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科學人文跨科際計畫】SHS電子報 NO.37 【第五期特刊】隆重登場!張忠謀、朱經武、吳茂昆等五巨頭暢談跨領域學習重要性
  圖片來源: flickr  

第五期的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特刊隆重登場,本期主題封面故事為2013年「大師講座」

本次「大師講座」特別邀請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張忠謀董事長、臺灣綜合大學系統朱經武總校長、美國史丹福大學物理系Malcolm Beasley榮譽教授及美國伊利諾伊香檳分校物理系Laura Greene講座教授分享自身經驗以及對跨科際教育的看法,並由國立東華大學校長吳茂昆主持。本期特刊除有現場精彩紀錄及Q&A外,同時也有吳茂昆校長專欄、SHS Profile團隊訪問朱經武、兩位美國院士的精彩內容等。

另外SHS Profile也訪問了英國里茲大學蔡明燁老師專訪及專欄,分享其對於臺、英兩地跨科際教育推廣之不同。

同時也刊登了SHS新力軍包括中區推動中心、南區推動中心及跨科際師培計畫之精彩介紹。另外也刊登了SHS計畫電子文庫相關禽流感全球化專題文章。精彩內容,不要錯過囉!

歡迎大家來信shs.trans.100@gmail.com索取紙本特刊!《閱讀電子檔》

 

記者|童靜瑩(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SHS計畫本年度目標為推行SHS Profile及SHS Short Talk。其中SHS Short Talk首部曲於21日(今)於高雄左營「蓮潭國際會館」舉辦受補助課程計畫之一國立中山大學資訊通信科技與社會:衝擊、應用、共生計畫「TED短講暨計畫期末成果發表會」。

第一場由SHS計畫總主持人暨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主任陳竹亭率先登場,向大眾示範TED短講如何應用於跨科際教學。

陳竹亭教授暢談大學大革命。(圖片拍攝 : 童靜瑩)陳竹亭以「大學大革命」為題,深入臺灣現今高等教育問題,號召教授與學生相互學習,共同面對多元社會所衍生的複雜問題,落實「學以致用/用以致學的」的教育目標。

陳竹亭認為,學校教育有兩個目標,其一是「開發個人才能」,其二是「進行群體育才」。從教師的角度來看,面對不同世代的學子,要達成上述兩大目標,則教學需要創意,而創意來自學生的主動。藉由教學創意與受學主動的良好循環,快樂學習的理想才能實現。

另一方面,他強調,現今臺灣在推動高等教育改革時,存在「有人才無團隊」、「有工作無理念」、「有計劃無累積的成效」、「重視表面結果,忽視過程」以及「缺乏文化價值與格調」等問題。他以堆積木和高等建築做比喻,如果沒有美感和格局,就會成為讓人想抽牆角的遊戲。因此教學也需要老師以理念和格調,在一個具有宏觀格局下,逐漸吸引學生的跟隨,成就我們所期望的群體育才理想。《閱讀全文》

 

記者|童靜瑩(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趙必孝所長(右)與王俊秀執行長(左)進行精彩對談。(圖片拍攝:童靜瑩)

101學年度教育部跨科際問題解決導向課程平臺計畫受補助計畫之一,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物資源永續發展」課程於102年6月22日舉辦「期末成果發表會」。

開幕活動由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趙必孝回應坊間要求大學教育發揮學以致用功能,以「企業用人、青年就業與跨科際問題解決能力人才」題目引言,與國立清華大學清華學院執行長王俊秀針對「大學的角色」、「人才的國際觀和競爭力」及「永續」等意義展開精彩對談。《閱讀全文》

 
撰文作者 | 賴勁文(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生醫研究所博研生)
特約編輯 | 李銘杰(臺大職衛所博研生/政大法科所碩研生)

過去總是唯我獨尊的智慧生物,人類面臨新型流感病毒的威脅時,再次萌生自己不過是整個大自然中的一份子的念頭。

我們是否要重新思考,人與禽之間的交互關係 ? (圖片來源:Ryan Ryan/flickr)這種現象長久以來都存在於自然界,不過科技的日新月異催化了發生週期,使我們每年都必須面對過去數十年,甚至數百年才要處理一次的難題,層出不窮的變異讓科學界感到防不勝防,但當重點都聚焦在人與禽之間的交互關係,是否有些層面被我們置若罔聞?當人類苦於跟新型病毒作戰之際,我們以外的大環境又受到什麼樣的影響?作為載體的禽類是否如同人類會出現致命的浩劫?其他物種在此疫情下是否會出現前所未有的轉捩點?這是一個尚未被熱烈討論的範疇,作者也只能再此拋出問題,讓大家試著去多關注除了人以外的議題。

口語中的大環境,就是生物學者所謂的生態系。架構在由非生物的自然環境和種類繁多的生物同時存在的特定時空背景,粗淺的可以如國高中的普通生物課本上提及的分為數種,其分類依據最主要是由氣候型態做區分,但實際上每個生態系都會因為與鄰近生態系的相互關係,延伸出其不可抹滅的獨特性。《閱讀全文》

 

特約編輯 ‧ 作者|林彥廷(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教育研究部長/國立臺灣大學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

從公共場所廣設的飲水機,便利超商飲料櫃中來自各地的瓶裝水與琳瑯滿目的清涼飲料,田圳的灌溉水流,透過水流高低差帶來的發電,水之於人,不僅是延續生命的重要因素,也是孕育生命的基本元素,對於地球萬物也是相同情況,可謂沒有水,就沒有生命,也沒有人類文明的發展。Water,Lives,Earth. Save it or Leave it ? (圖片提供 :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

而可用的淡水資源卻十分有限,加上緯度、氣候、地形的影響,造成空間上水資源的分配不均,加上文明的發展,人類正以驚人速度汙染和消耗水,但自然水源卻無法跟著增加,造成數千萬人暴露在無乾淨水源可用的風險上,也為水資源短缺地區,帶來爭奪、疾病,甚至死亡等社會、經濟、政治的不安定因素。

那水是可販賣的商品還是人權呢 ? 筆者試著透過經濟學、法律學、社會學的角度來嘗試回答此一問題。閱讀全文》

 

作者|蔡宗翰(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機電所碩士班)

本次用青年訪談方式,討論「核四停建,然後勒?」的主題。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以訪談的方式呈現,希望促進不同專業背景一起深入探討,而不流於名嘴、媒體發言,以下即為訪談紀實。

核能問題不應只是各國政要所要關注,青年更應對此積極表達一己想法。圖為第一次核安全高峰會照片。(圖片來源:South Korea/flickr)我 : 很謝謝Jay, Lung, Lin, Roy以及Wright願意接受我的訪問,雖然我們不是名嘴、新聞媒體,更不是掌權者,但我們可以沒有政治包袱、新聞收視率需求的敞開心胸談論自己所認為的核能。主題是「核四停建,然後勒?」我們無權決定實際上「然後」的本質,但希望藉由我們的探討,能夠興起更多讀者對此國內重大議題的討論,而不流於被媒體牽著鼻子走的現象。

Jay : 可以消極的增加火力發電廠,或積極的開發風力、水力、潮汐、太陽能,但二十年內污染燒錢跑不了。

我 : 廢核的理想是三座核電廠不延役加上核四停建,一年多前因課業請教過核電廠主管,主要備案是天然氣,首先是興建天然氣廠,其次是跟國際上買,若是擴建火力發電,勢必大幅提升CO2排放,而太陽能光電轉換效率低,不過南部已有大面積投資,風力已有商轉,但比例尚低,台灣人口密度高,有多少土地面積可以支持太陽能板加上風力發電?其中風力可以選擇擴建在海上。發電方式有很多種,要取代一定比例需求並考量低碳排放、成熟技術以及廠址面積,國外經驗可以借鏡,但政策要從台灣角度出發,適合台灣嗎?《閱讀全文》

 
科文計畫推動辦公室
http://shs.ntu.edu.tw/shs
FACEBOOK粉絲團: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SHS計畫)
TEL:02-3366-8653,02-3366-8654
FAX:02-3366-8655
地址: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581室(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