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最新消息] 敬悼本系趙綺娜老師
  102學年度本系博士班招生簡章及報考同意書
  102年春季嘉華獎助學金開放申請
[活動預報] 2013.4.10(週三)潘少瑜老師講論會:「世界末日」在東亞:從一篇科幻小說的翻譯談起
  2013.4.17(週三)馮翰士老師主講:A History Without a Country? Reflections from the Borderland
[書  介] 花亦芬老師譯注《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一本嘗試之作》修訂二版
[活動報導] 古偉瀛老師講論會:從羅明堅到利瑪竇:早期教會辭彙中譯的演變
  黃銘崇先生:邁向重器美學——鑄銅技術的輸入與中國青銅技術的形成
  102年臺大歷史系杜鵑花節 「高中生旁聽歷史課程」活動
  101學年度第2學期研究生論文發表會
[學生園地] 2013年臺大杜鵑花節學系博覽會
  臺大歷史系學生會第7期電子報
  活動預報:2013年歷史之夜、2013年史學營
[校園活動]

HI!NTU!臺大揪密——校園文化資產詮釋課程十年回顧展

臺大歷史系
募款專區

敬悼本系趙綺娜老師

  • 本系趙綺娜老師不幸於日前因心臟病突發猝逝。趙老師教學認真,熱心奉獻心力於教學與學術研究。得知老師猝逝惡耗,本系師生至感哀痛,謹在此表示深切的悼念與追思。
    為感念趙老師一生的付出,我們製作追思網站,誠摯邀請大家提供相關文章、照片或部落格連結。文體不拘,字數在300-2000字以內;若附照片,請加註圖說。
    來信請附真實姓名與email等聯絡方式,請寄:wjtsai@ntu.edu.tw,蔡偉娟小姐收,電話:02-33664700。
  • 趙綺娜老師追思網站

102學年度本系博士班招生簡章及報考同意書


102年春季嘉華獎助學金開放申請

  • 本系51年度畢業校友金志成先生事業有成,為鼓勵本系成績優秀、品行端莊、家境清寒之同學勤奮向學, 特設此助學金。
  • 名額5名,上下學期各申請一次。(本學期每名助學金7,000元)
  • 申請截止期限為2013年3月29日。核准後,將公告週知並通知得獎者領取。
  • 本獎學金以本學期未申請獲得其他獎學金之同學為優先。
  • 相關連結:嘉華獎學金申請程序及申請條件

潘少瑜老師介紹

2013.4.10(週三)潘少瑜老師講論會:「世界末日」在東亞:從一篇科幻小說的翻譯談起

  • 講 題:「世界末日」在東亞:從一篇科幻小說的翻譯談起
  • 演講者:潘少瑜 老師(臺大中文系助理教授)
  • 主持人:蕭麗華 老師(臺大中文系教授)
  • 時 間:2013年4月10日(週三)上午12:10-14:00
  • 地 點:臺大歷史系會議室(文學院2樓)
  • 主辦單位:臺大文學院「跨國界的文化傳釋:東亞各國間的文化交流跨學科研究計畫」
  • 本活動需事先報名,請填妥報名表,於2013年4月7日(週日)前寄至r00121001@ntu.edu.tw報名
  • 相關連結:「臺大東亞文化研究論壇」Blog
  • 摘要:
    現今一般所謂「世界末日」的概念,蓋源於猶太—基督教傳統,其後又結合了天文學與地質學的論述,加上大眾媒體的渲染,逐漸成為一種深入人心的集體想像。
    清末梁啟超翻譯的〈世界末日記〉是第一篇以世界末日為主題的中譯小說,目前已知它是根據 日本作家德富蘆花(1868-1927)的譯作〈世界の末日〉重譯而得,而〈世界の末日〉的底本則是法國天文學家佛林瑪利安(Camille Flammarion, 1842-1925)的 “The Last Days of the Earth”。這些文本雖源出於一,卻由於法、日、中三國的文化脈絡差異,而在細 節處折射出不同的末日意象和思想意涵。本文即以這篇科幻小說的翻譯為例,探討在十九、二十世紀之交,來自西方的世界末日概念 與意象如何跟東亞地區的文化脈絡對話,進而開啟新的創作和詮釋空間。

馮翰士老師介紹

2013.4.17(週三)馮翰士老師主講:A History without a Country? Reflections from the Borderland

  • 主講人:馮翰士 老師(Henk Vynckier)(東海大學外文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 主持人:花亦芬 老師(臺大歷史系教授)
  • 時 間:2013年4月17日(週三)下午3:30-5:20
  • 地 點:臺大博雅教學館303教室
  • 主辦單位:臺大歷史學系、臺大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人文多樣性與跨文化」子計畫:歐洲史上的文化與宗教多元性。
  • 摘要:
    In a recent bestselling history entitled Belgium: a History without a Country, published in 2012, the Belgian historian Rolf Falter argues that Belgium, while having a rich history spanning back many centuries, only became a true country in the political sense of the word rather recently. Thus, unlike some other, more recent countries which may be called “countries without a history” as they are young and not characterized by a very long history, Belgium, which was fought over time and again by all the major European powers since the early Middle Ages, is in some ways a history without a country. In other words, it is a complex network of intersecting historical narratives which, while culturally fascinating, only very belatedly resulted in a modern national identity.
    The purpose of this talk is to examine this argument on the basis of some cases studies of a number of major cities whose origins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Flanders of the Middle Ages: Courtray, Bruges, Ypres, Lille (Rijsel) and Tournai (Doornik). The main focus will be surviving examples of the architecture, painting and religious institutions of these cities in the oft contested borderland between France and Belgium.

 

花亦芬老師譯注《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一本嘗試之作》修訂二版

  • Jacob Burckhardt著,花亦芬譯注
  • 臺北市:聯經,2013年2月修訂二版,692頁,ISBN 978-957-08-3093-4。
  •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是歐洲文藝復興研究真正的奠基之作,也是開啟現代文化史研究寬闊視野最重要的史學名著。雖然本書出版至今已近一百五十年,仍是進入歐洲文化史與文藝復興史堂奧最經典的鉅作。布氏從人之所以為人的角度,以及亂世中人性欲求無端氾濫的真實面,重新思考「權力」、「文化」與「信仰行為」的本質,相當鮮明地點出義大利文藝復興文化不是政治黃金時代的產物,而是在無止盡政治動盪裡,由具有高度創造力的文化菁英,與深切了解文化藝術重要性的有識之士合作打造出來的文化高峰。過去華文世界雖已有本書譯本,但都是從其他外文轉譯而來,本譯注是第一本真正從原文(德文)翻譯過來的中譯本。本中譯本不僅譯文流暢,對原書文意掌握相當精確,譯注者也付出許多心力注解說明,幫助讀者更容易掌握布克哈特思想的精髓。譯注者所寫的導讀〈寫給故鄉的書〉文筆、內容均引人入勝,又深具學術價值,特別值得推薦。

2013.3.15 臺大文學院「跨國界的文化傳釋:東亞各國間的文化交流跨學科研究計畫
古偉瀛老師講論會:從羅明堅到利瑪竇:早期教會辭彙中譯的演變

  • 主講人:古偉瀛老師(臺大歷史系教授)
  • 主持人:徐興慶老師(臺大日文系教授)
  • 羅明堅神父(Michele Ruggieri, 1543-1607)是首位入華定居的義大利耶穌會士,在華期間,為了完成傳教使命,面臨如何將天主教的教義傳達給中國人的艱鉅工作。當時景教碑尚未出土,元代的方濟各會士留下的文字紀錄很少,因此能得到的參考資源很有限,只能靠自己的了解、嘗試,以及中國學生朋友的協助。羅氏陸續完成一些中文的著譯,最有名的作品是《新編西竺國天主實錄》,也寫了一些中文詩,鑄造了教會及教義的新辭彙,為後來傳教士的中譯工作奠基。
    本文首先分析這些教會字詞所代表的意義,接著分析其後繼者利瑪竇神父(Matteo Ricci, 1552-1610)的辭彙,並進行比較。利氏以深厚的中文造詣,撰成《天主實義》及《天主教要》等,為天主教在華的耶穌會策略定調。本文觀察其變化,歸納出羅明堅和利瑪竇在翻譯教會辭彙時的發展趨勢:從地方到中央、從白話到文言、從常言到經典。雖然此變化對日後天主教在華發展利弊見仁見智,但其影響甚大是無可置疑的。
  • 活動照片:按此連結(盧怡如拍攝)

2013.3.16【上古秦漢史讀書會】
黃銘崇先生:邁向重器美學——鑄銅技術的輸入與中國青銅技術的形成

  • 主講人:黃銘崇先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 活動照片:按此連結(蔡佩玲拍攝)

2013.3.13~3.22
102年臺大歷史系杜鵑花節 「高中生旁聽歷史課程」活動

  • 配合本校2013年度杜鵑花節之學系博覽會活動,本系特開放數門歷史專業課程與全校性歷史類通識課,給予高中學子旁聽機會,讓高中生提早瞭解本系的教學內容與大學上課方式,體驗大學生上課情境。 本次開放旁聽課程有21門,計有151人報名,反應頗佳。
  • 活動照片:按此連結(林欣穎、薛名秀拍攝)

2013.3.21
101學年度第2學期研究生論文發表會

 

2013年臺大杜鵑花節學系博覽會

  • 時間:2013年3月16日、17日
  • 2013年臺大杜鵑花節學系博覽會已圓滿結束,系學會針對「入學前的考試與準備」、「大學生活」及「未來發展」等面向,為參訪者作詳盡解說。本次活動並邀請多位系上老師蒞臨現場,與參訪者面對面溝通,使參訪者對本系有更深入的了解。
  • 活動照片:按此連結
  • 相關連結:臺大歷史系學會「臺大歷史學系高中生聯絡處」粉絲專頁


臺大歷史系學生會第7期電子報


2013年歷史之夜--再生 2013年臺大史學營
  • 時間:2013年3月29日(週五)晚上六點
  • 地點:視聽小劇場
  • 時間:2013年7月1日~7月5日
  • 對象:全國高一(含升高一)至高三生
  • 聯絡人:丁驥紘 同學 0980-460-691
  • 詳請請至2013年臺大史學營活動網站查詢

 

HI!NTU!臺大揪密
校園文化資產詮釋課程十年回顧展

  • 展覽日期: 2013年3月25日~5月3日
  •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一樓多功能展覽室
  • 校園文化資產詮釋課程為師生通力合作催生而成,自92學年度開課以來,即將屆滿十年。十年之間,修課同學與授課講師、助教一同以臺大為核心,探索學校的歷史、空間和自然生態,挖掘深藏在校園內的諸多不為人知的文化資產。
    你對校園中頻頻出沒的大笨鳥瞭解多少?你想看看法社校區在日治時期長什麼樣子嗎?或是,也許你還記得學校裡曾經有一架超級軍刀機?2013年春天,「HI!NTU!臺大揪密——校園文化資產詮釋課程十年回顧展」邀請所有臺大人一同分享這十年來我們揪出的校園大秘寶。
  • 活動網站連結:http://ntuhi-club.blog.ntu.edu.tw/
  • 展覽開幕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