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電子報    第11期
2013年12月 創刊發行
 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臺大風險政策中心-鉅變時代
 訂閱本報
 
臺灣應針對細懸浮微粒(PM2.5)進行跨域治理
臺灣細懸浮微粒(PM2.5)健康風險存在跨境問題。臺灣境外由於中國與亞洲內陸之沙塵與工業燃燒與衍生的細懸浮微粒,隨著季風傳播到各個國家,從風向與成分分析得知台灣細懸浮微粒20% - 40%來自境外,而各國經濟發展階段差異,造成管制程度不同,加深風險治理困難度 <more>
氣候變遷威脅與常民大眾:從「2015年氣候與能源世界公民高峰會」談起
人類從十九世紀中葉後開始觀測紀錄全球氣溫,而剛過去的2014年成為一百多年來最熱的一年,包括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以及世界氣象組織(WMO)等不同單位的研究均指出,全球許多地區在2014年都出現創紀錄的高溫,各地極端氣候也愈趨頻繁。 <more>
建構「支持的體系」取代「犧牲的體系」
今年(2015年)三月,聯合國全球防災會議,在日本宮城縣縣廳所在地仙台市召開,會後發布了「2015-2030年仙台減少災害風險框架」,提出全球面臨各式各樣的災變,必須採取重點行動。 <more>

「高雄氣爆百日後」的再思-對未來「石化管線設置、維護」的建言
高雄「丙烯管線氣爆」自今年(2014年)7月31日深夜至8月1日凌晨發生,至今將近「百日」,這些日子以來「暗夜過後」的浩劫,「似乎」又漸漸被人們(特別是政府官員,產業界與政客們)淡忘了... <more>

想買到乾淨的食品,真難?從「認識你的農夫」開始!

民以食為天,但我們越來越難分辨潘朵拉餐盒中,到底是「粒粒皆辛苦」,還是「樣樣都有毒」?我們到底吃下甚麼?是餿水油、毒米、重組肉、或看不見的農藥殘留與化學添加? <more>

對食物醜聞越發無感?都「低能政府」惹的禍!?專訪食安辦主任康照洲
如果用「食安D-day」來形容「2014年」,台灣人應該會心有戚戚焉...時空轉到現在,日前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哪個國家沒有食安危機?!」 <more>

為什麼政治明星皆難逃「10%魔咒」?
在總統府3F典雅的禮堂中,中外記者們靜靜地聽著馬英九訴說他的「十位民間好友」與「兩頭牛」的幸福故事;走進街頭一探民意的結果卻非如此,難免令人憶起一種八年前也曾有的感受—不耐與無奈—這大概是台灣民眾在扁政府最後 一年的心聲之一。 <more>
話說屏東縣「綠能造縣」讓我想起的賈神名言「消費者根本不知道自己要甚麼」
賈伯斯說「消費者根本不知道自己要甚麼」,在他死後,這話就被神格化而遭斷章取義為「不必管市調」的執政優越心態。但其實應該是說,「消費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未來』要甚麼。」 <more>

難道台灣人只配看低能媒體?!
你覺得甚麼比大奸大惡可怕?我以為是「似是而非」。而百家爭鳴的今日,種種似是而非的聲音,飄散在我們燈紅酒綠的多元氛圍中... <more>

即將開講!
台灣風險社會論壇
空氣污染可以解決嗎?何謂系統性風險與結構轉型之挑戰?邀請您一同預備臺灣社會轉型能量!   <活動資訊>
 
新書上架
臺灣風險公共性考察
風險文明,已經從技術,逐步擴大侵蝕到我們的日常生活...
臺灣風險十堂課:
食安、科技、環境
-2015年度風險分析報告
一再爆發的食安問題,人心惶惶,該如何解決?經濟開發與環境保護,如何取捨?高科技系統風險與科學證據的不確定性該怎麼辦...
 
活動回顧:

鉅變新視界沙龍

難題?雙贏?談:中科基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PM2.5等空氣汙染物之總量管制議題)
廣播回顧:
第十五系列
空氣中的隱形殺手
 
訂閱本報
Copyright ©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