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o74

 
 
going to CASE PRESS...... going to開放式課程影音平台 going to高瞻教學資源平台 going to Megichem魔幻化境 going to 科文整合人才培育 going to 教育部人才培育 going to 高中科學班

http://case.ntu.edu.tw/scilady
04.23-06.25

■本期快訊

  ☆歡迎曾經參加過自由軟體研習或是曾經接觸過自由軟體的老師踴躍報名參加,讓資訊科技軟體成為協助我們教學活動的工具,而不是負擔!活動網址>>

■本期目錄

探索女科學家】馬國鳳,讓世界看見台灣的地震專家
CASE/編輯整理

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教授馬國鳳,當年在九二一大地震後的第2天,就帶著日本學者前進災區,並且主持國際合作計畫,不只解開車籠埔斷層的奧秘,更讓研究成果躍上國際舞台,如此卓越的地震研究成就,讓她獲得2011年第四屆臺灣傑出女科學家獎。

■地震學家的自省
1995年,日本發生阪神大地震,讓當時的馬國鳳感慨萬分:為何他們這些所謂的「地震學家」已經對地震投入研究這麼多年了,卻仍然讓地震對人類造成莫大傷害,甚至整座城市都幾乎被摧毀?抱著這樣的自省,當1999年9月21日臺灣史上損失最慘重的九二一大地震發生後,馬國鳳第二天就跟日本學者組成研究團隊,進入災區考察。大災難提供了學術界重要的寶貴資料,因此即使交通中斷,他們仍堅持靠著雙腳走到目的地。馬國鳳說,這是她當時唯一能做的,而且也是應該做的。

馬國鳳坦言,自己的研究成績全靠地震災難,而且是「夠大」的地震。當時學校在921發生一週後召開記者會,她心中只想著「這是重大的科學發現」,因此在陳述相當興奮,直到下台之後學生跟她說,「老師,妳好像太興奮了?」她才驚覺自己竟然忘記這是一場大災難。之後她不斷提醒自己不要成為「地震災難的獲利者」,必須積極從地震成因的研究中提出防災與減災的建言。

■世界級的地震研究
而後,她更在二00四年參與「臺灣車籠埔斷層深井鑽探計畫」,這是一項由臺灣主導的國際合作計畫,有臺灣、美國、日本、德國學者共同參與,鑽取斷層帶的岩芯試樣,用以探究九二一集集大地震的成因和生成機制。馬國鳳發現,滑移帶厚度是了解地震能量的重要參數,當斷層錯動時,滑移帶的滑動厚度會影響到地震能量的釋放。這是世界上首次觀測到大型地震的斷層滑移厚度,也是成功量化地震發生時破碎能及熱能的研究,提供國際上更多與地震相關的訊息。馬國鳳表示,相較於其他地方,臺灣的地震週期短,每十到百年,就有3到4個大規模地震發生,她希望透過研究,了解地震成因並預測地震發生地點和時間,作為防災參考、減少災害損失。

■嚴肅與活潑:雖然矛盾卻毫不衝突
馬國鳳除了是一名傑出的研究學者,也是廣受學生歡迎的大學教授。目前她所任教的中央大學正是她的母校,她表示當初會就讀中大地球物理系也是誤打誤撞,只是因為從小就喜歡數學與物理兩科,而聯考時填志願也只填跟數學與物理相關的科系,所以後來就分發進來了。


 ■榮譽:
 2011年第四屆臺灣傑出女科學家獎
 2001-02年國科會傑出研究獎
 2000年十大傑出女青年


她回憶自己以前其實跟一般的大一生一樣,剛進中大讀書時也是個不知道要好好讀書的小孩,不過她覺得自己既然是學生,就要盡學生的本分,因此堅持平時不翹課、不打瞌睡,仍在班上維持前幾名的好成績。大學畢業後,她在家人的支持下讀完博士,馬國鳳自認是個幸運的人,但她也不諱言:機緣是在自己的努力中創造出來的。

而在學生們的眼中,馬國鳳則是個開朗率真的人。他們說,雖然馬老師在做研究相當嚴肅,而思考時也極為認真,但是在課堂跟研究室以外的她,卻是個非常活潑的人。「老師在一樓講話,二樓都聽得到!」而馬國鳳也最愛追問學生「有沒有什麼瘋狂的想法?」希望能在沒有界限的腦力激盪下,啟發他們對學術的熱忱。學生們還說,馬老師同時還是個好媽媽,「因為她每天晚上都會回家煮晚飯給女兒吃。」

(【探索基礎科學講座】第五期《有她,科學從此不一樣》,第七講特別邀請到馬國鳳教授與林依依教授一同主講<探索地球奧秘的女性-英琪雷曼及瓊安辛普森>,講座於618日(六)下午兩點假臺大應用力學研究所舉行,歡迎到場聆聽。)

-TOP-


【K12夏令營】繽紛多彩石墨烯-結構與模型(國中三年級至高中生)

■課程介紹:
在這個兩天半的工作坊中,我們將帶領學員進入奈米世界。奈米世界是尺度在一個奈米到數百奈米的微觀世界,其中最具前景的材料是由單層碳原子所組成的石墨烯,與其進一步所形成的各類芙類分子,及複雜3D石墨結構。量子力學是這個世界的主導規律,我們將淺介微觀世界的定則,並將利用先進計算機模擬,讓學生一窺千變萬化的微觀世界。我們還會利用實體模型的建構,讓學生能清楚認識繽紛多彩的石墨烯結構。

■參加對象:
全國國中三年級至高中生生皆可參加。(報名時請填寫該參加學員的身份證字號、生日、聯絡電話、Email等基本資料,需填寫正確,以利寄發上課通知及聯繫,謝謝您)

■講師: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 金必耀教授
    金教授網站>>

  ■串珠分子模型的美妙世界


 ■上課地點:
  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 台中分部電腦教室A

 ■上課時間:
  2011/7/5 (二) ~ 2011/7/7 (四) 08:30 ~ 16:30

 ■招生日期截止(含):2011/06/28 (二) 17:00

前往了解更多詳情>> 

-TOP-

CASE PRESS
社會心理:擁有爛工作不如失業

編譯∣ 汪芃

各國政府的就業政策似乎都假定「有工作總比沒工作好」,但澳洲大學的研究團隊分析長達七年的資料指出,這個前提其實有誤:擁有一份爛工作對身心的傷害遠比失業嚴重。

澳洲學者分析國家調查的長期資料,發現爛工作帶給人的壓力比失業更大。

澳洲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的巴特沃斯博士(Peter Butterworth)和研究同仁發現,若一個人的工作錢少事多又沒保障,心理健康分數會比失業的人更低(P<0.05,即兩者統計結果差異顯著)。

另一方面,比較不令人意外的是,失業者找到好工作後,心理健康分數便會提高。研究團隊已將這份分析結果發表在《職業與環境醫學》(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期刊網站上。

經濟蕭條會影響工作保障程度和工作品質(job quality,指的是工作環境和工作內容的優劣,而非勞工本身的表現),而研究人員指出,從全體國民的層級而言,即使是些微的差異都會帶來很大的衝擊。

這份研究發現,即使工作品質的指標中只有一項是負評,都會影響人的心理健康。

■找到壞工作,傷身又傷心


巴特沃斯和研究同仁在論文中表示:「不好的工作條件有害健康,長期而言,對經濟和社會都有不良影響。」

各國政府的就業政策似乎都假定「有工作總比沒工作好」,只要國民有工作,整體經濟和個人生活滿意度都會好轉,但這個研究團隊指出,這個前提其實錯了 ...繼續閱讀>> 

-TOP-

 

【科學好站】大推薦

身為學生是否都有這樣的經驗,網路資源包羅萬象,但寫作業或交報告時,卻又一時找不到實用的教學網站?高瞻資源平台特別網羅了各式好用的教學網站,包括熱門的科學雜誌、化學、物理、數學、地科、天文、生物等資源,整合性頁面的簡易操作,可輕鬆使用豐富多元的學習資源!
馬上看看有哪些好站>> 

-TOP-

【科學人】難以阻擋的抗藥性

撰文∣麥肯納(Maryn McKenna)
翻譯∣林雅玲


全新的抗藥性模式正在全世界傳播,危險的細菌感染幾乎沒有藥物可以對抗。面對這樣的強敵,我們也許就快手無寸鐵了。

2008年的初夏,英國卡地夫大學的華爾希(Timothy Walsh)收到任職於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的醫生好友吉斯克(Christian Giske)寄來的電子郵件,吉斯克當時在距離首都斯德哥爾摩約160公里的小城市奧雷布洛,治療在當年1月住院的59歲病患。這位病人罹患糖尿病多年、中風過幾次,最近也有褥瘡,但是這些都不是吉斯克信中的主題,而是他為病人進行例行尿液檢驗時,意外發現了一種細菌。因為華爾希從事對抗細菌抗藥性的遺傳研究,他詢問華爾希是否能檢視該病人身上的細菌株。

華爾希同意了,並對這株細菌進行了10多種檢驗,發現它屬於克留氏肺炎桿菌,這是最常造成住院病人肺炎和血液感染的元凶之一。不過這株細菌還攜帶一種他沒見過的新基因,這個基因讓已經能抵抗很多重症用抗生素的克留氏肺炎桿菌,還能抵抗唯一可以有效且安全使用的碳青黴烯類抗生素(就是所謂的「最後一道防線」)。研究人員發現,這株抗藥性細菌只對克痢黴素(colistin)有反應,不過克痢黴素對腎有毒,近年來已很少常規使用。華爾希將這個造成抗藥性的酵素命名為「新德里金屬β醯胺分解酉每」(New Delhi metallo-beta-lactamase, NDM-1),因為這個病人是在返回瑞典前於印度新德里遭到感染。

華爾希心想,既然有一個感染案例,就很可能還有更多,於是他和吉斯克等人開始尋找。2010年8月,他們在《刺絡針‧傳染性疾病》發表結果:他們在180名病人身上發現這個抗藥基因。攜帶NDM-1的克留氏肺炎桿菌廣泛分佈於印度與巴基斯坦,有些英國人到南亞進行醫療或拜訪朋友與家人,而將抗藥細菌帶回英國。更糟的是,有幾個例子顯示這些抗藥基因已經傳播到不同種的細菌:從克留氏肺炎桿菌到大腸桿菌。大腸桿菌存在所有溫血動物的腸道裡,也遍佈人類所處的環境。這種基因轉移意味著抗藥基因不會只局限在醫院傳染,而是潛伏在一般民眾的腸道細菌裡,每一天都在全世界悄悄傳播,而握手、親吻與碰觸門把都會加速散佈。

這同時也引發了另一個隱憂。自從1928年發現青黴素(penicillin),便啟動了病菌與藥物之間如同蹺蹺板的精巧平衡關係,目前看來似乎倒向細菌那一邊了。若真如此,數十年來很多抗生素原本能對抗的致死傳染症,可能很快會面臨嚴重反擊。

■全新抗藥模式

抗生素的奇蹟宣告終結,並不是新鮮議題,只要有抗生素,細菌就會有抵抗抗生素的能力。1940年代,第一株抗青黴素的細菌甚至在青黴素上市前就出現。早在那時,醫生就警告藥物的效用將會喪失,而1950年代抗青黴素細菌就遍佈全世界,1980年代出現二甲氧苯青黴素(methicillin)的抗藥性,1990年代出現的則是萬古黴素的抗藥性。


■新的抗藥模式逐漸浮現,特別是在難纏的革蘭氏陰性細菌上


不過這一次,引發「後抗生素浩劫」的可能是另一種細菌。將近10年來,導致碳青黴烯類抗生素抗藥性的基因(這些抗藥基因不只有NDM-1,還包括許多其他類似基因),出現在特別有威脅性的革蘭氏陰性細菌。這類細菌的名稱來自19世紀丹麥的一位科學家,字義上代表細菌細胞膜對一種染劑的反應,實際上的意涵則複雜得多。革蘭氏陰性細菌非常容易互換一部份的DNA,舉例來說,來自克留氏肺炎桿菌的抗藥性基因很快會轉移到大腸桿菌、不動桿菌和其他革蘭氏陰性細菌。相反地,革蘭氏陽性細菌的抗藥性基因傾向在同一種細菌間傳遞。革蘭氏陰性細菌也更難用抗生素殺死,因為它們具有強效藥物難以穿越的雙層膜,而細胞內也擁有特定的防衛機制。此外,治療革蘭氏陰性細菌的方法有限,製藥公司目前只有生產少數新類型的抗生素,而對於變化多端又頑強的革蘭氏陰性細菌,目前的研發線上根本沒有任何新藥。這些不利的因素都意味著,醫療中心的大災難可能很快就會波及到其他更多的群眾。

碳青黴烯類抗生素的抗藥性已經造成很多院內感染的病例,例如之前感染瑞典病人的克留氏肺炎桿菌,而有些感染幾乎無藥可治。除了碳青黴烯類抗生素,只剩下幾種醫生不樂意開出的藥:有的無法到達身體裡細菌躲藏的組織,有的則會產生副作用而不安全。

醫療相關的感染雖然難以治療,但是容易偵測得到,因為受到感染的病人通常年老、虛弱或身處加護病房,受到嚴密監控。讓衛生當局擔憂的是碳青黴烯類抗藥性基因可能會在醫院外,透過經常引起一般疾病的細菌(例如每年引起美國數百萬起尿道感染的大腸桿菌),在毫無監控下大量繁殖並傳播。NDM-1的發現者華爾希就舉出下列可能的情況:某位婦女因為看似單純的膀胱炎而看醫生,由於不知道她感染了抗藥性細菌,醫生開出的藥當然沒效,因此細菌毫無阻礙地感染她的尿道和腎臟,最糟的是進入了血液。他的結論是:「最終將無藥可治...前往【科學人】官網繼續閱讀>> 

-TOP-

 
going to CASE PRESS...... going to開放式課程影音平台 going to高瞻教學資源平台 going to Megichem魔幻化境 going to 科文整合人才培育 going to 教育部人才培育 going to 高中科學班
 
國立台灣大學 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Center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Education
Tel:(02)3366-2801/Fax:(02)3366-2805
E-mail:ntucase@ntu.edu.tw
 
going to CASE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