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going to CASE PRESS...... going to開放式課程影音平台 going to高瞻教學資源平台 going to Megichem魔幻化境 going to 科文整合人才培育 going to 教育部人才培育 going to 高中科學班


http://case.ntu.edu.tw/shs/

跨。科。技。對。話。平。臺

正 式 上 線


聽說讀寫的深度呈現

科學人文的跨際整合

影音文字的互動串連

■本期快訊
☆蘇珊所羅門(Susan Solomon)是世界頂尖的大氣、化學與物理等跨領域學者,在〔探索五〕第六講中,林依依教授為了加深大家對她的瞭解,特別與CASE影音小組前往中研院採訪環境變遷中心劉紹臣主任--蘇珊所羅門博士畢業後的首任老闆,請他談談這位在全球氣候變遷研究中卓然有成的女科學家,並在演講中播放了幾個訪問片段。應許多現場觀眾的要求,CASE特別將完整的採訪片段放置在CASTudio影音平台,供大家隨時點選欣賞。



觀賞CASTudio其他影片>>


■本期目錄

國家地理知識大競賽】開始報名囉!

搭車時,你是否喜歡選擇靠窗的位置?

瞥見地圖時,你是否總會忍不住細細端詳一番?

走在老街上,你是否常納悶,先民為何在此安身立命?

出外旅遊時,你是否總想登上制高點,好奇山的那一邊,是何種風景?

如果你的回答是「Yes」,別懷疑,你就是天生的「地理人」!

請注意,一展長才的機會來了!參加國家地理知識大競賽,你可以:

1.考驗地理實力:這裡有最生動活潑、包羅萬項的題目與測驗,等著你來挑戰。

2.認識地理同好:這裡集結實力堅強的各路高手,有機會結交到更多地理知音。

3.爭取國際參賽:還有機會代表台灣參加國際賽,和世界各國地理通同台競技。

4.創造美好回憶:往後回想這段參賽歲月,你可以很驕傲的告訴自己及朋友:「這是我成長的印記,這是我生命中精彩的一頁。」


 


報名日期是每年的6月1日至九月初截止,記得提醒你的老師,替學校和你自己報名!!

■學校初賽:2010年9月13~16日,由參賽國中小擇一日舉行

■縣市複賽:2010年10月1日,由各縣市承辦學校擇一地舉行

■全國決賽:2010年11月5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校本部:台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前往官網>> 

-TOP-

【SHS跨科際對話平臺】抗水荒 一場沒有將軍的水戰爭


(原載於【天下雜誌472期】)2011.05.17

這是一場「戰爭」,人和環境的戰役。

連續三天的滂沱大雨,暫時讓台灣稍稍解了渴。但是,一場雨之後,台灣的人與環境的戰爭,是不是又恢復原狀?

這場雨之前,全台水情拉警報,水荒迫在眉睫。五月十一日在總統府召開的國安會議中,總統馬英九語重心長地說,這是個國安議題,因為「沒有水,就沒有生命。」

但台灣面對的,卻是一場沒有「將軍」的水戰爭。

■台灣沒有整體資源損益表

當天晚上七點,當與會的部長級官員陸續走出總統府,在燈火輝煌中坐上迎接他們的黑頭車,一名官員吐了一口氣,「該說的都說了,還是沒有結論,」他說。

他的意思是,總統督軍,卻沒有人指揮作戰。

要對抗水荒,不只是天天盯著氣象預報看老天爺何時賞雨;或是若水不夠,便依循舊例,行禮如儀地按照先農業,再工業、民生順序限水。

連農業、產業政策和國土規劃,甚至是水價結構都必須一併考量,相互搭配。「這是攸關水資源、土地、糧食和人口的共同問題,」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蘇明道說。

一個錯綜複雜的習題,不應該用簡單邏輯思考。

當經濟部長施顏祥強調台灣現階段處境很艱難,必須「左手防汛、右手抗旱」,同一天,農委會舉行的「全國糧食安全」會議中,才決定要將國家糧食自給率從現行三一%,到二○二○年提高到四○%。



但真實的情況卻是每逢出現旱象,即協調農民休耕,將農業用水調撥為民生和工業用水。一輩子鑽研農田水利的蘇明道,在會場上坐了一個上午,再也忍不住地舉手示意發言。

他不能明白的是,糧食自給率既要提高到四○%,為何農委會沒有同時算出需多少農地復耕?要多少水量才足夠?

面對水戰爭,各部會猶如多頭馬車,馬夫各司其職往不同的方向奔竄。「農業水權不是不能讓出,移撥到工業或民生用水,但要精算,讓整個社會清楚收益和損失,」他強調。

的確,台灣沒有一張整體資源的資產負債表,也沒有損益表。即便馬英九總統宣示將水的問題提高到「國安層級」,但我們的政府,仍然像支沒有指揮的交響樂團。

■台灣沒有整體資源損益表

抗旱、搶水「劇碼」,在台灣幾乎每年都在上演。○九年莫拉克颱風前,全台因旱災而苦不堪言,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業者積極買水儲備作戰;但情況卻一夕翻轉,從旱災變水災。隔年水利署更提前在一月發布旱情警訊,協調嘉南農田水利會一期稻作休耕,「水旱災交替循環,未來在台灣恐將成為常態,」台大全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柳中明去年即提出警告...繼續閱讀>> 

-TOP-

CASE PRESS】科學沈思:亡者生之本
撰文∣江才健

伴隨死亡而來的,是一個對照的時刻。讓我們在生與死,文明與自然之間,認識自己真實的處境。

三月間日本發生規模達到九的超強地震,尤其因為震源又是在淺層近海,因而引起巨大海嘯,造成城毀村滅,生靈浩劫,一時之間,似乎是描述世界末日電影《二○一二》的一個真實版本。

事實上就在地震發生的前一個禮拜,英國的《自然》雜誌刊出了一篇專文,題目是〈是不是地球的第六次大滅絕已然到來〉 ,雖然這是古生物學家根據地質化石資料寫成的科學專文,但是其所討論的議題,似乎隱然是直指世界生物滅絕的末日情境,這篇文章對應著近日的巨大天災,更強化了文章的衝擊力量。

這篇文章在開頭便指出來,過去的三十五億年時光中,估計在地球上曾經演化出的四十億種物種,大約百分之九十九都已經消失。也就是說,如果以一個長時間週期來看,物種的消失是正常現象,而且都會由新物種演化來平衡,正是新物換舊種,生生不息。

在地球物種源源不斷滅絕再生過程中,有些時期是滅絕的高峰,現在古生物學認為,在地球物種消亡再生的輪迴之中,有五個可以被認為是大滅絕的時期;那就是在奧陶紀、泥盆紀、二疊紀、三疊紀以及白堊紀的末期。

■「不息的生機,其實正是由死亡而來。」


奧陶紀大滅絕大約是在四億四千三百萬年前結束,在上下三百三十萬年到一百九十萬年之間,有百分之五十七的生物屬,及百分之八十六的生物物種消失。古生物學家認為,造成此一大絕滅的原因,是因為冰河期的交互出現,海洋生物興盛和滅絕,造成了大氣和海洋的巨大變化。

泥盆紀的大滅絕大約在三億五千九百萬年前結束,在兩千九百萬年到兩百萬年之間,消失了百分之三十五的生物屬,以及四分之三的物種,造成滅絕的原因被認為是地球暖化後的地球冷化,也許源自地球植被的變化,還有全球二氧化碳的耗竭,深水缺氧,另外有可能是流星撞擊造成...繼續閱讀>> 

-TOP-

 

高瞻外傳】大衛老師的絛蟲傳奇
責任編輯∣嘉義高中生物科翁惠珍老師、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趙大衛教授

五月份有幸參加2011年高瞻計畫考察團,走訪馬來西亞與新加坡。行前會議上看到團長趙大衛老師(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教授),心裡好生歡喜,因為幾年前在報章上看到老師生吞絛蟲幼蟲,以自己身體孕育出比人身高還長的絛蟲成體,收藏在中山大學生科系上的傳奇故事,又在2007年亞洲科學營聽到高雄正義高中陳冠妏老師活潑精采的敘述,我就一直很好奇,而今,我應該有機會藉這趟旅程聽聽第一手消息,重要的是,這是個求證的好機會。

主角之一:絛(音ㄊㄠ)蟲,牠是渦蟲的親戚,屬於扁形動物門(渦蟲常在國中生物課本中出現,以其超強的再生力著稱)。絛蟲成蟲以一節節「節片」為顯著特徵(如圖一),成體以「頭節」附著於人體小腸中,吸取養分而長大成熟,因此,我們稱人類為「最終寄主」。常見的「豬肉絛蟲」頭節上有鉤狀物,又稱「有鉤絛蟲」;而牛肉絛蟲則為無鉤絛蟲。絛蟲的成熟節片是雌雄同節,但需要異體節受精,受精後發育為妊娠節片,會脫落離開人體,因此在馬桶裡可以看到患者排出大約20 mm×5 mm的白色扁平節片,內含著大量絛蟲卵。

離開人體的節片或蟲卵可隨著食物進入豬、牛等其他動物體內。經過胃酸和酵素的作用後卵開始孵化,再經由循環系統進入動物的某些組織中,例如:肌肉組織、腦組織、肝組織,發育成「囊狀幼蟲」,並被動物組織包圍形成一個囊孢(cyst),此時這第二種動物就被稱作「中間寄主」。

■亞洲絛蟲 Taenia saginata asiatica (圖片來源: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趙大衛教授) 這就是那條幸運留在老師體內139天的亞洲絛蟲!


當人吃了含有絛蟲幼蟲且未煮熟的豬肉或牛肉(通稱「米心肉」)後就被感染,囊狀幼蟲的「前頭節」反出掛在小腸壁上,開始吸取營養成長發育,並由頸部向後端分生出未成熟、成熟、妊娠等無數的「節片」以繁殖後代。這就是絛蟲的一輩子,生物學家稱之為「生活史」(如圖二)。寄生蟲通常以發達的生殖系統通過演化的考驗...繼續閱讀>> 

-TOP-

 
going to CASE PRESS...... going to開放式課程影音平台 going to高瞻教學資源平台 going to Megichem魔幻化境 going to 科文整合人才培育 going to 教育部人才培育 going to 高中科學班
 
國立台灣大學 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Center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Education
Tel:(02)3366-2801/Fax:(02)3366-2805
E-mail:ntucase@ntu.edu.tw
 
going to CASE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