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http://case.ntu.edu.tw/future/
<探索六>‧化學大未來:
CHEMISTRY-
OUR LIFE, OUR FUTURE
09/24~11/26
|
■本期快訊
法務部調查局局本部 (臺北縣新店市中華路74號) 9:30於門口集合
跨學門計畫師生報名網址:http://case.ntu.edu.tw/ncise/s8m.php
一般師生/社會大眾報名網址:http://case.ntu.edu.tw/ncise/s8g.php
|
|
■本期目錄
|
|
|
2011年臺灣醫學會「生物科技研習營」
引言:
人類與微生物之間的戰役,在遠古時代就已經展開。自二十世紀初開始,因為公共衛生的落實、微生物學的進步、抗微生物製劑的發現與發明、與疫苗的研發使用,使得人類在這場戰役中,似乎獲得了暫時的勝利。然而,由於微生物本身不斷的突變,人們的旅遊與經濟活動往來益趨頻繁,以及對自然環境與各種生物的探究與接觸,使得各式各樣的新興感染症層出不窮,持續威脅著人類的健康。
在眾多的新興感染症中,致病的病因包含無生命、但分解不易的蛋白?、病毒、細菌、與黴菌。對台灣地區而言,近來感受較為深刻、引起多方討論的則首推狂牛症、新型流感、愛滋病、與超級細菌所引起的臨床感染。狂牛症由於致病原可長期存在自然界的食物鏈中,缺乏有效的治療方式,雖然目前盛行率不高,卻仍引起普羅大眾及專家學者的重視。流感病毒可經由不斷的累積突變,或與既存的其他流感病毒雜交,形成全新而能有效感染人類的流感病毒(新型流感),進而造成全世界的大流行,其所影響的層面極大。而愛滋病雖已發現三十年,即便目前對其瞭解已愈來愈多,卻未完全揭開神秘的面紗,仍缺乏根治的藥物與預防方法;也因為其透過性行為與靜脈毒癮注射等方式傳播,控制上面臨了一定的困難,造成了感染者愈來愈多。而超級細菌以其無敵抗藥性之姿,震撼感染症界,令大家談之色變;到底如何治療、如何控制,目前也都還未完全清楚。
本次的研習營,希望藉著對這四種疾病的討論,讓大家對它們有初步的認識;也希望大家能對新興感染症的出現原因、防治方法,有基本的概念。
|
■歡迎公私立高中教師及學生參加,學校亦可推薦參與人員
■研習費用:免費
■報名方式:一律網路報名
■報名日期:即日起至100年10月25日止(額滿為止)
|
■主 題:新興感染疾病
■時 間:民國100年11月6日(星期日)上午9:00~12:00
■地 點:台北國際會議中心三樓大會堂
■主辦單位:臺灣醫學會、財團法人張昭鼎紀念基金會
■合 辦:台大醫學院
■主持人:張上淳教授(台大醫學院)
■節目流程:
09:00~09:10 開幕引言 陳明豐教授(臺大醫院院長、臺灣醫學會理事長)
09:10~09:40 食物鏈的詛咒:狂牛症之隱憂 陳順勝教授(高雄長庚醫院)
09:40~10:10 變換的排列組合:迎戰新型流感 黃立民教授(台大醫學院小兒科)
10:10~10:30 休息
10:30~11:00 從暗夜到黎明:愛滋病密碼 洪健清醫師 (台大醫學院內科)
11:00~11:30 變形金剛IV?超級細菌的反撲 王振泰醫師 (台大醫學院內科)
11:30~12:00 問題與回答 所有與會者
-TOP-
|
|
|
【CASE PRESS】突破光速的粒子
■微中子實驗結果,挑戰現代物理學的基石
編譯 | 高英哲
義大利科學家進行微中子實驗,得到證據顯示,這種基本粒子可以跑得比光速還快。其他研究者對此結果持保留態度,但倘若驗證為真,現代物理學最基本的規則——也就是沒有任何事物,能夠以超過每秒兩億九千九百七十九萬兩千四百五十八公尺的速度運行——就會被推翻。
這項實驗叫做「乳劑追蹤儀器振盪計畫」,簡稱 OPERA ,在義大利葛藍薩索國家實驗室地下一千四百公尺處進行。實驗是設計用來研究從七百三十公里外,瑞士日內瓦附近的歐洲核子研究組織 (CERN) 高能物理實驗室,所發射出來的微中子束。微中子是不帶電的基本粒子,跟其它物質鮮有互動,質量極小,卻無所不在,因為太陽的核融合反應會製造出非常多的微 中子副產物。每秒鐘都有成億上兆的微中子,在穿透你的眼珠。
重達一千八百噸的 OPERA 偵測器,是由一系列複雜的電子與光學感光盤陣列所組成。不過這台複雜的儀器,測得的結果卻很簡單:微中子抵達偵測器的速度,比光速還要快上六十奈秒。擔任 OPERA 發言人的瑞士伯恩大學物理學家伊瑞迪塔托 (Antonio Ereditato) 表示,他們對實驗結果都感到很訝異。
在真空狀態下,沒有東西能夠跑得比光還要快,這是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的基礎,也是造就現代物理學的根本。倘若微中子跑得比光速還要快,那麼科學最基本的假設之一,也就是對於所有觀察者來說,物理規則都一體適用的假設,就不再有效。
|
圖片來源:http://www.nature.com/news/2011/110922/full/news.2011.554.html
|
伊瑞迪塔托表示,他對於新的實驗結果很有信心,可以將其公諸於世。計畫研究員聲稱,他們測量從 CERN 到 OPERA 偵測器,中間這段七百三十公里的距離,誤差在二十公分以內;測量微中子跑這段距離所費的時間,誤差可在十奈秒以內。而且他們在過去兩年內,已經在一萬六千多個微中子事件中,測量到這個效應。有鑒於此,他們認為實驗結果具有六個標準差的顯著性——這是物理學家在說一件事情確實如此的方式。研究小組將實驗結果呈報給CERN ,並發表在物理學論文網站 ArXiv.org 伺服器。
其實以前就有過實驗,也得到類似的結果,不過信賴區間低得多了。二??七年時,在美國明尼蘇達州進行的「主要發射器微中子振盪搜尋實驗」 (MINOS) ,就發現從伊利諾州的費米實驗室射出的微中子,抵達的時間比預期稍微提前了些。當時 MINOS 的研究團隊低調處理實驗結果,部份是因為偵測器的確實位置,有太多不確定性,無法確定實驗結果的顯著性。計畫發言人湯瑪絲 (Jenny Thomas) 表
繼續閱讀>
-TOP-
|
|
|
【CASE PRESS】「心碎」可自我修復
■心臟幹細胞生物學家斯利維司塔瓦(Deepak Srivastava)認為,長遠來看,未來應可研發出有效的藥物,讓人類可以長出新的心臟,就像魚類、蛙類和其他兩棲類動物一樣。
編譯 | 汪芃
原來破碎的心會自行癒合。
心肌外有一層薄薄的細胞,這層細胞裡頭含有幹細胞;一群來自多國的科學家6月8日在《自然》期刊(Nature)網站上發表論文指出,心臟病發後,在適當的生化作用激勵下,這些幹細胞可更新少部分毀損的心臟細胞。這份研究的主持人是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瑞里(Paul Riley),他也是英國心臟協會(British Heart Foundation)的研究員;瑞里和同仁一起進行研究發現,一種名為胸腺素beta-4(thymosin beta-4)的小型蛋白質能喚醒沈睡的幹細胞,讓幹細胞變成修復高手。
心臟幹細胞生物學家斯利維司塔瓦(Deepak Srivastava)表示,許多年來,學界一直致力尋找讓心臟自行修復的方法,但先前證明心肌具有幹細胞的證據始終有爭議。斯利維司塔瓦任職於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的格萊史東心血管疾病研究所(Gladstone Institut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他並未參與這份研究。幹細胞移植到心臟後往往不相容,跳動的頻率跟原生細胞不同,因此,如今發現心外膜(epicardium)內含幹細胞,具有自我修復的能力,實在令人興奮。斯利維司塔瓦說:「心臟可以自我修復這點實在非常震撼。」
|
圖片來源:Tooga@Getty Images
|
先前有研究已證明,在老鼠心臟病發後施打胸腺素beta-4有助心肌細胞存活,現在這份新研究更指出,這種蛋白質不只能防止心臟細胞受損,還能幫助心外膜的幹細胞重新長出少許心肌細胞。
斯利維司塔瓦表示:「雖然長出的細胞數量不多,這仍是個重大發現,因為以前我們根本不知道心臟有這樣的能力。」
研究團隊以老鼠進行實驗,實驗中發現這些心外膜幹細胞須先經過準備階段,才能長出新的心肌。研究人員在老鼠身上施打了一週的胸腺素beta-4,幹細胞才生出一些心肌細胞;心臟病發後才使用胸腺素beta-4的老鼠則並未長出新細胞。
繼續閱讀>>
-TOP-
|
|
|
【達人學苑0.com─精彩實錄!】回應童元方教授專題演講(中央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郝玲妮教授)
回應人:郝玲妮/中央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教授
上學期我已經參與過在臺灣大學舉行的自由論壇,任何有科學和人文在一起的場合都是我非常嚮往的,我尤其是期待能夠多認識人文領域的人。我當初走上科學,是因為覺得人文的東西我可以自學,而科學,我需要有人引導及一個社群(community)的營造。年輕時,對我來說,宇宙萬物的運作是非常神祕的,我走上科學,科學並不讓我失望,我可以在自己的想像 (fantasy)裡創作,但我比較失望的是科學社群,因為科學社群裡的成員大都缺乏人文素養,甚至在自己的社群裡都無法找到共鳴,無法找到一些語言來溝通,這語言不是科技的語言,而是人文的語言,所以今天這個場合是我很期待來的。
我要特別對童教授表達我對你的欣賞,我今天帶來《愛因斯坦的夢》,我對童教授有一見如故的感覺,透過文字我認識了童教授,而且是非常深刻的,我很少看到人文領域裡頭有這樣的渴望,想進到科學的領域,進入數學、方程式裡去認識科學家的創作,真的是很令人感動。
我自己的研究領域是太空、天文、電漿物理,我沒有一篇論文裡是沒有麥克士韋(Maxwell)方程,不只是麥克士韋,更包括牛頓、法拉第、愛因斯坦等,我 曾經給了一個演講題目,叫做「麥克士韋在太空中的劇本」,在光電學會、甚至在科學或工程的社群裡頭,我還是希望透過比較人文的語言去傳遞科學之美,我還寫 過一篇《物理之美在太空》,就是以太空為舞台,把牛頓、愛因斯坦還有法拉第、麥克士韋等都融進去。
|
■郝玲妮/中央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教授
|
我今天帶來兩本書,一本是《愛因斯坦的夢》,透過你的翻譯,我覺得科學是個文化,但是,在我們的社會裡或在一般人的對話中,很少運用科學文化,我認為是我們 的教育教得東西太下游了,教的東西不是上游、不是本質。為什麼陳之藩教授能把麥克士韋的東西講得這麼美?那是因為他認識了本質,所有東西如果沒有認識本 質,就沒有辦法把整個本質,用文學之美呈現出來。
繼續閱讀>>
-TOP-
|
|
|
|
國立台灣大學 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Center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Education |
Tel:(02)3366-2801/Fax:(02)3366-2805 |
E-mail:ntucase@ntu.edu.t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