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o. 78  Mar 2024
 
   
   
   
   

 

 

編輯報告
EDITOR'S REPORT

 

   本期範文賞析(SPOTLIGHT)除了摘錄趙雄健老師的演講,亦新增學生的課堂優選作品。趙老師的演講與大家分享撰寫研究動機時的技巧,針對許多同學困擾的「問題意識」與「研究動機」,做了清楚的說明,並提供分析步驟。而本期的學生作品,選自蘇虹菱老師的「科學說人話:科普寫作」課程。雷同學深入淺出地介紹PLA這類生物基塑膠,為何從原先受期待的環保材質,變成免洗餐具的禁用材料。讀者園地 (PENNY FOR YOUR THOUGHTS) 公告最新的「寫作急診室」場次,與為期兩個月的「職場啟航三部曲」系列活動。「職場啟航三部曲」活動自業界邀請了多位專家,循序漸進地與同學分享職場相關的培訓概念與方法,更提供同學們模擬面試的演練機會。第一場相關演講已開放報名,歡迎參與。
top
省思醒語
FOOD FOR THOUGHT
 
 
“The saddest aspect of life right now is that science gathers knowledge faster than society gathers wisdom.”

– Isaac Asimov

top

範文賞析
Spotlight

 

演講摘記
「你到底有什麼問題?──研究動機的學術寫作大解密」
 

 

日期:2023年11月08日
時間:14:40-16:10
講者:趙雄健(國立臺灣大學寫作教學中心兼任講師)
紀錄者:王齊聖(寫作教學中心助理)

 

       在學術論文中,如何展現研究的「問題意識」與「研究動機」往往困擾剛入行的研究生。有鑑於此,寫作教學中心特別邀請趙雄健老師,分享如何撰寫這兩個至關重要的部分。正式進入演講主題前,講者先說明學術論文的性質係「非虛構的創意寫作」,亦即以學術論文為工具,呈現研究過程探得的新知識。若要寫好學術論文,我們應先培養明確的問題意識,再具體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最後,嘗試將研究的背景與議題學術化。這正是本次演講的三大重點。

       首先,學術論文通常係由「發問」開始,故培養問題意識是論文寫作的基礎。講者建議,形成研究問題的第一步,必須先意識到問題存在;成熟的研究者往往能注意既有成說背後可能存在的問題,並進一步反思、形成自身的邏輯理路。正式進入寫作的階段後,作者便有義務向讀者清楚呈現自己意識到的問題,並說服讀者此問題的重要所在。至於所謂「問題意識」,一般多見於學術論文中「研究背景、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三個部分;故此概念實際上涵蓋「研究問題」、「研究者對此問題的認識」以及「研究者呈現此問題的方式」。講者以日常生活為例,我們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是「為什麼朋友A沒有交往對象」;但此問題背後的「問題意識」,可能是「相貌堂堂的人,應該較高機率有交往對象」。準此而論,問題意識包含研究者提出的研究問題,以及研究者對此問題的基本看法。在學術論文中,問題意識往往體現於挑戰既定看法、解釋新興現象或評議長年的學術論爭;因此講者認為,培養問題意識的不二法門即多讀書,如此方能累積經驗,並學習看穿作者的問題意識、鍛鍊提出學術問題的能力,發展出解決研究問題的方法。

       其次,研究動機與目的的寫作,實與說明研究問題相關。講者建議,研究者可藉「6W1H」的方法初步提問,再建立研究範圍與對象的關係,以形成學術論文的研究問題。講者指出,研究問題中通常具備「動詞」;倘若題目只出現若干名詞,代表這僅僅是研究範圍或方向的描述而已。更重要的是,研究問題應具體可操作,如果某一問題無法證偽、難以定義,或該問題所涉資料太多、太廣,表示此問題不能成為適合的研究問題。講者特別提醒,合理的研究問題一定具備「可以證偽」的性質;換言之,研究問題必須能藉由科學方法觀察分析,且其所得的結論通常伴隨時空限制,而只在特定條件下有效。例如,「地心說」與「日心說」應是大家最耳熟能詳的實例。了解研究問題後,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的鋪排自然容易得多:研究動機應敘明研究者如何在過去發生的事實中,尋得自己做研究的原因;而研究目的,則是表示在研究完成後所能解決的疑難或達到的目標。講者認為,寫作研究動機與目的時,應儘可能明確、前後一致,讀者才能了解寫作者研究所本,以及此研究如何能創造知識、解答未知或預測未來。

       至於研究背景與議題的學術化,是作者向讀者表現研究問題重要性的關鍵。換句話說,作者必須說服讀者:「為什麼這個研究非做不可?」此問題的答案多半是前人做錯、做不好或不夠多,因此此時涉及的即是一個新的研究處於何種學術脈絡的問題,而這和前文所述「問題意識」息息相關。講者提到,作者敘明研究背景,一如檢警辦案時必須「還原案發現場」:既然研究動機與目的並非憑空而生,作者便應由動機與目的往前追溯,向讀者說明思考問題的緣由,方能與讀者共享思考歷程。讀者也能藉此了解作者的問題意識產生的脈絡,進一步肯認作者進行研究的必要性。講者提醒,敘明研究背景時,切忌僅僅陳述個人興趣,因為這無法有效說明研究何以重要。具體寫作時,初學者可採取「漏斗式寫作」,亦即從範圍較廣的研究背景聚焦至動機與目的;而較老練的作者或特定領域的學術論文亦可嘗試逆向思考,並從範圍較窄的個案出發,螺旋式開展研究問題至牽涉更廣的研究領域。研究背景的內容相當多元,舉凡研究趨勢、解釋名詞、描述現象等皆可是書寫的角度之一。在作者與讀者藉研究背景建立共識之後,作者務必進一步「製造知識斷層」,以突顯學術研究缺口與困境,方能論述研究的重要與必要。最後,文中必須清楚提出作者對此困境的解決之道。從「敘明研究背景」到「提出問題解方」的過程,這正是講者所謂研究議題的學術化。

       演講的最後,講者呼籲聽眾努力讀書並開始寫作──問題意識是在閱讀過程中產生,而跨出寫作的步伐才能將思考所得付諸實踐。相信在聆聽演講後,作者應能更妥善呈現問題意識、說明研究的重要性,同時避免書寫研究動機與目的不知所云的問題。

 

 

課程作品賞析
選自「科學說人話:科普寫作」修課學生作品
 

撕下環保材質標籤——PLA怎麼了? 

地質一 雷貽婷

 

Take Home Messages
  • PLA是一種生物基塑膠,也是一種生物可分解塑膠,屬於塑膠回收的第七類,廣泛應用在食品包裝和容器上。
  • 由於PLA的分解環境嚴苛、民眾的認知不足,又缺乏相關政策支持,PLA廢棄物的處理缺乏效益,徒增環境與回收系統的負擔。
  • 台灣從2023年8月開始,禁用PLA材質的免洗餐具。

 

一度躋身環保新寵兒之列的PLA

       現在將你從便利商店買來的涼麵包裝盒翻過來,如果你看到下面這張圖示,恭喜你得到PLA了!但是別急著把它丟進回收桶,要知道它可是大有來頭呢。


       要了解什麼是PLA,我們先瞭解什麼是「生物基塑膠」和「生物可分解塑膠」。一般所認知的傳統塑膠是由石化原料提煉而成,而生物基塑膠是由植物性澱粉如馬鈴薯、玉米等發酵製成。我們之所以稱它為「塑膠」,其實是因為它的物理、化學特性能夠取代傳統塑膠。這類以可再生的生質材料為原料的塑膠,與傳統石化塑膠相比,能減少生產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排放,同時還有耗費能源少、低用水量的優點。

圖源擷取自EEA。筆者翻譯後製


       相較於掩埋後萬年不化,被焚燒還會產生戴奧辛的傳統塑膠,生物可分解塑膠在特定條件下可被微生物分解,變成普遍存在自然中的元素。以歐洲的可堆肥塑膠認證標準(EN13432)為例,通過重金屬檢測的塑膠材料在「控制環境條件的堆肥」中存放三個月後,必須有90%的塑膠崩解為小於兩毫米的碎塊,且在六個月內,塑膠中的有機質要有90%被轉換成二氧化碳。另外,還需通過生物毒性測試,確認植物能在堆肥中生長良好。

       由上面兩項定義可知,「生物基塑膠」和「生物可分解塑膠」是兩種不同的概念,無法畫上等號。也就是說,使用生物來源製成的塑膠不一定可分解。

       而本文的主角PLA,也就是聚乳酸(polylactide),為100%來自生物基,且可透過堆肥分解、機械或化學回收的材料,更有足夠的安全性,怪不得在近幾年提倡減塑的風潮下,PLA能成為企業的新寵兒。不僅在台灣,義大利、日本、中國等國也採用PLA作為傳統塑膠的替代品,製成食品包裝和冷飲杯。運用此類型的生物基與生物可分解塑膠,可以說已成為環保新趨勢。

PLA製餐盤。圖源:綠色和平

 

可分解沒錯,但尷尬的是……

       早在1932年,美國杜邦公司的Wallace Carothers在真空中加熱乳酸,使其脫水,成功製造了PLA。後來經過持續發展,科學家們漸漸可利用純熟的化學合成技術合成高分子量的PLA。在1970年代,經由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認證,允許將PLA運用在食品包材、藥物傳輸裝置、手術線等方面,大大擴充其應用範圍。

       隨著人們開始意識到海洋塑膠汙染問題,減塑的聲浪逐漸膨脹,在此風潮下,「聚乳酸概念產業」也在台灣引起關注。2007年環保署制訂《限制塑膠類托盤及包裝盒》措施,要求賣場減少生鮮托盤和包裝盒數量,容許以PLA等其他材質取代傳統塑膠,因此為PLA容器打開了市場大門。2019年政府開放PLA等生物可分解塑膠作為禁用吸管的替代方案,再次讓PLA材質得到發展的機會。

       只是萬萬沒想到,在2023年的台灣,PLA面臨被打入冷宮的威脅。


       還記得前文說過,生物可分解塑膠在「特定」的土壤環境下可分解嗎?千萬不要以為這就表示你可以將手中的PLA塑膠杯埋進你家後院,三個月後過後,它就能「化作春泥更護花」。要利用微生物分解PLA,需要在能控制成高溫、高濕的工業堆肥環境下,才有可能在90天內分解九成,但目前台灣缺乏相應的處理系統,實在無法處理大量的PLA製品。即使有業者完成了堆肥處理,在可堆肥塑膠相關政策尚未完備的台灣,製成的肥料仍無法合法販賣。也就是說,忙了那麼一大圈,卻沒能得到應有的金錢報酬,這種白工有人要做嗎?

       另一方面,如果想再利用PLA,又會遭遇其他困境。由於PLA的外觀幾乎與其他種類塑膠一模一樣,要加以分類、挑選便極為困難,一般大眾通常不會在意他們的差異,便混在一起回收,結果造成回收處理業者的負擔。而PLA特別和PET(回收標誌1,多製成寶特瓶)難分難捨,塑膠處理場多採用「浮除法」分離塑膠料,但PLA和PET 的比重接近,會一起沉在底部,無法有效分選。更糟糕的是,PLA材質的摻入將會破壞其他塑膠的回收純度,甚至使整個鍋爐的塑料作廢,只能送進焚化爐。舉例來說,純PET可以回收再製成服飾,但混雜了熔點不同的PLA後,抽出的紗容易斷掉,最終只能做成再利用價值低的玩具填充綿或便利商店網袋。

       缺乏經濟效益也是回收業者對PLA缺乏興趣的原因之一。儘管環保署提供了每公斤約15元的補助,對於回收業者而言,與數量多且回收效益高的PET相比,數量少又難處理的PLA缺乏吸引力。

       因此,在原先的減塑政策引導下,讓許多業者以PLA替代其他被禁用的塑膠,反而使台灣的回收系統更混亂了。

       除了回收處理的問題,隨著生物基塑膠的需求大增,普遍作為生物基塑膠原料的玉米和甘蔗為重要的糧食作物,為了提高產量需要更多的種植面積,可能會加劇森林砍伐,或延伸出水資源耗費、農藥使用等環境問題。製造生物基塑膠是否會影響糧食供應也可能會是個隱憂,若能優先使用農業廢棄物或副產物作為原料,就能減輕對環境與糧食價格帶來的衝擊。

 

我們可以怎麼做

       在缺乏相關政策支持與正確使用觀念的情況下,大量使用標榜「環保材質」的PLA,不但難以發揮其優勢,對環境造成的壓力也不亞於傳統塑膠。

       既然連身為「塑膠界資優生」的PLA都有這麼多爭議,我們又能怎麼做呢?首先,看清楚包裝上的標示,一旦辨認出PLA材質,請盡可能地將它分類回收,不要和PET或其他塑膠材質混雜,也不要任意丟棄或埋進家庭後院試圖堆肥。請記住,不論材質再怎麼「天然」,只要我們不改用過就丟的習慣,依然會對環境造成沉重的負擔。生物可分解塑膠雖然前景可期,但也不是減塑的萬靈丹,落實源頭減量和重複使用,才是正確的作為。

 

延伸閱讀:生物可分解塑膠,能治好我們的塑膠依存症嗎?(上) | 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參考資料
  1. Greenpeace 綠色和平(2023)。2023年8月起這些場所禁用PLA!生物可分解塑膠無法有效減塑。檢自:連結
  2. 中小企業綠色環保資訊網(2023)。啟動PLA禁限用第一步 餐廳、速食店8月起禁生物可分解免洗餐具。檢自:連結
  3. 瑞興工業(2022)。7/1 限塑令上路!曾為大勢的PLA(聚乳酸)消失後,台灣的手搖飲王國、民生消費將如何被影響?。天下雜誌。檢自:連結
  4. 低碳生活部落格(2023)。環境部公布8類場所禁用PLA,生物可分解塑膠卻有環保疑慮?。ESG遠見。檢自:連結
  5. 王潔、許惠晴(2023)。為什麼要禁用生物可分解塑膠?受法規與民眾影響的循環經濟難題。科學月刊Science Monthly。檢自:連結
  6. Greenpeace 綠色和平(2020)。生物可分解塑膠比較環保?真正的塑膠污染問題解法其實是...。檢自:連結
  7. 王順德(2023)從萬眾期待到謹慎看待 台灣未竟的PLA之夢。環境資訊中心。檢自:連結
 
top
讀者園地
PENNY FOR YOUR THOUGHTS
 
寫作急診室
 
       開學一個月了,學習漸漸進入深水區,同學撰寫論文及各項作業、報告時,是否感受到些許壓力,或期待能做得更好?想聽聽專業的建議?寫作教學中心本學期提供126場寫作諮詢場次,現正熱烈報名中。請把握機會,手刀預約!

       寫作諮詢服務採一對一方式,針對您文件的寫作問題進行討論並提供建議。諮詢文件類型包含學位論文章節、期刊論文、會議論文、學期報告、計畫提案、學術簡報與海報、履歷以及其他學術相關文件。除實體諮詢外,也提供線上諮詢服務,不論是在外求學或其他考量,只要是需要英文文件的建議與討論,在線即可完成。詳情請參考中心網站。

       報名時間為諮詢前兩週(詳細時間請參考諮詢時段網頁)。本學期場次時程,3-5月的場次如下:
 
中文文件諮詢(1天1位老師共2場)
3/26、4/23、5/14

英文文件諮詢(1天提供6-17場)
3/12、13、14、15、19、20、21、22、26、27、28
4/2、3、17、19、23、24、25、26、30
5/1、2、7、8、9、10、14、15、16、17、22、23
 
詳情請見:寫作急診室
服務專線:02-3366-1480
 
 
       With the full support of Center for Bilingual Education, we give 126 one-on-one writing consultation sessions this semester. Act now to register online and take advantage of this service before it gets too late!

       AWEC writing consultants will meet one-on-one with students to review their written work, address their needs and provide feedback on their writing-related issues.

       Consultation Document Types: Dissertation Chapters, Journal Articles, Conference Papers, Semester Reports, Proposals, Oral and Poster Presentations, Resumes, Other Academic Documents.

       Both physical and online consultations are provided. Consultation appointments will be open two weeks prior to each session. Find our official website for more details and schedule an appointment now!

       Appointments available from March to May are as follows. Appointments will be announced on AWEC webpage and NTU School-wide Bulletin Board.
 
Consultation for Chinese Documents
(2 sessions each day)

3/26、4/23、5/14

Consultation for English Documents
(6-17 sessions each day)

3/12、13、14、15、19、20、21、22、26、27、28
4/2、3、17、19、23、24、25、26、30
5/1、2、7、8、9、10、14、15、16、17、22、23
 
TEL: 02-3366-1480
 
 
職場啟航三部曲
 
 
【演講】第一手情報——職場競爭力解析

講者:廖淑君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人力發展處處長)
時間:4/16(二) 13:30-15:00
地點:博雅教學館301
報名網站:活動報名系統

演講大綱:
       想知道怎樣才能在職場上脫穎而出?本講座將帶你深入了解職場上不可或缺的競爭力,協助你為未來的職業生涯做好準備,成為耀眼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