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Hullabaloon@flickr  

撰文|王驥懋(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傳統的以學科為基礎的科學知識,在面對真實世界高度複雜的問題之時,例如:臭氧層、環境災難、氣候變遷等,顯得無能為力,這些問題都有著幾個特性: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uncertainty)、急需解決且影響的範圍甚廣,因此,以學科為基礎的知識生產模式開始受到挑戰,新型態的知識生產方式開始出現,傳統將複雜的系統問題,化約為以學科為基礎的知識生產模式不再擁有壟斷的霸權地位,而具有跨科際系統性、整合性以及更具人文面向的知識生產方式則是愈來愈佔有重要的地位,這樣的知識生產方式,Silvio Funtowicz以及Jerome Ravetz (Funtowicz & Ravetz, 1993; J. R. Ravetz, 1999)將之稱為「後常態科學」(Post-normal Science),而這個概念近來年和跨科際(transdisciplinarity)的概念,經常被交換使用。《閱讀全文》

 

撰文|詹穆彥(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於今年四月起,舉辦系列「跨科際教育專題討論會」Seminar on Transdisciplinarity),透過閱讀與跨科際教育與研究相關學術文獻的方式,針對跨科際教育與研究相關議題,從臺灣跨科際計畫執行的經驗出發,期望能夠提供對「跨科際」感興趣的教師、同學、民眾一個對話與交流的機會。第一次的討論會於4月15號舉行,主題為 "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由科文計畫推對辦公室王驥懋博士後研究員主持,並進行口頭報告。本次討論會所閱讀的文獻為Gibbons, M. 於1994年出版的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 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專書之序章。選讀這本專書的原因在於,本書出版後在科學人文領域引起重要的爭論,受到很多的批評及討論,大多集中於1992-2002年之間。由於這本書的出版,「跨科際」及「Mode 2」的概念在學界引起重視及討論,同時討論大學定位和角色的問題。《閱讀全文》

 

資料提供|SHS計畫南區區域推動中心

SHS南區區域推動中心邀請到國立成功大學系統系教授兼成大博物館副館長陳政宏老師為我們分享現今教育制度的問題以及如何進行跨科際教學。

傳統教法V.S學生學習吸收能力

陳政宏老師指出,目前傳統的理工學院教法大多是以重視專業技術為導向,課程的編排從簡單到困難的架構來作為教育的順序劃分方法。理論上來說,這是十分合理的教法,但學生往往會在一開始的公式階段就放棄學習,也無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了;因此陳政宏老師主張,更改學生的學習順序,先提升學習興趣,再把解決問題的公式、方法丟給學生,讓學生學習。《閱讀全文》

 

資料提供|SHS計畫南區區域推動中心

繼上屆短講活動獲得學生們廣大的迴響,SHS南區區域推動中心於103年3月26日再次舉辦第二屆「SHS Talk Show-Let’s Short Talk」短講活動,再次聚集各校對短講有興趣的同學,在活動中大展身手;同時,透過短講活動,讓更多值得被關注的重大社會議題,讓大家有更深沉的思考與討論空間。

此次活動延續上屆,採短講題目自訂並以目前社會重大議題為主,由同學們自行發揮創意,讓講題得以更多元、豐富。本次的活動有來自國立成功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國立嘉義大學、國立宜蘭大學、南臺科技大學、致理技術學院等不同學校,共有18位同學參加,共帶出了18個不同的社會議題,透過此活動分享心中對於社會議題的看法,更促進不同領域的知識相互衝擊。在評審方面,邀請了SHS課程平臺計畫主持人廖蕙玟老師、南華大學李俊宏主任及南臺科技大學張秀惠老師,為各位參與同學們評分講解,讓參與的同學從中學習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表達自身的想法。《閱讀全文》

 

作者|蔡嘉陽(彰化環境保護聯盟理事長/國立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師)
特約編輯|林貞妤(弘光科技大學/荒野保護協會講師)

前言

彰化西南角長期被認為是偏遠貧瘠、風頭水尾一個沒有發展潛力和希望願景的地方,所以過去彰化縣政府、在地部分的民代和鄉長才認為需要工業大開發來扭轉彰化芳苑鄉、大城鄉擺脫窮困的宿命。因此從2003年開始進行的大城工業區規劃到國光石化2008年確定以大城和芳苑海岸為開發區位,就是要把彰化西南角從貧窮老化的農漁產業和社區脫胎換骨成為石化重工業的新市鎮,真的是這樣子嗎?

現今社會最大的危機就是價值觀的扭曲與窄化,我們把經濟發展的選項和想像寄予這些短期高獲利、高排碳、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產業上,卻忽略了當地既存幾百年的農漁產業尊嚴和價值,以及對待土地生命的態度和倫理。總以外地的眼光和短淺的價值來判斷地方整體的好壞,企圖以經濟發展的迷思來改變、斬斷當地的社區和土地海洋的關係。《閱讀全文》

 

作者、特約編輯|林貞妤(弘光科技大學/荒野保護協會講師)

當世界各地的自然環境或少數民族文化的地區因為工業開發或不敵全球化浪潮下,正以驚人速度消失,Pera和McLaren(1998)指出:「The paving of paradise and what you can do to stop it? (天堂正持續被剷平摧毀,你能做些甚麼阻止其惡化下去?)」除了一味抵制開發外,生態旅遊可能是種兼顧生態保育與經濟開發的永續發展之路。

觀光業一直是許多國家努力發展的產業項目,世界旅遊管理局(The Authority on World Travel and Tourism)曾指出:2012年旅遊業在全世界有2.1兆美元的經濟產值貢獻,並提供超過101萬個就業崗位,如果將因旅遊人潮所帶動的周邊產業一併算進來,更是高達6.6兆美元與260萬個就業機會(The Authority on World Travel and Tourism 2013)。這麼亮眼的成績,無怪乎各國政府在傳統產業之外,逐步加強對旅遊業的宣傳與推廣,而生態旅遊更漸漸成為這領域裡的顯學。《閱讀全文》

 


2014年The Atlas

台灣‧台中亞洲大學 June 8-13

今年的The Atlas聚集了重要的跨科際研究的學者,SHS計畫辦公室針對與會者及議程進行重點簡介 《閱讀全文》

 
科文計畫推動辦公室
http://shs.ntu.edu.tw/shs
FACEBOOK粉絲團: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SHS計畫)
TEL:02-3366-8653,02-3366-8654
FAX:02-3366-8655
地址: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581室(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