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case.ntu.edu.tw 電子報第六期 |
|
2009年暑期科學寫作徵文比賽「我聽、我讀、我思考」
|
達爾文的奇幻旅程系列講座已於6月畫下完美的句點,在這場演化與生命科學的旅程中,你是否有任何心得呢?
快上網看演講錄影,動動腦、動動筆,寫下你的聽講心得,就有機會獲得參賽獎品!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協辦單位:科學人雜誌
■活動辦法:上網收看「達爾文的奇幻旅程」任一場演講錄影與參考資料、撰寫心得。題目自訂、文體不拘,字數1,500字以內。
演講影音檔網址:http://case.ntu.edu.tw/darwin/schedule.html
■參賽組別:成人組、高中組
■收件時間:2009年7月1日至7月31日
■獎勵辦法:
各組選出冠軍、亞軍、季軍各一名,佳作若干名 ,前三名得獎作品將刊登於科學人雜誌部落格
冠軍 可得誠品書店禮券6,000元與獎狀乙紙
亞軍 可得誠品書店禮券3,000元與獎狀乙紙
季軍 可得誠品書店禮券2,000元與獎狀乙紙
佳作 可得誠品書店禮券200元與獎狀乙紙
■了解活動詳情請上活動網站 http://case.ntu.edu.tw/2009swebsite
|
|
「科學家,這樣搖筆桿」座談會 |
科學文章≠枯燥乏味的文章
你是否曾看過精采的科學文章?
你是否知道好的科學文章要具備哪些元素?
要如何才能在陳述科學事實的同時,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如果你有以上疑問,歡迎參加「科學人,這樣搖筆桿」座談會!
科學教育發展中心邀請到三位專業的科學寫作老師,與觀眾們近距離分享創作經驗,即日起開放報名!
■座談會時間:2009年8月29日(六)下午2:00~4:00 (與「我聽、我讀、我思考」徵文比賽頒獎典禮同時舉辦)
■座談會地點:國立台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演講廳
■報名方式:來信至 2009ntucase@gmail.com ,註明您的 1.姓名 2. email 3. 職業(ex.高中學生、家管...)
收到您的報名信件後,工作人員將回覆您的來信,若有任何疑問請來電科學教育發展中心(02)33662801,找許小姐。
■參與老師:
|
|
「達爾文的奇幻旅程」-認識生命的歷史面向,人類演化史與生命探究之旅 |
2009年4月到6月,台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NTU CASE, the Center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Education)
推出第一期「探索」系列講座-「達爾文的奇幻旅程」,邀請王道還、周成功兩位老師領航全系列共八堂講座。
奇幻旅程的前四講由王道還老師主講,除了介紹達爾文與他偉大的著作遺產,也從三大主題:「演化」、「性象」、「認知」深入人類演化歷史。如果說奇幻旅程的第一階段是達爾文與人類演化史之旅,那麼由周成功老師領銜的第二階段旅程,就是從微觀角度出發的生命探究之旅。
|
生命複雜的結構如何維繫運作不致崩壞?遺傳資訊又如何忠實的被拷貝並且世代相傳?周成功老師由生命科學的第一課「生命是什麼?what is life?」開始談起,從構成生命的基本單元解釋生命的運作方式與特性。至於複雜的細胞如何從簡單的結構演化,乃至於我們今日所見繽紛多樣的生物世界,簡單來說是時間加上歷史刻痕的累積,並由環境的淘汰或選擇造就。
基因加上環境決定癌細胞的產生,而老化則可比喻成物種為了適應環境演化而出的投資抉擇。當我們提及癌症與老化這兩個備受關注的生命議題,同樣要問Why and How,從細胞層級了解它們演化的緣由。周老師強調:演化的觀點,是全盤了解一個生命現象必須具備的視角。生命科學的研究中,需要根據現存的種種蛛絲馬跡去重建或還原生命發展的歷史過程,所以說生物學是一個帶著歷史經驗的科學,達爾文告訴了我們生命的歷史面向!
「達爾文的奇幻旅程」是精采的週末科學饗宴,引領聽講者以宏觀和微觀的角度,分別認識人類的演化歷史與生命現象的演化機制,在紀念達爾文誕生兩百週年及其演化論對人類發展貢獻之時,更顯得意義重大。
|
CASE秉持結合基礎科學與傳播的理念,除了將知識與講演現場的觀眾分享,我們也致力於互動式同步網路直播與非同步精緻課程的錄製。奇幻旅程系列講座置於《知識大講堂》的影音視訊,自四月開幕暨首講以來,僅三個月已達8,300觀賞人次;而同步網路直播則有五所國科會高瞻計畫參與學校(高雄女中、明道中學、新竹中學、蘭陽女中、中山附中)共襄盛舉,各校師生並可在透過直播與現場講師提問互動。
在奇幻旅程中,我們深刻感受到知識分享的魅力,為了提倡科學文章賞析與創作,CASE於7月舉辦「我聽、我讀、我思考」中文徵文比賽,鼓勵大眾上網點閱此一系列講座的影音視訊及相關閱讀資料,撰寫聽講心得、探究或延伸思考。下一期的探索講座將於10月展開,CASE仍將揉合科學知識與傳播科技,帶領觀眾走入天文學的歷史,認識著名科學家的理論觀點,歡迎更多有興趣的科學愛好者一同參與盛會。
科學教育發展中心吳欣潔/撰
相關連結:
《CASE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http://case.ntu.edu.tw/
《知識大講堂-台大講堂》影音視訊:http://knowledge.nchc.org.tw/ntu/index.aspx
「我聽、我讀、我思考」徵文比賽:http://case.ntu.edu.tw/2009swebsite
|
|
科學教育發展中心網頁改版上線! |
經過科學教育發展中心工作人員連日來的努力,新版網頁終於完 工上線了!
新版的網頁功能更為齊全,在設計排版上也下了許多工夫,請電子報的讀者們務必上
科學教育發展中心的新網站逛逛喔!
目前科學教育發展中心的同仁們正在努力建構中心的官方部落格,提供民眾們討論的
空間,相信即將在近期完工,未來將訂期刊文,用於提供相關的科普資訊,並歡迎瀏
覽者自由回應,敬請期待部落格的推出!
→前往科學教育發展中心新版網頁
|
演講摘要:大腦 (中央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王道還 主講)
|
人來自於自然,創造了人類世界與文明。「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只有人類才有這種認知的本領。要談「認知」,就要從「大腦」開始談起。現代神經學認為大腦最重要的神經中樞位於大腦的表面,又稱大腦皮層。大腦皮層的平均厚度不超過0.5公分,是非常複雜的神經組織,其上有許多功能特化的中樞,分別主管視覺、聽覺、觸覺等等,中樞之間又有非常緊密的聯繫。
社會大眾普遍存有「腦子愈大愈聰明」的迷思,但是愛因斯坦的大腦卻打破了這個觀念。當愛因斯坦於1955年病逝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醫院,負責驗屍的湯瑪斯‧哈維醫師不顧愛因斯坦的遺囑將其大腦取下並進行解剖研究。根據紀錄指出愛因斯坦的腦子只有1230公克,出乎意料地竟是低於一般人的標準。之後,愛因斯坦的大腦被細切成240塊並分送給當時美國著名的10位神經科學家進行研究,希冀找出愛因斯坦天資聰穎的秘密。然而,那些研究愛因斯坦腦子的科學論文討論的都是生物器官的結構,談的是解剖學或組織學的研究結論,無法真正解決人們的疑問。究竟人腦是做什麼用的呢?有腦子就有智慧嗎?
人與黑猩猩來自於同一個祖先,在四百萬年前人開始走上不同的演化道路。當人與黑猩猩體重相等的時候,人的腦容量是黑猩猩的3至4倍大。經由觀察可以發現黑猩猩的腦子雖然小,但一樣過著社會生活,懂得如何當領袖,如何搞政治鬥爭。另一個有趣的發現是剛出生的黑猩猩寶寶與剛出生的人類嬰孩的腦容量是相等的,意即人與黑猩猩的腦子起點相同,但隨著歲月增長,黑猩猩的面孔不斷變大,而人因應人文環境需求卻是腦子急速成長,使得成年後的黑猩猩與人有著極端不同的樣貌與腦容量。
過去這五十年來,由於掃描大腦的工具發達,我們進一步的發現大腦皮層也就是大腦的表面,幾乎每一部位都與「語言」功能有關係,整個人腦儼然就是一個語言的器官。人腦易於其他動物獨有的功能就是說話,更進一步地說,人類使用「符號」來說話。符號與指涉之間沒有固定的關係,符號的意義可以是另一個的符號,人類因為學會使用符號進而能夠從事抽象思維、進行有效率的溝通及發展文明。可是使用象徵符號進行抽象思維,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為了有效傳遞經驗智慧,因此我們需要學校、老師來讓每一個人都受到適當的教育,王道還老師強調:「教育是讓腦子發揮功能的唯一途徑。」
→收看演講影音檔
|
|
演講摘要:生命是什麼(長庚大學教授 周成功 主講) |
生命是什麼?這個生命科學的第一課?
今日對生命的認識,完全是發生在我們熟悉的地球上面。要討論生命在地球上是怎麼開始,就必須先瞭解構成地球上的生命是由哪些物質所構成的?生命大概由水,蛋白質、多醣體以及核酸等等組成。而在地球剛剛形成的嚴峻環境中,這些構成生命的物質究竟是怎麼產生的?在1871年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Robert?Darwin)曾提到:也許在原始的地球表面,一些溫暖的小池塘,那這些小池塘裡面也許有一些氨、磷酸、硫酸鹽、光線、熱和閃電,生命也許就起源於這樣的環境。在1953年史丹利‧密勒(Stanleyt Miller)利用實驗的方式證實了建構生命的有機材料,可以由無機物像水蒸氣,氫氣、氨中生成。
在1943年,歐文‧薛丁格(Erwin Schrodinger)專注於生命問題,其中第一件問題就是:生命這個複雜的結構怎麼可能存在?因為熱力學第二定律告訴我們,高度秩序的結構是不穩定,必然會瓦解趨向最大的亂度。所以地球上第一個生命的誕生有一個先決的條件,就是必須有一些油脂分子把生命內部跟外界的環境選擇性隔離開來,保護使其不至於立刻遵循熱力學第二定律而瓦解。而第二件問題是:遺傳資訊在複製的過程中間,如何忠實的世代相傳?從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來看,遺傳資訊就儲存在DNA纏繞的雙螺旋結構裡面。透過其中的鹼基配對,A對T,C為G,把這兩股DNA分子緊緊的纏繞在一起。那遺傳資訊就是在一股DNA上面的鹼基的排列順序。而遺傳密碼必須經過轉錄到RNA的分子上,然後細胞會根據RNA分子上的密碼排列順序,轉譯、翻譯成特定氨基酸排列順序,去製造蛋白質,來展現這個生命運作所陳列的特性。
遙望最早於35~38億年前出現的的生命痕跡,當我們試圖要了解今日的生命,就必須結合歷史跟物理這樣的雙重面向,根據現存種種的蛛絲馬跡去重建、去還原生命發展的這個歷史過程,我們才能真正掌握生命的全貌。
→收看演講影音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