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最新消息] 本系楊肅献教授獲選為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會士(Fellow of the Royal Historical Society)
  109年臺大畢業生流向調查
  109學年度第1學期經典人文學程開放申請
[活動預報] 2020.9.19(週六)歷史博士生座談會
[書  介] 方震華老師著《和戰之間的兩難:北宋中後期的軍政與對遼夏關係》出版
[學生園地] 謝筱君、王威、黃子晏/透視歷史之鏡,映照未來:羅士傑老師訪問
[校園活動] 【科技部人文沙龍】藝術史與歷史學的對話──跨領域研究帶來的啟示
  【探索講座第24期】改變歷史的瘟疫

臺大歷史系
募款專區


英國皇家歷史學會(The Royal Historical Society)官網

本系楊肅献教授獲選為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會士(Fellow of the Royal Historical Society

  • 本系楊肅献教授獲選為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會士(Fellow of the Royal Historical Society)。

    皇家歷史學會(The Royal Historical Society,簡稱 RHistS)成立於1868年,並獲頒皇家特許狀(Royal Charter),是英國首要的歷史學術團體,代表歷史學作為一個學術專業與歷史學家作為一個學術社群,積極推動歷史研究,提升歷史學的活力。學會成員分為「會士」(Fellows)與「會員」(Members)兩類。凡認同歷史學、積極參與歷史研究者,均可申請為會員。會士之推選則有嚴格的程序;候選人須對歷史學有重要貢獻,經資深會士推薦,再由理事會委員三分之二之同意,始得當選。最近一次理事會在2020年7月3日舉行。

  • 相關連結:英國皇家歷史學會現任會士名單(以 x~z 排列)


109年臺大畢業生流向調查

  • 畢業生填寫調查問卷網址:https://my.ntu.edu.tw/alumnusPathManage/cst01-1.aspx

  • 敬邀畢業1、3、5年之系友上網填寫畢業生流向調查問卷,謝謝各位系友的協助。

  • 調查時間:即日起至2020年10月25日(週日)止

  • 調查對象:
    103學年度(104年)畢業滿 5 年、105學年度(106年)畢業滿 3 年及 107學年度(108年)畢業滿 1 年的畢業生,但不包括境外學生,例如僑生、港澳生、外籍學生。

109學年度第1學期經典人文學程開放申請

  • 臺大「經典人文學程」109學年度第1學期自即日起開放申請,歡迎有志提升人文素養的臺大學生報名。

    經典人文學程是本校文學院為提昇全校學生的進階人文素養所開設的學程。課程皆由文學院精心規劃,貫穿文學、歷史、哲學、藝術、文化研究等領域,以適合全校不同學科的學生修習,並作為通識課程之上的進階人文課程。

    當人文素養已是社會領袖的必備教養時,歡迎有志臺大學生申請修習。尤其歡迎主修理工醫農等自然科學之優秀同學就讀。

  • 109學年度第1學期課程如下:

    蔡 瑜 中文系 謝靈運詩

    楊明蒼 外文系 聖經故事選讀

    周婉窈 歷史系 臺灣原住民史

    苑舉正 哲學系 斯多噶哲學

    林開世 人類系 國家人類學的觀點

    蔡天怡 圖資系 人文學資訊資源與服務

    林智莉 戲劇系 中國戲劇名著選讀

    陳韻如 藝史所 走進藝術史:十二個時空的文化與作品

    張俐璇 臺文所 性別、歷史與臺灣小說

    (歷年所開課程,見學程網頁)
  • 申請資格:本校各系所學士班二年級(含)以上及碩、博士班學生。
  • 申請辦法:
    詳見本學程中心網頁:http://homepage.ntu.edu.tw/~history/public_html/subject1/
  • 申請日期:即日起至2020年9月21日(週三)
  • 請將相關申請資料送至歷史系辦公室。審核通過後,預計於一週後(9/28)公布核准名單。
  • 承辦人:歷史系助教林佳宜/電話:3366-4705/E-mail:history@ntu.edu.tw


2020年9月19日(週六)
歷史博士生座談會

  • 時 間:2020年9月19日(週六)14:00-17:00
  • 地 點:臺大文學院會議室(文學院二樓)
  • 主講人:
    張繼瑩/國立暨南大學博士,國立清華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
    李佩蓁/國立臺灣大學博士,中研院臺史所助研究員
    游博清/國立清華大學博士,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李長遠/國立臺灣大學博士,中研院史語所助研究員
    侯嘉星/國立政治大學博士,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 線上報名網址:按此連結
  • 報名期限:即日起至2020年9月11日(週五)17:00 (額滿截止)
  • 主辦單位:科技部歷史學門、臺大歷史系
  • 詳細座談會訊息請至:按此連結

方震華老師著《和戰之間的兩難:北宋中後期的軍政與對遼夏關係》出版

  • 作 者:方震華
  • 北 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280頁,ISBN:978-752-016-739-0
  • 內容簡介:
    自仁宗朝以降,北宋政府為因應西、北二方面之威脅,以「強兵」為目標進行各種軍政改革工作。相關的軍事政策不僅形成武舉、武學、保甲等長期延續的制度,也改變了以「和戎」為核心的對外政策。從神宗朝開始,拓境行動積極展開,一改之前受制於敵的邊防形勢。但是,對外戰爭損耗大量的物資與人力,獲致的成果卻相當有限,從而在統治階層內部引發激烈的和、戰爭議,成為無解的政治難題。因此,宋政府致力軍政改革,產生的影響十分深遠,是理解北宋後半期歷史發展時必須關注的議題。

  • 作者簡介:
    方震華,1966年生於臺灣臺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美國布朗大學歷史系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研究領域以唐、宋時期政治、軍事史為主,尤其關注軍隊體制、文武關係、戰爭敘事與夷夏關係等議題。著有《政治結構與文化認同──唐宋之際的文武關係 (A.D. 875-1063)》及多篇論文。
透視歷史之鏡,映照未來:羅士傑老師訪問

訪談人:謝筱君、王威、黃子晏 撰稿人:謝筱君、王威

  羅士傑老師為美國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歷史系博士,曾於康乃狄克大學(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歷史系任教三年,現為臺大歷史系專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晚清至民國地方社會史研究、宗教與地方政治。

  此次訪談,老師分享對歷史系學生的特質、性格或心態的觀察與看法,同時提供自身經驗,給予對歷史知識有興趣的同學一些建議。 

一、 老師覺得讀歷史系的學生是否應具備什麼樣的特質、性格或心態?也想請老師分享自身經驗,哪些契機下發現自己對歷史、史學的興趣?

  1988年五二零農民運動剛結束後大選。老師在廟前聽到外公與朋友的對話:「唉!好可惜,又給他們贏了。」當時,老師疑惑地心想:「『他們』指的顯然是政府,那麼『我們』又是誰?」幼時經驗帶來的衝擊,加上日常生活經驗與課本論述之間的差異,讓老師對歷史知識的形成產生興趣,也影響了老師在看待日常生活現象與文本知識的態度。

  老師認為,對尋常事物的思考和質疑,是歷史系學生的一大特質。「歷史系的學生常被人家講,是文學院裡最難相處的一群人,不是那麼地隨和」,面對生活周遭的言論與論述,老師認為歷史系學生首先應該開始思索並質疑,而非只是依循常識。

  保持好奇心,進而在日常生活的縫隙中挖掘出問題,是相當重要的特質。「你要在不疑處起疑,然後對自己提出的問題要有信心」。因此,老師說受過歷史系教育的學生,應該是社會的良心。懂得重視脈絡,洞悉微小事物的重要性,不會輕易地妥協於權威典範所給出的答案。「我們會記住過去很多事情,但不會輕易地告訴你說:『啊,那些都不重要啦!』」

  談到現在有些系上學生對自身未來出路感到迷惑,老師認為,進入歷史系的學生除了要培養耐心外,還更應該保持開放的心態。大學教育除了是知識的求取外,也應該多去嘗試其他事物來探尋自身特質所在。

老師提到電影《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中的經典台詞:「有人忙著活,有人忙著死」,並以此反問:「歷史系學生不是應該要每天忙著活嗎?」無論求學或是未來進入職場,不要覺得自己達不到目標就不敢嘗試,應該相信只要努力,就有可能做到。

  開放心態的另一個面向,則在於能接納不同的意見。接觸不同想法時,都可以試著去了解論述背後的脈絡,不會只參考或接受單一觀點。「學歷史不應該偶像崇拜,但也不要什麼都否定,因為論述背後都有其知識體系。」

二、 老師對於對歷史有興趣,以及將史學作為志向的學生在入學前與入學後,自主學習的面向上,是否有什麼建議?(應該一讀的書、應該培養的思維、可以自己嘗試的史學練習途徑等)

  在任何階段,閱讀都是獲取知識及思考素材一個很好的方式。高中時,老師運用通勤等車的時間跑到書店翻書。「那時臺中火車站附近有間時報廣場,我就把零用錢省下來,天天跑去書店看,去逛。」 閱讀的內容不必然屬史學領域,但重要的是透過閱讀不斷地去思考自己想要....(詳見全文)(本文原刊於臺大歷史系學生會學術部官網

▲左起為:謝筱君同學、羅士傑老師、黃子晏同學、王威同學

【科技部人文沙龍】藝術史與歷史學的對話──跨領域研究帶來的啟示

  • 活動簡介:
    藝術史跟歷史學之間的關係究竟是什麼?隨著上世紀中晚期社會史研究對傳統主流史學較少觸及的生活史、婦女史、兒童史等領域的關注,視覺圖像對這些文字史料相對稀少的領域之意義突然變得相當重要。然而,視覺圖像都可視為「史料」嗎?藝術史可以完全用「物質文化」、「視覺文化」來替代嗎?從另一方面來看,在某些藝術史研究領域,可以互相佐證的文字史料相對頗為罕見,例如古羅馬藝術或是十六世紀尼德蘭藝術,因為相關的文字史料少,因此目前可以找到的文字史料就應被視為具有高度詮釋力嗎?

    隨著歷史學不斷擴展關注的視野,視覺圖像成為歷史研究不可或缺的研究材料;而隨著藝術史走出過去「精緻藝術」、「經典藝術」的侷限,藝術史亦積極與其他人文社會領域對話。

    這場演講將關注跨領域的對話如何開展?如何認識各自學科在研究上的侷限?並在這個基礎上,分享跨領域研究與教學的可能與將來的願景展望。

  • 主講人:花亦芬/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 主持兼與談人:陳東升/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 活動時間:2020年9月19日(週六) 下午2:00-4:00
  • 活動地點:國立臺灣大學 校史館2F (中央展區)
  • 報名連結:http://bit.ly/2U8fQe1
  • 指導單位:科技部
  • 主辦單位: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
  • 承辦單位:國立中正大學文學院、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 聯絡人:鄭小姐 (05)310 6273 / mostsalon@gmail.com
  • 活動網頁:按此連結


【探索講座第24期】改變歷史的瘟疫

透過回顧一系列曾經深遠改變歷史軌道的瘟疫,

本次探索講座希望能幫助身處空前大疫中的我們,想像正在發生的歷史巨變。


  • 各講資訊:

    2020/09/19
    臺灣模式:從新冠肺炎看全球治理
    詹長權/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2020/10/17
    愛滋病──因病而死,因愛而生
    陳嘉新/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2020/10/24
    滿洲鼠疫與防疫口罩的誕生
    雷祥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2020/11/07
    梅毒──妖精的新定義
    王道還/國立臺灣大學共同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2020/11/14
    肺結核──白色瘟疫與人類社會的共舞
    張淑卿/長庚大學醫學系人文及社會醫學科教授兼科主任

    2020/11/28
    天花──千禧之疫與終局之戰

    郭文華/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2020/12/05
    霍亂──身體與社會的失控
    李尚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2020/12/12
    瘧疾──來自非洲黑暗大陸的熱病和詛咒
    嚴宏洋/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特聘講座教授

  • 本期講座為全程線上直播。(不開放現場)
    直播頻道網址:https://www.youtube.com/user/NTUCASE/

  • 活動網頁:按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