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本期目次分隔線
178
本期目次
近期活動
活動報導
館藏導覽
item01
電影海報圖
分隔線
新進館藏
新進館藏 新進館藏 新進館藏 新進館藏 新進館藏
 
近期活動標題圖檔

【主題書展】好評再展!日治時期臺灣文化人類學研究

content-1-1-img

日治時期是臺灣原住民族研究的奠基期。日本學者笠原政治認為可將其分為三階段:1895年之後,先行人類學家的臺灣踏查;1900年前後,總督府主導之官方調查;1928年台北帝國大學創設後,成立「土俗人種研究室」及「語言學研究室」的調查研究。
本次主題書展,以日治時期文化人類學研究為主軸,展示當時人類學研究之文章發表、書籍;刊物、官方報告書、日記、攝影集等材料,歡迎各位來到原圖中心一起了解日治時期的研究者如何「研究」臺灣原住民族。

點此觀看內文與書單。

展出時間|2023年9月1日至9月30日
展出地點|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B1)
主辦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回本期目次
近期活動標題圖檔

【專題演講】找回德拉奇Trakis

content-1-1-img

小米(trakis)是泰雅族傳統文化中重要的日常主食,也是各項祭儀與部落大事裡的主角,舉凡小米糕(rngin)、小米酒(uwaw)、小米醃肉(sinbwaxan)等等皆是,並以小米的種植與收穫發展出農事祭儀時序,如播種祭、收割祭、入倉祭與祖靈祭等。隨著時代變遷,小米逐漸被其他主食、經濟作物取代。近年來,為找回部落文化及人與土地的關係,泰雅族人展開復育小米的行動,推動「小米方舟保種計畫」,把生活、文化、環境融入教育中,讓農作物的種植有了更深層的涵義。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訂定2023年為國際小米年,引起全球對小米潛力的重視,為響應此活動,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聯合國立臺灣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與Ptumaw 食之圓滿辦理講座,希望能讓更多人瞭解小米對於泰雅族飲食文化的重要性。

點此觀看詳細活動資訊。

活動日期|2023年9月9日(星期六),13:30─16:00。
活動地點|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報名期間|即日起至2023年9月4日(星期一)下午17時截止。
主辦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國立臺灣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Ptumaw 食之圓滿。

回本期目次
近期活動標題圖檔

2023 vaqu「法巫」小米英雄集點抽獎活動

content-1-1-img

有一名叫「卡拉魯」的女孩,嫁到地下的一個村莊,村莊非常富裕並擁有很多的小米、豆及地瓜等作物,卡拉魯把小米藏在頭髮裡,豆類藏在裙子腰束裡,玉米藏在腋下裡,她告訴地下的人說:「我想要上去看看我的父母是否健在」,當她穿過地洞回到部落時,發現藏在頭髮裡的小米,有一部分不見了,只好將剩下的作物帶回部落種植,卻還是無法讓族人溫飽,請你幫幫卡拉魯種植更多的小米,帶領部落渡過這次的難關。

點此觀看詳細活動資訊與獎品。

活動日期|2023年7月1日至12月30日。
活動時間|原圖中心之開館時間。(週一至週五:8:00-18:00;週六:9:00-17:00)
活動地點|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活動辦法|★歡迎讀者親臨原圖中心參加各項活動,或完成指定任務,即可獲得小米點數。
★每人不限次數參加集點活動,惟每人每天最多集2點。
★已兌獎的點數,將不再累積計算。每月並有抽獎活動,集點活動結束前舉行總抽獎活動,獎項豐富。

回本期目次
活動報導title

小琉球事件

#


時間|2023年7月13日
地點|國史館
主講人|劉益昌(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文/布朗
圖/國史館、《小琉球事件調查研究》

原住民族委員會與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於今(2023)年4月出版由劉益昌教授與康培德教授共同撰寫之《小琉球事件調查研究》,國史館於7月13日邀請作者之一劉益昌教授以「小琉球事件」為題,講述這場發生在1630到1640年代,荷蘭東印度公司統治臺灣時期所發生的滅族事件。
17世紀,臺灣東邊與西邊各為全世界兩條重要的貿易動線。1622年10月,小琉球上的Lamey人因語言文化不通而誤殺荷蘭船員,於1633年至1640年間遭荷蘭人毀滅性的報復,稱小琉球事件。本次講座,劉益昌教授透過考古學的研究,重新詮釋Lamey人及其歷史。……。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活動報導title

拉拉庫斯回憶:我的父親高一生與那段歲月

#


時間|2023年8月1日
地點|國立臺灣圖書館1樓簡報室
主講人|高英傑
對談人|蔡明雲(玉山社副總編輯)

文/JL
圖/玉山社

《拉拉庫斯回憶:我的父親高一生與那段歲月》是高英傑老師的著作,2018年由玉山社所出版,講座一開始由玉山社蔡明雲副總編輯擔任活動的引言人。
不同類型的書籍,編輯上也採用了不同的方式。例如周婉窈老師的學術著作側重於圖表如何清晰呈現,讓讀者能夠一目了然,高英傑老師則是側重於故事本身的敘述和編排。高老師在書中分享其經歷,提到小時候的故事、鄒族部落的傳統及神話,通過神話可以看見臺灣獨特的動植物以及原住民如何與自然融合。本書亦收錄了其父親高一生的獄中日記及家書,由高老師翻譯及整理,這些內容彌足珍貴且令人感動,與國家人權博物館集結出版《高一生獄中家書》……。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活動報導title

原鄉、原民、原味覺

#


時間|2023年8月10日
地點|國史館
主講人|張瑋琦(國立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副教授)

文/EN
圖/國史館

臺灣原住民族的飲食,是一種順應自然、適時而取的飲食哲學。本次國史館邀請張瑋琦副教授從空間尺度切入,延伸到與環境條件相應的調理技巧,探討原鄉、原住民與原味覺的關係。張副教授致力於推動食農教育,重建在地食物系統,倡議食物主權,強調飲食不能與風土及族群文化切離。
張副教授透過屏東縣泰武鄉佳平部落的排灣族年祭飲食照片以及花蓮縣光復鄉太巴塱部落的haposay(八寶湯,阿美族人會將 7、8 樣採摘來的野菜放在一起煮成之食物)照片的展示,請與會者討論造成各族間飲食差異的原由為何?……。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08

【圖書】跨越世紀的信號3:圖像裡的臺灣史(18-20世紀)

本書封面圖 《跨越世紀的信號3:圖像裡的臺灣史(18-20世紀)》
張隆志、簡宏逸、鄭螢憶、盧正恒、林紋沛 著
貓頭鷹,2023

文/Mutulavay

當今社群媒體語言爆炸的時代,各類圖像爭奇鬥艷,有時發張梗圖、美肌照,以增加受關注的觸及率,但讀者可曾想過:圖像,有時也會成為政府移風易俗、操弄現實,確保其統治可直達社會底層的必要工具。《圖像裡的臺灣史》透過10張圖像述說臺灣史、10個故事的串連,建構出另一個臺灣史的圖像,主題從他者的描繪到自我的展現,如同《平定臺灣得勝圖》(又名《平定臺灣戰圖》)是乾隆皇帝命人繪製,共計即是著名的林爽文事件。繪製者強調屍首分離、殘肢斷臂的血腥戰場,彷彿陳述著戰場的殘酷和帝國大軍的偉大勝利;然而仔細一瞧,每張圖皆有一位面白、蓄鬍、藍衫、騎馬的將領跟隨於黃旗之後,其人即為福康安,亦是滿洲人角度的圖繪。……。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08

【圖書】暴雨、葛藤、隼:牡丹社事件

本書封面圖 《暴雨、葛藤、隼:牡丹社事件》
施百俊 編劇;張重金 漫畫
屏東縣政府,2022

文/tjaiwan parilaw

本書主要參考屏東縣政府《牡丹社事件再造歷史場域計畫──學術調查研究暨潛力點串連規劃成果報告》,並委請牡丹社事件的後裔高加馨老師審定後,由在地作家施百俊老師編劇、漫畫家張重金老師繪製而成,主要描述1871年「琉球漂民事件」以及1874年「日本侵臺」兩事件,合稱為「牡丹社事件」的始末。
本書以熱血、輕鬆且幽默的漫畫形式,以傳達曾參與歷史事件的各方史觀,企圖重現牡丹社事件的真實現場。過去的檔案資料、文字所無法呈現的歷史場景,透過漫畫輕鬆閱讀的方式,邀請讀者「身歷其境」,得以理解錯縱複雜的歷史背景。……。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08

【圖書】沒口之河

本書封面圖 《沒口之河》
黃瀚嶢 著
春天出版,2022

文/葉芊均

作者黃瀚嶢在風災後,進入臺東知本進行生態調查,協助當地環境復育工作,書名來自地理名詞「沒口河」,意指當水道隱沒在沙灘上,形成的斷頭河流,逐漸匯聚成封閉的湖泊。而後此處被指稱為「知本濕地」,是經過詳細的生態調查後,確認此地的生物種類與活動達到一定程度,才可被評斷為「濕地」。在界定基本名詞的認識之後,作者娓娓道來發生於知本濕地的社會運動。
最初,臺東縣政府將知本濕地規劃為開發區域,由捷地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負責進行「知本綜合遊樂區」開發案,企圖打造「臺東狄斯耐樂園」,之後這項開發案則是不了了之。2018年盛力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籌備處的光電能源開發預定地設於此處,開啟接下來的抗爭序幕。由於開發地不僅涵蓋濕地,還有「卡大地布(katratripulr)」部落(意為團結,也是「知本」地名的由來)傳統領域,定調了這是一場自然環境保育和部落傳統文化保存的結盟。……。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08

【紀錄片】翻越之後

本書封面圖 《翻越之後》
陳樂晞 導演
舊視界文化藝術,2019

文/Djupelang

本片由激流勇士團隊至南澳溪流域所拍攝之生態紀錄片,並榮獲2017年新北市國際華人紀錄片優選。此次團隊出發前往探勘傳說中的bon bon溪,聽聞此條溪的瀑布流量相當龐大,衝擊而下的水所產生的聲響,因此名為bon bon溪。前往bon bon溪的路不易抵達,地形多為峽谷,需耗費許多時間和體力,探勘過程歷經多次失敗,團隊再次請教部落的耆老和獵人。經過多次的訪談,李政政團長對於抱持只是單純探險的心境,已隨之轉變,加深了團隊想跟隨泰雅族人祖先的腳步,回到舊部落,回到泰雅祖先最初居住的地方。……。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goodweb

Tjanpi Desert Weavers

網站圖

網站連結|https://tjanpi.com.au
整理|劉瀞蓮

“Tjanpi”是澳洲中部沙漠地區Pitjantjatjara族語「草」的意思,婦女運用當地植物編織籃子及各式藝術品已成為中西部沙漠文化的一部分。Tjanpi由沙漠地區26個偏遠社區的四百多名女性藝術家組成,祖母、母親及女兒們在群體中透過故事、技藝及經驗傳承,體現了族群的能量與文化。
網站中除了介紹了沙漠編織文化,亦販售許多美麗的藝術作品,並且定期在各地國家美術館等機構展示作品。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goodweb

太巴塱文物館 O kakimadan no to'as no Tafalong

網站圖

網站連結|https://www.tafalong-center.com
整理|吳慈恩

「太巴塱文物館」位於花蓮縣光復鄉太巴塱祭祀廣場旁,由花蓮縣政府為保留花蓮縣阿美族太巴塱部落特有文化及文物所規畫建置。
太巴塱文物館於112年8月18日開幕,首場展覽為《TAFALONG 太巴塱》以部落神話作為主軸,將代代口傳的信念價值搭配作為物質載體的文物,一虛一實交織鋪墊出觀展的路徑。讀者可於太巴塱文物館網站線上觀展,內有文物照片及介紹,甚至有部落族人獻聲錄製的神話故事。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10
circle 【主題書展】好評再展!日治時期臺灣文化人類學研究
circle 【活動】2023原圖中心9月Bulay不賴電影院-勇敢追夢
circle 【活動】找回德拉奇Trakis
circle 【活動】《Cicengo''''(芽)》
circle 【活動】2023年史前館世界南島文化系列講座
circle 【活動】走讀Café‧舌尖上的演化──追求美食卯起來
circle 【講座】南蕃事件(同步線上直播)
circle 【講座】解殖民的文化地景再現:以泰雅族人繪製「會吟唱的地圖」為例
circle 【展覽】持織以恆–魯凱族女子一生所繫
circle 【展覽】鄒族工藝藝術創作聯展
circle 【活動】走讀臺灣~時空彼端的尋金者:Takili的過去與現在
circle 【展覽】TAFALONG 太巴塱
circle 【展覽】我族榮耀-原客特展
circle 【展覽】《我在原鄉玩攝影》-依曼日露部落映像特展
circle 【展覽】112年南澳鄉泰雅文化館「記憶裡的歌-owa na llungun」
circle 【展覽】南島有禮-古代南島禮器特展
circle 【線上展覽】《cou‧祭時刻》原鄒文學與影像敘事主題特展
回本期目次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