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最新消息] 歡迎考生申請本系102學年度大學「個人申請」入學
  102學年度本系碩士班錄取名單
  101學年度第2學期研究生論文發表會
  102年春季嘉華獎助學金開放申請
[活動預報] 2013.3.15(週五)古偉瀛老師:從羅明堅到利瑪竇:早期教會辭彙中譯的演變
  2013.3.16(週六)黃銘崇先生:邁向重器美學--鑄銅技術的輸入與中國青銅技術的形成
[書  介] 薛化元先生主編《發展與帝國邊陲:日治臺灣經濟史研究文集》出版
[活動報導] 林泉忠先生主講:「邊陲東亞」之躍動:東亞國際體系蛻變下的「中心-邊陲」關係
  王瑞來先生主講:唐宋變革,還是宋元變革?
[專題報導] 陳慧宏老師:道味與孝情--家族喪禮感思暨略論鐘鳴旦《禮儀的交織》
[學生園地] 2013年臺大杜鵑花節學系博覽會
[校園活動]

臺大文學院音樂會:德弗札克室內樂饗宴

 

永懷師恩--談森於菟教授(1889-1967)、金關丈夫教授(1897-1983)

臺大歷史系
募款專區

歡迎考生申請本系102學年度大學「個人申請」入學


102學年度本系碩士班錄取名單


101學年度第2學期研究生論文發表會


102年春季嘉華獎助學金開放申請

  • 本系51年度畢業校友金志成先生事業有成,為鼓勵本系成績優秀、品行端莊、家境清寒之同學勤奮向學, 特設此助學金。
  • 名額5名,上下學期各申請一次。(本學期每名助學金7,000元)
  • 申請截止期限為2013年3月29日。核准後,將公告週知並通知得獎者領取。
  • 本獎學金以本學期未申請獲得其他獎學金之同學為優先。
  • 相關連結:嘉華獎學金申請程序及申請條件

古偉瀛老師介紹

2013.3.15(週五)古偉瀛老師:從羅明堅到利瑪竇:早期教會辭彙中譯的演變

  • 講 題:從羅明堅到利瑪竇:早期教會辭彙中譯的演變
  • 主講人:古偉瀛 先生(臺大歷史系教授)
  • 主持人:徐興慶 先生(臺大日文系教授)
  • 時 間:2013年3月15日(週五)上午12:10-14:00
  • 地 點:臺大歷史系會議室(面向文學院右側2樓)
  • 主辦單位:臺大文學院「跨國界的文化傳釋:東亞各國間的文化交流跨學科研究計畫」
  • 本活動需事先報名,請填妥報名表,於3月13日(週三)前寄至lovecamus@gmail.com
  • 活動聯絡人:計畫助理劉品宜, TEL:02-3366-2782
  • 相關連結:活動報名表計畫部落格
  • 摘要:羅明堅神父(Michele Ruggieri, 1543-1607)是首位入華定居的義大利耶穌會士,在華期間,為了完成傳教使命,面臨如何將天主教的教義傳達給中國人的艱鉅工作。當時景教碑尚未出土,元代的方濟各會士留下的文字紀錄很少,因此能得到的參考資源很有限,只能靠自己的了解、嘗試,以及中國學生朋友的協助。羅氏陸續完成一些中文的著譯,最有名的作品是《新編西竺國天主實錄》,也寫了一些中文詩,鑄造了教會及教義的新辭彙,為後來傳教士的中譯工作奠基。
    本文首先分析這些教會字詞所代表的意義,接著分析其後繼者利瑪竇神父(Matteo Ricci, 1552-1610)的辭彙,並進行比較。利氏以深厚的中文造詣,撰成《天主實義》及《天主教要》等,為天主教在華的耶穌會策略定調。本文觀察其變化,歸納出羅明堅和利瑪竇在翻譯教會辭彙時的發展趨勢:從地方到中央、從白話到文言、從常言到經典。雖然此變化對日後天主教在華發展利弊見仁見智,但其影響甚大是無可置疑的。

黃銘崇先生介紹

2013.3.16(週六)黃銘崇先生:邁向重器美學--鑄銅技術的輸入與中國青銅技術的形成

  • 【上古秦漢史讀書會】「考古學與中國古代史」系列演講
  • 主講人:黃銘崇先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 講 題:邁向重器美學——鑄銅技術的輸入與中國青銅技術的形成
  • 時 間:2013年3月16日(週六)14:00~16:20
  • 地 點: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會議室 (文學院二樓右側)
  • 主辦單位:上古秦漢史讀書會、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學術演講‧歡迎參加~

 

薛化元先生主編《發展與帝國邊陲:日治臺灣經濟史研究文集》出版

  • 主編:薛化元(本系博士,現為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 出版資訊:臺大出版中心,2013年1月,448頁,ISBN:978-986-03-4081-5。
  • 日治時期臺灣經濟的發展,在臺灣經濟史的脈絡中,有相當重要的意義。不論在農業或工業方面,臺灣在日治時期皆有相當程度的發展,甚至對戰後的臺灣也產生影響。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臺灣作為日本帝國的殖民地,經濟發展的策略仍不可避免地帶有邊陲與附庸的性質,因此,發展與帝國邊陲正是日治臺灣經濟史研究中的關鍵命題。
      由於商業與貿易向來即為臺灣經濟發展的重要元素,在日治時期殖民政府的政策主導之下,臺灣被納入日本的經濟圈,形成糖、米兩大商品的出口經濟結構。因此,本書內容即涵蓋日治臺灣經濟史研究的重大問題與研究的理論方法,其中特別著重貿易、米穀、工業化與金融等問題,並對自日治時期至1980年代的臺灣經濟作出長期的縱貫分析。
      在日治臺灣經濟史的領域中,日本學界的研究成果廣受此一領域研究者的注目。本書即在此基礎上,選譯介紹近年來日本學界關於日治時期臺灣經濟史的研究成果,以期國內的研究者能對此一時期的臺灣經濟有結構性的了解,並能與過去的研究展開對話。

2013.3.1
林泉忠先生主講:「邊陲東亞」之躍動:東亞國際體系蛻變下的「中心-邊陲」關係

  • 主講人:林泉忠先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 主持人:甘懷真先生(臺大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
  • 主 辦:臺大文學院「跨國界的文化傳釋:東亞各國間的文化交流跨學科研究計畫」
  • 林泉忠先生分享其長期關注的課題:近代以來東亞國際體系的變遷,對東亞區域的「中心-邊陲」關係 、「邊陲東亞」地區摸索及「國家」的自我定位與認同方向的影響。
  • 活動照片:按此連結


2013.3.7
王瑞來先生主講:唐宋變革,還是宋元變革?

  • 主講人:王瑞來 先生(日本學習院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
  • 主持人:梁庚堯 先生(臺大歷史系教授)
  • 本演講舉南宋科舉及第後選人入官一隅,試加揭櫫社會轉型之漸,以申說其所主張宋元變革論。
  • 活動照片:按此連結

道味與孝情--家族喪禮感思暨略論鐘鳴旦《禮儀的交織》

文/陳慧宏(臺大歷史學系副教授)

 2010年,與過去數十個年頭相比,對我而言,是有相當不同生命體會的一年。這一年內,我參加了四個告別式或喪禮,共有五位親人及熟知的師長相繼離去。生命的遠離及結束不再是束之高閣的話題,我親眼看到了它,也深切感受到它對周圍至親的衝擊。在這過程中,我有很深刻的感觸,特別是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歷史的本質,牽涉到過去、現在和未來三種時間關係,因此喪葬禮儀的整個過程,幾乎就是過去、現在和未來這三種概念共存的縮影。

 同樣在這一年,中歐文化交流至為代表性的人物--耶穌會士利瑪竇(Matteo Ricci, 1552-1610),逝世四百週年。適逢難得一遇的百年,中外學術界早已籌劃各式各樣的活動及著作出版。透過2010年的紀念活動,我們是否可以檢討或梳理出對利瑪竇的新解釋,或藉此重新思考中歐歷史上的文化交流?這個問題還有待學術性的檢驗和集思廣益。

  我自己也在此年4月,於臺北參加了一場盛會--「紀念利瑪竇逝世四百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東西方對話的初啟與開展」。該會由臺北輔仁大學主辦,我發表關於利氏的一篇研究。拙文僅為初步研究,微不足道,但因此會得以和諸多中、港和歐洲學者交流,深感榮幸。大型的國際會議,確實能達到實質而非虛擬交流的效果。此外,我有幸再晤比利時鐘鳴旦教授(Nicolas Standaert),他在會議第一天的下午,應邀發表一場專題演講。距離我與他在臺北的首次見面,匆匆已過四年。這段期間,多產且研究成績傲人的鐘教授,已經根據他在2002年最新提出的理論架構「互動溝通類框架」(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framework)下,完成專著The Interweaving of Rituals。

 在紀念利瑪竇會議之午餐休息時間,鐘教授贈送這本專著的中譯本給我。 蒙前輩贈書,心中萬分榮幸及感激。很巧地,這本專書的主題--喪葬禮儀,就是我這一年內感受生命及歷史關係的主要媒介。以下我想分享對鐘教授此書的一些個人雜感,並及於親身經歷的臺灣喪葬禮儀,來對生命及歷史的關係,提出一些粗淺心得,與歷史研究者分享。 ...(詳全文)(本文轉載自《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第12期

▲鐘鳴旦《禮儀的交織》頁68附圖。耶穌會士Jean-Baptiste du Halde(1647-1743)集結多方耶穌會所擁有的資料,1735年初版的《中國紀錄》(Description ge-ographique, historique, chronolo- gique…de l’empire de la Chine et de la Tartarie chinoise)。臺大圖書館藏有三套不同版本。此處圖版採自此三套其一,1735年初版,第二冊,頁126-127間夾圖。@圖片來源及版權: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特藏組,索書號:西文善本書,DS708 D85 1735。

 

2013年臺大杜鵑花節學系博覽會

  • 時間:2013年3月16日、17日 10:00-16:00
  • 地點:綜合體育館(臺大小巨蛋)1樓及3樓
  • 嘿,親愛的各位,一年一度的杜鵑花節又要來了!
    臺大歷史系將於3/16-3/17於臺大新體擺攤,屆時將針對「入學前的考試與準備」、「大學生活」及「未來發展」等面向作詳盡的解說,現場也備有各式精美文宣品以及我們自行研發的桌遊,歡迎大家共襄盛舉!
    另外,今年臺大文學院八個系所聯合推出集點換贈品的活動,屆時只要集滿五個集點戳章(各系戳章取得方式請於當天至各系所攤位詢問),即可在文院所有系所的攤位兌換限量的文院紀念提袋,機會難得,請不要錯過。
    接下來我們會在Facebook「臺大歷史學系高中生聯絡處」粉絲專頁上,進行「說說談談,我們所走過的歷史」專題,將邀請系上同學分享他們在升學、大學生活以及人生規劃上的心得,有興趣的同學請持續鎖定,有任何問題也歡迎大家發問。 (本文轉引自
    Facebook:臺大歷史學系高中生聯絡處

2012年學系博覽會活動照片連結 

 

臺大文學院音樂會
德弗札克室內樂饗宴

  • 時間:2013年3月22日(週五)12:30-13:20
  • 地點:臺大文學院大堂
  • 演出人員:南大室內樂集
  • 演出曲目:
    A.Dvorak String Quartet in F major Op.96 “American”       
    A.Dvorak Piano Quintet in A major Op.81 (for violin, viola, cello and piano)
  • 報名網站連結

臺大文學院 


臺大校史館
永懷師恩--談森於菟教授(1889-1967)、金關丈夫教授(1897-1983)

  • 時間:2013年3月22日(週五)15:30-17:00
  • 地點:臺大校史館(舊總圖書館二樓)
  • 主講人:蔡錫圭(臺大醫學院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科名譽教授
  • 活動網站:按此連結
  • 蔡錫圭(醫學院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科名譽教授)
    我已經是個九十三歲的老人
    校史館卻要我來演講談我的恩師
    森於菟教授、金關丈夫教授
    他們對臺灣的體質人類學貢獻很大
    也影響我很深
    讓我即使已經退休二十多年
    幾乎天天進研究室不敢懈怠
    這是我第一次在校本部介紹老師
    我的國語說得不好 敬請大家多多包涵 謝謝
  • 森於菟 1889[1890?]年9月13日-1967年12月21日 
    解剖學方面的專家。
    父親為大文豪森鷗外。
    1936年轉任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解剖學講座教授,於1939至1941年擔任醫學部部長,是對臺灣人沒有偏見的教授之一;1944年10月再次被推舉出任醫學部部長。
    二戰結束時,正擔任臺北帝大醫學部長的他,將醫學部移交給接收的台灣人藥理學講座教授杜聰明,成為臺北帝大最後一任醫學部長。杜出任新成立的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院長,聘請他擔任醫學院解剖學教授。
  • 金關丈夫 1897年2月18日-1983年2月27日 
    解剖學者、人類學者。
    1923年畢業於京都帝國大學醫學部。1934年任臺北醫專教授,1936年任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解剖學教授,也從事人類學、考古學、民俗學的研究,曾多次進行史前遺跡發掘與原住民體質調查。1941年參與創辦《民俗臺灣》月刊。
    二戰結束後,獲留用為臺灣大學教授,1949年返回日本。任教於九州大學、鳥取大學、帝塚山學院大學等。1979年與國分直一合著《臺灣考古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