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Hullabaloon@flickr  

記者│郭惠琮、編輯│杜亞潔(科學人文跨科際計畫中臺灣區域推動中心)

由中臺灣區域推動中心舉辦的跨科際實作交流工作坊,廣邀SHS計畫內成員參與,於2013年11月25日順利在國立中興大學舉行。工作坊旨在提高教師助理(Teacher Assistant,以下簡稱TA)協助教師授課與輔導同學的能力,落實擔任教師與學生之間橋樑的功能,藉此散播正確的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綜效。

中臺灣區域推動中心主持人國立中興大學教務處教學資源暨發展中心主任蕭淑娟指出,跨科際計畫須透過不同專業領域的夥伴,從不同角度分析相同議題,並且從分享、討論議題的實質內容,共同尋求更好的解決方案。這個過程需要老師與學生深刻的互動,但是在教學現場兩者往往存在難以跨越的鴻溝,TA即為了消弭溝通障礙、提升教學品質而存在。舉辦跨科際實作交流工作坊正是為了精進TA能力,加強教師與TA之間的互動,將更有效的教學方式帶回課堂。《閱讀全文》

 

記者│郭惠琮(科學人文跨科際計畫中臺灣區域推動中心)
編輯、攝影│杜亞潔(科學人文跨科際計畫中臺灣區域推動中心)

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中臺灣區域推動中心於2013年11月25日舉辦的跨科際實作交流工作坊,下午場次跨科際實作交流工作坊尤菊芳教授逐步為大家介紹幾個實用的思考訓練方式,供老師與TA們未來回校園協助教學的工具,分別是亟速思考、九宮格思考法、MECE原則。

亟速思考作為開場第一個暖身的活動,最大的優點在於強迫發想者必須在最短時間內產生想法,利用時間限制造成的緊湊感,讓參與者必須快速從腦海中條列出答案,強迫自己完成。利用高壓的思考方式,參與者得以產生意想不到的思考彈性與創意。尤教授帶動的亟速思考練習題目從簡單、生活化的類型開始,例如九個親戚的名字、九種不喜歡吃的食物。整個過程不得干預期其他人思考,並且必須在規定的2分鐘內完成。等到參與者熟悉亟速思考後,逐漸轉變成靈活的題型。最後的題目則回到今日的主題:9個擁有跨科際能力的好處。《閱讀全文》

 

撰文報導 | 杜宗庭(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攝影|詹穆彥(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臺大全球變遷研究中心能源與社會研究第三場演講,邀請到臺北科技大學自動化科技研究所蔡孟伸老師前來談智慧電網。過去曾舉辦過公民與社會研究、災害與社會研究、水文與社會研究,因應當今核電議題、能源政策,在能源與社會研究系列演講中探討了能源稅、再生能源,而智慧電網,是能源議題中不能忽略的一環,卻也是大家比較少談論到的。今天蔡老師將為大家帶來一堂智慧電網的深度之旅,為大家打開探討能源議題的視野。

智慧電網並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已有十年的發展歷史。在談智慧電網之前,得先知道什麼是電網,並了解現在的電網有什麼問題,再來談智慧電網能為我們帶什麼改變與價值。傳統電網的基本架構已經運作100多年,在電網的系統中,包含電廠(能源產生)、用戶(能源使用)以及連接兩者的傳輸線與負載。《閱讀全文》

 

撰文作者|何致心(東華大學)
特約編輯|朱宥勳(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作家

人們對「廣告」一詞的想法,從以前到現在,其實並不完全一樣。越到近代,我們就越來越習慣廣告的無孔不入,習慣所有適合我們的商品自然而然地來到我們的眼前,像是網路書店裡的「買了這本書的人,同時也買了⋯⋯」訊息。廣告滲透人們生活的程度,其實是和商業發展的強度成正比的。商業需求越強,廣告就越強調精準擊中客群、越強調用強烈的手段去影響消費者的行為。現在的我們,已經不可能向古早時代的人一樣,覺得在店門口立一個大招牌就算是「廣告」了。黃春明著名的小說〈兒子的大玩偶〉,正是記錄了台灣某一個商業發展轉捩的時期,資本主義剛剛開始在台灣重新復活,但日常生活中的科技還跟不上這個步調,所以形成了小說主軸的特殊角色:Sandwich-man。

Sandwich-man是小說主角坤樹的職業,這份工作的內容是穿著厚重的小丑裝在大街上走,他有一個「舉在肩上的電影廣告牌」,以及身前身後掛著的兩張廣告牌,「前面的是百草茶,後面的是蛔蟲藥」。「三明治人」的稱號,正是從這前後夾心的形象而來。靠著這份工作,坤樹雖然被人嘲笑,但勉強賺到了能夠養活妻兒的錢。黃春明在這篇小說裡,描寫的是一個不算太繁華、但也不是完全貧窮停滯的小鎮。《閱讀全文》

 

撰文作者|黃意鈞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特約編輯|蔡宗翰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機電所碩士班/世界公民文化協會甘比亞旅行家)

引言

人類活動影響了大氣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的濃度。例如:燃燒石化燃料大量排放了二氧化碳,而森林的砍伐與焚燒不僅釋放大量二氧化碳與甲烷,也破壞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這些活動使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累積,與地球軌跡改變、火山活動、洋流改變等自然因素共同導致氣候型式與全球環境的長期變化。這些變化包括了地表及海面溫度上升、降水時空分佈改變、極端氣候(乾旱、暴雨、颱風)發生頻率或強度增加,並且造成海平面上升、全球水資源分佈改變以及氣候災難頻率增加。這些改變不僅危及人類的用水取得、經濟生產與生命財產的安全,也威脅了人類賴以維生的重要基礎:「生物多樣性」。《閱讀全文》

 

記者|童靜瑩(九州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院前學術特定研究員)

每當食品安全有爭議時,ppm(百萬分率)便成為耳熟能詳的劑量單位。它像是個分隔嶺,區別出食品的安全與不安全。於是乎,比ppm再微小個千倍的ppb(十億分率)理所當然地被視為「微不足道」。然而事實顯示,微乎其微的可能性,正讓秉持著「天暖花好不做工,將來哪裡好過冬」的小蜜蜂們遭受無妄之災。

任教於哈佛大學公衛學院的呂陳生教授,帶領著《蜂狂》攝影團隊來到全球唯一親眼目睹蜂群瘋狂一幕的實驗合作蜂農。目擊者指著庭院大樹下的蜂箱說,「2011年冬天,我正要來看蜂箱,突然一大群蜜蜂傾巢而出,瞬間死亡,無數的屍體以蜂箱為軸成扇形狀分佈。」。他百思不得其解,原本應當在蜂巢中享受勤作工的甜美漿液的蜂群,為何會彷彿自殺般,讓族群秒殺,凍死於寒風冰雪中。《閱讀全文》

科文計畫推動辦公室
http://shs.ntu.edu.tw/shs
FACEBOOK粉絲團: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SHS計畫)
TEL:02-3366-8653,02-3366-8654
FAX:02-3366-8655
地址: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581室(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