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作者/臺大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教育部為培養學生跨科際思考溝通及解決問題能力,公告受理申請「跨科際問題解決導向課程計畫」。本計畫以研究導向學習、行動導向學習、實作導向學習以及問題解決導向學習為教學模式,並以在地及全球性重要課題為課程主題,開放全國大學校院提出申請。為使有意願申請之學校能及早準備相關資料,並獲取詳細的最新資訊,本計畫辦公室共舉辦了三場徵件說明會,以下為說明會的影片及Q&A紀錄...

課程徵說明會Q&A

Q1:此計畫是否包含潛在課程?例如社團活動?
A:此課程為正式課程,可以包括一些衍生活動,但主體仍為正式課程。

Q2:若要再另開新的課在時程上會來不及申請,是否可以現行的課程做創新?
A:開設新課程或是以舊課程做創新都可以,只要符合本計畫的精神就可以。

Q3:開設的課程有限定為必修或選修嗎?
A:沒有特別限制。

Q4:低年級學生是否也可以修課?
A:對低年級學生沒有限制,但希望以高年級學生及研究生為主體。....《閱讀全文》

 
   
國際性科學傳播早已是世界各國展現國力的重要工具之一,例如1889年在巴黎世界博覽會中完成的艾菲爾鐵塔,即向世人炫耀著法國融合了建築、美學和技術的多元科學文化。(圖片來源﹕ Richard, enjoy my life!@Flickr)作者/蔡明燁(英國里茲大學傳播研究所研究員)

軟實力代表的是一個國家/地區/城市/組織的價值體系,能夠吸引外界越多的肯定與認同,軟實力就越強,國際聲望也越高;反之軟實力就弱,聲望也低。軟實力價值體系的建立,不完全在於你說些什麼,而在於你怎麼說、怎麼做…

科學無國界,然而科學傳播卻可以分成「國內」和「國際」等兩大研究區塊──以針對國內受眾所做的科學傳播而言,科學傳播與科學教育(尤其是大眾科學教育)無疑有著密切的關聯,有時甚至很難在科學傳播與科學教育之間劃出明確的界線,例如科學博物館、科學展覽等,便是最明顯的例子;另一個區塊是以國際社會為對象的科學傳播,而在這個層面上,科學傳播的教育意涵或許減少了,無形中卻也增添了至少兩個新的使命,其一是成為對外宣揚本國科學成就的展示窗口,其二是透過吸引外資或促進跨國合作等管道,提高科學發展的經濟價值,例如世界各國的科學園區,在某個程度上便都帶有科學外交(science diplomacy)的功能與色彩。....《閱讀全文》

111作者/王學寧(國立臺灣大學藝文中心幹事)

藝文中心9日起為期17天舉辦美國藝術家格雷琴‧凱‧哈伯特(Gretchen Kai Halpert)「追求真實的筆尖」的科學插畫展。格雷琴此次受邀參與2012杜鵑花節蒞臨臺大,展出涵蓋植物、生物及醫學三主題的手繪作品,並搭配講座與工作坊,帶領我們進入科學家的「藝」想世界!

科學插畫(Scientific Illustration),簡單的來說即是:科學的輔助圖像、說明。藝術家透過視覺溝通,闡明一項科學主題,讓人充分了解,也讓科學變得不生硬,而是生動、活潑。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小時候課本中的圖解、或是恐龍、銀河的插圖。當我最近與人提起科學插畫時,他們往往出現疑惑的表情,似懂非懂地問:「什麼是科學插畫啊?」在說明一番並秀一些圖給他們看之後,他們恍然大悟:「喔!就是像達文西那樣嘛!」......《閱讀全文》

失智症不容易早期發現、照顧起來也很不容易,在未來可能會成為高齡化台灣社會的重大負擔之一。(圖片來源﹕ 拍福@Flickr)特約編輯 /曾郁蓁(紐約大學心理學系研究所)

老化不等於失能,這兩者之間有著極大的差異,這是我們需要去理解與察覺的。

根據經建會人力規劃處的推估,台灣在2033年的老年人口將占總人口的20%,與目前已高齡化的歐美國家比例相當。為了因應急速老齡化的台灣社會,政府目前已經推動許多不同的社會福利政策,其中包含以照護老人為主的長期照護保險與十年計畫等等。

這樣聽起來,老化好像是一個漸漸死去而照顧需求急增的過程,這樣的想像讓每個都人害怕老去,只希望肆意享受青春。然而,老化不等於失能,這兩者之間有著極大的差異,這是我們需要去理解與察覺的。台灣社會是個以敬老尊賢為傲的社會,然而在這個意識形態中,我們卻往往忽略老化與失能之間的鴻溝,而可能錯失了早期治療失智症的黃金時期,這樣的遺憾很可能會發生在我們自己或所摯愛的親人身上。所以年輕不能成為任何人不去理解失智症的藉口。....《閱讀全文》

書名:另類閱聽:表演藝術中的大腦疾病與音聲異常/作者:蔡振家/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作者/蔡振家(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副教授)

在臺灣,跨領域的大腦研究尚在起步階段,特別是人文藝術領域的學者與研究生,對於腦科學的實際探索十分缺乏,縱使有興趣也難以入手。位於臺大電機一館的「核磁共振造影/光譜實驗室」,可以視為音樂界與認知神經科學界的一個交流起點。此處,中西打擊樂與科學儀器的掃描噪音「眾聲喧嘩」,激盪出兩種文化(人文/科學)之間的美妙火花……

大腦是人類身上最複雜的器官,面對浩如星海的神經元,我們如何揭露其運作的奧秘呢?位於臺大電機一館的「核磁共振造影/光譜實驗室」,便是認知神經科學的一個研究基地。筆者畢業於臺大物理系,後來轉換跑道,取得音樂學博士學位;近年以「大腦如何處理音樂」為研究主軸,於2007年進入電機館的核磁共振造影實驗室,自此開始解析大腦的神秘樂章。....《閱讀全文》

湄公河是目前世界上最少有調查的河流之一。(圖片來源﹕International Rivers@Flickr)【2011.11.01/全文原載於2011.11.01《知識通訊評論月刊》109期〈水壩下湄公河的嗚咽〉】

由西藏高原蜿蜒四千八百公里,注入南中國海的湄公河,是東南亞最長的河流,開發利用其豐富的水力資源,將對流域生態環境造成巨大影響,目前相關國家正謀求兩全其美之策。

今年夏天,一組陌生的工作團隊來到帕蘭這個位於寮國北部湄公河旁的小村落。他們穿著短褲坐著,檢視工程設計圖,測量河岸高度和稻田面積、甚至是豬群數量。

這樣的紀錄格外重要,因為帕蘭村很快就要消失,原因是如果寮國政府在此建造高度爭議的札雅布里水壩,帕蘭村和附近十八個村落多會淹沒,必須遷往他處。這項耗資美金三十五億美元的計畫,會形成六十公里長的水庫、創造十二億六千萬瓦的電量,每年可望為泰國開發商朝甘昌公共集團(CH Karnchang Public Company)創造三十到四十億美元的營收。....《閱讀全文》

 

科文計畫推動辦公室
http://case.ntu.edu.tw/shs
FACEBOOK粉絲團: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SHS計畫)
TEL:02-3366-8653,02-3366-8654
FAX:02-3366-8655
地址: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581室(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HikingArtist@flic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