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最新消息] 本系首位大陸地區研究生入學就讀
  101年秋季嘉華獎學金開放申請
[活動預報] 王湘文系友返系座談:時間管理學的應用與執行力--從歷史系到職場的路上
[書  介] 古偉瀛老師譯《漢蒙相遇與福傳事業:聖母聖心會在鄂爾多斯的歷史1874-1911》出版
[活動報導] 花亦芬老師應邀主講:西方近現代思想與藝術文化的原鄉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
  Christina Koulouri教授主講:Rewriting Balkan History as an Alternative to Nationalist Histories
[專題報導] 史學經典能寫得像詩嗎?--談布克哈特《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
[學生園地] 歷史系系學會主辦101學年度制服日
[校園活動]

2013/2014年度出國交換學生甄選簡章公告

 

臺大文學院音樂會

臺大歷史系
募款專區

 

本系首位大陸地區研究生入學就讀

  • 本系101學年度首度錄取一位大陸地區研究生王天駿同學。
    王天駿為浙江寧波人,2012年6月畢業於浙江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系。報考本系之論文主題為1949年之後的中國政治史。
  • 左圖:王天駿同學(左)、甘懷真主任

【獎助學金】
101年秋季嘉華獎學金開放申請

  • 本系51年度畢業校友金志成先生事業有成,為鼓勵本系成績優秀、品行端莊、家境清寒之同學勤奮向學, 特設此助學金。名額5名,上下學期各申請一次。(本學期每名助學金7,000元)
  • 本學期申請截止期限為2012年10月31日。核准後,將公告週知並通知得獎者領取。
  • 本獎學金以本學期未申請獲得其他獎學金之同學為優先。
  • 相關連結:嘉華獎學金申請程序及申請條件

【系友座談】
王湘文系友座談:時間管理學的應用與執行力--從歷史系到職場的路上

  • 時 間:2012年10月24日(三) 18:00 ~ 20:00
  • 地 點:臺大歷史系會議室(面向文學院右側二樓 )
  • 主講人:王湘文 系友 (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科員)
  • 主持人:古偉瀛 老師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 本活動歡迎各界人士參與,敬請事先報名!
  • 報名方式:請將報名表填妥後,於2012年10月18日前e-mail至:wjtsai@ntu.edu.tw,蔡偉娟小姐收,主旨請註明【王湘文系友座談】,報名成功後,將回信至您所留信箱,通知報名完成。
  • 報名表下載:按此連結
  • 本案聯絡人:蔡偉娟,電話 02-3366-4700
  • 王湘文系友介紹:
    學歷:
    國立臺中技術學院應用外語科英文組(五專部)副學士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士(B92級)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碩士班學生
     
    經歷:
    2007-2008 日本 東京外國語大學交換學生結業
    (ISEP部 International Student Exchange Program)
    2009年高考文化行政第一名;普考文化行政第二名
    其它:
    臺灣大學「2007/2008年度交換學生心得及網站比賽」優勝

 

古偉瀛老師譯《漢蒙相遇與福傳事業:聖母聖心會在鄂爾多斯的歷史1874-1911》出版

  • 作者:Patrick Taveirne著
  • 翻譯: 古偉瀛(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蔡耀緯(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
  • 出版資訊:2012年8月,光啟文化出版,ISBN:9789575467326 ,656頁。
  • 簡介:
    本書追溯比利時聖母聖心會在歐洲殖民主義高潮及清王朝崩潰期間,蒙漢交界地帶的生態、地緣政治、社會經濟及族群文化等脈絡中的歷史。我們將敘及1862年聖母聖心會的誕生,直到1912年清王朝的終結。    
    本研究論述了塞外黃河河套沿岸的西南蒙古宗座代牧區,從1840年代遣使會傳教活動到1870年代司各特會士接手後近四十年的福傳事業。作者概述了鄂爾多斯蒙古人在清帝國統治下,以及基督宗教傳教團在歐洲國家脈絡下的歷史發展。不僅處理傳教團的歐洲背景、教會聖統及修會的雙重組織,也處理母國及海外傳教田野的關係、晚清社會經濟脈絡中的傳教動機,以及在地化天主教社區的生活型態。另外,鄂爾多斯草原的沙漠化、內蒙古民間義和團運動對於聖母聖心會及在地教會發展所造成的後果及影響,也都在本書中娓娓道來。閱讀本書至少會在三方面有進一步的了解:十九世紀歐洲天主教會的情況,清末民初塞外民族的生活風貌以及聖母聖心會在鄂爾多斯的傳教過程。

2012.9.26 101年度國科會【人文藝術與社會環境】經典譯注成果系列講座
花亦芬老師應邀主講:西方近現代思想與藝術文化的原鄉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

  • 主講人:花亦芬 教授(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 討論人:陳弱水 教授(臺灣大學文學院院長)
  • 主持人:鄧育仁 處長(國科會人文處)
  • 101年度國科會【人文藝術與社會環境】經典譯注成果系列講座,本系花亦芬老師應邀主講:西方近現代思想與藝術文化的原鄉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是歐洲文藝復興研究奠基之作,也是開啟現代文化史研究視野的重要史學名著。雖然華文世界已有譯本,但花老師的譯注是第一本真正從原文(德文)翻譯的中譯本,對原書文義掌握相當精準。
    本次講座,花老師首先說明經典的意義,及何謂「文藝復興」,源頭為何在義大利,讓大家認識本書作者布克哈特及其書寫背景,以理解面對劇烈變動的時代,作者如何不斷地與他所處的時代與社會對話。最後花老師與大家分享翻譯世界經典的意義和經驗傳承。花老師深入淺出的演講,以及討論人陳弱水院長提出的觀點,令在場人士對經典譯注有更深入的認識與了解。
  • 活動照片:按此連結


▲主講人花亦芬老師


▲(左起)花亦芬老師、鄧育仁處長、陳弱水院長


▲經典的意義


▲討論人陳弱水院長


2012.9.28 第十八回「臺灣世界史討論會」
Christina Koulouri教授主講:Rewriting Balkan History as an Alternative to Nationalist Histories

  • 主講人:Prof. Christina Koulouri(Panteion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s, Athens, Greece)
  • 主持人:楊肅献 老師(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 口譯者:潘敏德 老師(紐約州立大學Oswego分校歷史系教授)
  • 第十八回「臺灣世界史討論會」邀請Prof. Christina Koulouri(Panteion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s, Athens, Greece) 演講,討論主題為重新書寫巴爾幹歷史,以多元歷史取徑取代民族主義為中心的歷史書寫。演講者並以高中教科書為例,與大家討論歷史教育書寫與和平教育的關係。
  • 活動照片:按此連結


▲(左起)翻譯潘敏德老師、主講人Christina Koulouri老師、主持人楊肅献老師


▲會場實景


▲Christina Koulouri老師


▲楊肅献老師

史學經典能寫得像詩嗎?--談布克哈特《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

文‧圖片提供/花亦芬老師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瑞士史家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 1818-97)所寫的文化史名著《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為西方近現代史學「經典」立下了可貴的典範。原因不在於其中詮釋文藝復興的論點始終屹立不搖,而在於創造了活潑多層次的立體觀視;同時也為後世開啟了多元詮釋文藝復興藝術文化的「戰場」,讓許多新的學術觀點--不論是衍伸、窄化、誤解、或反駁--都因受到這本書啟發,得以為西方文化史研究繼續開拓新的視野。從這一點來看,這本書作為西方文化史研究的奠基之作,不是憑空得名。

 史學著作能在短時間內擁有龐大影響力,通常與政治或學術特定結構性因素有關;反之,最大的敵人也往往是在政治與學術結構物換星移後,產生的快速淘汰刷洗。成為經典,需要的是像不朽的詩篇與藝術所內蘊的特質,可以超越時空,探問普遍的人性;也能對人類在不同時空環境裡反覆遭遇到的困境,提供歷久彌新的思考啟發。然而,歷史研究探討的是特定時空下的現象,因此,在建構歷史知識之餘,如何從研究對象出發,進而關注更普遍的人類存有問題,對歷史書寫者而言,這是心靈深度與見識廣度的一大挑戰。亞里斯多德對此早有所見,因此說,詩比歷史更哲學。這個困境是史學著作要成為不受時空限制的曠世經典最根本的挑戰。 ...(詳全文)(本文原刊載於2012年9月25日聯合報副刊


▲布克哈特像,1892年攝。

 

【活動預報】
歷史系系學會主辦101學年度制服日
  • 時間:2012年10月9日18:30
  • 地點:二活604室
    ▲100學年度制服日合照
 

2013/2014年度出國交換學生甄選簡章公告

  • 有志參加交換學生計畫之同學, 請至本校國際事務處網站下載甄選簡章。
  • 相關連結:臺大國際事務處

【臺大文學院音樂會】
 "Kecak" Chorus Vocal Chant

  • 時間:2012年10月12日 12:30-13:20
  • 地點:文學院大堂
  • 《Kecak》克差舞是印尼峇里島以人聲甘美朗(Gamelan Suara)合唱用於伴唱舞劇的表演藝術。原為峇里島祭儀舞蹈的《Kecak》克差舞,加入印度史詩《Ramayana》羅摩耶那改編後,意外得到歐洲遊客的熱烈迴響,從此成為峇里島當地最具代表性的表演節目。舞蹈濃厚的文化色彩,肢體語彙極富特色,音樂結構穿插齊唱及輪唱,如同交響樂般能量飽滿。在音樂與舞蹈的相互交織下,展現強烈的戲劇感。本次邀請峇里島新編克差舞權威帝比亞(I Wayan Dibia)等三位老師指導,展現《Kecak》充滿神話傳說的異國風貌,提供觀眾視覺與聽覺的新體驗。

 "Wayang Kulit" Balinese Shadow Puppet Theater

  • 時間:2012年10月19日 12:30-13:20
  • 地點:文學院大堂
  • 《Wayang Kulit》印尼哇揚偶戲,以精工製作的偶具和複雜的音樂風格聞名,起源於印尼爪哇島。一千年來,在爪哇、峇里島宮廷及農村非常盛行,受到人們喜愛。手工製作的人偶尺寸、形狀和風格變化不一,操控者透過繫在人偶上的細棒,可驅使各個關節運轉。偶具服裝獨特,表情多樣,關節可以活動自如。表演時借助於後方光線,在布幕上投映。《Wayang Kulit》印尼哇揚偶戲的表演型態為規劃非常周密的表演藝術,讓實際上是獨角戲的表演連續不中斷。任職於峇里藝術學院表演藝術系的古斯帝(I Gusti Putu Sudarta)老師,以保存峇里島傳統文化為出發點,邀集峇里島菁英表演藝術工作者,成立了甘達莎麗戲劇團。本次來臺,古斯帝老師要帶來精彩的峇里傳統偶戲與觀眾分享。

 

臺大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