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本期目錄

心情分享

個案故事:孫儀庭

儀庭簡歷:

出生後四個月感染腸病毒71型重症,使得成長期重新開始,並留下吞嚥功能喪失、嚴重肺炎(長期需抽痰)、雙手指動作遲緩、腦炎後學習力遲緩、右下肢肢障、ADHD…等後遺症。

成長復建經歷:(由儀庭母親提供)

在2000/04/03我的寶貝在兒童節的前夕,被醫生宣告吾孩因腸病毒陷入昏迷,目前在加護病房插管急救中,這一場晴天霹靂般的咒詛讓我曾怨天地神明;為何這般的不幸要加諸在吾孩身上?為何這一切不是由我來承擔呢?問天天不語,喚地地不靈…接續哭泣、昏厥、與種種的一切指責並不能因此讓孩子從此回復。數日後,在加護病房大門前的我擦乾淚水,告知自己從此將不再落下淚,更自此要深思規畫與寶貝一起走上長期的復建路…

可愛的孫儀庭
可愛的孫儀庭
孫儀庭(圖下)與姊姊合照
孫儀庭(圖下)與姊姊合照

自四個月後至今整整十年的歲月,儀庭不但克服許許多的難關,吞嚥回覆、肺部(除冬季外)也ok、雙手指動作利用鋼琴復建也進步很多、腦炎後學習力雖較慢卻能一一完成,與一般同學無異;ADHD等情緒方面也在醫生用葯下與繪圖上的心理復建均回復平穩,如今是一位相當活潑可愛的小美女喔!

過去十年…我與儀庭一一克服難關,這中間有苦與樂不是外人所能體會;而今後我更須擔心另項課題,就是儀庭右下肢肢障而引發的髖關節磨損與脊柱側彎問題。在原先穿著的不鏽鋼支架已不能符合目前孩子使用,故在台大骨科與復建科建議下轉介至台大身心障礙者輔具工程研究中心,重新為儀庭打造全新輕鬆的支架;來修正儀庭的骨骼,原先儀庭羨慕同學間總能穿著漂亮的球鞋,自己卻總是只能穿著重重鐵製支架而無法如願;如今的轉介讓儀庭不但能輕鬆穿上支架矯正,更如願實現她的夢想。繫好球鞋帶子緩緩站起,儀庭展現腳下漂亮的球鞋,帶著自信的臉龐、綻放笑容對著我說:「媽媽!你看!我終於可以和大家一樣有漂亮的鞋鞋了喔…」語落…心中一陣悸動…幸福與感恩…再度冉冉升起…。

實習心得感想

作者:洪士文(現為台大醫工所臨床步態實驗室博士生)

台大醫工所臨床步態實驗室成立約兩年,成立以來,已完成數十位個案評估,提供各種臨床診斷與治療建議,包括復健、手術、以及適合的輔具支架等。步態分析的技術與研究已經發展了相當長的歷史,然而在臨床上目前大部分仍以觀察或者拍攝數位影片輔助,在缺少量化的證據下,有時在治療上的判斷較為困難。孫儀庭小妹妹即是希望能進一步完整評估,改善在行走時的一些缺陷,經由謝正宜醫師的轉介,而來到台大臨床步態實驗室進行步態檢查。

孫小妹妹第一次到步態實驗室時,烏溜溜的大眼睛到處張望著各種實驗設備,簡短地做完介紹與填妥相關表格後,在實驗室物理治療師的引導下,孫小妹妹馬上全身貼滿了肌電圖的接收器以及實驗用的反光球。我們都笑稱小朋友被我們貼成一個有線機器人,孫小妹妹除了右腿有些不方便外,其實是個非常有活力的小女生,在接受引導的檢查過程下,順利地完成第一次步態分析檢查。

經由第一次步態分析檢查的結果,我們發現由於孫小妹妹右側前方大腿肌力不足的關係,習慣以右膝蓋過度伸直的方式來行走,而這使得地面反作用力線在所有右下肢關節之前,而使得右下肢的負擔加重,而這些負擔將由髖關節與身體擺動來承擔,因此不只膝蓋過度伸直的問題,在右下肢承重時,身體會藉著晃動作為前進的動力,而這樣的方式是很不穩定而且費力的。右邊的髖關節與踝關節在走路的時候彎曲的角度反而較一般正常的狀況為小,我們認為是兩腿長不平均所導致,右腿較左腿為短,因此在走路時左腿的髖關節與膝關節較為彎曲,而右腿較為伸直,以使得兩腿在功能上腿長度盡量一致。而這樣的結果也會增加左腿的負擔,在行走時左腿的髖關節與膝關節的負擔亦會增加。在經由會議討論後,我們覺得如果能提供右膝部分支持,取代右側前方大腿的肌力,應該可以改善膝蓋過度伸直的行走方式。而如果右腳能適量地墊高,使得在步行時腿長一致,將可以改善走路不穩以及費力的問題。由此會議結論,我們建議孫小妹妹至台大輔研中心製作適合的膝踝足矯具,並且適量地墊高右腳的鞋底,以此希望能改善孫小妹妹的走路方式。

孫小妹妹在穿上膝踝足矯具之後,地面作用力線的變化
孫小妹妹在穿上膝踝足矯具之後,地面作用力線的變化

幾個月後,在膝踝足矯具製作完成後,我們與孫小妹妹約定進行第二次步態分析檢查,我們發現孫小妹穿上矯具之後果然行走飛快,而這一次檢查的過程更為順利。孫小妹的膝踝足矯具果然改善了走路膝蓋過度伸直的習慣,在檢查結果發現右腿走路過程的地面作用力線,幾乎都指向關節中心,這也使得行走的負擔大為減輕。在足底加高的部分,多虧矯具師不厭其煩地調整,求得最適當的行走步長,更令我們驚喜的是,在足底前緣還多修整出一個弧形搖動區 (Anterior Rocker),這樣的設計可使得走路更為順暢快速,我們在驚豔孫小妹妹有一雙漂亮鞋鞋的同時,也感激輔研中心的矯具師在這方面的用心與付出,使我們檢查的問題能獲得改善,減輕關節負擔,也使得孫小妹妹走路的儀態變端正與漂亮。欣喜與感恩之餘,亦祝福孫小妹妹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社會支援團體

沒有意見

微聲感言

創設有國際影響力之復健工程國際專業學院
(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 Academy of 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 i-PARE)

作者:章良渭(台大醫工所復健工程實驗室主持人)

上期輔研電子報微聲集提及開發中國家地區復健與輔具需求甚為殷切,呼籲慎察開發中國家的呼聲,培育義肢矯具學人才,迎接未來此項服務產業契機。然而復健與輔具必然須由復健臨床服務人員推廣。掌握契機,積極的做法還須協助開發中國家地區培育合格的臨床服務人員,推動國際證照。我國若能創立復健工程國際專業學院,通力與國際衛生組織(WHO)合作,招收本國生與以開發中地區為主之國際學生,禮聘國際師資融合本國師資,充分促進國際交流,發揮復健醫療、教育、經濟產業、內政、外交與國防多重的功能。

建議創設之復健工程國際專業學院,須跨部會整合教育、研究與醫療服務政策,成為世界復健與輔具學術核心機構。做法上須由行政院編列特別預算公開徵求設院計畫書並擇一大學整合國內外資源,設全英語教學之一系二所及一所附設診所。具體內容可以為

  1. 復健工程學系(每年招收大學部本國生20名,國際學生20名)。
  2. 復健工程學研究所 (每年招收本國碩士生10名,國際碩士生10名,視時機開辦博士班)。
  3. 義肢矯具學研究所 (每年招收本國碩士生10名,國際碩士生10名,視時機開辦博士班),須通過國際義肢矯具學會ISPO Category 1認證,為具國際效力義肢矯具師、復健工程師證照制度鋪路。
  4. 附設義肢矯具學與復健工程學臨床醫療診所,採教學與研究導向,成為國際示範診所。

學院須禮聘國際學者任教,佔總教師名額1/3為原則。盼十年內發展成約300名學生之小規模國際學院,頒授學士、碩士、博士學位。 透過國際合作,積極吸引並栽培教學、研究與醫療服務優秀人才,成為國際具影響力之義肢矯具師搖籃與復健工程學研究重鎮。支援醫學院義肢矯具學與復健工程學教學,建立復健團隊醫療。提供復健與輔具政策諮詢並協助更新相關法規,並積極代表台灣從事國際交流,貢獻國際社會。落實產學合作研究,創新實證醫療產品研發,發表具臨床實證論文建立台灣產品國際公信力,振興產業。

身心障礙者福利事業的發展程度是一個社會文明的重要指標;政府單位釐訂弱勢團體政策之精緻程度也象徵了國家民主發展之成熟度。國際學院之創立象徵決心付諸具體行動,高度文明之台灣社會與成熟之民主台灣將指日可待,國家之影響力自然會提昇,也給下一代留下最好的禮物。

[ 本區感言由讀者投稿,不代表本中心立場。投稿請寄至nturerc@ntu.edu.tw ]

中心花絮

成員專訪- 台大輔研中心義肢矯具師 Janet Ishida 石田真

撰稿:陳煜升(台大醫工所復健工程實驗室碩士生)

背景

Janet 去年九月曾到東歐的波士尼亞工作二個禮拜,編輯想借這次機會,藉由她的描述,與各位讀者分享波士尼亞義肢與矯具學的發展現況。

穿戴義肢使用平行桿行走的病患
穿戴義肢使用平行桿行走的病患

戰爭的受害者

1990年的內戰重創了波士尼亞。戰火的延燒重創了整個國家-無數的家庭分散、人民被迫離開家園而流離,更有許多人因為戰爭而失去了身體的一部分。現在戰爭已結束了十年左右,國家逐漸在重建,因為戰爭而造成了數量非常多肢體殘障的人民,需要義肢或矯具來輔助他們恢復正常的生活;近幾年來,來自歐洲的義肢製造公司,抑或來自美國的義肢矯具師,在波士尼亞有規劃地訓練當地的義肢矯具師,透過傳授義肢矯具學的知識,讓更多境內因為戰爭而肢體受創的病患能夠受到適當的服務。

義肢輔具教育的種子

來自國外的資源,幫助波士尼亞從戰後逐漸地復原。前幾年,因為波士尼亞當地有很大量的義肢矯具服務需求-尤其義肢的需求量大且緊急,來自美國的義肢師逐年分批訓練了當地的義肢服務人員,幾年下來訓練了數十位服務人員,逐漸將當地的義肢服務建立起來。自今年開始,逐漸將輔具的服務比例增加;因為戰爭使得波士尼亞社會、經濟條件衰退,母親妊娠的環境、新生兒接受到的醫療不佳,先天性疾病(例如:腦性麻痺)比例因此上升,所以當地開始重視矯具服務人力的教育建立。Janet 此行的目的,便是負責輔導當地的學生學習矯具服務。

總結

市區的建築物上仍舊可看見無數槍炮所留下的孔洞,但當地的民眾正努力地復興家園;戰後的社會百業待興,社會的福利制度仍有許多待健全的地方。來自國外的支援自戰後開始幫助這個國家身心障礙的民眾,在義肢矯具專業方面,除了提供適當的服務,也期望當地的人民能夠具備足夠相關的知識以幫助自己的同胞。當地的義肢矯具訓練中心計畫申請成為具有Prosthetist Orthotist Category II(註)等級的訓練中心,除了維持義肢矯具教育的水準,也能夠與國際的義肢矯具學會聯結,彼此有更多的聯繫。

註:ISPO 規範,介於訓練義肢矯具技師(P&O technician)與義肢矯具師(Orthotist& Prosthetist)之間的教育訓練機構。

中心活動

吳永吉醫師來訪

撰文:呂昭寬(台大醫工所復健工程實驗室博士生)

吳永吉醫師早期在台灣是骨科醫師,赴美後轉型成復健科醫師。在 1984 年接受義肢師養成教育,並從 1995 年全力投入相關研究,主攻適合用於開發中國家的義肢、矯具、及輔助器具。我們很榮幸能邀請他前來輔具中心,與醫療界的夥伴、台大復健工程實驗室的研究生、中心同仁,一同分享吳醫師這幾年推動義肢矯具學發展的心路歷程。


CIR 製模系統示範

吳醫師分享向世界推廣義肢矯具技術的經驗

傳統的義肢矯具製作,需以石膏繃帶取陰模,灌入石膏成為陽模;待石膏硬化後取出修整,將加熱軟化的塑膠真空成形,之後裁切、修整、加上附件才算完成。這樣的流程往往耗費數日時間,並且石膏無法回收再利用,也促成了成本及廢棄物的增加。

穿戴義肢的象 Mosha
穿戴義肢的象 Mosha,圖片引用自 Telegraph.co.uk

許多發展中的國家因戰亂頻傳,又或戰爭遺留下來的地雷未清除,致使對義肢需求居高不下;然而一般民眾又難以負擔其價格。因此吳醫師以「優質、快速、便宜」為目標,開發適合的義肢製作流程。經過數年研究與選擇材料,吳醫師改良了 CIR 製模系統,將義肢製作時間壓縮至兩個小時,並在越南、坦尚尼亞、香港進行演示,並將技術推廣印度、泰國、海地等國家。有一頭在泰國被地雷炸傷的象,義肢服務人員也應用這項技術製作義肢。

這套製作流程有著成本低廉、製作快速、修模容易等優點,並且效果與目前的石膏或電腦製作義肢也不相上下,極有潛力在未來加以取代。然而醫療界普遍守舊,與開發這項技術相比,要將它推廣到臨床,也是件不小的挑戰。雖然這項技術在開發中國家已獲得良好迴響,但要讓美國的醫療單位都採用,恐怕還需要一段時間。

與吳醫師談台灣義肢矯具發展

吳醫師認為應該從建立工作團隊開始,加強成員間的互動,無論是組織會談,或者是轉介適當的病案。這個過程急不來,RIC (Rehabilitation Institute of Chicago, 芝加哥復健學院) 從一開始的臨床服務,擴展到研究,最後開始從事臨床教學,也是花了二十年。然而廣泛吸收、利用不同領域的知識、技術、與想法,是能夠發展的關鍵。

雖然台灣義肢需求量不大,僅一兩個大型中心便足以供應全台所需,然而整體而言義肢矯具高階人力仍屬不足;醫院多半也將相關事務交由廠商處理,而未將義肢矯具視為醫療手段積極介入。花蓮門諾醫院楊緒南醫師也表示,只有從醫策會、健保局、或者立法院著手,對義肢輔具師的資格與訓練加以規範,才有可能改變現狀。若是透過推廣 CIR 製模系統,增加醫院在成本上的優勢,或許也能推廣醫院與研究、教育單位間的整合,並帶動坊間業者加入學習,連帶提昇從業人員的素質。

吳醫師認為以 RIC 發展的經驗,是從臨床服務開始,之後才拓展到研究與教學。後者可以與美國其他學校合作,提供線上案例教學或討論;然而臨床服務的制度還是要由醫院開始推動,藉由服務創造口碑,才能將高品質的臨床服務、學術研究、教學品質推廣到其他地方,從而帶起整個領域。

次期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