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最新消息]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第24期出版
  本系誠徵專任教師 Faculty Positions Available
[活動預報] 2018.6.28(週四)Prof. Adam Mestyan主講:Islam and Nationalism in the First World War
  . 2018.6.29(週五)【數位人文研習課程】唐牧群老師主講:Gephi 教學與網絡資料處理
[活動報導] 107年「王德毅教授獎學金」頒獎
  . 106學年度第1學期書卷獎
  古代中國研究青年學者研習會——東亞場
[專題報導] 歐陽宣/2017年早稻田交流學習紀要
[校園活動] 2018年原圖中心6月週六電影院
  【科學史沙龍】生態景觀與分子生物學

臺大歷史系
募款專區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第24期出版

  •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自2008年10月創刊,記錄本系師生近期學術活動訊息,以及教學與研究成果,促進本系與國內外歷史學界之學術交流。2018年4月出版第24期。

  •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第24期

本系誠徵專任教師 Faculty Positions Available


Prof. Adam Mestyan介紹
(圖片來源:Duke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History

2018年6月28日(週四)
Prof. Adam Mestyan主講:Islam and Nationalism in the First World War

  • 講 題:Islam and Nationalism in the First World War
  • 主講人:Prof. Adam MestyanDuke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History
  • 主持人:張瑞林/臺大歷史系助理教授
  • 時 間:2018年6月28日(週四)14:30-16:30
  • 地 點:臺大歷史系會議室
  • 演講摘要:
    Islam and Arab Nationalism In the First World War
    The period 1916-1920 is the pre-Mandate moment of reconfiguring and imaging Arab sovereignty. What type of political system would rule the British-occupied, post-Ottoman Syrian and Iraqi territorie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race and religion was united in a unique monarchical vision in the Arabic official journals of the Hashemite monarchies in Mecca and Damascus between 1916 and 1921. These brief Hashemite polities and their propaganda fitted in what I call “the monarchical order” in the Euro-Asian world: the making of new states in monarchical form which European imperial governments preferred as part of their system of sovereignty management. Following the local discourse about Arab monarchies through the ideas of their main propagandist in the period, Muhibb al-Din al-Khatib (1885-1969), the paper contributes to discussions of layered sovereignty in modern empires.


唐牧群老師介紹
(圖片來源:臺大圖資系網站)

2018年6月29日(週五)
【數位人文研習課程】唐牧群老師主講:Gephi 教學與網絡資料處理

  • 講 題:Gephi 教學與網絡資料處理
  • 主講人:唐牧群/臺大圖資系教授
  • 主持人:許雅惠/臺大歷史系副教授
  • 時 間:2018年6月29日(週五)10:00-12:00
  • 地 點:臺大圖資系館四樓資訊室
  • 備 註:演講地點座位有限,額滿不再接受旁聽同學

2018.6.7
107年「王德毅教授獎學金」頒獎

  • 地 點:臺大歷史系會議室
  • 獲獎名單:黃庭碩、詹前倬、施天宇
  • 活動照片:按此連結

2018.6.7
106學年度第1學期書卷獎

  • 地 點:臺大歷史系會議室
  • 一年級:張廣權、張存一、曾信豪
  • 二年級:楊 昕、鄧傑文、陳怡安、謝明樺
  • 三年級:王紫讓、梁豐綺、陳慧玲
  • 四年級:沈唯甯、陳志剛、陳羿彣
  • 活動照片:按此連結

2018.6.12
古代中國研究青年學者研習會——東亞場

  • 主持人:甘懷真/臺大歷史系教授

  • 主講人:游逸飛/中興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講 題:全球視野下的秦漢史——從大英博物館藏平壤出土漢代漆耳杯談起

  • 主講人:李孟衡/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博士生
    講 題:國別史、區域史、還是文明史?——韓國史與東亞史研究的交錯

  • 主講人:沈玉慧/中興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講 題:東亞的紐帶——琉球視角下的東亞交流史

  • 主講人:蔡偉傑/印第安納大學內陸歐亞學系博士、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講 題:帝國語言、族群意識與歷史批評——清代蒙古人如何看中國歷史

  • 主講人:孔令偉/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與歷史系博士候選人
    講 題:西藏史與環喜馬拉雅研究視角下的東亞史研究

  • 主辦單位:臺大歷史系、清朝與內亞工作坊、古代中國研究青年學者研習會
  • 活動照片:按此連結
2017年早稻田交流學習紀要

歐陽宣(臺大歷史系博士候選人)

  2016年9月,本系與日本早稻田大學台灣研究所二度簽署學術交流協議,雙方協定於2016-2020年進行學術交流與合作,包含學生交流與教師交流。2017年8月4-8日,本系周婉窈老師與顏杏如老師帶領16位研究所及大學部同學前往早稻田大學台灣研究所進行講座交流活動,日方預定2018年暑假來臺參訪。

   2017年的交流行程,安排兩次主題討論會議及相關參訪活動,早稻田大學方面除台灣研究所師生,另有政治經濟學術院同學參與,兩校學生均互有報告及討論。

  本次臺大歷史系與早稻田大學台灣研究所的交流,臺大方面由周婉窈老師及顏杏如老師帶領,學生由大學部與碩、博士班組成。行前舉辦了三次事前會,還有數次讀書會,指定閱讀與討論讀物為Andrew Gordon的《200年日本史:德川以來的近代化進程》。早稻田方面則由紀旭峰老師帶領,學生由政治經濟學部三、四年級構成,分別來自淺野豐美、梅森直之老師的ゼミ(seminar)。早大的學生均在ゼミ跟隨老師讀書,有各自關注的領域,為這次交流活動做了非常多事前準備。

  臺大一行人8月4日早上9點半於松山機場出發,中午抵達東京羽田機場,隨後與早大師生會合,搭乘遊覽車前往早稻田大學在輕井澤的Seminar House,進行合宿學習。第一天晚上是早大學生舉辦的BBQ歡迎會。

  8月5日早上在早大Seminar House的Green House進行分組報告與討論。早大同學分成三組報告,主題分別為〈日本與臺灣的民主化比較——戰前與戰後〉、〈日本統治時期的臺灣文化〉、〈關於日本國族的形成——從天皇的觀點切入〉。

  第一組的報告按照時間軸,分為戰前、戰後兩部,概略介紹日、臺的民主化。戰前日本方面,自1870年以降,有所謂的自由民權運動,但整個明治時期仍是使用保守的憲法,以及壓抑的審查法規,至大正時期至治安維持令實施前這段時間,則相對於明治時期民主化,人民能夠投票選舉議員。戰前臺灣方面,則有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目標在於從體制內追求半自治。日本政府衡量國際局勢,在臺採取地方自治。戰後日本的民主化則有1960年代的安保運動、「全共鬪」等,以及因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引起的311福島核災,所激起的「反原發」運動。從報告內容延伸的討論是社會運動與民主化之間的關係。例如,從日本戰後的經驗來看,經濟成長與民主化相互對立,大眾因為經濟發展而不支持當時的安保運動,參與其中的學生隨後也因經濟蓬勃發展,開始就業,活動無以為繼。相對於戰後日本,戰後臺灣的民主化則是奠基於經濟發展之上。

  第二組則是注意到這次交流活動指定的共同讀本(《200年日本史》)並沒有觸及文化史議題,因此選擇日本統治時期的臺灣文化作為報告題目,主要涉及的面向為日本統治時代臺灣的藝文與教育,以及美術發展。在當時的藝文與教育中,日本意識與臺灣意識大致可以如此區分:御用紳士(如辜顯榮)約莫等同於日本意識,新興知識人、日本留學生、本土士紳階級、原住民族則反映程度不一的臺灣意識。不過,辜顯榮亦曾贊助《臺灣青年》。若以時間區分,前期為1895-1918年,活版印刷、新聞普及,漢書文與日本語教育混合。中期為1918-1937年,存在鄉土文學論爭(1930-1937),涉及.....(詳見全文)(本文原刊於《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第23期


▲本系同學於分組報告時分享討論心得(8月5日攝)

2018原圖中心6月週六電影院

場次一
  • 片 名:月光下的藍色男孩(輔導級)
  • 播放時間:10:00~11:51(111分鐘)
  • 內容簡介:
    本片描述一位邁阿密男孩夏隆在孩童、少年、青年三個時期的心境轉換。夏隆在成長過程中慢慢瞭解自己在性別的取向,自我認同中不斷受到外界異樣的眼光,以及粗魯的對待。在飽受一連串的壓力以及掙扎後,長大成人的夏隆離開自小生長的邁阿密,除了告別童年的慘痛過去,也希望能展開截然不同的人生。
場次二
  • 片 名:跨性夏威夷(輔導級)
  • 播放時間:14:00~15:17(77分鐘)
  • 內容簡介:
    傳統夏威夷的性別概念,除了男女之外,還有一種介於兩者之間的性別「mahu」。Mahu兼具男女兩種性別,也同時擁有兩者的優越性;但是經過長久的歐洲殖民,象徵夏威夷當地傳統性別文化的mahu也受到了打壓。《跨性夏威夷》介紹了一份少有人知,但是彌足珍貴的「酷兒」文化,以及西方殖民長期加諸於酷兒/同志的壓抑。

  • 播放日期:2018/6/23、6/30(上午播放場次一;下午播放場次二)
  • 播放地點: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臺大圖書館B1中庭廣場旁)
  • 活動網頁:按此連結


【科學史沙龍】生態景觀與分子生物學

  • 主持人:洪廣冀/臺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助理教授

講題一:當科學與歷史文化相遇—談「生態景觀」的多重身分
  • 講 師:陳恒安/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 內容簡介:
    科學家藉由技術與科學概念的發展,拓展了人類觀察與體驗巨觀與微觀世界的視角。人類的感官尺度有其界限,科學發展不斷推移邊界。

    科學名詞無法排除歷史文化內涵,今天我們將以大家並不陌生的名詞 landscape 為例,來探討科學與歷史文化的關係。Landscape 這個字一般譯為「景觀」, 許多大專院校的景觀系所,英文名稱就叫 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從歐美傳來的名詞,其實並非新創,landscape 在成為學科概念之前,已有複雜的使用歷史。根據歐美傳統,我們甚至可以說,landscape 是個同時具有美學、倫理學、科學與神學內涵的複合概念。科學討論使用具有文化承載的名詞影響或許不大,但在社會溝通時,這些因素卻可能影響深遠。

講題二:分子生物學的凱旋之途與省思
  • 講 師:于宏燦/臺大生命科學系教授
  • 內容簡介:
    各種生物各自在生態舞臺裡扮演要角,生物由細胞組成,細胞要運作就要靠個個細胞內的分子產生化學反應去完成。

    二十世紀前半葉,人類歷經兩次世界大戰浩劫。然而,就在這苦難的陰影下,一群科學家悄悄地發動了一場分子生物學的革命。更奇特的是,主導的不是生物學家,而是本來研究物理和化學的科學家,他們轉頭問起生物學最根本的問題 – 遺傳是否有物質基礎? 又遺傳物質到底是甚麼? 接下來的發展,勢如破竹,分子生物學一路到基因體學的成就喧嘩幾乎淹沒了其他生物學的聲音。沒有人會懷疑,上個世紀確屬分子生物學的擅場!那麼21世紀呢? 這是一個新的問題和挑戰!

  • 時 間:2018年6月26日19:00-21:00
  • 地 點:臺大思亮館國際會議廳
  • 活動網頁:按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