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going to CASE PRESS...... going to開放式課程影音平台 going to高瞻教學資源平台 going to Megichem魔幻化境 going to 科文整合人才培育 going to 教育部人才培育 going to 高中科學班


http://case.ntu.edu.tw/scilady

■本期快訊

 ☆時間:05/11(三),早上10:00
 ☆地點:國立台灣大學全球變遷中心R403教室 交通與地圖>>
 ☆講師簡介:中央研究院院士,亦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地中海科學院院士
■本期目錄


  

■二十二年的記者生涯中,江才健始終在科學這條浩瀚的路線中漫遊,他逐漸體悟到,唯有文化能讓科學在台灣的土地上擁有生命。

 

為科學添加人文之心:《知識通訊評論》發行人江才健
作者│林照真 出處│天下雜誌314期

如果你曾經因為政治新聞的氾濫而對台灣新聞界感到失望,那麼資深科學記者江才健則提供了另一張記者臉孔。

擁有二十二年新聞資歷的江才健,長期旅行世界各地,訪問過許多世界知名科學家,讓他對科學有了更人性化的體驗。

「記者的位置是站在科學家與人群之間,」江才健最終覺悟到,科學必須在自己的社會文化中找到活泉,絕非只是亦步亦趨地跟隨西方而已。

話題就從西方「科學」的顛撲不破談起,江才健的聲音突然高亢了起來。

輔大數學系畢業的江才健,受過一定的科學訓練,進入媒體圈後長期擔任中國時報科學記者與主筆,後來離開時報專職寫作。在二十二年的記者生涯中,江才健始終是在「科學」這條浩瀚無邊的路線中自由漫遊,卻也讓他漸漸轉變對科學的看法。

「傳統主流價值認為科學是一種進步的力量,是放諸四海皆準的標準,」但科學原本最強調質疑精神,江才健發現台灣很快把科學等同於理性主義的象徵,並且將之無限上綱,一味崇拜。

同時,台灣近代學術幾乎都從西方移植而來,「很多學術都是翻譯來的,這樣如何可能產生有創意的愛因斯坦?」江才健反問。

■科學與文化相激盪

江才健反對認為科學具有普世價值、是顛撲不破的客觀真理。因為他曾經近距離觀察到科學家在下決定時,是那麼地主觀;而平時不同科學家也是以各自的風格、品味來決定他們的工作,都有相當的主觀成份。

江才健認為,「科學」原本不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但這並不表示我們就不懂得欣賞或是不能精通科學。反而他希望大家去設想,從楊振寧、李振道到李遠哲幾位國際級頂尖科學家中,既有的文化是如何在他們的心靈產生震撼?
在這方面,林懷民發展雲門舞集的經驗也提供江才健一些啟示。他認為林懷民就是因為在舞蹈中加入自己的文化,才有了生命。「如果林懷民去跳『紐約、紐約』,就只是學得像不像的問題,」江才健強調科學的現象也一樣。在普世的定義之外,科學亦會受到文化的影響,所以科學要對社會有影響力,就要與社會互動,而非只做純粹研究、只是強調誰的實驗做得好而已。

江才健的理由是,「科學界是拿納稅人的錢在做研究,納稅人為何不能要求研究要與社會有關?」

做了二十二年的記者,江才健寫了不少文章,但科學專文難免寂寞。江才健從不認為記者的著作就比學者矮一截,他常能感受到西方社會對記者經歷的許多肯定,但這種聲音台灣一直很欠缺。

江才健的三本著作,都與科學大師有關。舉凡物理界第一夫人吳健雄、發現「宇稱不守恒」的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等大師傳記,都是他花費數年完成的專業著作。在今日記者熱衷為政治人物作傳的現象中,江才健的努力,顯得非常異類。

科學性刊物在台灣的發展,象徵著台灣知識界對科學新知的渴求。江才健回憶道,一九七○年代,當時台灣的經濟條件並不好,但「科學月刊」卻可以有一萬份的發行量,有些人即使「沒有飯吃,也要訂雜誌。」

於是,江才健有了新的點子。做了太久的記者,他還是迷信文字的力量。他找了一些朋友投資,經過一年多的準備,在最近創辦了《知識通訊評論》這本半月刊雜誌。

江才健提到英國《經濟學人》這本雜誌對他產生的啟蒙效果。有一年他到倫敦拜訪《經濟學人》編輯部,記得編輯部的人並不多,卻能成功結合一群喜歡寫、又不喜歡出名的人。文章雖然寫得很短,卻很有透視性。

江才健覺得台灣並不差,應該可以做出類似的刊物。在他所辦的這本新雜誌中,寫手一樣不具名,品質與風格全由雜誌負責。

■帶動跨界知識結合

他又發現,台灣學術界舉凡數理、生物、人文各領域一向互不來往,並未形成社群網絡。大家從未在草坪上品茗、喝咖啡進行知識交流經驗,於是他更期待這本新刊物能帶動跨界的知識結合。

記者當久了,江才健既不悲觀,也不虛無,特別在他旅行許多國家後,已經能學習欣賞不同文化的長處。他更相信從我們本有的文化中,一定能激發出科學創造力來。這些都是他想在雜誌中倡導的。

二十年前有一個老笑話是,「如果你想害一個人,就勸他去辦雜誌。」這個笑話或許現在還適用。有人佩服江才健的勇氣,在媒體市場擁擠的今天,居然還敢跳下來玩。幽默的江才健擅於自我解嘲,他先是仰天大笑,然後故作嚴肅地問到,「是誰把我推下去的?」

(【探索基礎科學講座】第五期《有她,科學從此不一樣》,第二講特別邀請到江才健先生主講<中國的居禮夫人,還是世界的吳健雄?>,4月30日(六)下午兩點於臺大應用力學研究所,歡迎到場聆聽。)

【延伸閱讀】
《知識通訊評論》 >>

 

-TOP-

 


  

■與會者就送《風雲100;我國百年科技大事紀》,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2011張昭鼎紀念研討會】國家百年科技史的回顧與前瞻
 時間:2011年5月7日(星期六)
 地點:臺大校園內 中研院原分所 一樓 浦大邦講堂
 主辦:張昭鼎紀念基金會、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科學月刊社
 報名方式:請於2011年5月2日(星期一)12:00前
      傳真至(02)2363-5999或電郵scimonth@seed.net.tw

一年一度的〈張昭鼎紀念會〉即將在5/7舉行,本次活動以〈國家百年科技史的回顧與前瞻〉為題, 邀請多位知名學者,與您探討與台灣切身相關的主題,如電子業、水產、肝炎問題等,千萬別錯過。活動備有午餐,歡迎您共襄盛舉!
前往了解議程>>

-TOP-


 【不能不面對的真相-大自然反撲後的省思】系列講座
     時間:2011/05/08 下午2:00~4:00
     地點: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B1會議室一
     講者│國立臺灣大學陳泰然副校長

日本311大地震,不只衝擊日本居民,更讓全世界陷入了自然浩劫後的恐慌中,到底這是天災?還是人禍?面對大自然的反撲,人類要如何面對?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特別規劃「不能不面對的真相-大自然反撲後的省思」系列講座,在此場邀請到國立臺灣大學校副校長陳泰然教授,帶領您更深入了解自然災害並學習如何防範,歡迎前往聆聽。
.線上報名>>
前往了解各講內容 >>

-TOP-

精選文摘

  

■「口嫌體正直」用來形容接受這個心理學測試的受試者恐怕一點都不為過。在實際情況下,人們會為了不到新台幣一千塊的報酬而讓別人被電擊,跟他們在假設情況時的說法可不一樣。

 

【CASE PRESS】社會心理:人會為了小錢電擊別人
 編譯│高英哲

人們面臨棘手的道德困境時,說的跟做的經常是兩回事。最近一項新研究發現,在假設性的狀況下,大多數人聲稱他們絕不會只是為了賺一點小錢,就讓別人遭受痛苦的電擊;但是一旦玩真的,電流的火花就冒了出來。這項於四月四日,在認知神經科學學會年會上發表的研究結果,讓我們再度印證了假設性的狀況,無法反應現實決定的複雜性。

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的費德曼海爾 (Oriel FeldmanHall) 表示,實驗室裡的道德研究,幾乎總是靠著詢問受測者,要他們想像在某種情況下會怎麼做;無論你做什麼選擇,這些想像的情況都不會發生。但是在她的研究中,這些事卻真的會發生,電擊是真的,錢也是真的。躺在核磁共振儀裡的受測者,可以做一個選擇:要嘛讓另一個房間裡的某人承受痛苦的電擊,然後拿到一英鎊,或是放人一馬,同時也放棄拿錢。電擊程度跟錢多錢少有分等級,受測者給人輕輕一電,拿的錢比較少;想要賺到整整一英鎊,就要給人重重的電擊下去。同樣的選擇要連做二十次,躺在腦部掃瞄儀裡的人,可以看到被電者的手抽搐,有時還加上臉部扭曲的影像...繼續閱讀>>

【延伸閱讀】
CASE PRESS│醉鬼覺得別人找碴 >>

-TOP-

 

 
going to CASE PRESS...... going to開放式課程影音平台 going to高瞻教學資源平台 going to Megichem魔幻化境 going to 科文整合人才培育 going to 教育部人才培育 going to 高中科學班
 
國立台灣大學 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Center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Education
Tel:(02)3366-2801/Fax:(02)3366-2805
E-mail:ntucase@ntu.edu.tw
 
going to CASE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