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ke Home Messages
- PLA是一種生物基塑膠,也是一種生物可分解塑膠,屬於塑膠回收的第七類,廣泛應用在食品包裝和容器上。
- 由於PLA的分解環境嚴苛、民眾的認知不足,又缺乏相關政策支持,PLA廢棄物的處理缺乏效益,徒增環境與回收系統的負擔。
- 台灣從2023年8月開始,禁用PLA材質的免洗餐具。
一度躋身環保新寵兒之列的PLA
現在將你從便利商店買來的涼麵包裝盒翻過來,如果你看到下面這張圖示,恭喜你得到PLA了!但是別急著把它丟進回收桶,要知道它可是大有來頭呢。
要了解什麼是PLA,我們先瞭解什麼是「生物基塑膠」和「生物可分解塑膠」。一般所認知的傳統塑膠是由石化原料提煉而成,而生物基塑膠是由植物性澱粉如馬鈴薯、玉米等發酵製成。我們之所以稱它為「塑膠」,其實是因為它的物理、化學特性能夠取代傳統塑膠。這類以可再生的生質材料為原料的塑膠,與傳統石化塑膠相比,能減少生產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排放,同時還有耗費能源少、低用水量的優點。
圖源擷取自EEA。筆者翻譯後製
相較於掩埋後萬年不化,被焚燒還會產生戴奧辛的傳統塑膠,生物可分解塑膠在特定條件下可被微生物分解,變成普遍存在自然中的元素。以歐洲的可堆肥塑膠認證標準(EN13432)為例,通過重金屬檢測的塑膠材料在「控制環境條件的堆肥」中存放三個月後,必須有90%的塑膠崩解為小於兩毫米的碎塊,且在六個月內,塑膠中的有機質要有90%被轉換成二氧化碳。另外,還需通過生物毒性測試,確認植物能在堆肥中生長良好。
由上面兩項定義可知,「生物基塑膠」和「生物可分解塑膠」是兩種不同的概念,無法畫上等號。也就是說,使用生物來源製成的塑膠不一定可分解。
而本文的主角PLA,也就是聚乳酸(polylactide),為100%來自生物基,且可透過堆肥分解、機械或化學回收的材料,更有足夠的安全性,怪不得在近幾年提倡減塑的風潮下,PLA能成為企業的新寵兒。不僅在台灣,義大利、日本、中國等國也採用PLA作為傳統塑膠的替代品,製成食品包裝和冷飲杯。運用此類型的生物基與生物可分解塑膠,可以說已成為環保新趨勢。
PLA製餐盤。圖源:綠色和平
可分解沒錯,但尷尬的是……
早在1932年,美國杜邦公司的Wallace Carothers在真空中加熱乳酸,使其脫水,成功製造了PLA。後來經過持續發展,科學家們漸漸可利用純熟的化學合成技術合成高分子量的PLA。在1970年代,經由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認證,允許將PLA運用在食品包材、藥物傳輸裝置、手術線等方面,大大擴充其應用範圍。
隨著人們開始意識到海洋塑膠汙染問題,減塑的聲浪逐漸膨脹,在此風潮下,「聚乳酸概念產業」也在台灣引起關注。2007年環保署制訂《限制塑膠類托盤及包裝盒》措施,要求賣場減少生鮮托盤和包裝盒數量,容許以PLA等其他材質取代傳統塑膠,因此為PLA容器打開了市場大門。2019年政府開放PLA等生物可分解塑膠作為禁用吸管的替代方案,再次讓PLA材質得到發展的機會。
只是萬萬沒想到,在2023年的台灣,PLA面臨被打入冷宮的威脅。
還記得前文說過,生物可分解塑膠在「特定」的土壤環境下可分解嗎?千萬不要以為這就表示你可以將手中的PLA塑膠杯埋進你家後院,三個月後過後,它就能「化作春泥更護花」。要利用微生物分解PLA,需要在能控制成高溫、高濕的工業堆肥環境下,才有可能在90天內分解九成,但目前台灣缺乏相應的處理系統,實在無法處理大量的PLA製品。即使有業者完成了堆肥處理,在可堆肥塑膠相關政策尚未完備的台灣,製成的肥料仍無法合法販賣。也就是說,忙了那麼一大圈,卻沒能得到應有的金錢報酬,這種白工有人要做嗎?
另一方面,如果想再利用PLA,又會遭遇其他困境。由於PLA的外觀幾乎與其他種類塑膠一模一樣,要加以分類、挑選便極為困難,一般大眾通常不會在意他們的差異,便混在一起回收,結果造成回收處理業者的負擔。而PLA特別和PET(回收標誌1,多製成寶特瓶)難分難捨,塑膠處理場多採用「浮除法」分離塑膠料,但PLA和PET 的比重接近,會一起沉在底部,無法有效分選。更糟糕的是,PLA材質的摻入將會破壞其他塑膠的回收純度,甚至使整個鍋爐的塑料作廢,只能送進焚化爐。舉例來說,純PET可以回收再製成服飾,但混雜了熔點不同的PLA後,抽出的紗容易斷掉,最終只能做成再利用價值低的玩具填充綿或便利商店網袋。
缺乏經濟效益也是回收業者對PLA缺乏興趣的原因之一。儘管環保署提供了每公斤約15元的補助,對於回收業者而言,與數量多且回收效益高的PET相比,數量少又難處理的PLA缺乏吸引力。
因此,在原先的減塑政策引導下,讓許多業者以PLA替代其他被禁用的塑膠,反而使台灣的回收系統更混亂了。
除了回收處理的問題,隨著生物基塑膠的需求大增,普遍作為生物基塑膠原料的玉米和甘蔗為重要的糧食作物,為了提高產量需要更多的種植面積,可能會加劇森林砍伐,或延伸出水資源耗費、農藥使用等環境問題。製造生物基塑膠是否會影響糧食供應也可能會是個隱憂,若能優先使用農業廢棄物或副產物作為原料,就能減輕對環境與糧食價格帶來的衝擊。
我們可以怎麼做
在缺乏相關政策支持與正確使用觀念的情況下,大量使用標榜「環保材質」的PLA,不但難以發揮其優勢,對環境造成的壓力也不亞於傳統塑膠。
既然連身為「塑膠界資優生」的PLA都有這麼多爭議,我們又能怎麼做呢?首先,看清楚包裝上的標示,一旦辨認出PLA材質,請盡可能地將它分類回收,不要和PET或其他塑膠材質混雜,也不要任意丟棄或埋進家庭後院試圖堆肥。請記住,不論材質再怎麼「天然」,只要我們不改用過就丟的習慣,依然會對環境造成沉重的負擔。生物可分解塑膠雖然前景可期,但也不是減塑的萬靈丹,落實源頭減量和重複使用,才是正確的作為。
延伸閱讀:生物可分解塑膠,能治好我們的塑膠依存症嗎?(上) | 看守台灣 Taiwan Watch
參考資料
- Greenpeace 綠色和平(2023)。2023年8月起這些場所禁用PLA!生物可分解塑膠無法有效減塑。檢自:連結
- 中小企業綠色環保資訊網(2023)。啟動PLA禁限用第一步 餐廳、速食店8月起禁生物可分解免洗餐具。檢自:連結
- 瑞興工業(2022)。7/1 限塑令上路!曾為大勢的PLA(聚乳酸)消失後,台灣的手搖飲王國、民生消費將如何被影響?。天下雜誌。檢自:連結
- 低碳生活部落格(2023)。環境部公布8類場所禁用PLA,生物可分解塑膠卻有環保疑慮?。ESG遠見。檢自:連結
- 王潔、許惠晴(2023)。為什麼要禁用生物可分解塑膠?受法規與民眾影響的循環經濟難題。科學月刊Science Monthly。檢自:連結
- Greenpeace 綠色和平(2020)。生物可分解塑膠比較環保?真正的塑膠污染問題解法其實是...。檢自:連結
- 王順德(2023)從萬眾期待到謹慎看待 台灣未竟的PLA之夢。環境資訊中心。檢自: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