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臺灣大學體育電子報
 

第10期 發行日期:民國103年1月

臺灣大學體育電子報

校內活動報導

國立臺灣大學102學年度全校游泳賽

體育室活動組/新聞所 徐偉真

102學年度全校游泳賽10月26日於校總區室外游泳池熱鬧登場,今年共吸引了908人次的教職員工生及校友參賽,比賽當天現場還有許多觀眾為自己系上的選手加油打氣,活動在最後兩項「游泳圈接力」和「水中尋寶」達到最高潮後畫下句點,今年系錦標由工管系拿下第一名,法律系列居第二,而醫學系獲得第三名,院錦標一到三名分別為生農學院、管理學院、醫學院。

這次比賽共有20個項目,17項個人賽及3項團體接力賽,其中男學生50公尺自由式最多人報名,有84人,女學生50公尺自由式則有39名同學報名,各取前20名排名。而3項接力泳賽則有38隊報名,同學們還以各式各樣有趣的隊名參賽,當司儀在水道介紹唱名各隊隊名時,如獸醫系的「洗災五告么獸」隊、藥學系「魚藥龍門」隊和護理系「給你」隊,利用隊名的台語發音近似護理的台語發音,都讓在場觀眾哈哈大笑。而親子接力賽包含了老中青三個年齡階層的選手,獲得冠軍的是醫技系助教鄭雅蘭和父親鄭向榮組成的「鄭氏父女」隊,而亞軍則是天文物理所教授吳俊輝和女兒吳嘉家的「小吳」隊。賽後兩隊親切地交換游泳心得,鄭向榮還一直鼓勵、稱讚才念國小的吳嘉家,讓該項比賽除了競技之外,還有濃濃的人情味。

比賽當天雖然天氣轉涼,不時有陣陣涼風吹向池畔,但仍不減選手和觀眾的熱情。體育室康正男主任說:「很高興有這麼多人來參加今天的比賽」。比賽開始沒多久,池畔就擠進為數不少的觀眾,當司儀唸到自己系上的選手或隊伍時,他們便熱情地尖叫回應,其中又以今年在全運會中破大會紀錄的工管系袁平和丁聖祐為當天的男女人氣王,司儀唱名時現場便會響起極大歡呼聲。最後袁平得到50公尺蝶式冠軍及50公尺仰式季軍,丁聖祐為50公尺自由式及蝶式雙料冠軍,兩人所屬的「工管一」隊也拿下400公尺教職員生大隊接力季軍。

今年體育室別出心裁,改變游泳圈接力賽的比賽辦法,為該項目增添更多趣味性。往年該項目是選手帶著游泳圈接力,但今年改為各隊派出一人趴在企鵝外型的游泳圈上,其他選手要戴著游泳圈邊踢水邊將企鵝游泳圈推向岸邊,但因企鵝游泳圈形狀不規則,前進時同時有兩股力量推進,再加上時間壓力,企鵝游泳圈上的選手不時掉進水裡,現場笑聲和加油聲此起彼落,充滿趣味。

最後則是全員出動的「水中尋寶」,獎品為罐裝八寶粥和寫有獎品編號的高爾夫球。當裁判哨音一響,所有站在池邊的選手紛紛跳進池中尋找「寶物」,只見同學各出奇招,有人帶蚊帳、網袋來撈寶,也有同學手拿不動直接把泳帽脫下來裝戰利品。比賽結束後大家不顧越來越冷的風,興高采烈地擠到兌獎處換獎品,還有人在池邊興奮地將撈到的八寶粥堆成金字塔合影留念。

102學年度全校游泳賽在大家熱情參與下圓滿結束,感謝全校師生對體育活動的支持,期待明年全校師生有更好的表現與成績!

系、院錦標成績如下:


錦標別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系錦標

工管系

法律系

醫學系

院錦標

生農學院

管理學院

醫學院

其餘各項成績,請逕至http://www.pe.ntu.edu.tw/New/sports_event/swimming.html下載參閱

 

活動照片集錦:

大會檢錄組

池畔聚集眾多加油團隊

參賽選手做熱身操準備比賽

跳水出發

自由式激烈比賽過程

仰式出發

趣味競賽企鵝游泳圈接力賽

水中尋寶

教職員工親屬自由式接力賽頒獎典禮

院(系)錦標頒獎典禮

校內活動報導

國立臺灣大學102學年度校園馬拉松賽

體育室活動組/新聞所 徐偉真

102學年度校園馬拉松於102年11月30日圓滿落幕,今年選手報名狀況踴躍,共吸引超過四千七百人參賽,其中教職員工與校友約有六百人,其中還有二十一名適應組的師生參賽,今年的報名人數創下歷年新高,顯示本校在運動風氣方面日漸高昂。

比賽當天天氣晴朗,氣溫舒適,一掃前幾日寒流帶來的陰雨天氣。許多選手一大早就到會場周邊熱身準備。開跑前有氧教練在司令臺上帶暖身操,所有選手跟隨著音樂伸展筋骨,場面輕鬆逗趣。

比賽由教職員工校友組和男學生組先出發,不少人才剛暖身完就急著到起跑點準備,參賽選手專心的聽到大會裁判指示各就各位、預備、鳴槍後,大家陸續衝出,接著在10分鐘後女學生組起跑。本次比賽為限時賽,男學生組時間為50分鐘,女學生組則是60分鐘,時間截止跑道的引導入口便會關閉。

比賽才進行16分鐘,已有校友率先衝回終點,全部選手中前三名回到終點的皆為教職員和校友。男學生組冠軍為圖資系的沈靖恩,成績18分49秒65,第二名是化學系的古旻諺,他跑出了18分50秒69,兩人成績只差一秒,第三名為法律系的張安;女學生組冠軍為工管系的丁聖祐,成績為24分37秒54,第二、三名則是戲劇系的張意苹和醫學系的莊佩倪。

有趣的是,男女學生組的冠軍都是游泳隊隊員,丁聖祐說,她靠長泳的經驗鍛練出來的意志力跑完全程,很驚訝自己跑了第一名。泳隊指導老師林謙如表示,泳隊隊員平時長、短泳都會練習,心肺功能很好,「他們短跑還好,但長跑都很厲害」。而大多數的參賽選手都在時間內完成路程五公里的比賽,也有人跑到最後上氣不接下氣,和旁邊同學互相打氣衝過終點線,而在時間內跑完的選手都能獲得一張完成證明。當天終點前聚集多位裁判緊盯跑道,時間快到時臺上司儀還不斷地大聲催促選手趕快衝回終點。

另一方面,適應組的同學也在女學生組出發後,在觀眾的掌聲中靠著輔具起跑,奮力跑完一公里的路程。在終點替選手登錄成績的「適應體育」課程教授林信甫每年都會鼓勵行動不便的學生參加馬拉松,他說臺大校地遼闊,行動不便的同學平時大多利用電動車代步,少有機會靠著輔助器自己行走,馬拉松比賽其實也是復健練習。公衛系學生陳昱良說,缺乏運動會讓肌肉萎縮,所以他會盡量參加類似活動。

活動最後則是精采程度不輸比賽的頒獎和摸彩活動,今年系錦標一到六名分別為醫學系、獸醫系、工管系、政治系、生科系和資工系,而院錦標一到三名為生農學院、理學院和醫學院。另外在各組排名名列前茅的選手一一上台領獎,女學生組選手上台時,司儀還幽默地要台下男同學要「再跑快一點才能追到這些優秀的女同學」,逗得台下哈哈大笑。活動結束後,有同學穿著紀念衫立刻打起籃球,絲毫不見疲態,讓旁邊路過的年長教職員直呼:「體力真好,真羨慕」。

本屆校園馬拉賽在大家熱情參與下圓滿落幕,感謝全校師生對體育活動的支持,期待明年全校師生有更好的表現與成績!

系、院錦標成績如下:


錦標別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四名

第五名

第六名

系錦標

醫學系

獸醫系

工管系

政治系

生科系

資工系

院錦標

生農學院

理學院

醫學院

 

 

 

其餘各項成績,請逕至http://www.pe.ntu.edu.tw/New/sports_event/marathon.html下載參閱

 

活動照片集錦:

陳良基副校長主持開幕典禮

選手們檢錄

有氧老師帶大家跳熱身操

大家在起跑線蓄勢待發。徐偉真∕攝影

鳴槍起跑

參賽同學陸續衝過終點

頒發院錦標獎項

摸彩同學獲得頭獎三陽電動機車

參賽選手跑完參觀贊助廠商周邊商品

選手跑完領取完成證明、水及雜誌

今年增設選手寄物服務

 

校際活動報導

三十年來第一次~臺大教職員籃球隊勇奪大專教職員籃球賽季軍

體育活動組

 星期五晚上的舊體育館,傳來陣陣的球碰地板的撞擊聲、球鞋摩擦地板唧唧的聲音與人的嘶吼聲,這就是星期五晚上舊體臺大教職員社團時間的景象。其中教職員籃球隊正馳騁在球場上進行全場的廝殺,不管是運球過人、急停跳投、空手跑位或是籃下爭搶籃板球,皆難不倒這群30~65歲的籃球愛好者,每個星期五晚上一直在舊體育館中重複出現。


 臺大教職員籃球分會自從2009年成立以來,會員人數逐漸增加中,而近年來新進教師增多,年輕的教職員工也逐漸增加,無形中增加了比賽的強度。現任會長是凝態中心的鄭鴻祥教授,在他的奔走下,漸漸召集本校籃球愛好者,成立籃球代表隊,這幾年對外參加比賽亦有不錯的成績,一年一度與清華、交大、中央、師大、政大等頂尖大學的教職員籃球賽成績也越來越好,繼去年勇奪長青組(45歲以上)亞軍,青年組季軍後,今年長青組更是先後打敗清華、中央、交大,一舉奪下冠軍,為校爭光。

 而年底在高雄中山大學舉行的大專校院教職員籃球賽,隊長鄭鴻祥,教練林聯喜及各隊員的努力下,勇奪男丁組(50歲以上)的季軍,這已是三十多年來臺大教職員籃球隊首次報名大專教職員籃球賽。本次比賽,因賽程緊湊,再加上賽程排定抽籤的關係,因此有2天是2場比賽,多位隊員在體能極限的挑戰下,忍著抽筋、疼痛,以意志力撐到最後,每個隊員盡心盡力奔馳在球場上的表現絲毫看不出年齡已超過50歲,其中甫獲教育部第17屆國家講座的石之瑜教授更是縱橫全場。


  臺大教職員籃球隊是一個充滿熱血、充滿熱情的球隊,而籃球的魅力又是無遠弗屆,臺大的各位教職員工,只要您對籃球有興趣,歡迎每個星期五晚上到舊體育館打球,踴躍加入臺大教職員籃球隊。

校際活動報導

第十六屆臺大、成大體育交流活動

體育活動組

  成功大學和臺灣大學是臺灣南北兩所最著名的綜合研究型大學,兩校的師生除了在學術研究上有傑出的表現外,每年兩校學生在大專運動會上的表現也都是名列前茅的。為了聯繫南北兩校的友誼,提升兩校體育研究及教學的水準,並藉此提高校內的運動風氣,於民國八十七年舉辦第一屆臺大、成大體育交流活動,此活動是由兩校輪流舉辦,而活動的日期、競賽項目及相關的競賽規程是由兩校體育室共同協商決定。


  今年是第十六屆臺大、成大體育交流活動,此次活動由成功大學主辦,訂於11月9、10日(星期六、日)假成功大學光復和自強校區體育場舉行,計有男子排球、網球和橄欖球等三個競賽項目,由本校共同教育中心副主任郭鴻基教授擔任總領隊,帶領隊職員生共60名前往交流。11月9日上午六點半,本校體育室主任康正男教授與代表隊隊職員,在臺大綜合體育館門口前集合照相後出發前往台南成功大學,大約下午一點三十分抵達成功大學,在中正堂進行簡單而隆重的歡迎會,由成大的教務長林清河教授主持,本校郭鴻基教授代表本校隊職員致謝詞,預祝交流活動圓滿成功,並與成大交換紀念獎座完成兩校交流的新里程。


  本次交流活動的第一個比賽項目是男子排球,當天下午三點在光復校區中正堂進行,由兩校領隊開球後開始比賽。第一局本校選手因熱身不足下,由成大先馳得點贏得了第一局(25:18)。第二局,除了本校自由球員出現低潮,因而造成防守上的漏洞,而本校主攻手的攻擊也被對手封鎖,使得攻擊熄火,而本校則以人員調度來改變比賽的節奏,分數一度咬緊,但因對手的扣球刁鑽,成大以25:20再下一成。第三局在本校的主攻手成功突破成大防守,加上自由球員重新調整後,使得本校在防守及攻擊獲得好轉,使臺大在中期取得領先優勢,但在賽末點我們出現兩次的防守失誤,讓成大以26:24逆轉勝。最後,成大以3比0的成績贏得第一場的勝利。晚上7點整,在光復校區的多功能廳由成大教務長林清河教授主持歡迎晚宴,晚宴上豐盛的餐點還有美麗的蘭花盆景陪襯,讓兩校師生們在開放又輕鬆的氣氛下有更多交流與互動。大約八點,成大校長黃煌煇教授也特地趕到多功能廳來勉勵所有運動員,並以自己身為田徑選手的故事鼓勵選手們在學術成就及運動競賽上追求卓越,也歡迎臺大師生在未來能有更多與成大合作的機會。


  第二天上午九時同時進行網球與橄欖球比賽。網球團體賽的賽程是依照男雙、女雙、男雙的順序進行,兩校選手交換紀念衫並握手合影後,比賽便如火如荼的展開。我方第一點的的男雙組合勢如破竹先拿下第一點,接著輪到第二點女雙,比賽開始對方憑著發球優勢先拿下第一局,後續比賽節奏則被我方掌握,順利以6:1拿下第二點。勝負已定,不過第三點男雙依舊認真拚戰,最後雙方打到tiebreak才勝出,充分展現出運動家精神。最後,臺大以3比0的成績贏得第二場(網球)的勝利。在網球比賽的同時,橄欖球也正在進行比賽。橄欖球是兩校的傳統運動項目,因此這項比賽備受矚目。近年來本校將橄欖球列入重點發展項目,專案提撥訓練經費,招收運動績優生,並有陣容堅強的校友作後盾,代表隊整體實力提升。成大橄欖球隊雖然沒有運動資優生,但是學校有超過30個橄欖球社團,因此實力也是非常堅強。比賽開始由成大發球,臺大接球揭開序幕,開賽時雙方的速度及爆發力相當,因此開賽後十多分鐘雙方都無法得分。但我方的平均體力及經驗都比成大略佳,因此當他們體力下降時,出現許多失誤,給了我們較多進攻機會及達陣,上半場我方以15:0領先。在下半場,成大許多選手已經氣力放盡,且信心不足,不斷地被我方進攻及達陣,因此終場我方以55:0勝成大。


  第十六屆臺大、成大體育交流活動,在橄欖球賽及網球賽後順利圓滿結束,臺大以2:1贏得第十六屆兩校體育交流活動。兩校師生在活動中獲得許多美好經驗與回憶,中午成大熱情準備好台南小吃的餐盒便當讓我們帶上遊覽車,臺大全體隊職員搭乘遊覽車離開成大大學校園,為體育交流活動劃下句點,並互許明年臺大見。

活動照片集錦:

 

 

 

 

運動新知

癌症(惡性腫瘤)名列國人主要死亡原因榜首,了解其病因與正確生活的生活形態成為你我不可不知的生活知識,本期特別邀請體育室連家瑩老師以其豐富的研究知識,介紹運動在預防癌症可能扮演的積極角色,了解如何透過適當地從事運動,讓你我遠離癌症。


運動與癌症

體育教學組

癌症(惡性腫瘤)是一種細胞疾病類別的統稱,目前知道癌症類別超過200多種。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公布民國101年台灣十大死亡原因,癌症連續31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榜首(大約28%的國人死於癌症)。近年來因為醫療科技的進步,癌症的死亡率已明顯下降。然而現代人因生活環境及飲食習慣的改變,罹患癌症有增加的趨勢及年輕化的趨勢。導致癌症的危險因素,包括:

  1. 不能修正的因素:年齡老化、家族遺傳、人種及性別

  2. 能修正的因素:吸菸、喝酒、陽光、放射性物質、化學物質、細菌及病毒感染、飲食、肥胖及缺乏運動。

根據最近的醫學(Kruk and Czerniak,2013)報導大約1/4的美國人得到癌症是與缺乏運動(physical inactivity)有關。Friedenreich & Orenstei綜合許多文獻發現(2002)運動可以減低某些癌症的發生機率,例如、乳癌(30-40%)、前列腺(10-30%)、肺癌(30-40%)、子宮內膜癌(30-40%)、卵巢癌(20-30%)及大腸癌(40-50%)。運動減緩癌症發生機率的原因如下:

  1. 性荷爾蒙與生殖系統癌症有高度的關係,例如前列腺癌、乳癌、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證據顯示當女性經期中的黃體期 (luteal phase)拉長、月經初潮期提前及血液中含有高濃度的雌激素(estrogen)與黃體素(progesterone)會增加乳房及子宮內膜癌變的機率(Westerlind,2003)。而規律的運動會壓抑血液中的雌激素與黃體素、縮短黃體期的時間、並可能造成少女月經初潮延遲(Westerlind,2003),因此運動能減低罹患乳癌及子宮內膜癌的機率。關於停經的婦女,研究則顯示每周運動量超過10小時以上可以減低25%得到乳癌的機會,而每周平均3-7小時的慢走也能降低14%得到癌症的機率(Hildebrand et al.,2013)。在男性方面,雄激素(androgens)與前列腺癌有極密切的關係,雖然沒有直接的證據顯示血液中高濃度的雄激素會引起前列腺癌,但雄激素的刺激可增加前列腺癌成長與繁殖的速度(Westerlind,2003),有氧運動可以增加血液中性激素結合球蛋白(Sex hormone-binding globulin;SHBG),因為SHBG會抑制雄激素的功能,因此有氧運動或許可以減緩前列腺癌細胞的繁殖與成長。

  2. 免疫系統隨時監視體內有無異物入侵,當正常細胞病變成異常的細胞或癌細胞,免疫系統察覺後會消滅這些異常的細胞。但是當身體的免疫系統出問題時,癌細胞病變(癌症)的發生率會相對提高。例如,愛滋病患得到肺癌、肝癌、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及卡波希式腫瘤(Kaposi sarcoma)分別是一般人的3倍、5倍、70倍及1000倍(Grulich et al., 2007)。年齡增長及身體的老化與身體的免疫力是負向的關係,或許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老年人得到癌症的機率比年輕人高。研究證實規律的中強度運動可以增加身體的免疫力,並且減緩身體的老化的速度,因而提高免疫系統辨識及消滅異常細胞的能力。然而運動的量及運動的強度並非與免疫系統是正向的關係,因此高強度的運動或過度訓練則會降低身體的免疫力。

  3. 第二型糖尿病(胰島素抗拒)會增加乳癌、大腸癌、子宮內膜癌及胰臟癌的發生率。研究顯示第二型糖尿病除了與癌症有共同的危險因子(肥胖、年齡老化、不運動)外,血液中高濃度的胰島素會促進癌細胞繁殖與成長(Westerlind,2003)。規律的有氧運動會增加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及促進肌肉細胞吸收葡萄糖的功能,因此降低血液中高濃度的胰島素(Westerlind,2003)。其次,長期的運動可以改善身體組成(減輕體重、降低體脂肪),因此降低危險因子。

  4. 食物中的一些有害的化學物質容易引起大腸粘膜細胞的病變。另外,發炎是當身體組織受到傷害或感染時身體的免疫系統在消滅有害物質及修復細胞時所產生的生理反應。然而長期性的腸道發炎會加快細胞的繁殖速度來取代受損的細胞,也因此增加細胞分裂錯誤的機率(癌變) (Aggarwal et al,2006)。運動可以幫助大腸蠕動的速度,因此減少致癌物質與腸道粘膜接觸的時間。運動亦可以減緩腸道發炎的程度,所以運動能減緩細胞的繁殖速度(Wolin, Yan, Colditz and Lee, 2009),因此降低腸癌的發生率。

  5. 類胰島素成長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 1;IGF-1)是一種加速細胞分裂與生長的激素。當血液中的IGF-1濃度高時會促進癌細胞的成長,研究顯示血液中的IGF-1濃度過高會增加乳癌、大腸癌、子宮內膜癌及胰臟癌的發生率(Yu and Rohan,2003),而研究發現運動能降低血液中IGF-1的濃度(Wieczorek-Baranowska et al,2011),因而減緩細胞癌變的發生率。

  6. 自由基(free radical)是擁有不成對的電子化合物,在生物體自由基會搶奪其他分子的電子造成細胞及組織被破壞,因而導致細胞病變(癌細胞)。抗氧化劑(antioxidant)可以改變自由基,讓自由基成為成對的一般分子。規律的有氧運動會增強體內的抗氧化劑(Clarkson and Thompson ,2007),因而降低自由基對細胞的傷害。

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2012)建議成人除了日常生活的活動外,每周至少應參與多次的體育活動,運動總量應達到75分運動的高強度運動、150分鐘的中強度運動或是相同的運動量,例如:高強度和中強度運動各50分鐘。青少年及兒童建議每周應該運動三天以上,而每次活動都能有60分鐘以上的中高強度的運動。因為規律的有氧運動可以增加抵抗力和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並降低性荷爾蒙、IGF-1、自由基及細胞發炎,因此運動能有效減緩癌症發生率。

參考文獻
行政院衛生署(2013)。民國101年死因統計年報。取自http://www.mohw.gov.tw/cht/DOS/Statistic.aspx?f_list_no=312&fod_list_no=2747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2012).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Guidelines on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for Cancer Prevention. 取自http://www.cancer.org/acs/groups/cid/documents/webcontent/002577-pdf.pdf

Aggarwal, B. B., Shishodia, S., Sandur, S. K., Pandey, M. K. & Sethi, G.(2006). Inflammation and cancer: How hot is the link?. Biochemical pharmacology. 72:1605–1621.

Clarkson, P. M. & Thompson, H. S.(2000).Antioxidants: what role do they play in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72(2):637s-646s.

Friedenreich, C. M. & Orenstein, M. R. (2002). Physical activity and cancer prevention: etiologic evidence and biological mechanisms. Journal of Nutrition. 132:3456S–3464S.

Grulich, A. E., van Leeuwen, M. T., Falster, M. O. & Vajdic, C. M.(2007) Incidence of cancers in people with HIV/AIDS compared with immunosuppressed transplant recipients: a meta-analysis. Lancet. 370(9581):59–67.

Hildebrand, J. S., Gapstur, S. M., Campbell,P. T., Gaudet, M. M. & Patel A. V.(2013). Recre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Leisure-Time Sitting in Relation to Postmenopausal Breast Cancer Risk. 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 22:1906-1912.

Kruk, J. & Czerniak, U. (2013). Physical activity and its relation to cancer risk: updating the evidence.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 14(7):3993-4003.

Westerlind, K.C. (2003). Physical Activity and cancer prevention-Mechanism.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35(11):1834-1840.

Wieczorek-Baranowska, A., Nowak, A., Michalak, E., Karolkiewicz, J., Pospieszna, B., Rutkowski, R., Laurentowska, M. & Pilaczyńska-Szcześniak, L. (2011). Effect of aerobic exercise on insulin,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and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3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postmenopausal women. Th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 51(3):525-532.

Wolin, K. Y., Yan, Y., Colditz, G. A. & Lee, I-M. (2009). Physical activity and colon cancer prevention: a meta-analysis.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100(4):611-616.

Yu, H.& Rohan, T.(2000). Role of the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Family in Cancer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92(18):1472-1489.

發行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體育室 版權所有

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Tel:(02)33665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