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本期目次分隔線
169
本期目次
近期活動
活動報導
館藏導覽
item01
電影海報圖
分隔線
新進館藏
新進館藏 新進館藏 新進館藏 新進館藏 新進館藏
 
近期活動標題圖檔

【主題書展】史前時代原住民的生活樣貌

content-1-1-img

根據考古學的研究,大坌坑文化是目前所知最早出現在臺灣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年代約距今5,000年至4,500年前,因而被認為是臺灣原住民的先祖。其出土的大型洄游性魚類、海貝等生態遺留,推測大坌坑人應具備遠航漁獵的能力;而碳化稻米和小米的發掘,則顯示生活在5,000年前的原始居民,已懂得人工栽培作物的技術。但現有的考古資料,仍無法清楚說明其與晚近原住民族之間的關聯性。近年來,考古陸續出土的金屬器時代文化,如:十三行遺址、漢本遺址、舊香蘭遺址、淇武蘭遺址、社內和大道公遺址等,則提供了其與近代原住民族連結的直接證據。
以舊香蘭遺址和淇武蘭遺址為例,前者出土的「帶狀印紋」陶器上的紋飾,如:蛇形紋、人形印紋等,可能都與排灣族文化有直接的淵源;而齒根穿孔的雲豹犬齒,亦可對應到早期排灣族或魯凱族使用的帽花編製。後者遺址的位置,經證實應為文獻所載的噶瑪蘭族「淇武蘭大社」;其出土了大量的木製品,如房屋的木柱、壁板(上刻有噶瑪蘭族的信仰標誌)、織布用的木架和划船用的木槳;亦出土了文獻記載的新月形金屬編織物和大型瑪瑙珠等。本次書展希望能從遺址出土資料讓讀者對遠古時代居民的生活有更多的認識。

點此觀看內文與書單。

展出時間|2022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
展出地點|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主辦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回本期目次
活動報導title

「排灣通史」的撰寫—以來義舊社和普濟鹿社為例

#


時間|2022年10月13日
地點|國史館
主講人|郭素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文/Djupelang、圖/郭素秋、國史館

國史館邀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郭素秋副研究員,以來義舊社、普濟鹿社的舊社考古以及古文書研究成果,呈現距今約一千年的排灣族文化內涵,讓與會者對於「排灣通史」的時空架構與族群歷史發展演變過程更加了解。
郭老師說明,10年前於文樂舊社(pucunuq)發現一批目前排灣族唯一留存的古文書,花費一至兩年進行修復,而後頭目希望進一步地研究這批約一百年前,即光緒年間劉銘傳開山撫番時期之古文書,詢問頭目後得知,古文書的主人翁周老連、周汙笠當時居住位置即位於文樂舊社。而郭老師在正式發表文章,使用古文書以排灣族語音譯記載的「普濟鹿社」稱之Pucunug。……。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活動報導title

從文化的復振談原住民教育可能的未來

#


時間|2022年10月17日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綜合教學館201教室
主講人|比令.亞布Pilin Yapu(博屋瑪國民小學創辦人/校長)

文/EN、圖/國立臺灣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與國立臺灣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合作舉辦 《南島 ‧ 台灣》課程主題演講,邀請講師以泰雅、排灣、阿美與平埔族群的角度認識原住民族教育、音樂、祭儀、正名等議題。本次演講「從文化的復振談原住民教育可能的未來」邀請臺中市博屋瑪國民小學創辦人比令.亞布Pilin Yapu校長,分享從文化復振走向推動民族實驗教育的路途,以及推動泰雅民族教育的過程中遭遇的困難與成就,如何透過學校連結當代部落與學生日常,未來又將面臨哪些可能性。……。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活動報導title

播下希望的種子─臺東縣立關山國民中學

#


時間|2022年10月21日
地點|臺東縣立關山國民中學

文/Djupelang、圖/關山國中、Djupelang

原住民族委員會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以下稱原圖中心)2022年第三場「播下希望的種子─館外書展暨部落贈書」之贈書單位為臺東縣立關山國民中學。
關山國中所在位置交通便利,抵達關山火車站後,步行約8至10分鐘即可抵達。關山國中位於里隆里,於1968年創立,歷經40餘年館舍已老舊、耐震性不足,而慈濟在2014年展開「減災希望工程」,援助花蓮、臺東、高雄、屏東及苗栗等縣市26所國民中小學,關山國中則於減災希望工程協助下,2017年完成重建並啟用。……。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活動報導title

《我長在打開的樹洞》X《山地話╱珊蒂化》分享會

#


時間|2022年10月27日
地點|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主講人|Apyang Imiq程廷、馬翊航
與談人|Ciwang Teyra(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文/ipi、圖/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作者Apyang Imiq程廷是來自花蓮太魯閣族的原住民作家,其生活的支亞干部落有一條名為Rangah Qhuni的支亞干溪,意思是「打開的樹洞」,形容河道突然開闊,就像深邃的洞穴被打開,陽光照射進來的樣貌。
提到最近的工作,Apyang正研發如何製作小米酒,在阿公阿嬤的年代,Truku(太魯閣族)的老人家會自己釀酒,但因為釀酒技術失傳,現在已經沒有族人會做,現在想要重新把酒釀回來,必須去向別的部落學習。……。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活動報導title

《部落地圖:雪國Sqoyaw》紀錄片放映暨映後座談會

#


時間|2022年10月28日
地點|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主講人|Sayun Simung莎韻西孟

文/布朗、圖/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自從在支亞干部落看到太魯閣青年完成部落立體地圖,鼓舞Sayun動員部落族人共同製作部落立體地圖,製作過程歷經艱辛,甚至一度中斷。自從做了地圖,對爬山一點興趣也沒有的Sayun,決定和部落青年們去爬B’bu Hagay(雪山),用身體感受祖先曾走過的路(傳統領域),痛苦的過程一度讓Sayun迷惘自身尋找的意義。直到下山後,完成的部落立體地圖邀請部落耆老前來插旗,耆老講述祖先移動腳步時,Sayun似乎找到失落的拼圖,將意義拼湊得越來越清晰……。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08

【紀錄片】家族祭 Palisian

本書封面圖 《家族祭 Palisian》
謝升竑 導演;陳庭榆 製片
舊視界文化,2020

文/葉芊均

《家族祭》從排灣族祭典切入,講述部落青年如何看待族群認同與傳承的議題。本片從族人籌備祭典開啟序幕,身為Pakedavai家族第十一代的頭目——達比利泱・阿利夫全神貫注的神情,讓祭典瀰漫著莊嚴的氛圍。
排灣族的神話故事中,上天降下的神力協助部落度過危機,也賦予貴族身份力量,貴族制度維繫著排灣族的社會秩序,mamazangiljan(頭目)則是貴族制度的中心,家族以和頭目的親疏關係建立階級,唯有不同階級通婚時才有可能改變。此外,家屋對於排灣族文化意義重大,從家屋的空間配置,橫樑的雕刻紋飾與圖騰,皆蘊含著排灣族深厚的文化與歷史,教育著部落中生存的社會秩序與規範。……。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08

【圖書】milimilingan na seviljauljaur 比魯部落傳說故事

本書封面圖 《milimilingan na seviljauljaur 比魯部落傳說故事》
kalesekes tjuljapalas(曾金枝) 口述;
giljegiljav agilasay pakawyan(林志興)、ljigiyan pavavaljung(高玉枝) 編著;
臺東市:林志興,2022

文/tjaiwan.parilaw

milimilingan,排灣族語意為「傳說故事」。viljauljaur為部落名,即位在臺東縣金峰鄉正興村內的比魯部落。na、se,則有「屬於…;來自…」的意思,本書書名的意思是︰「來自(屬於)比魯部落的傳說故事」
。本書分別由兩位作者giljegiljav agilasay pakawyan (林志興)及ljigiyan pavavaljung (高玉枝)為期三個月的採訪、來回校稿、用字及發音,共採集六則傳說故事。作者高玉枝老師表示,原先預計將六則傳說故事與故鄉ludja (屏東縣泰武鄉萬安村安平部落)的傳說故事合併為一本出版;但為使兩個部落留下專屬部落的傳說故事書,便決定分開出版。因此,本書除了是排灣族語傳說故事集,更為不同部落之間的口傳故事貢獻了多樣性,以及其背後所乘載的知識與文化脈絡。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08

【圖書】走進布農的山

本書封面圖 《走進布農的山》
郭彥仁(郭熊) 著
大家出版,2022

文/JL

「你如何看山,山就回應你所期待的樣貌。」每位爬山的人,心中都有自己對山的獨特情感。本書作者郭彥仁(郭熊)起初因「冒險」、「生態」、「野生動物」的交集,走入山裡作野生動物調查。長年深入八通關古道從事黑熊保育相關研究,與布農族人合作進行調查,跟隨布農長者在森林探索、生活。透過文字,郭熊分享所感知的山,以及與山林、布農族人的情感連結。……。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goodweb

National Indigenous Australians Agency

網站圖

網站連結:https://www.niaa.gov.au
整理:吳彣薇

全國原住民澳大利亞人民署(National Indigenous Australians Agency,NIAA)為澳大利亞政府原住民族政策執行機構,由澳大利亞聯邦總督命令成立,旨在實施政府的政策和計劃,並致力於改善原住民和托雷斯海峽島民的生活。該機構以原住民和托雷斯海峽島民相關的優先事項,向總督和澳大利亞原住民事務部長提供建議,並與原住民合作,以縮短與目標政策的距離。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goodweb

蘭陽原創館

網站圖

網站連結:https://www.yilanstyle.com.tw
整理:ipi.patadalj

「蘭陽原創館」為宜蘭首座以原住民文化為主的生活美學展銷空間,提供最在地的原住民創意料理、工藝、文創商品、市集及主題活動,並鏈結原鄉部落旅遊,提升宜蘭原住民品牌實力、帶動產業價值、落實永續經營的產銷平台。希望能讓每位到館的民眾,身入其境感受原住民文化的溫度,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感動。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10
circle 【活動】太魯閣族知識論文系列-部落巡迴分享會
circle 【活動】原住民族音樂與舞蹈系列講座
circle 【活動】鄒族兩社紀念傳統領袖暨文化調查與展示主題系列活動
circle 【活動】《南島 ‧ 台灣》課程主題演講
circle 【活動】「原來是匠」系列DIY課程講座
circle 【活動】Inlungun(泰雅語:思念)-懷樂舞伶
circle 【活動】文物流轉•記憶接軌-臺灣原住民族文物典藏調查研究回顧與前瞻論壇
circle 【展覽】我們群祭啦,中區原住民族文化館聯合特展
circle 【展覽】原續-創新原民風時尚精品特展
circle 【展覽】原民、漢人、官府的交織「物」語 :故宮、臺博、臺史博三館聯展
circle 【線上展覽】「往復回應.萬物相纏」環境與文化共生特展
回本期目次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