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本期目次分隔線
167
本期目次
近期活動
活動報導
館藏導覽
item01
電影海報圖
分隔線
新進館藏
新進館藏 新進館藏 新進館藏 新進館藏 新進館藏
 
近期活動標題圖檔

【主題書展】史前時代原住民的生活樣貌

content-1-1-img

根據考古學的研究,大坌坑文化是目前所知最早出現在臺灣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年代約距今5,000年至4,500年前,因而被認為是臺灣原住民的先祖。其出土的大型洄游性魚類、海貝等生態遺留,推測大坌坑人應具備遠航漁獵的能力;而碳化稻米和小米的發掘,則顯示生活在5,000年前的原始居民,已懂得人工栽培作物的技術。但現有的考古資料,仍無法清楚說明其與晚近原住民族之間的關聯性。近年來,考古陸續出土的金屬器時代文化,如:十三行遺址、漢本遺址、舊香蘭遺址、淇武蘭遺址、社內和大道公遺址等,則提供了其與近代原住民族連結的直接證據。
以舊香蘭遺址和淇武蘭遺址為例,前者出土的「帶狀印紋」陶器上的紋飾,如:蛇形紋、人形印紋等,可能都與排灣族文化有直接的淵源;而齒根穿孔的雲豹犬齒,亦可對應到早期排灣族或魯凱族使用的帽花編製。後者遺址的位置,經證實應為文獻所載的噶瑪蘭族「淇武蘭大社」;其出土了大量的木製品,如房屋的木柱、壁板(上刻有噶瑪蘭族的信仰標誌)、織布用的木架和划船用的木槳;亦出土了文獻記載的新月形金屬編織物和大型瑪瑙珠等。本次書展希望能從遺址出土資料讓讀者對遠古時代居民的生活有更多的認識。

點此觀看內文與書單。

展出時間|2022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
展出地點|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B1)
主辦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回本期目次
近期活動標題圖檔

【播下希望的種子─館外書展暨部落贈書】「繪」見原民文化

content-1-2-img

原住民族委員會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以下簡稱原圖中心)111年「播下希望的種子──館外書展暨部落贈書」活動至苗栗縣南庄鄉立圖書館辦理,以「繪」見原民文化為本次書展主題,並贈予62冊圖書,期以豐富偏鄉圖書資源,提升閱讀風氣。
繪本,以圖像為主軸並輔以少量文字來傳遞故事含意,可給予讀者多元之感官體驗與開闊的想像空間,是增加知識、豐富生活經驗和培養閱讀能力的最佳入門途徑。繪本的題材包羅萬象,具心靈療癒、生活紀錄、語言、文化保存及多元文化教育等各層面之讀物。隨著近年來,族群語言、文化等相關繪本相繼問世,不論成人或兒童,皆可從繪本中瞭解各群族的生活、文化,以達培育閱讀與文化素養之效。

點此觀看內文。

展期|2022年09月15日至10月15日
地點|苗栗縣南庄鄉立圖書館(苗栗縣南庄鄉東村20鄰中正路165號)
主辦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協辦單位|苗栗縣南庄鄉立圖書館

回本期目次
近期活動標題圖檔

【專題演講】《我長在打開的樹洞》X《山地話╱珊蒂化》分享會

content-1-2-img

《我長在打開的樹洞》作者Apyang Imiq程廷為花蓮縣萬榮鄉支亞干(Ciyakang)部落太魯閣族作家。部落有一條名為Rangah Qhuni的支亞干溪,意思是「打開的樹洞」,形容河道突然開闊,就像深邃的洞穴被打開,陽光照射進來的樣貌。其自城市返回部落耕獵生活,身為一個喜愛編織的男同志,如何找到跨越性別與傳統的線頭?
《山地話╱珊蒂化》作者馬翊航為卑南族作家。本書為作者歷經家人聚散的成長剖面、離鄉背井的路徑、風景及閱讀軌跡,於家族、學校和小鎮的危機中繞路運轉,其目擊身分與性別被禁錮等狀況。本書為探討多元身分、語言、記憶與性別的作品,並透過反覆碰撞和溫柔包容的成長傷痛,重新定義自我。
透過兩位作家分享其創作歷程與自我身分認同以及返鄉路程之經歷,讓更多迷失自我的個體,想重新認識自我族群文化的原住民,能透過作者的文字書寫與對談真實地面對自己、找到自己。

點此觀看內文。

活動時間|2022年10月27日(星期四),14時至16時
活動地點|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B1)
主辦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回本期目次
近期活動標題圖檔

【專題演講】《部落地圖:雪國Sqoyaw》紀錄片放映暨映後座談會

content-1-2-img

導演Sayun Simung莎韻西孟,為臺中市和平區環山部落泰雅族人。導演自從在支亞干部落看到太魯閣族青年完成部落地圖後,也鼓舞自己去挖掘屬於自己部落更有深度的泰雅族文化內涵,同時期待能於製作部落地圖與實際進入傳統領域踏查的過程,以Sqoyaw泰雅族的觀點寫出屬於部落土地的故事,進而看見這一片與祖先有著深厚連結的土地,並且期望能找到屬於原住民真正的土地轉型正義。地圖製作完成後,莎韻與部落青年一同上山,用雙腳去畫出環山部落的傳統領域,這又是另一個心理與生理上的挑戰,正當莎韻迷惘於這一切行動的意義之時,部落耆老們與莎韻講述了環山部落的遷徙史,並分享泰雅語的傳統地名等歷史文化,如同拼圖一般,將一切行動串連、拼接起來。
導演認為「回溯根源」對於泰雅族後代很重要,只有如此才能知道自己的根在何處,更加深對於自身族群與部落的認同。然而,當自身的根在土地上扎得愈深,尋回的不單是對自身族群的認同與文化,應當更努力實踐。

點此觀看內文。

活動時間|2022年10月28日(星期五),13:30─15:30
活動地點|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B1)
主辦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回本期目次
活動報導title

移動的邊界:日治隘勇線與原住民族

#


時間|2022年8月18日
地點|國史館、線上直播
主講人|鄭安睎(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

文/Djupelang

國史館於8月18日邀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鄭安晞副教授,其長年致力於臺灣原住民史、臺灣歷史地理學以及田野調查等研究工作。本場演講以日治時期隘勇線與原住民族間之關係,以及「隘勇線推進」包圍蕃地,是如何使原住民族傳統領域被編納為普通行政區等歷史作為主軸。藉由鄭老師帶領與會者沿著這段歷史路線,探究隘勇線推進政策、部隊編成等緣由,以及各地區隘勇線、地圖繪製等相關位置之呈現。……。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活動報導title

文獻檔案縫隙裡的臺灣原住民

#


時間|2022年8月30日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文會堂(同步於臉書專頁直播)
主講人|孫大川(總統府資政,臺灣大學、政治大學臺文所兼任副教授)

文/布朗

國立故宮博物院於2022年6月25日至9月11日在北部院區第一展覽區展出「『開山撫番』清帝國與臺灣原住民族」,本次展覽藉由院藏檔案文書(特別是清帝國對外關係檔案資料匯編《夷務始末記》、軍機處謄抄《月摺檔》),搭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的《臺灣輿圖》、國立臺灣圖書館典藏《訓番俚言》以及國立臺灣博物館典藏《撫番開山章程二十一條》等圖像,呈現清帝國與臺灣原住民族的接觸及歷史。
本場演講主要分為兩大部分,首先簡介展覽檔案內容,本次展出清朝年間呈報宮廷的檔案(並非地方史或者文人雜記),皇宮的視線、帝國的眼光,如何透過中國古典式的書寫,承載一段複雜的歷史過程──對臺灣原住民政策的變化,值得細細審閱。……。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活動報導title

林道經營與生態工法

#


時間|2022年9月6日
地點|線上講座
引言|林郁芳(中國文化大學都市計畫與開發管理學系 助理教授)
講者|李彥樑(歐都探索旅行社海外執行總監)
張羽駿(布農卡里布灣登山企業社 高山協作員)
Bayis(國立政治大學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碩士原住民專班 研究生)
結語|官大偉(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暨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碩士原住民專班 系主任)

文/吳彣薇

本線上座談會係由國立政治大學(以下稱政大)原鄉原民的文化與產業USR Hub計畫主辦。USR Hub為政大所推動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基地種子計畫,其強調教學、研究與社會服務的結合,並以互動式參與的模式,期建立一個在地社區、社會企業,以及相關政府部門相互交流的平臺,以產生立基於地方訴求與權益的「在地創生」策略。……。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活動報導title

【播下希望的種子─館外書展暨部落贈書】繪見原民文化

#


時間|2022年9月15日
地點|苗栗縣南庄鄉立圖書館

文/EN;圖/原圖中心

原住民族委員會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下稱原圖中心)2022年「播下希望的種子──館外書展暨部落贈書」活動於9月15日至苗栗縣南庄鄉立圖書館(下稱南庄鄉立圖書館)辦理,以「繪」見原民文化為本次書展主題,並贈予62冊圖書,期以豐富偏鄉圖書資源,提升閱讀風氣。
南庄鄉立圖書館於1988年由南庄國中及苗栗縣政府同意在校內興建,於1992年落成啟用,其設有視聽室、閱覽室、藏書室等設備。然而,使用近30年的圖書館,因設備多數老舊不堪,一樓兒童閱覽區的天花板經常性漏水、多面輕鋼架天花板及窗簾支架掉落,且缺乏無障礙設施,故經教育部、苗栗縣政府補助及地方自籌經費,終於去(110)年6月進行整修;除整修硬體設備、加裝電梯,更於門面招牌增設賽夏族語的「圖書館」拼音字樣「kakita'an ka kina:at」,期望各族群都可開心使用圖書資源,且具在地族群特色。……。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08

【電影】咖啡莊園的亡靈

本書封面圖 《咖啡莊園的亡靈》
Marco Dutra、Caetano Gotardo 編劇/導演
飛行國際,2022

文/葉芊均

葡萄牙殖民政府的政策,讓巴西形成遍佈著白人、巴西原住民與黑人的族群大熔爐,三者關係緊密交織,對立卻又相互依賴。由卡塔諾‧戈塔多、馬可‧杜特拉聯合執導的電影《咖啡莊園的亡靈》,以1889年巴西廢奴的歷史為背景,講述坐擁咖啡莊園的蘇亞雷斯家族仍眷戀特權。
巴西的蓄奴歷史源於葡萄牙殖民時期,為開拓與發展農業引進大量非洲黑奴,奠基巴西的經濟基礎與產業結構。即便在獨立以後,上層既得利益的貴族仍不願放棄奴隸帶來的廉價勞動力,人民幾次抗爭奴隸制度皆未有所獲,因此一直到1888年才通過廢奴法案,是中南美洲最後一個廢除奴隸制度的國家。廢奴無異是巴西成為獨立國家以後,標識著向舊時代告別的一大象徵,然而,長期施行的奴隸制度,即便在廢除以後仍深遠地影響著巴西社會。……。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08

【圖書】「小的」與大人

本書封面圖 《「小的」與大人》
戴寶村 策畫
李進億、沈佳姍、陳慧先、游智勝、蔡昇璋、蔡蕙頻 撰文
玉山社,2020

文/Mutulavay

1895年日清簽訂馬關條約,臺灣和澎湖永久割讓給日本,臺灣實質上雖為日本的領土,卻實行和日本本土有別的管理機制,為有效控管「新領地」,隨即引入警察制度,其權威性與功能性遠遠超過日本內地。這樣的權威性反映在公開場合的敬語─「大人」,可是被束縛的臺灣人私下卻鄙呼其為「臭狗仔」或「四腳仔」,凸顯出被管理的庶民百姓「小的」與管理者「大人」警察之間的對立關係。……。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08

【圖書】山與祂的子民──阿力曼與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

本書封面圖 《山與祂的子民──阿力曼與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
阿力曼 口述;劉政暉 撰文
玉山社,2022

文/tjaiwan‧parilaw

本書由阿力曼──即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館長口述,由劉政暉先生撰文整理。本書開頭從阿力曼個人的生命故事開始談起,書中提及,因為阿力曼的父親時常提到過去與內本鹿(Isdaza)舊部落的故事,卻直至逝世都未能返回老家,其影響甚深。然而,作為其父親的兒子,阿力曼的成長過程中同樣遇上許多當代原住民所面臨的價值課題,這些歷程促使他不斷摸索、反思。……。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goodweb

Aboriginal Languages Trust

網站圖

網站連結:https://www.alt.nsw.gov.au/#page-top
整理:吳彣薇

「原住民族語言信託(Aboriginal Languages Trust)」的成立主旨為支持新南斯威州原住民族社區喚醒和促進其語言,使其語言能夠持續地被使用。原住民族語言信託是由原住民族所領導的新南斯威爾州政府機構,基於2017年頒布的《新南斯威爾州原住民族語言法(NSW Aboriginal Languages Act)》成立,致力於提供和地方與政府層級原住民族語言活動的永續合作。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goodweb

中醫醫藥典籍全文、標本暨原民傳統醫療資料庫

網站圖

網站連結: http://atmkd-ap.nricm.edu.tw/frontend/index.jsp
整理:ipi.patadalj

臺灣原住民族擁有豐富的傳統醫療文化及藥用植物知識,須用心守護與保存。為不讓珍貴文化流逝,原住民族委員會與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合作建置「中醫醫藥典籍全文、標本暨原住民傳統醫療資料庫」,提供民眾更便利的管道查詢相關知識,為復振原住民傳統醫療文化開啟新契機。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10
circle 【活動】2022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原師盃運動競技邀請賽活動
circle 【活動】2022 PANGCAH 生活節
circle 【活動】2022洄瀾藝術節-山海樂章 絃聲歡唱
circle 【活動】2022七腳川論壇 Cikasuan Kami 向前看X向後望
circle 【活動】2022國科會族群研究與原住民族研究成果發表會暨排灣學論壇
circle 【活動】2022大小VUVU動起來-趣味路跑
circle 【活動】111年度原住民族(布農族)歲時祭儀
circle 【活動】探索原味餐桌的野菜文化-認識原住民民俗植物
circle 【活動】奏響豐年的篇章:新北市原住民族演藝團隊培力計畫聯合成果展演
circle 【活動】Kacalisiyan 斜坡上的藝術節
circle 【展覽】花草木:給賽夏族人的叮囑noka paSta''ay kapa:tol
回本期目次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