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圖片來源: flickr  

整理|童靜瑩、孫語辰(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影音團隊|林立、童靜瑩、張意菡(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為了更深刻闡述及推廣跨科際教育理念,SHS計畫團隊於2013年將以Profile方式訪談計畫內外對跨科際理念認同之各領域專家、學者,藉由他們的視野、高度以及內涵,為跨科際教育註下更好的闡釋及遠景。這次【SHS Profile】由東華大學吳茂昆校長及鄭嘉良副校長訪問知名美國國家科學院朱經武院士,敬請收看,也歡迎給予回饋。

朱經武是我國著名科學家,也是現任「台灣綜合大學」總校長,不僅在高溫 超導物理學領域裡有卓越成就,亦深具國家情懷。朱經武認為,一個國家所面臨的問題很複雜,需要各種專業共同處理,跨領域的能力與興趣有其重要性。以台灣八零年代的半導體產業為例,朱經武分享曾有企業企圖發展專業晶片產品失敗,然而這些原本被認為不成功的晶片產品被轉用到玩具產業上,反而成功創造利潤;藉此闡釋專業科學在踏入實務生產後,必然需有跨領域視野及結合商業的思維。《閱讀全文》

 

SHS計畫主持人陳竹亭闡述跨科際的意涵,以「串思」與「傳思」一揭計畫核心。(圖片拍攝:Flora)記者|郭惠琮(中興大學行銷所)

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以下簡稱跨科際計畫)旨在培育社會、人文、科學(Society, Humanity, Sciences;SHS)跨科際學習的未來人才,透過不同科際人才跨界互動與溝通,解決社會重大議題。在7月5日在中興大學舉辦的跨科際短講活動,SHS計畫主持人陳竹亭首先引言,聚焦跨科際的意涵,以「串思」與「傳思」一揭計畫核心。

「TRANS是串思,跨界也需要行動。」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主持人暨台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主任陳竹亭指出,串思與傳思是SHS計畫的核心。SHS計畫仿效TED的短講形式,要求講者在短時間的講演中精簡地傳達理念,善用敘事技巧吸引觀眾注意力。以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為例,說明演講技巧高深的講者如何散發舞台魅力,陳竹亭期許台灣年輕學子除了培養跨科際思維,也要多多學習演說能力,才能在未來的舞台嶄露光芒。

串思與傳思是跨科際計畫的核心

「串思」與「傳思」這兩個概念其實都是大學的基礎活動,只是大多數台灣學生很少在學習的過程覺察或是深究其意涵,進而忽略兩者重要性。西方教育相當重視批判性思考與多樣性思考,讓學生主動思考,串接相關的想法,並且透過討論激盪,傳播彼此不同的想法。台灣學校教育並沒有落實鼓勵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與多樣性思考面臨必須跨界思考的挑戰時,學生被自己的專長綁架,無法產生跨界思維,思考囿制在自己的專業領域難以發揮更大的綜效。長年累月下來,其實也成為台灣政府與學界經常面臨的嚴峻問題。《閱讀全文》

 

作者|林函潔(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SHS「科學人文跨科際師資培育」計畫以培育社會(Society)、人文(Humanity)及科學(Science)跨科際師資人才為宗旨,希望透過跨界整合、多面向思維與跨學科學習精神,進行課程革新,以因應世界對跨科際人才的需求。

6月24日在中興大學舉辦「基礎認知:何謂跨科際?」師資培育工作坊中,SHS計畫主持人陳竹亭,首先提出:近年來產業界普遍認為學校培育出的人才,學用產生落差,從基本知識的學習到專業技能訓練,不堪使用,顯示大學的功能和角色到職場產生了落差,如果不面對且正視這個問題,其實是失職又失格的。SHS跨科際師資培育計畫主辦:6月24日「何謂跨科際?」基礎認知工作坊,會後教師大合照。前排左二:台中教育大學林素華教授;左四:SHS總計畫主持人陳竹亭教授;右一:東海大學蔡瑞明教授;右三:SHS跨科際師資培育計畫主持人楊明德教授。(照片拍攝:周宜臻)

大學教育以科系分際已行之有年,各學科間各自劃地為限,閉門造車,即使培養出具有核心技能的人才,會發現在面對問題時,往往會囿於單一學科,或學科間出現斷裂,所學的化學知識無法用在物理上,物理定律無法運用在數學上,以致於高等教育遇上社會問題,出現無法解決的窘境。

陳竹亭認為,教育是將一群孩子聚集在一個場所,受相同的教育,但其中值得注意的有兩個面向;在個人面向,每個人有不同長才及特色,現今教育應該要讓個人才能發揮到最大,但現存的升學制度往往以分數考試定奪,使得個人長才無法施展。從群體面向思考,個人才能發展其實有共同性,群體育才有其目標性,學生畢業後進入業界,專業知識可能是一入行的門檻,中長期在業界發揮的才能,不完全是在學校裡所學的,也可能是在學校中所訓練的智能應用,所以這種群體育才有其目標性,也因此才提出跨科際教育的概念。《閱讀全文》

 

作者|童靜瑩(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當今懷抱著教育熱忱的大學教授們多數認同跨科際教育理念,然而發展具有社會關懷意識及問題解決能力的跨科際課程,實非易事。基於專業學術成就而立足教育現場的大學教授,在承擔研究發展、教育時數及學會和行政事務的同時,該如何有效率地推動跨科際課程發展呢?讓我們來聽聽出席SHS師資培育計畫基礎認知工作坊老師們的想法吧!SHS跨科際師資培育計畫主辦:6月24日「何謂跨科際?」基礎認知工作坊,會後教師大合照。前排左二:台中教育大學林素華教授;左四:SHS總計畫主持人陳竹亭教授;右一:東海大學蔡瑞明教授;右三:SHS跨科際師資培育計畫主持人楊明德教授。(照片拍攝:周宜臻)

老師是課程發展的促進者與引導者

SHS師資培育計畫於6月24日以「何謂跨科際?」為題舉辦首場基礎認知工作坊,並與現場老師們進行多層次的跨科際教育發展討論。會議開始由總計畫主持人陳竹亭教授從學術研究反思談跨科際教育的實踐,並分享其對教師角色的看法。他認為跨科際學習的串思(trans)不僅展現在知識的連結,也呈現在問題解決層面;因此課程可透過問題解決導向教學,鼓勵學生運用批判思考、問題解決能力和知識去面對真實世界的複雜議題。如此的教育模式中,老師扮演的是促進和引導的角色,提供學生學習環境和機會,讓學生以更寬廣的視野達成目標,最終蘊育出教學相長的師生關係。《閱讀全文》

 

記者|黃文彬(國立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要有山海格局!」SHS桃竹苗論壇王俊秀執行長如此勉勵!6月22日,正當許多學生的假期正要起飛,社科院聚集了一群對生態、對社會懷著強烈關注,來自各方知識淵博的學者們,以及許多懷抱海洋熱情的海洋生物資源永續發展期末成果小組發表。(圖片提供:海洋生物資源永續發展計畫)青年,「海洋生物資源永續發展」計劃期末成果展正式登場。

「以前都說跨科『技』,現在跨科『際』也很重要!」海科院陳宏遠院長,在一開始就點出整場成果展的重點核心。而在院長、教務長開場白後,接著而來的就是教授們精采的對談。

人管所趙必孝所長提到:台灣市場那麼小,人才要往哪跑?因此─「跨國際」是當務之急!於是,趙所長提出許多培育大學生成為國際能力的就業訓練課程,以及實習計劃等,他認為,台灣未來的目標是要成為「亞太人力資源中心」。王俊秀執行長則認為,大學生不應該只侷限在跨國際,而要跨「球」際,不只是將眼光著眼在國際交流,更要關心我們居住的地球環境生態,如此才能永續發展,他強調:大學要做的應該是要把學生格局變大!身為中山人,應該要有這種山海格局!並且,他也認為必須先成為「人」,才能成為人才,不然只會淪為專門害人家的「專家」,台灣目前缺的其實是人品!聽完王執行長的演說,趙所長也補充說明,之所以先著眼在培養專業,是因為這是短期間可做到的,而人品培養則是要從小開始,只靠大學期間是不夠的!雖然兩位教授各持不同說法,但彼此激盪的對談正是交流的可貴之處閱讀全文》

 

特約編輯 ‧ 作者|林彥廷(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教育研究部長/國立臺灣大學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

Water,Lives,Earth. Save it or Leave it ? (圖片提供 :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從公共場所廣設的飲水機,便利超商飲料櫃中來自各地的瓶裝水與琳瑯滿目的清涼飲料,田圳的灌溉水流,透過水流高低差帶來的發電,水之於人,不僅是延續生命的重要因素,也是孕育生命的基本元素,對於地球萬物也是相同情況,可謂沒有水,就沒有生命,也沒有人類文明的發展。

而可用的淡水資源卻十分有限,加上緯度、氣候、地形的影響,造成空間上水資源的分配不均,加上文明的發展,人類正以驚人速度汙染和消耗水,但自然水源卻無法跟著增加,造成數千萬人暴露在無乾淨水源可用的風險上,也為水資源短缺地區,帶來爭奪、疾病,甚至死亡等社會、經濟、政治的不安定因素。

那水是可販賣的商品還是人權呢 ? 筆者試著透過經濟學、法律學、社會學的角度來嘗試回答此一問題。

獲得乾淨的飲用水是基本人權嗎?

既然水對於人如此重要,那獲得乾淨飲用水是基本人權嗎?而在這之前必需先了解何謂人權。所謂人權是指所有人與生俱來的權利,不分國籍、住所、性別、民族或種族、膚色、宗教、語言或其他身分地位。而獲得乾淨用水是所謂的人權嗎?水是維持人類生命的重要因子,可謂沒有乾淨的飲用水,就無法延續人類的生命,故獲得乾淨的飲用水是人權。《閱讀全文》

 
科文計畫推動辦公室
http://shs.ntu.edu.tw/shs
FACEBOOK粉絲團: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SHS計畫)
TEL:02-3366-8653,02-3366-8654
FAX:02-3366-8655
地址: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581室(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