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電子報第10期

 

到原民中心訂閱電子報取消訂閱
 
本期電子報內容

中心近期活動

  97年12月電影欣賞活動
   98年1月電影欣賞活動
  INA的廚房—原住民飲食文化座談會      文 / 金佳澤

中心活動報導

  大眾傳播媒體中的原住民 學術研討會  會後報導      文 / 曾詩穎  [全文]  

館藏導讀

  Good To Eat食物與文化之謎            文 / 金佳澤     [全文]
  排灣族民族食物                                文 / 張羽萍      [全文]
  臺灣新野菜主義                                  文 / 曾詩穎    [全文]
  改變世界的植物                                   文 / 黃淨如   [全文]
  綠色葛蕾扇—南澳泰雅的民族植物       文 / 高君琳   [全文]

特別報導

   電光部落豐年祭 文 / 劉佳雯              [全文]

原民快訊

  重要新聞回顧  
 
近期推薦活動
 

【中心近期活動】

  97年12月電影欣賞  

片名 追風箏的孩子 盧安達飯店
內容

電影改編自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同名小說,講述了一個關於友情、家庭、悲慘錯誤及補償之愛的感人故事,藉由這則充滿人性的故事,讓全世界的人知道,所有人都有機會贖罪並得到原諒。

12歲的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山,從小一塊長大,年齡相仿的兩人情同兄弟,總是一起玩耍,一起分享有趣的故事;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後,阿米爾親眼目睹哈山發生了一件悲慘不堪的事,但他卻因為害怕沒有替哈山挺身而出,而破壞了兩人之間的情誼,從此各自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

《盧安達飯店》由真人真事所改編,敘述在這場盧安達內戰期間,一名飯店經理不顧個人生死安危,冒險搶救了上千名無助難民的感人故事。

故事主角保羅(唐其鐸 飾)在一家觀光飯店擔任經理,與一些歐美政軍人士頗為交好。保羅本身是胡圖族人,他的妻子、親戚及鄰居則幾乎全是圖西族人,為避免大家遭此浩劫,他安排眾 人避難於飯店中,其中包括神職人員及孤兒。一開始保羅向西方國家尋求援助,但在四處碰壁、瀕臨絕望後,他展開自力救濟,極盡所能運用關係向外界求援,運用他的外交手腕和人脈,加以大量金錢疏通,竭力為大家尋求資源及庇護,並不顧個人生死安 危,冒險搶救了無數難民…

播放時間 每週六日09:50~12:00 每週六日14:00~16:00

98年1月電影欣賞

片名
再見曼德拉
緊握生命的希望
內容

1968年南非,黑人因種族隔離政策遭受極不平等待遇。白人為了鞏固權力,禁止所有反對組織,迫使黑人首領流亡國外或終生監禁在「鎖住自由的監獄 島」—羅賓島。 獄警桂格里是典型荷裔南非人,認為黑人是低劣人種。因為會說科薩語,他成了看管「民主鬥士」曼德拉的最佳人選。桂格里每天暗中監聽、檢查書信,卻漸漸受到曼德拉影響。看著獄卒同僚對待囚犯如同牲畜,他開始醒覺到人是多麼殘忍無情地對待與自己不同的人種,根深柢固的種族主義思想開始轉變…長達27年的牢獄生 活中,獄警與囚犯,是誰囚禁誰?又是誰讓誰獲得自由?

  本片改編自羅賓島獄警桂格里所著之同名小說,描述兩個不同背景、信念衝突的男人,如何聯手挑戰不可能的真實故事。電影重現南非從法西斯主義當道的種族隔離政策,進展到民主自由的過程,當中曼德拉扮演非常重要、鼓舞人心的角色,南非也成為現代社會中民主國家轉型正義的典範。

1984年,戰火連天的衣索比亞,小蒙(Salomon)一個九歲的黑人小孩,住在貧困至極的蘇丹難民營裡。在這艱難的環境裡,傳染病四處蔓延著,他們的生存遭受到嚴重的威脅。這時一個以色列與美國的聯合組織Falashas,希望拯救衣索比亞的猶太教孤兒,將他們安置在以色列生活,小蒙的媽媽雖然是個虔誠的基督教徒,但是在得知這消息後,為了讓孩子有機會活下來,於是囑咐小蒙裝成猶太教徒,並且宣稱自己是孤兒。 live and become…是母親對他最後的叮嚀,亦是此部電影的片名,傳達著身處困境的人們心中最深的期望。

到了以色列的小蒙改名叫小莫 (Schlomo),在法籍養父母的教養下,學會了希伯來語和法語,也經歷了異國生涯中的生日,婚禮,猶太戒律等儀式。小莫漸漸融於以色列猶太文化中, 但是面對身旁的養父母,女朋友,身上卻背負者許許多多感情上的負擔;因為他始終無法忘記仍在衣索比亞的母親,這是他藏在內心深處無法傾訴的秘密。但更令小莫困惑的,是他自己的身分:自己究竟是衣索比亞人?還是以色列人?他是基督徒?還是猶太教徒?血緣、國族、身份、信仰,難道是人一生所必須背負的永恆印記?

播放時間
每週六日10:00~12:00 每週六日14:00~16:30

INA的廚房—原住民飲食文化座談會      文 / 金佳澤

活動時間:民國97年12月8日(一),下午2:00~4:30
活動地點:國立臺灣大學第一活動中心,103展示室
活動網址報名網址

「Ina的廚房-原住民飲食文化座談會」,為促進學員與講者間的互動,將以小而美的座談會方式進行,參與人數為45位,請於座談會前一個月(11月8日)開始接受報名。本活動將邀請熟悉原住民飲食文化專家,吳雪月教官(阿美族)及陳瑞仙女士(泰雅族)介紹其族群獨特之飲食文化,如食材認識(種類、特性、味道及營養成分)、食材用途、飲食禁忌、食物製作等。從食材取得、完成進食之過程,探討飲食行為背後蘊涵之文化意義及在原住民文化中的影響與詮釋。

 

 

【中心活動報導】

  大眾傳播媒體中的原住民 學術研討會 會後報導 文/ 曾詩穎

「大眾傳播媒體中的原住民」學術研討會已於97年10月31日圓滿落幕。由於資訊科技的進步,傳播媒介由平面影像,進入影音多媒體時代。大眾傳播媒介對閱聽人的影響大量而即時,因此關注這些傳播媒介如何拍攝、再現原住民印象,成為一個值得重視的議題。此外,隨著亞洲第一個原住民族電視台的成立(簡稱原民台),原住民族取得自我發聲的主導權,原住民族的角色從歷來「被攝者」的角色,轉而成為「拍攝者」,希望可以藉此為族群的主體性發聲。這也是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舉辦這場研討會的用意,希望經由會議激起更多的討論、回應與檢討。我們期待更多的傳播工作者能夠經由這樣的聲音傳達,在工作從事中對於被攝者能有更多的尊重與關懷,讓我們的原住民族朋友可以享有一個更舒服自在的生活空間。(more)

 
 

【館藏導讀】

  Good To Eat食物與文化之謎            文 / 金佳澤

作    者:哈里斯 (Marvin Harris);葉舒憲,戶曉輝譯
出版項:臺北市:書林出版:紅螞蟻經銷代理
出版年:2004[民93]
ISBN:957-445-048-1
中心館藏連結

飲食是人類全體共同的活動,其重要性不僅是填飽肚子維持生命基本需求,舉凡人類婚喪喜慶、節慶、祭典等活動都少不了飲食,它已是構成一地文化之重要元素。受到各地自然環境、經濟條件、政治因素以及宗教文化條件等因素影響,發展出各具特色之飲食文化。然而,吃什麼、如何吃,不同的族群與文化群體,各有其獨特的飲食傳統與習慣。本書作者試圖從一地社會文化、地理環境、歷史背景等元素切入,藉由這些背景元素之剖析探討,瞭解飲食文化形成之根本因素。(more)

 

  排灣族民族食物                                文 / 張羽萍

作   者:鄭漢文等編著
出版項:臺北市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
出版年:民94[2005];初版
ISBN:957-01-8642-9
中心館藏連結

這本書記錄了排灣族將近兩百種的植物用途,以及經由長期實用延伸至文化層面的意涵,這種獨特的互動關係,表現在食衣住行、醫療、祭祀各個層面,一直是民俗植物學界關注的內容。這種記錄最早是散見於各種日治時期的研究報導刊物中,例如森丑之助就曾記錄排灣族「古來有植林的觀念,是臺灣各蕃族之中少見的現象。」鹿野忠雄(1946)從植物的栽培探討族群的遷徙路線。另外,語言學的費羅禮(1982)編印的排灣字典中,搜錄200餘種的植物俗名,奠定了排灣族植物文化的研究基礎。(more)

 

  臺灣新野菜主義                                  文 / 曾詩穎

著   者:吳雪月
出版項:臺北市:天下遠見
版本項:2006[民95],第一版。
ISBN:978-986-417-763-9
中心館藏連結

你可曾想過植物在人類生活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著名的阿美族部落「馬太鞍」其實是一種植物的名字;
花蓮縣壽豐鄉的志學村,阿美族人稱之chiak(杜虹),同樣是以植物命名;
著名的阿美族「十心菜」到底是哪十種?在阿美族特有的野菜文化中,具有怎樣的代表性意義?(more)

 

  改變世界的植物                                   文 / 黃淨如

作    者:馬斯格雷夫 (Toby Musgrave);董曉黎譯
出版項:台北市:高談文化
出版年:2006[民95]
ISBN:986-7101-09-X
中心館藏連結

本書以植物的角度,娓娓道出曾經發生在新大陸、老中國或者你我生活的臺灣曾經發生的殖民與被殖民的故事。若您想在冬日用濃烈的情緒,對抗冷風,或者您想知道進一步認識茶、煙草、甘蔗、罌粟、金雞納樹、棉花與橡膠樹這七種經濟作物以及相關的歷史故事,請閱讀《改變世界的植物》。(more)

 

  綠色葛蕾扇—南澳泰雅的民族植物       文 / 高君琳

作   者:董景生、王光玉等撰文
出版項:臺北市:農委會林務局
出版年:民94[2005]
版本項:初版
ISBN:986-00-2932-6
中心館藏連結

民族植物是先民智慧的結晶,也是解決生存與生活問題上密不可分的資源之一,其多樣化的利用更是文化資產中的寶物。認識民族植物是保護先民智慧資產的開始,應用民族植物則是推動生物多樣性之起點,從認識、了解民族植物後,才能真正去關懷並展開保育行動,賦予民族植物存續的新價值。(more)

 

【特別報導】

  電光部落豐年祭 文 / 劉佳雯

8月21日,大約早上八點多,我們抵達電光部落,此時廣場的人並不多,只有部分穿著淺藍色長袖短身上衣(kiping)的老人家,以及大約5~6位約莫15~17歲的部落青年,他們被稱為Pakarongy。Pakarongy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負責每一次歌舞的開場,當總務組(mikomoday)放竹砲,Pakarongy受耆老們的指示上去開場時,不管身在部落哪一個角落,都可以聽到擴大機傳出Pakarongy的歌聲,「Kapah!Kapah!Makeroh kita~」,意思是:青年們我們一起來跳舞吧!大概過個5分鐘,男性就會紛紛地按照階級由小到大,慢慢地上場,以長型的Lalong(棚子)為中心,圍成一個大圈。(more)
 

【原民快訊】

  【重要新聞回顧】

  1. 流亡藏人大會 商討自治願景(原住民族電視台2008/11/17)
  2. 全族語環境 三歲童阿美族語溜!(原住民族電視台2008/11/17)
  3. 魏德聖 籌拍史詩片《台灣三部曲》(中時電子報2008/11/16)
  4. 東縣舞蹈大賽 各族群特色呈現(原住民族電視台2008/11/14)
  5. 洛神花季22日登場 一村一特色(原住民族電視台2008/11/13)
  6. 三鶯部落立院抗議 要求立委支持(原住民族電視台2008/11/12)
  7. 台東原民館遭批 原行處接手經營(原住民族電視台2008/11/11)
  8. 國泰基金會獎學金 開放申請(中時電子報2008/11/11)
  9. 南島族群婚禮 14對新人參與(原住民族電視台2008/11/09)
  10. 發聲權的壓迫 原民傳播史座談(原住民族電視台.2008/10/31)
  11. 平台船擱淺已三週 立委批部會踢皮球(中廣新聞網.2008/10/31)
  12. 原民就業促進方案 降低失業率?(原住民族電視台.2008/10/30)
  13. 批農委會 簡東明要求禁伐補償(原住民族電視台.2008/10/29)
  14. 賽夏齊聚南庄 paSta〞ay送靈(原住民族電視台.2008/11/16)

【近期推薦活動】

  1. 映像蘭嶼-謝震隆攝影展(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八角樓特展館2008/11/21-2009/02/28)
  2. 泰雅生活館2008特展第4波:排灣紋飾特展(宜蘭縣大同鄉泰雅生活館2008/10/24-2009/02/28 )
  3. 2008-2009旅行台灣年-高屏山麓旅遊線說自己故事徵選活動(洽茂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2008/09/01-2009/03/31 )
  4. 台灣的語言方言分佈與族群遷徙工作坊徵稿啟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等 2008/10/30-2009/02/15 )
  5. 苗栗縣原味伴手禮票選--徵創作者一同向全台灣行銷苗栗部落特色商品(台北市南京東路五段63號10樓之3? 2008/11/01-2008/12/31 )
  6. 2008年民族教育實務研討會暨成果展-飛舞原動力(國立臺東大學 臺東校區 教學大樓(地址:950臺東市中華路一段684號,2008/12/19-2008/12/20 )
  7. 2008水下考古國際研討會(臺北縣立十三行博物館一樓演講廳 2008/12/05-2008/12/06 )
  8. 當代情境中的巫師與儀式展演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第三會議室2008/12/05-2008/12/06 )
  9. 舞動薪花樣-第三屆大專院校原住民族舞蹈大賽 (屏東縣瑪家鄉北葉村風景104號2008/11/22-2008/11/30 )
  10. 七腳川事件影像展 (花蓮縣吉安鄉圖書館一樓藝文走廊2008/11/01-2008/11/30 )
 

臺北市10617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電話:33663776   傳真:33663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