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活動預報] 2018.11.23(週五)玖拾.究史:臺大創校90年校慶講座
[活動報導] . 王小棣導演:兩難——人生的各種兩難
[專題報導] 童永昌/第七屆兩岸歷史文化研習營回顧
[校園活動] 【主題書展】臺灣原住民族文學
  臺大遠山 ──臺大創校九十週年系列活動

臺大歷史系
募款專區

2018年11月23日(週五)
玖拾.究史:臺大創校90年校慶講座

  • 講題一:臺大校史與經典研究
    主講人:歐素瑛/國史館纂修暨臺大歷史系兼任助理教授

  • 講題二:臺大初期理農部老師對臺灣發展的貢獻
    主講人:張文亮/臺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系教授

  • 講題三:展示學術:1930年代的臺北帝大與日本學術協會
    主講人:
    呂紹理/臺大歷史系教授
    洪廣冀/臺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助理教授

  • 講題四:臺北帝大南洋史學及其戰後遺緒
    主講人:周婉窈/臺大歷史系教授

  • 講題五:解讀臺大建築之時代精神
    主講人:堀込憲二/臺大藝史所兼任教授、前中原大學建築系系主任

  • 講題六:追尋臺大精神
    主講人:陳弱水/臺大歷史系特聘教授

  • 日  期:2018年11月23日(週五)9:10-17:20
  • 地  點:臺大圖書館 B1國際會議廳
  • 報名日期:即日起至2018年11月15日(週四)17:00止
  • 報名網址:按此連結
  • 招收對象:預計200名(依報名先後順序錄取,額滿為止)
  • 錄取公告:2018年11月中旬公布於講座網站
  • 主辦單位:臺大歷史系、臺大圖書館
  • 承辦單位:臺大校史館 若有任何疑問,歡迎洽詢:
    臺大校史館 楊蕙華 小姐, 電話:(02)3366-2362、Email:hhy2001@ntu.edu.tw。
  • 講座網站:按此連結

2018.10.9
王小棣導演:兩難——人生的各種兩難

  • 主講人:王小棣/導演
  • 主持人:衣若蘭/臺大歷史系教授
  • 活動照片(鄧沛力、洪均燊拍攝):按此連結
第七屆兩岸歷史文化研習營回顧

童永昌(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博士候選人)

  第七屆兩岸歷史文化研習營於2017年8月12-23日舉行。本諸歷屆強調地方視角的取徑,以地方社會的流動與停頓為主軸,選擇江漢平原一帶為研習對象。江漢為南北東西交通的匯流處,自古便有豐富的文化遺跡。先秦楚文化與中原文化在此交流,中古以迄近代,亦為南北政權爭奪的要衝。明末的王陽明思想,在此地孕育出有別於主流思潮的風氣;1911年的革命,更呈現兩湖錯綜複雜的思想與社會地貌。此次為期12天的營隊,囊括先秦至明清之考古、文學、思想及田野等層面,邀請導師與學員一同探索地方歷史的多元面貌。本屆研究營活動網頁請參見http://www.ihp.sinica.edu.tw/~CScamp/2017/index.htm

  主導著科舉、國家機器與文化詮釋力量的士大夫,在地方社會的角色,素來受到重視。營隊首日即由王汎森教授演講「明清兩湖一帶的思想活動」。湖北的王陽明心學,在晚明以後發展出與帝國全域較為不同的思想風潮。王教授以李贄為中心,指出激烈的心學傳統在湖北不絕如縷,使該地發展出有別考據學的風氣,也使湖北在乾嘉時期脫離學界主流,直至帝國晚期才又銜接起經世思想。不過,支撐這種地方學術風氣的社會機制為何,王教授不願太快下定論。李贄與耿定向的論爭、李本人在晚期帝國受到的歡迎,以及商人群體在湖廣地區的活動,對此有無貢獻,值得進一步討論。

  知識菁英創造文本,並自成書寫與交流的系統,這是李贄與湖北在地社會士大夫反映的地方思想史。不同於知識菁英的視角,王明珂教授在第二日的演講中,提供另一種地方書寫與記憶歷史的方式。「盤瓠子孫記憶:文本中隱藏的景」比較《漢書.西南夷列傳》及〈評皇券牒〉對西南夷族源的記載。王教授指出,雖然《漢書》記載的盤瓠祖先,似乎是由漢人國家視角產生的經典文本,但逐漸為西南民族接受,而接受的契機,似乎源於對抗中原政權的賦稅制度,藉由接受經典的神話,強調盤瓠子孫不納賦稅的自治權利。王教授長年關注歷史文本表相與人類生態系本相的互動,盤瓠神話演示文本如何被不同的行為者挪用、增加與遺忘,背後反映出西南民族與中原政權的緊張與協商。

  同樣涉及文本與文化表相的挪用與互動,胡曉真教授的演講「明清文人紀遊與南方土司的文藝之旅」則提供文本如何成為少數民族與中原士人交流的資本。湖北容美的田氏政權,在清初刻意將自身打造為知書達禮的知識菁英,並且積極邀請漢人文士造訪容美,以取得與朝廷官司協商的資本。田氏也在北京設立據點,引介帝國中心流行的文化,孔尚任的《桃花扇》即以此機緣,在偏僻的鄂西南戲臺上演。這皆非漢化理論所能解釋,而須更實際觀察個別人物在歷史脈絡中的行為與決策.....(詳見全文)(本文原刊於《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第23期


▲左:學員解讀明顯陵碑文;右為鄭振滿教授解讀元佑宮鐵鐘銘文

【主題書展】臺灣原住民族文學

  • 臺灣原住民族因沒有文字,長久以來依賴口耳相傳,將歷代的神話、傳說與歌謠等內容流傳保存下來,荷西時期後,雖有羅馬拼音、漢字以及日語假名可借用,但未能成為普遍使用的文字系統,嚴格定義之下的臺灣原住民族文學,一般認為在1980年代後才逐漸形成。

    這樣的轉折,與1970年代臺灣退出聯合國後,一連串的本土化運動有關,本土意識崛起鬆動了原來的威權體制,開始肯定多元價值。臺灣主體意識也在文化層面上展開深遠的影響,歷史方面,專家學者重新評價臺灣與南島海洋的關係,逐漸擺脫中國史為主的邊陲立場,17世紀以來,臺灣不僅面對了荷蘭、西班牙、漢人移民以及日本人,也「發現」了臺灣原住民。

    大環境的變化,是1980年代起臺灣原住民主體自覺、部落復振與文學創作的背景。但對原住民而言,沒有有效的書寫系統,創作不易交流,經過多方考量與嘗試,漢語的使用成了臺灣原住民文學啟航的重要工具。從早期的陳英雄、拓拔斯.塔瑪匹瑪、夏曼.藍波安、莫那能、瓦歷斯.諾幹,到後來的亞榮隆.撒可努、巴代以及更年輕的作家,經過四分之一世紀的努力,越來越多原住民加入創作行列,題材也更寬廣多變,他們的作品不但由知名出版社出版,也有多部英、日、韓文等譯作問世,為整體臺灣文學注入全新的生命與活力。

    本次書展以「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為題,和讀者分享臺灣原住民族作家們筆下獨特的人生經驗和思想情感,展期自2018年8月1日至12月31日,歡迎大家一同來感受何謂「臺灣原住民族文學」。

  • 展出時間:2018年8月1日至12月31日
  • 展出地點:臺大圖書館B1原圖中心
  • 主辦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 活動網頁:按此連結


臺大遠山 ──臺大創校九十週年系列活動 

  • 《臺大遠山》系列活動為臺大藝文中心為紀念臺大創校九十週年,延續 2012 年與臺大實驗林的合作《森林手心》木作家具展,將鏡頭延伸至木作的源頭──森林,讓身處臺北校總區的我們,欣賞另一種校園景觀,不但是學生實習、研究的生態環境,也是許多創意的搖籃。身處自然中,透過對材料的觀察、理解,再用雙手實作出來,那樣的精神讓我們想起文藝復興巨匠達文西,基於對於自然的熱愛,激發出各種發明、設計與藝術創作。

    每年平均5000名臺大學生上山學習、研究,臺大實驗林儼然是一座山林校園,臺大農業陳列館舉辦的「山林校園特展」,收納山中故事、影像、茶香及工藝,再現森林氣息,而臺大雅頌坊的「音樂會暨空間實驗展」則邀請藝術家張博智結合投影與聲音,營造森林中的水、光與霧,漫走在時間靜止的空間,聆聽樂音。

    回望校總區,這裡亦是一座城市森林,由數萬棵樹木組成,鬱鬱蔥蔥。天氣晴朗時,只要到校園裡稍微高一點的建築,往窗外一望就能看見清楚的山景,注意到原來自己身處在臺北盆地,被山包圍,視野無窮。臺大九十,願我們心中有山,夢得高,夢得遠。
林間】
  • 山林校園特展
  • 日 期:2018/10/26~2019/1/6
  • 地 點:臺大農業陳列館
  • 開放時間:09:00~17:00
  • 特展開幕暨實驗林共榮計畫、土木系木結構腳踏車棚成果發表會:2018/11/15,10:00~12:30
【霧中】
  • 音樂會暨空間實驗展
  • 日 期:2018/11/10~17
  • 地 點:臺大藝文中心雅頌坊

  • 主辦單位:臺大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管理處、臺大藝文中心
  • 協辦單位:
    臺大農業陳列館、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土木工程學系、
    財團法人清潔生產與區域發展基金會
  • 動網頁:按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