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最新消息] 本系誠徵專任教師 Teaching Positions Available
[活動預報] 2016.6.24(週五)「用眼睛看的女性史」課程期末成果發表會
  . 2016.7.2(週六)2016年歷史學研究生論文聯合研討會
[書  介] 臺大出版中心二十週年紀念選輯 No.7 羅威廉(William T. Rowe)著,《中國最後的帝國──大清王朝》出版
[活動報導] 張倩雯(Prof. Rebecca Nedostup):Envisioning a Twentieth-Century Long War: Mutually Implicated and Disjoined Displacements across the Strait
  . 104學年度第1學期書卷獎
  . Prof. Tim Harris:The Glorious Revolution of 1688-9: Some Misconceptions
[專題報導] 施昱丞/「地方的近代視野」座談會紀要
[校園活動] 臺大出版中心 X 金石堂 當歷史走出教科書──《像史家一般閱讀》書籍講座
  . 臺大出版中心 X 後門咖啡 「疆界治理與移墾」系列講座
  . 2016原圖中心6月週六電影院

臺大歷史系
募款專區

本系誠徵專任教師 Teaching Positions Available

 

2016年6月24日(週五)
「用眼睛看的女性史」課程期末成果發表會

  • 由李貞德老師指導,同學精心拍攝及製作的女性史影片,主題包括女給與藝旦自由戀愛的歷史出嫁與出價情慾自主女孩玩團等,歡迎蒞臨觀賞並指教!
  • 時 間:2016年6月24日(週五)17:20開始
  • 地 點:臺大文學院第二十教室(請由文學院演講廳前小徑前往)
  • 活動流程:
    17:20-17:30 報到
    17:30-17:40 開幕
    17:40-19:00 播放影片
    19:00-19:30 心得分享與討論

 

《史原》論壇

2016年7月2日(週六)
2016年歷史學研究生論文聯合研討會

  • 時  間:2016年7月2日(週六)
  • 地  點:臺大文學院文二十教室、文學院會議室
  • 主辦單位:《史原》編輯委員會、《政大史粹》編輯委員會、《史耘》編輯委員會
  • 協辦單位:臺大歷史系
  • 報名網址:按此連結(本次會議採事前報名制,上限50人,額滿為止。)
  • 詳細議程:按此連結

 

臺大出版中心二十週年紀念選輯 No.7
羅威廉(William T. Rowe)著,《中國最後的帝國──大清王朝》出版

  • 作 者:羅威廉(William T. Rowe) 著
  • 譯 者:李仁淵、張 遠
  • 臺 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4月,360頁,ISBN:978-986-350-144-2
  • 原 著:China's Last Empire: The Great Qing/William T. Rowe
    Harvard, Massachusett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 內容簡介:
    本書是近半世紀西方清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將四十多年來英語清史學界研究的發展,整合到一套層次分明的架構之中,呈現包括社會史轉向、內亞轉向和歐亞轉向等三個重要的新取向。作者從這些觀點出發,把清帝國的歷史放入前後更長時段的中國史脈絡,以及更廣闊空間的全球性觀點來討論。

    本書以帝國統治問題作為全書主軸,並以主題為主、時序為輔的敘事方式安排章節,全書共分十章,分析與敘述兼長且極具可讀性;前五章論述清帝國從建立到興盛的歷程,後五章轉而析論在十九世紀之後遭遇的危機與調適,深入淺出地探討清帝國各時期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重要主題。本書提供臺灣讀者不同於教科書慣常習見的清史敘述,是總覽西方清史研究成果極佳的入門之作。

  • 作者簡介:
    羅威廉(William T. Rowe),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文化博士。曾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歷史系主任,Late Imperial China主編。現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 & Diane Cooke中國史講座教授。主要學術領域為近代東亞社會經濟史、中國城市社會經濟史等。著有《漢口:一個中國城市的衝突和社區,1796-1895》(Hankow: Conflict and Community in a Chinese City, 1796-1895)、《救世:陳宏謀與十八世紀中國精英意識》(Saving the World: Chen Hongmou and Elite Consciousnes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紅雨:一個中國縣七百年的暴力史》(Crimson Rain: Seven Centuries of Violence in a Chinese City)等專書。

  • 譯者簡介:
    李仁淵,美國哈佛大學歷史與東亞研究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研究領域為中國近現代社會與文化史。著有專書《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以報刊出版為中心的討論》與多篇論文。

    張 遠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現為德明財經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清朝至近代的性別與通俗文化,著有《近代平津滬的城市京劇女演員1900-1937》、《清中期北京梨園花譜中的性別特質想像》等。

2016.6.8
張倩雯(Prof. Rebecca Nedostup):Envisioning a Twentieth-Century Long War: Mutually Implicated and Disjoined Displacements across the Strait

  • 主講人:張倩雯 老師(Prof. Rebecca Nedostup)/美國布朗大學歷史系教授
  • 主持人:羅士傑 老師/臺大歷史系助理教授
  • 活動照片:按此連結

2016.6.16
104學年度第1學期書卷獎

  • 地 點:臺大歷史系會議室
  • 104學年度第1學期書卷獎:
    一年級:連文亞、黃姿婷、洪 雨
    二年級:陳羿彣、陳冠霖、邱 敬、徐芊芊
    三年級:洪婕瀠、鄭 碩、劉昱辰
    四年級:吳連哲、張容兒、林家萱、蘇恆萱
  • 活動照片:按此連結

2016.6.20
Prof. Tim Harris:The Glorious Revolution of 1688-9: Some Misconceptions

  • 主講人:Prof. Tim Harris/美國布朗大學歷史系教授
  • 主持人:楊肅献/臺大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
  • 活動照片:按此連結
「地方的近代視野」座談會紀要
施昱丞(臺大歷史系博士生)

 搜尋20世紀以來歷史學著作,「地方」應為頻繁出現的關鍵字之一。在西方歷史學界,出於對民族國家宏大敘事與菁英觀點的反省,在20世紀中葉以降,由下而上的歷史(history from below)儼然成為文化史、社會史的基調。無獨有偶,20世紀後期,許多研究中國史的學者,也開始尋求國家以外的敘事元素。在傅衣凌等前輩學人的領銜之下,華南學派逐步開展其結合歷史學與人類學的研究取徑:以地契、碑刻等民間文獻,輔以田野調查還原地方脈絡,從而以地方的邏輯重新理解歷史。令人好奇的是,以菁英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思想史學者,又會如何看待地方社會研究?

 事實上,南宋以來士人的地方化,早已暗示思想與地方社會的關聯。[1]目前關於宋代與明清禮學的研究,在在指出士人係以禮作為地方建設的藍圖。[2]由此可見,社會史與思想史的研究思考,在地方場域中應可產生更多交集。2015年6月1日,臺大歷史系舉辦「地方的近代視野」座談會,邀集北京大學羅志田教授、廈門大學鄭振滿教授、華東師範大學馮筱才教授與本系羅士傑教授共聚一堂,希望促成社會史與思想史深度對談,並試圖綜觀四位學者對宋以來地方社會發展的理解。限於篇幅,本文無法全盤再現座談會當天的討論內容,僅歸納羅志田、鄭振滿兩位教授的討論亮點,並梳理與會學者的相關討論(以下省略敬稱)。

「禮下庶人」與「封建論」:非官方力量的凸顯

 作為座談會的首位發言人,羅志田首先提出「禮下庶人」的觀點。他認為,南宋以降的「禮下庶人」,帶出庶民社會的型塑過程,是秦漢大一統編戶齊民以來的另一巨變。近世以來許多士人不約而同闡發「封建論」,顧炎武甚至強調要「寓封建於郡縣」,都是從超越國家的角度,重新思考較為合理的社會單位。如此一來,地方顯然成為主軸,因為比起國家,地方更能貼近一般人的生活經驗。

 從地方看待國家,實際上凸顯「一般百姓」的力量。羅志田對此提出三個重要的思考脈絡,首先是《周禮》所勾勒的制度與秦漢大一統政治格局之間的緊張。秦漢均為大一統,漢初也多承秦制;然而漢武帝以後,《周禮》成為治理天下的主要思想資源,造成一種長期延續的內在緊張,即大一統時代的國家藍圖卻不得不參照依據「小國寡民」時代的封建政治狀態構建而出的想像體制。不過,在禮下庶人的過程中,《周禮》中的「鄉官」始終都是重要的思想資源提供者。其次是皇權與地方的關係,羅志田認為皇權並未要求全面滲透並支配基層,明清以來的中國才能以小政府的格局,管理偌大的國度。因此,如蒙文通所言,近代人所謂君權與民權的對立,在古代並不存在。近代以前中國史的常態是,中央雖然專制但並不集權。這同時也涉及第三點──地方政府與地方社會的脫鉤。由於中央政府強調.....(詳見全文)(本文原刊於《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第19期


▲主講人羅志田老師(右二),與談人鄭振滿老師(左二)、馮筱才老師(右一)、羅士傑老師(左一)

臺大出版中心 X 金石堂 當歷史走出教科書──《像史家一般閱讀》書籍講座

過往我們對於歷史,是否僅只背誦,而忽略了事件所屬的環境脈絡?

處於這個充斥著各式媒體管道、資訊逼面而來的時代,

我們應如何判別圍繞在周遭各種不同事物的真偽?

  • 主講人:宋家復 老師/臺大歷史系助理教授
  • 與談人:張 元 老師/清華大學歷史所榮譽退休教授、兼任教授
  • 時 間:2016年6月22日(三)19:30-21:00
  • 地 點:金石堂城中店三樓金石生活學堂(臺北市重慶南路一段119號)
  • 內容簡介:
    本講座將引領讀者從紛雜的訊息中,找出矛盾現象的意義,發展出屬於自己的觀點。同時了解教科書並非唯一的知識來源,歷史也不是塵封於過去的事件,而是教導我們如何面對今日與明天的未知。
  • 活動網頁:按此連結


臺大出版中心 X 後門咖啡 「疆界治理與移墾」系列講座

臺灣如何在變動的治理政策下,

從蕞爾小島轉變為清帝國的重要戰略邊疆?

清朝在臺灣的土地制度變革與漢人移墾,

又如何影響了當時的平埔族群?

  • 講 題:從鹿場到番田──談平埔族群的社會變遷
  • 時 間:2016年6月24日(五)19:00-20:30
  • 主持人:張隆志/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 與談人:翁佳音/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詹素娟/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 地 點:後門咖啡(臺北市復興南路二段332號)
  • 內容簡介:
    十七、十八世紀的臺灣,隨著統治者的土地制度變革及漢人的農業移墾,改變了平埔族群的經濟生活與地權概念,也迫使平埔族群必須面對「漢化」壓力下內部社會文化的複雜變動。從生計活動、婚姻親屬、社會分化到族群遷移,平埔族群在與漢人的長期互動過程中,如何轉變與因應?
  • 主辦單位:臺大出版中心
  • 協辦單位:後門咖啡
  • 本系列講座採報名制,請至ACCUPASS報名:http://goo.gl/BWVWCw
  • 活動網頁:按此連結

2016原圖中心6月週六電影院

場次一
  • 片 名:樂‧太魯閣
  • 播放時間:10:00-10:53
  • 內容簡介:
    「樂.太魯閣」是第一部完全以太魯閣族母語發音,首創歌中劇手法詮釋部落生活文化及古調意涵的紀錄影片。故事是關於一個被笑稱「沒鼻子」的獵人勇士(不敢接近女生的男人),邂逅一位鄰近部落善於織布的美麗女孩,雖然一見鍾情,卻不敢表白,勇士的家人為了幫他贏得芳心,策動一場「搶婚計」。

    影片中描述太魯閣族文化,包括東拓、紋面、織布、藤編、木琴、口簧琴演奏、狩獵智慧、農耕和採收小米,例如太魯閣族的紋面有什麼意涵、織品上織紋圖騰從何而來、長者如何安排子女親事,製作團隊把這些文化內容都融入優美的古調歌謠之中,並且把風光俊秀的太魯閣國家公園化身為天然大舞台,展現太魯閣族文化底蘊。 本片由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楊湘文導演歷時兩年拍攝製作,以傳統的音樂與舞蹈,來訴說太魯閣族的故事,不只影片內容考據講究,影片中的太魯閣族傳統樂曲也一首首地道出早期太魯閣族祖先遷徙、婚姻和農耕等尋常卻不平凡的生活,劇中演員均為太魯閣族部落的居民,旁白也都以太魯閣族語發音,翔實地記錄與保存臺灣珍貴的文化資產。
場次二
  • 片 名:太陽的孩子
  • 播放時間:14:00-15:39
  • 內容簡介:
    有多久沒回家了?會不會有一天想回家的時候才發現,一切都變了? 寶藍色的太平洋,金黃色的稻浪梯田,這是Panay小時候對家鄉的印象。為了給父親與孩子更好的生活,即使不捨仍獨自前往大城市打拼的林秀伶,有個美麗的阿美族名字Panay,有「稻穀」的含意。Panay因為父親病倒而再次回到家鄉,她記憶中的故鄉花蓮是個海天一色,風中飄揚著金黃稻穗的豐饒之地。怎知此次返家,卻看見村莊裡湧入大量的遊覽車,一畝畝從小養育她與族人長大的良田卻變成了觀光飯店,她憂心這樣下去,還能留給下一代什麼樣的家園?所以重新學習農耕知識與技術復育梯田,決心要把水圳修好、恢復耕作,只希望留住童年記憶裡那個美麗的家給下一代。

    然而她所面對的困難,不只是被破壞的家園,離鄉的年輕人與「賣田換進步」的觀念,眼裡只有「發展」與「利益」的政府機構,更成為她實現夢想的最大阻力。面對各種挫折與考驗,她以溫柔且堅定的行動,告訴孩子們:千萬不能放棄!自己的家園要靠自己守護。

  • 播放日期:2016.6.25
  • 播放地點: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臺大圖書館B1中庭廣場旁)
  • 活動網頁:按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