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活動預報] 2018.4.24(週二)曾齡儀老師主講:日治時期汕頭的台灣商人
  2018.4.26(週四)李文良老師講論會:清代臺灣的請墾制度、契約與地方歷史
  2018.5.2(週三)王梅香老師主講:美國在台灣新馬的文化冷戰(1950-1970)
  2018.5.3(週四)博士論文發表會——周馥儀
[書  介] 《父母等恩:《孝慈錄》與明代母服的理念及其實踐》出版
[活動報導] 陳冠妃女士:從檔案到田野——田野內外的歷史研究
  米丹尼老師:「中間地」、「中間地時刻」、「調適」與清代邊境史研究
[專題報導] 陳弘音、游逸飛/古代中國研究青年學者研習會
[校園活動] No.212 臺大文學院音樂會──情詩浪漫風
  2018原圖中心4月週六電影院

臺大歷史系
募款專區


曾齡儀老師介紹
(圖片來源:臺北醫學大學通識中心網站)

2018年4月24日(週二)
曾齡儀老師主講:日治時期汕頭的台灣商人

  • 講 題:日治時期汕頭的台灣商人
  • 主講人:曾齡儀/臺北醫學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
  • 主持人:陳翠蓮/臺大歷史系教授
  • 時 間:2018年4月24日(週二)下午2:30-5:00
  • 地 點:臺大普通教學館102教室


李文良老師介紹

2018年4月26日(週四)
李文良老師講論會:清代臺灣的請墾制度、契約與地方歷史

  • 講 題:清代臺灣的請墾制度、契約與地方歷史
  • 主講人:李文良/臺大歷史系教授
  • 主持人:劉巧楣/臺大歷史系副教授
  • 時 間:2018年4月26日(週四)下午2:30-4:30
  • 地 點:臺大文學院會議室


王梅香老師介紹 
(圖片來源: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網站)

2018年5月2日(週三)
王梅香老師主講:美國在台灣新馬的文化冷戰(1950-1970)

  • 講 題:美國在台灣新馬的文化冷戰(1950-1970)
  • 主講人:王梅香/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 主持人:陳翠蓮/臺大歷史系教授
  • 時 間:2018年5月2日(週三)下午2:30-5:00
  • 地 點:臺大歷史系會議室

2018年5月3日(週四)
博士論文發表會——周馥儀

  • 論文題目:戒嚴時期黨國控制下臺灣民營廣播之興衰(1952-1987)
  • 發表人:周馥儀
  • 評論人:張俐璇/臺大臺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 指導教授:周婉窈 先生
  • 主持人:陳偉智 先生(臺大歷史系博士班研究生)
  • 時 間:2018年5月3日(週四)上午10:00~11:30
  • 地 點:臺大歷史系會議室

  • 本系博士論文發表會為講論會形式,發表人依博士論文初稿進行一小時左右的演講,歡迎各位師長同學參加。

 

《父母等恩:《孝慈錄》與明代母服的理念及其實踐》出版

  • 作 者:蕭 琪
  • 臺 北:秀威資訊,2017年4月出版,260頁,ISBN: 978-986-326-408-8
  • 內容簡介:
    明清時代由於朝廷旌表孝行、推行孝道教化的努力、儒家家禮改革與實踐,及宗族建設與文化的向下滲透,是中國孝文化深入社會各階層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形塑許多我們今日所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階段。是故,在此時期中,統治者所倡導的孝道內涵之變化,及其所造成的影響,實為了解中國傳統孝道思想的重要關鍵之一。

    本書在研究取徑上擬從性別史的角度切入,以和明太祖孝道觀念密切相關的《孝慈錄》為討論核心,探討「母親」在喪服禮制中的地位與明代統治者、士人所理解的孝道觀念之間的關係。在時間斷限上,以明代為主,著重明太祖在位期間對其孝道理念的闡發,以及此後嗣君與士人討論及實踐《孝慈錄》的情況,並分析範圍跨至清初士人對於《孝慈錄》的看法,以期看出明清禮學的轉向在母服制度討論中所留下的痕跡。

    《孝慈錄》由禮入律,隨著《大明律》頒行天下,明清士人是否能明確掌握《孝慈錄》的母服規定?是否能接受《孝慈錄》「父母等恩」的孝道內涵?在他們的知識體系之中,除了《儀禮‧喪服》等古典禮經的規定外,是否還有其他喪服禮制體系足以與《孝慈錄》抗衡?這些士人的知識背景皆可能左右他們落實或違背《孝慈錄》的選擇,也影響了他們透過服喪為母親盡孝的態度與看法,為本書研究的重要核心之一。

    本書將從呈現中國喪服制度制訂原則以及前代母服制度開展,比較其與《孝慈錄》所蘊含的理念,探討《孝慈錄》中母服規定所造成的迴響。希望探尋明清時期孝道文化中母親的角色與地位,並在呈現明清時期禮制與情感之間不曾中斷的互動過程之中,更深入了解傳統中國母子鏈結與孝道倫理的關係。

  • 作者簡介:
    蕭 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學士、碩士,現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班研究生。研究領域為明清社會文化與性別。著有書評:〈評介邱澎生、陳熙遠主編,《明清法律運作中的權力與文化》〉。

2018.3.30
陳冠妃女士:從檔案到田野——田野內外的歷史研究

  • 主講人:陳冠妃/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博士
  • 主持人:
    李文良/臺大歷史系教授
    陳志豪/臺師大台史所助理教授
  • 活動照片:按此連結

2018.4.10
米丹尼老師:「中間地」、「中間地時刻」、「調適」與清代邊境史研究

  • 主講人:米丹尼/輔仁大學歷史系教授
  • 主持人:衣若蘭/臺大歷史系副教授
  • 講摘要:
    本文審視李察懷特(Richard White)所提出之「中間地」(Middle Ground)概念,並探討將其觀點用於研究18世紀末葉清朝邊疆的可能性。本文認為,儘管懷特的理論因受制於其獨特的架構,而在諸多層面上無法完全呼應清朝之實情,其理念仍然具有被應用的價值。其中一個應用的可能性,可體現於對下列三個邊疆地區的「中間地時刻」(Middle Ground Moments)之探討:陝西巴山高地的「人口膨脹」(Population Boom)、陷於「戰爭迷霧」(Fog of War)中的湖南苗疆,以及「帝國傾覆」(Fall of Empires)時期歐亞十字路口的新疆喀什。如此一來,我們可以經由審視族群間的「交換」(Exchange)、「適應」(Adaptation)和「混雜」(Hybridization),來詳加理解該區域文化的產生,也能對邊疆地區的「衰弱」(Breakdown)、「綏靖」(Pacification)、「抗衡」(Resistance)及「大博弈」(Great Game Struggle)等既有論述提出新的疑問。此理論的模式,以及其對「調適」(Accommodation)之重視,更為「新清史」(New Qing History)和「統一」(Unification)學派提供了對話空間。
  • 活動照片:按此連結
古代中國研究青年學者研習會
陳弘音(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生)
游逸飛(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編按:本文為「古代中國研究青年學者研習會」簡介及該會主辦之第一次工作坊活動紀實。簡介部分由游逸飛撰文,活動紀實為陳弘音與游逸飛共同撰寫。

一、研習會簡介

  「古代中國研究青年學者研習會」由黃冠雲(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韋禮文(Oliver Weingarten,捷克科學院亞非研究所研究員)、游逸飛(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時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傅揚(劍橋大學東亞系博士,時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訪問學人)於2016年2月在臺北創辦,這一年在臺灣及東亞各地舉辦二十餘場學術活動,邀請近百位來自各地、不同領域的青年學者參與。謹先就地域、學科、斷代、世代、雅俗五種不同層面的研習交流,說明「古代中國研究青年學者研習會」的存在功能與意義,並將首度舉辦學術活動之會議概況整理於後。

(一)地域

  跨地域交流是古代中國研究青年學者研習會的重要特色與功能。本此精神,這一年來我們邀請了十多位在臺灣做研究的海外學者參加研習會,並邀請美國、日本及留日學者以專場的形式呈現日本、美國的古代中國研究學風特色。

  此外,研習會也積極走出臺灣,除了「香港場」與「韓國場」,更到古代中國研究之「原鄉」——中國大陸,在武漢、廈門、北京、長沙、廣州、徐州、濟南、南京諸地舉辦研習會,與當地研究古代中國的青年學者交流。不僅提倡各地學術圈之間的往來,更加強了各地學術圈內部的進一步交流。

  除了面對面的工作坊,研習會亦嘗試在網路上推動交流,例如與「上窮碧落下黃泉:漢學Early China, Early Medieval China」臉書粉絲頁的主持人黃文儀(加拿大麥基爾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合作,以「漢學專輯」的形式發布漢學資訊,在武漢大學簡帛中心博士生姚磊主持的「先秦秦漢史」微信公眾號上固定推送,同步轉載至研習會的臉書粉絲頁,促進各地學術圈之間的資訊流通。

(二)學科與斷代

  西方古典學研究本身涵蓋了多個學科與斷代,古代中國研究亦然。張光直多年前便曾呼籲「先秦史」科系的建立,藉此實現跨學科的理想。今日看來,建立獨立的「先秦史」學術單位的需求不僅更形迫切,就連秦漢史亦有必要加入其中。同時由於中國歷史的強烈延續性,「古代中國」與中古中國、近世中國乃至近現代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各斷代之間仍有密切交流的必要。強化研究古代中國的諸種學科與斷代彼此之間的交流,為研習會的努力方向,目前已嘗試舉辦戰國典籍簡與秦漢文書簡研究之間、青銅器研究的不同方法 .....(詳見全文)(本文原刊於《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第22期


▲第六場研習會「武漢場」會場


▲第二十一場研習會「香港場」合影

No.212 臺大文學院音樂會──情詩浪漫風

  • 節目簡介:
    布拉姆斯 e 小調奏鳴曲低沈深入的提琴聲,與樂團式的鋼琴和聲層層堆疊,將所有聲響融合為一,就同廿世紀美國女詩人 Sara Teasdale 所提的《被你的愛的狂風暴雨席捲掃蕩》,毫無保留。

    在羅伯特.舒曼細膩、溫柔的琴聲下,或是詼諧、或是熱情中,像是多盞燈閃爍在黑夜中、飛舞著。

    樂者手下迵然不同的浪漫風,從一百多年前的歐洲音樂精華交替到上世紀美國詩人的浪漫情詩,而今音樂人間跨領域:自由即興、搖滾、後現代表現主義等的多重背景中,一個超強力量將呈現當下廿一世紀極簡浪漫風。

  • 演出陣容:
    千野秀一/自製弦琴、鋼琴
    林惠君/大提琴
    Marie Takahashi/中提琴
    李世揚/鋼琴

  • 演出時間:2018/4/13(週五)12:30-13:20
  • 演出地點:臺大文學院演講廳
  • 活動網頁:按此連結


2018原圖中心4月週六電影院

場次一
  • 片 名:鐵道下的貧民窟(普遍級)
  • 播放時間:10:00~10:49(49分鐘)
  • 內容簡介: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估計印度約有三千一百萬名孤兒。南印的泰納利市,這裡是鐵路的交會處,也吸引孤兒們沿著鐵路謀生。這裡的孩子們最常提到的話題,不外乎是毒品、香菸或菸草,或是他們可以吸食的膠,這不但會造成腦部傷害,也會影響學習能力,甚至會讓他們喪命……

場次二

  • 片 名:披薩的滋味(普遍級)
  • 播放時間:14:00~15:31(91分鐘)
  • 內容簡介:
    南印大城的貧民窟中,有對小兄弟,因為喜歡偷烏鴉的蛋吃而自稱「大小烏鴉蛋」,兄弟倆平時靠撿鐵軌上掉落的煤塊貼補家用。某日鎮上新開了一家披薩店,兩人初次看到鋪滿起司跟餡料的披薩驚為天人,能咬一口熱騰騰的披薩自此成為他們的美夢,於是兩人努力打工賺錢要買披薩,因而展開了一連串冒險之旅。電影以充滿童趣的眼光,輕鬆幽默的口吻,帶出嚴肅寫實的主題,批判到位又溫暖人心。

  • 播放日期:4/14、4/21、4/28(上午播放場次一;下午播放場次二)
  • 播放地點: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臺大圖書館B1中庭廣場旁)

  • 活動網頁:按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