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本期目次分隔線
125
本期目次
近期活動
活動報導
館藏導覽
item01
電影海報圖
分隔線
新進館藏
新進館藏
 
近期活動標題圖檔

【主題書展】影像敘事。凝望臺灣

content-1-1-img

面積僅有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臺灣,於地球上的存在如粟米般渺小,卻因歷史發展先後聚集了原住民族、漢民族、荷蘭、西班牙與日本人等族群,顯現出多元且複雜的民族風貌。十九世紀以來,攝影技術的發展讓視覺影像成為不亞於文字的重要溝通記錄工具,讀者不再只能從文字描述去憑空想像過往歷史,照片的留存讓已逝的時光鮮明地重現,讓人見證古往今來的人事更迭與景物消長。

空拍大師齊柏林先生曾表示,一直以來他想做的事就是讓臺灣人了解臺灣,讓世界認識臺灣。因此,他花了超過20年的時間,以影像帶領我們看見臺灣的真實樣貌,這些照片除了展現臺灣的美麗,也同時揭露其不堪的一面,並喚醒更多人對臺灣環境保護的重視。

臺灣這座島嶼,一直默默承載著各種歷史記憶,美麗的河山、豐富的人文,交織出一幕又一幕的動人篇章。本期的主題書展「影像敘事‧凝望臺灣」挑選許多以影像為敘事主軸的館藏,書中一張張照片訴說著近代發生在這片土地上不同的故事,期盼我們閱讀這些作品後,能更謙卑地看待自己,更努力保護這個美好的家園。

點此觀看內文與書單。

展出時間:2019年1月2日至2019年4月30日
展出地點:臺北市羅斯福路4段1號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B1原圖中心
主辦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回本期目次
近期活動標題圖檔

原圖中心2019年4-6月「館藏導覽」徵稿

content-1-2-img

原圖中心為鼓勵讀者使用中心資源,並增加「館藏導覽」專欄文章的多元性,開辦館藏導覽徵稿,歡迎對原住民族議題、閱讀與寫作有興趣之讀者,一起加入原圖中心的開卷者行列,並領取專屬獎勵!

2019年4-6月的館藏導覽徵稿的書單已經出爐,歡迎有興趣投稿的讀者於6/12(三)之前,以標題「原圖中心館藏導覽投稿_您的姓名,將稿件寄至信箱:ntutiprc@ntu.edu.tw。

點此觀看詳細辦法

回本期目次
活動報導title

「重建‧泰雅爾人的小米傳統與規範特展」開幕茶會暨泰雅編織工作坊

#

時間|2019年3月4日
地點|臺北醫學大學杏春樓一樓跨領域學院

記錄/EN

「重建‧泰雅爾人的小米傳統與規範特展」開幕茶會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與新竹尖石鄉司馬庫斯、鎮西堡與田埔部落三年前陸續結盟,建立夥伴關係,其中一項重點計畫就是「小米」的復育與文化推廣,協助保留當地文化。由於「小米」近年來復育有成,因此自3月4日起於臺北醫學大學杏春樓一樓跨領域學院舉辦為期兩周的「重建‧泰雅爾人的小米傳統與規範」特展,展示三個原住民部落的小米故事。……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活動報導title

國史館演講:世界最長的戒嚴:人民的反抗,人民的轉型與正義

#

主講|邱伊翎
時間|2019年3月14日
地點|國史館

文/Djupelang

國史館於108年3月14日辦理專題演講「世界最長的戒嚴?人民的反抗,人民的轉型正義」邀請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邱伊翎,探討臺灣歷經長達38年之久的戒嚴時期,以及解嚴初期談論或參與公共事務時,以叛亂罪起訴卻為常見之事。至今,臺灣人民仍持續為這塊土地努力爭取正義,反抗過去的歷史。人民面對歷史真相時,是否會造成族群對立?現今政府不斷推動的「轉型正義」,人民是否共同正視與意識到當面對威權統治時期時人權侵害的歷史真相?……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08

【圖書】發現臺灣:重訪臺灣博物學與博物學家的年代

本書封面圖 《發現臺灣:重訪臺灣博物學與博物學家的年代》
李子寧著;臺北市:國立臺灣博物館,民國106[2017]

文/廖偉辰

1862年,臺灣開港通商,西方人進入臺灣,開始在臺灣低、中海拔地區採集動、植物標本,命名與發表新物種。直至1895年,日本人成為臺灣的統治者,基於治理與經濟開發之所需,官方支持的系統性調查逐漸取代過去西方個人式的博物學調查。1908年,國立臺灣博物館的前身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正式設立,除了承繼西方博物學的調查傳統,並結合日本時代初期大規模調查的成果,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成為近代博物學與臺灣相遇的第一個結晶,不僅提供博物學者活動的據點,也透過展示,呈現出近半世紀以來博物學家所發現的新臺灣樣貌。
2018年,走過百年以上的國立臺灣博物館,經歷三年半的策劃,首度統合博物館各個學門(人類學、地學、植物學、動物學)的蒐藏,全面的回顧臺灣博物館所走過的歷史,並反省這些典藏於臺灣博物館的歷史性標本在當代臺灣有何意義?除了讓我們回到過去外,是否也能反省當下,甚至展望未來呢?於是「發現臺灣」的展覽就此誕生,並出版了此書籍。……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08

【圖書】山海臺灣:從臺灣島嶼的誕生解碼史前玉蛙的身世

本書封面圖 《山海臺灣:從臺灣島嶼的誕生解碼史前玉蛙的身世》
朱正宜、邵美華、張益生文,王韋迪、胡惠鈞、葉沛明繪;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17

文/KT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下稱「史前館」)前館長李玉芬女士曾說,史前館是一個「會說故事的博物館」,生動地展示博物館展廳內的三大主題:
臺灣自然史、臺灣史前史和臺灣南島民族。為了讓參觀完博物館的朋友能將展廳的故事帶回家細細品味,史前館亦規劃出版相關主題的系列繪本,本書即為其中之一,內文主要介紹臺灣自然史,描繪臺灣島歷經一億多年前板塊碰撞、各時期的造山運動、數次冰河期與大量動植物遷徙等自然變化,造就出今日豐富多樣的生態地貌。
《山海臺灣:從臺灣島嶼的誕生解碼史前玉蛙的身世》全書共有16個主題,首先從史前館內展示的蛙型玉飾談起,玉器與臺灣先民文化息息相關,其源頭為距今1億多年前的板塊運動。當時古太平洋板塊向西隱沒至歐亞板塊之下,原先的沉積被推擠後產生褶皺變形,一個個褶皺被擠壓斷裂後不斷疊高,古臺灣就此浮現,由於最老的岩層出露於宜蘭南澳一帶,因此稱為「南澳造山運動」。……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08

【圖書】到太魯閣走走

本書封面圖 《到太魯閣走走》
林茂耀著,花蓮縣秀林鄉: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民103[2014]

文/吳均上

《到太魯閣走走:太魯閣國家公園步道解說叢書》一書是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解說課於2014年11月出版,由擔任解說員二十餘年的林茂耀花費半年的時間所編撰而成的旅遊解說書籍,精選太魯閣國家公園內的二十餘條步道,詳細整理解說每條步道的基本資料與景點等特色,帶領讀者一窺太魯閣之美,並且能即刻帶著此本導覽書籍起身出發。
本書以太魯閣國家公園園區內中橫及蘇花公路沿線的中、短程步道為主述,每條步道均有「步道快覽」,條列步道的基本資料,如步道長度、步道等級、位置、所需時間、服務設施及注意事項等,讓欲前往走訪步道的讀者一目了然。於步道介紹正文開始之前,另附有「太魯閣全區地圖」、「走進步道的撇步」及「步道分級」,讓讀者對太魯閣國家公園有初步了解,再行閱讀。其中,「步道分級」將太魯閣國家公園的步道分為景觀型步道、健行型步道、登山型步道以及探險型步道四個等級,但本書未收錄探險型步道。……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goodweb

National Indian Council on Aging

網站圖

網站連結:https://nicoa.org/
整理:諸長瑾

全國印第安人高齡協會(NICOA)是一個非營利性組織,由全國原住民部落主席協會成員於1976年創立,該協會呼籲社會需要建立一個全國性組織,來關注美洲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原住民年長者的高齡化問題。該協會的使命是倡導改善美洲原住民年長者的整體醫療保健制度,同時為原住民年長者的社會福利或是高齡就業輔導提供技術援助,並提供經濟福祉的訊息。NICOA的目標是藉著政府部門提供的補助款項來加強提供服務給原住民的高齡社區,並做原住民年長者和政府及其他高齡組織的意見交流中心。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goodweb

財團法人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

網站圖

網站連結:http://www.fidfca.com.tw/
整理:吳慈恩

財團法人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宗旨為辦理原住民樂舞、文化藝術研究及有關活動之推廣,期望藉由基金會的運作推動原住民文化藝術發展、促進各族群文化藝術交流、進行田野學習、製作原住民樂舞展演、培育原住民樂舞人才、從事教學、研討、出版、影音製作,推廣原住民傳統工藝及服飾等,再造原住民樂舞文化藝術發展的另一次高峰。
「原舞者」為原住民舞者,也是尋根溯源的團體, 學習傳統族人的祭儀與樂舞,並親身參與觀察學習,詳實的資料紀錄整理,到轉化為藝術創作,搬上舞台,團員們絲毫不造作而自然流露出的族群天性,正是長期接受祭典洗禮後所展現的功力。其為提供原舞者的簡介、原住民樂舞紀錄研究與教育推廣之團體。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10
circle 【國史館專題演講】鄒族久美部落歷史
circle 大武壠歌舞文化團
circle 原住民青年文化體驗暨食農教育文化體驗『魯凱&百合』
circle 原住民文學讀書會導讀種子培訓課程
circle 技 憶.Baga Rudan老布策展
circle 「歲月 遂樂」-烏米創作個展
circle 108年南澳泰雅文化館特展系列
circle 《地瓜路徑:當深度成為實驗》
circle 桑布伊演唱會 Sangpuy in Concert
回本期目次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