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going to CASE PRESS...... going to開放式課程影音平台 going to高瞻教學資源平台 going to Megichem魔幻化境 going to 科文整合人才培育 going to 教育部人才培育 going to 高中科學班

http://case.ntu.edu.tw/scilady
04.23-06.25

■本期快訊

  ☆適逢端午連假,【探索】系列講座本週停辦一次。CASE提醒大家,假期間別吃太多粽子,小心消化不良喔!

  ☆包含開幕式、總結茶會、科學到民間演講64場...等等,已全部放上CASE的OCW,趕快去瞧一瞧!前往觀賞>>

■本期目錄

探索女科學家】林依依,善用衛星遙測的跨領域傑出學者
自由時報記者郭怡君、許敏溶╱報導 CASE/編輯整理

林依依教授於2005年獲聘進入台大大氣系,在此之前,曾在國家海洋科學中心任職四年。她雖然是台灣屈指可數能夠橫跨「大氣、海洋、衛星遙測」等領域的學者,卻十分謙虛低調,自認自己不是科學家:「我只是個有幸能從事科學研究的平凡人,幸運擁有健康的身體和頭腦,能在民主健康的環境裡工作而已。」

■從來不是優等生
林依依一輩子只拿過一次第一名,而且國文成績一直不好,總名次多半在十至二十名。雖然如此,她卻因為小學老師一個小小的舉動,變成一個用功讀書的學生。「小五導師何逢志有次在我考一百分的數學考卷上加三顆星星,起了很大鼓勵作用,從此我對唸書更有信心,激勵我更加用功,改變了我一生。」

高中考上北一女之後,由於林依依不敢解剖青蛙,可是又對數理興趣較高,因此決定選讀第二類組,並在大學聯考時考入台大大氣系。她認為自己從來不曾因為是女兒身而受到歧視,加上奶奶很重視教育,故大學畢業後便選擇出國留學。由於她十分憧憬徐志摩筆下的浪漫學風,因此便申請到英國劍橋大學的極地研究所就讀,跟隨所上專長衛星遙測的新聘教授攻讀博士。

■台灣+馬來西亞-->劍橋-->新加坡
在劍橋期間,林依依與一名馬來西亞華僑相戀,兩人畢業之後結婚。為了公平起見,他們選擇在台灣和馬來西亞之間的新加坡工作。林依依到新加坡大學任職,因職位要求必須開發海洋衛星遙測產品,故被迫放棄南北極冰原的衛星遙測研究。在新加坡工作將近五年,原本是林依依拿到博士後的黃金研究期,卻變成學術研究的空窗期。

直到一九九九年,林依依懷孕了。在害喜期間,她與先生覺得若夫妻都在外工作,小孩勢必得在無人陪伴的狀況下成長,對小孩實在不公平。他們重新規劃人生,決定回到有父母在、能共享天倫之樂的台灣,林依依也同時回到基礎科研的行列。跟林依依同期拿到博士的同學,不少人此時已是教授或系所主管,她卻因空窗期的停滯,必須比別人更加努力追趕彌補。雖然如此,她還是心存感謝:「這是上帝給我的祝福,迂迴的路強迫我去學習不同的新東西,現在才能從事跨領域的工作。父母、先生、同事和小孩,都是我生命中的天使。」

■落腳台灣,嶄露傑出年輕女學者面貌
雖然回到台灣的起步比別人晚,然而林依依卻在短時間內做出極佳的研究成果。她利用遙測衛星等方式研究颱風與海洋的交互作用,證實颱風可以「降低溫室效應」,並非百害而無一利。根據林依依的研究顯示,颱風在生成與移動的過程中,將海洋深層的營養鹽帶到海洋表面,營養鹽提供海藻生長養分,海藻吸收營養鹽後降低當區域二氧化碳濃度。

 ■榮譽:
 2010年度科會傑出研究獎
 2007年中華民國第十九屆十大傑出女青年
 2005年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


例如,西元兩千年的啟德颱風,在遙測衛星的觀測下,發現颱風經過後的南中國海海域,海藻的葉綠素濃度為平常的卅倍,吸收的二氧化碳則為平常的十倍。

這項成功結合生物地球化學、衛星遙測與大氣科學等技術的跨領域研究成果,在2004年發表時得到學術界相當的重視,而美國Nature(自然雜誌)、美國CNN(有線電視新聞網)也作了報導推崇這項研究。這項研究成果,也讓林依依獲得2005年中研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

■周旋於工作家庭之間,保持「恐怖平衡」
雖然在學術研究上的態度非常嚴謹,林依依私下卻是個極為親切又沒有架子的人,因此深受學生的歡迎;也由於她相當心軟,面對眾多的工作與演講邀約總是推拒不了,因此老是讓自己陷入忙碌之中。「跟男學者不同的地方,就是當媽媽的學者要在餵奶和換尿布之間盡量找出空檔作研究!」林依依笑著說。以前孩子還小時,她每次外出總是一肩揹著大包包、一手牽著孩子,趁他在公園玩耍時,趕緊拿出包包裡的各種研究資料研讀。如今孩子雖然比較大了,她身上揹的包包並沒有減少;放開孩子的那隻手並沒有閒著,改捧一疊疊的書籍資料。當她 扛著背包書籍,宛如移動書架一般顫巍巍地走著時,我們詢問需不需要幫忙?她抬起圓潤的臉龐,露出燦爛的笑容,豪氣回道:「不用不用,讓我保持恐怖平衡!」

(【探索基礎科學講座】第五期《有她,科學從此不一樣》,第六講特別邀請到林依依教授主講<她,預測地球未來-跨領域的女科學家Susan Solomon及Inez Fung>,講座於611日(六)下午兩點假臺大應用力學研究所舉行,歡迎到場聆聽。)

-TOP-

【與大師有約】李傑信博士:NASA太空任務專家

李傑信,台大物理學士、麻省理工學院科技管理碩士、洛杉磯大學物理博士。曾任美國海軍資深科技人員、加州理工學院噴射推進實驗室研究員。現在以「特殊科技人員」身份任美國太空總署總部太空任務科學家。

李博士以他豐富的太空實驗知識,駕輕就熟地管理航太總署的進度與改進,這些實驗大多由著名的科學家,包括諾貝爾講得主執行,他總能以管理者的身份與他們密切溝通,結成朋友。他通過MIT司龍管理學院的學習和考試,後來將「全面品質管理概念」應用於飛行評審程序的改革,這項貢獻使得航太總署特別在1995年頒給他「傑出成就獎章」。

他對於大眾「科學教育」的熱心投入,亦為一般科學研究者或大學教授所不能及。例如,他在1986至1994年間舉辦「中國青少年航天飛機科學實驗活動」;又如1995年,他以太空任務科學家及「製片人」之角色編導正在進行的USML—2航天飛機的科學實驗的電視轉播。為此,獲得航太總署「太空人辦公室」頒發的「銀司努匹獎」。1996、1998年他更分別獲得「李國鼎通俗科學寫作獎」,及太平洋國際太空協會頒發的「松長紀念獎」。

■經歷
 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總部太空任務科學家
 加州理工學院噴射推進實驗室研究員
 美國海軍反潛科研專家


對李傑信來說,物理世界就算在絕對零度之下,也絕對不是寒冷無情的。跨足物理、生物與科技管理領域,熱心於推動科普的李博士,對於科學的各種奧秘,仍然充滿兒童般的好奇心。他將眼光投向太空,超越人類足跡所不能至之處,並協助人類前往這些地方。同時他也不惜投入精力,拓展國內年輕人的眼界。

(【與大師有約】系列演講,特別邀請到李傑信博士主講<黑暗的宇宙與天外天的秘密>,於6月9日(四)下午五點假臺大天文數學館109室舉行,歡迎到場聆聽。)

-TOP-

CASE PRESS書評介紹
血之巨作:科學革命中的醫學與謀殺

撰文 ∣ W. F. Bynum(英國倫敦大學學院醫學史榮譽教授)

十七世紀的歐洲人便發覺身上血液有其神秘之處,不過那時候他們選擇胡亂地將獸血注入人體,期望能造成改變。當然有時免不了一死。

現代輸血技術是科學與科技結合的奇蹟,一切始於一九○一年蘭斯坦納(Karl Landsteiner)發現人類主要血型,也讓他獲得諾貝爾獎肯定,他亦參與解析獼因子(rhesus factor),讓人們瞭解不同血型為何不相容,在此之前,輸血成敗只能憑藉運氣,有時甚至會致命。

在蘭斯坦納之前數十年,少數勇敢的醫師偶爾會決定輸血,尤其是孕婦血崩時,可能會選擇由丈夫捐血搶救,這種選擇雖然草率,但這些醫師至少已採用人體互相輸血,若再回溯兩百年前,醫界通常是使用羔羊等動物的血。

在這本書中,醫學史家塔克從十七世紀輸血之始下筆,以歷史記錄加上她自身資料研究,描繪生理實驗的起點,也回顧人類社會對血液的態度,讓人能一窺科學界早期態度以及論辯。

作者指出,在一六六○年代時,成立不久的倫敦皇家學院成員開始在動物之間相互輸血,依據哈維(William Harvey)在一六二八年對於循環系統的文獻,進一步研究心臟、血液、循環及呼吸,這個團隊包括雷恩(Christopher Wren)、虎克(Robert Hooke)、波以耳( Robert Boyle) 以及羅爾(Richard Lower)等多位學者,實驗內容在歐洲廣為流傳,亦刊載在學會哲學期刊上。

《血之巨作》書封


反觀法國科學院則反對輸血,故當初帶領法國創新的醫師丹尼斯(Jean-Baptiste Denis)並不見於主流,他同樣從動物之間輸血開始,但很快便嘗試動物與人類之間輸血,除了外來血液是否有療效,人們也相信血液來源物種可能影響民眾個性。

溫馴羔羊是最常使用的物種,還附加「神的小羊」等宗教意涵,《聖經》指出...繼續閱讀>> 

-TOP-

 

起雲劑(clouding agent) VS 塑化劑(plasticizer)(I)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陳竹亭教授責任編輯

塑化劑–鄰苯二甲酸酯類(Phthalate Esters, PAEs)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葉名倉教授責任編輯


台灣濫用塑化劑的新聞每日一爆。僅數天的時間,已造成台灣食品業有史以來的最大海嘯。其震撼強度餘波已從飲料、甜品、麵包…掃到營養品、糖漿藥品,化妝品…正有「風起雲湧」之勢。 究竟什麼是起雲劑與塑化劑…… 繼續閱讀>> 



鄰苯二甲酸酯 (phthalates)


你曾注意過生活周遭的塑化劑嗎?或許塑化劑這名詞你很陌生,但其實它無所不在,你曾思考大賣場與生鮮超市所販賣的生鮮食品,包裝在其外的塑膠膜為何如此柔軟嗎?這就是塑化劑的神奇所在呀…… 繼續閱讀>>








-TOP-

 
going to CASE PRESS...... going to開放式課程影音平台 going to高瞻教學資源平台 going to Megichem魔幻化境 going to 科文整合人才培育 going to 教育部人才培育 going to 高中科學班
 
國立台灣大學 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Center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Education
Tel:(02)3366-2801/Fax:(02)3366-2805
E-mail:ntucase@ntu.edu.tw
 
going to CASE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