas of what I can do." 儘管目前AI還不能獨立創建完整的教學活動,但它為教學設計提供了寶貴的靈感來源。特別是在處理大量學生資料時,AI展現出獨特的優勢。以他教授的大學簡報課程為例,面對90至100名學生的自我反思報告,他開發出創新的分析方法:"feeding all of these self-reflections into the AI to summarize and provid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這種方法不只提高了效率,更幫助他更全面地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然而,Kevin也保持謹慎態度,特別是在作業評分等需要細緻判斷的領域,他選擇暫時不使用AI輔助。

       趙老師則將AI視為教學過程中的輔助工具:「AI應該作為輔助工具,而不是作業的代替方式。」他在課堂上主動教導學生如何正確使用AI,並鼓勵學生在感到困惑時可以向AI尋求幫助。有趣的是,他把AI融入課堂討論中:「我會建議他們將AI視為小組成員之一,可以在討論後向AI提問,然後將AI的回答與小組的討論結果結合起來。」當學生分享AI的答案時,他會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AI的回答有哪些亮點?哪些地方可能存在瑕疵?」這種方式不僅接受了AI的存在,更轉化為培養學生判斷力的良機。

各具特色的推薦課程

       Lily老師特別推薦職場相關課程,如「職場英文寫作與口語表達」及「專業人才溝通術」,她指出:「這些課程與同學未來的職涯目標連結得比較緊密。」由於這些課程具有高度的即時應用性,學生往往能在當學期就將所學運用於求職準備,或是在研討會及其他專業場合中進行有效的人際互動,效果立竿見影。同時,學生也能將這些實際應用經驗帶回課堂進行分享與討論,透過彼此交流進一步深化學習,達到理論與實務的雙向整合。然而,Lily老師也強調英文寫作基礎課程的重要性,儘管其目標與職場課程有所不同。她解釋:「寫作類課程同樣關鍵,但它需要較長時間的練習與內化過程,才能真正培養穩固的寫作能力與邏輯思考。」因此,基礎寫作課程的目標在於建立學生紮實的寫作技巧與語言基礎,雖然學習效果不像職場課程那樣立即顯現,卻是未來深度學習與專業表達不可或缺的基礎。

       Kevin老師最鍾愛的是他的邏輯思考寫作課程「學術邏輯表達力」:"It's a writing class that is heavily philosophy-based." 這門課程的獨特之處在於將西方哲學思維融入學術寫作訓練中,不同於亞洲教育環境中常見的寫作課程。在課程中,學生學習如何建構邏輯性的論述,提出具說服力的觀點,並運用這些原則來加強他們的學術寫作。這種訓練的效果顯著:學生們不僅能在學期末更有條理、更具說服力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還能將這些技巧運用在研究寫作、申請文件和求職信中。Kevin觀察到,經過這門課程的訓練,許多學生在申請工作或其他學術職位時都因為掌握了這些溝通和寫作技巧而獲得好成果,展現了課程在實務應用上的價值。

       趙老師則特別推薦「提筆表達你的觀點:批判寫作」:「因為寫作中心就分中文組跟英文組,而中文組只有這堂課專門教批判思考。」他認為這門課程不僅能夠培養學生從零開始分析議題、表達觀點的能力,而且還會引導學生從他者的視角思考推理論證的本質與方式。他分享了一個學生的案例:透過課程訓練,學生能夠深入分析遊戲中的性別意識,展現了批判性思考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此外,他也尤其推薦蘇虹菱老師的「自我行銷有一套:實用中文寫作」課程:「雖然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但每個學生都想要找到理想適性的工作。」這門課程就是幫助學生將專業知識與自身優勢展現在求職必備的文件中,對學生的職涯發展有實質的幫助。

結語

       從三位優良教師的分享,讓我們看到了現代教育者如何在保持教學品質的同時,靈活運用新科技,並持續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他們的經驗展現了教育工作者在面對新挑戰時的創新思維與靈活應對之道,值得大家參考。
 
top
讀者園地
PENNY FOR YOUR THOUGHTS
 
免費「Writing with AI」諮詢服務延長到寒假嘍

諮詢服務不間斷!寒假期間也助你提升學術寫作能力!
英文論文還在卡關嗎?用了Grammarly還是不大確定改對了嗎?

別擔心!寫作教學中心聽到你們的聲音,決定延長「Writing with AI」諮詢服務至寒假期間,利用AI幫你快速修正文章字句,讓你假期間也能衝刺論文。

你以為只有這樣嗎?NO! NO! NO! AI的不足我們來補。
AI修改完成後,再提供1對1的專業 AI輔導員服務,深入檢視並提供寫作邏輯、組織結構和銜接連貫的建議,完整的寫作諮詢,一次擁有!

「Writing with AI」讓寫作不再是你的困擾
寒假名額有限,敬請手刀報名!

Writing with AI網址: https://www.awec.ntu.edu.tw/wt/
Writing with AI 線上報名: https://regi.awec.ntu.edu.tw/ai/member/member.jsp

—注意:113-1學期報名時間延長至寒假: 9/23-1/24,並於過年後 2/3-2/14 繼續提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