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非訟律師面面觀〉座談會紀實

作者:李宜軒(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基礎法學組)

2023台北律師公會、臺灣法學會基礎法學委員會、臺灣法實證研究資料庫、臺灣大學人權與法理學研究中心所舉辦的〈非訟律師面面觀〉座談會以分享國科會「建置台灣法實證資料庫計畫」下的「律師專業調查」子計畫的初步研究成果,並邀請到六位非訟律師分享自己的職涯故事,向與會的師生介紹相對不被熟悉的非訟業務。

國際研討會紀實分享:
〈擴大中產階級對律師之近用〉

作者:黃暐旭(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基礎法學組)

   涂予尹(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2023年3月19日,由明治大學名譽教授村山真維領導的律師研究團隊以「擴大中產階級對律師的近用」為名舉辦線上研討會,除初步公開2021年以日本中產階級為對象的律師調查結果以外,也邀請美國、澳洲與法國學者分享各國晚近律師業發展。本次會議聚焦中產階級民眾近用法律服務的方式,介紹各國律師業變革與隨之面臨的新挑戰,以及弱勢群體仍然難以近用法律處境,在此情形下,如何重新反思律師倫理規定,在提供當事人妥適法律服務與營利目的間取得平衡,無疑成為人們需要思考重要問題。

 2019臺灣法文化與社會變遷調查     ——律師題目回顧

臺灣法實證研究資料庫自2008年以來,以電話訪問、網路調查、面對面訪問等方式進行了十一次法律與社會變遷的一般性與主題式調查,調查結果之次數分配與統計原始檔均公布於資料庫官網以及中研院學術調查資料庫。2019年的第五期[臺灣法文化與社會變遷調查]為首次以全國大規模面訪方式進行的調查,調查主題為臺灣民眾對於司法制度與法律專業人員、紛爭解決以及公投、勞動、環境等法律議題的態度與經驗。目前正在進行[臺灣法文化與社會變遷調查]的第二次全國大規模面訪調查,將於調查完成後公布結果,敬請期待!
配合本期電子報的律師主題,我們來一同回顧2019年調查中與律師相關的題目!

亞美法律人圖像2.0

美國耶魯法學院(Yale Law School)和全國亞太裔美國律師協會(National Asian Pacific American Bar Association, NAPABA)曾於2017年發表《亞美法律人的圖像(A Portrait of Asian Americans in the Law)》(以下將簡稱為1.0報告),透過焦點訪談與問卷調查來描繪出亞裔美國法律人的樣貌,包括:就讀法學院的亞美人比例;擔任法官助理、法官或法學研究者的亞美人比例;亞美法律人對自己職涯懷有的期望或曾遇見的障礙;亞美法律人的心理健康狀況。這份報告將聚光燈打到法律人群體中鮮少被看見的亞裔美國人,勾勒出他們就學與就業的過程,也讓我們能將之與既有的法律人研究比較,進一步詢問種族如何影響身作法律人的經驗?

2022年,由美國律師基金會(American Bar Foundation)與全國亞太裔美國律師協會發表《亞美法律人的圖像2.0》,這份報告更聚焦於亞美法律人社群遭遇的困難,以及可能的解方。受訪的律師當中,性別分布為:60%自我認同為女性,39%自我認同為男性,1%為二元性別以外的認同;受訪律師的詳細族裔主要是以下的詳細分佈情形:42%為中國裔律師,20%為韓裔律師,11%為日本億裔律師,10%為台灣裔律師,9%為菲律賓裔律師,7%為印度裔律師,5%為越南裔律師。因此,這份報告可瞭解亞(華)裔法律人近年在美國發展現狀。

本期電子報將簡單整理2.0報告的幾個重要發現,以供讀者了解與反思種族與法律人的關係。

I'm an image
I'm an image
I'm an image
I'm an image

《亞美法律人的圖像2.0》除了勾勒以往在法律專業調查與研究中鮮少被注意的亞美法律人之外,也嘗試點出在亞美法律人職涯的各個階段,以亞美經驗為中心的制度性的支持如何能矯正亞美法律人面臨的種族不正義。

對在台灣的我們來說,能夠反思的是台灣法律人社群中,是否有鮮少被注意到的群體?我們現行的法律專業調查研究如何能夠將他們置放在聚光燈下?

[轉載]
書評》當我們眼裡不再有巨人:
談吳明益《海風酒店》中的「環境」

作者:洪廣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海風酒店》書寫的是住著原住民、漢人、祖靈與上帝的海豐村正面撞上水泥產業的故事。作者吳明益以台灣花蓮秀林鄉和平村對抗水泥產業東移計畫強制徵用土地的歷史故事為原型,生動刻畫每個人物面對水泥計畫的不同對策與回應,希望小說提供的敘事時空,能讓讀者與現實保持距離,在閱讀時形成自己的想法。

洪廣冀老師在《海風酒店》的書評中,配合收錄在臺灣法實證研究資料庫的和平村村民與環保團體與水泥廠之間抗爭的相關史料再訪這段歷史,並詳細討論這本小說如何擴展「環境」一詞。

追蹤我們的臉書專頁
臺灣法實證資料庫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