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虹菱老師 撰文 (Written by Hung-Ling Su, Adjunct Assistant Professor of AWEC)
把握三原則,用「導讀」展現專業形象
蘇虹菱
提到寫「導讀」,許多讀者的第一印象可能是:「那是學者、專家的專利吧。」固然,有些內容較深奧、專業的書籍,出版方為了協助讀者跨越閱讀的門檻,會邀請在某個領域學有專精、享有盛名的學者撰寫專文。或者,在一些翻譯小說中,我們也能看到和小說主題相關、研究深入的專家導讀,讓讀者對文本背後的文化背景能有更深刻的理解。但是在知識普及需求度高的時代,相信也有不少懷抱著傳遞知識的熱情的「預備寫手」們存在,若想提升自己在所屬專業領域的能見度,從撰寫專業書籍的導讀著手練習,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
在「科普寫作」的課程中,我也會建議同學,把撰寫科普書籍的導讀視為一項重要練習,因為以簡馭繁,展現自己的專業程度,正是科普寫作的重要精神。
【常見的導讀寫作問題】
以下將先歸納我觀察到的,同學撰寫「導讀」時常遭遇的問題,而後再分享寫導讀的基礎原則。我們可以從「形式」、「內容」及「文字運用」三個層面來審視:
首先,初學者寫導讀時,在形式方面最容易出現的「NG情況」,有以下幾種:(1)把導讀當「摘要」寫;(2)把導讀當「心得」寫;(3)把導讀當「作文」寫。第(1)、(2)點,讀者可能較有概念,至於把導讀當作文寫的意思,是指作者過於投入在他所感興趣的議題中,通篇議論洋洋灑灑,卻忽略了文章的重心是他所要導讀的「書」,以及圍繞該書的相關細節。其次,在內容方面,同樣可以歸納出三項較明顯的問題:
(1)平鋪直敘,缺乏亮點:僅是分章摘要內容,不僅易導致文字拖沓,也有透露過多內文的風險,反而剝奪了讀者的閱讀樂趣。
(2)緊抓一處,格局受限:缺乏全盤關照與統整。通常這得歸咎於時間有限,作者來不及讀完整本書,於是單就書中前幾章的內容大肆發揮。殊不知,有些書的精采看點在後頭。
(3)人云亦云,眾口一言:這項問題在同學的習作中較為常見,原因在於難以擺脫名家導讀的影響,導致自己的文章也出現面貌相近的切入點或引介內容。
再者,文字運用方面,則應避免下列三種情況: (1)節省著使用句號,致使句子過長,斷落切分得過於零碎或者太長。(2)思緒跳躍、缺乏適當的連接標記。(3)用字遣詞不恰當。其實這也是同學在一般類型的寫作上經常遭遇到的狀況,不過這部分牽涉的範圍更為廣泛,宥於篇幅,在此僅能先點出問題。
【如何撰寫一篇稱職的導讀】
那麼,如何撰寫一篇稱職的導讀呢?在此歸納三項基礎原則,提供給有意於此的寫作者參考:
第一點是「入乎其內」,意思是要進入書中的世界,掌握所導讀的書籍之要旨,辨析作者的問題意識、核心關懷所在,如此才有能力為讀者指路。
第二點是「超乎其外」,不妨想想,書中最精彩、具有價值的觀點或章節所在為何?或者,站在較超越一點的角度,指出書中是否仍有未盡周全,或必須提醒讀者留心之處。
第三點是最足以展現導讀人的知識廣度與深度的,叫做「視野延伸」。例如:倘若是科普書籍,那麼我們可以進一步探索作者的學術背景,為讀者加以補充說明,並且了解一下作者是否也曾撰寫過相關主題的書籍?先前的著作和當前這本的關連如何?另外,若有主題頗為接近,又具代表性的書籍亦可一提。
以上三點,做到第一、二項,可以說練好了導讀寫作的基本功,如果在第三項也能加以發揮,便具有加分作用。最後,當文章完成,我們可以做兩件事情來幫助自己檢視書寫的成效。第一件事是先將自己的文章讀過一遍(念出聲來更好),從中便可修正諸如:句子過長、事理不清、段落銜接不順等方面的問題。第二件事則是建議分別請一位和自己領域接近的朋友,以及一位「外行人」的讀者閱讀自己的文章,統整兩種不同背景的讀者回應,將有助於我們掌握文章修改的方向。而後,經由一篇一篇的文章積累,奠定自己的專業形象。
註:本文緣起於2016、2017年應台大科教中心(CASE)邀請,擔任「台積電青年尬科學」寫作教師工作坊講師之授課內容,在此特致謝忱。期盼將本文與後續有意參加相關活動的同學們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