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本期目次分隔線
124
本期目次
近期活動
活動報導
館藏導覽
item01
電影海報圖
分隔線
新進館藏
新進館藏
 
近期活動標題圖檔

【主題書展】影像敘事。凝望臺灣

content-1-1-img

面積僅有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臺灣,於地球上的存在如粟米般渺小,卻因歷史發展先後聚集了原住民族、漢民族、荷蘭、西班牙與日本人等族群,顯現出多元且複雜的民族風貌。十九世紀以來,攝影技術的發展讓視覺影像成為不亞於文字的重要溝通記錄工具,讀者不再只能從文字描述去憑空想像過往歷史,照片的留存讓已逝的時光鮮明地重現,讓人見證古往今來的人事更迭與景物消長。

空拍大師齊柏林先生曾表示,一直以來他想做的事就是讓臺灣人了解臺灣,讓世界認識臺灣。因此,他花了超過20年的時間,以影像帶領我們看見臺灣的真實樣貌,這些照片除了展現臺灣的美麗,也同時揭露其不堪的一面,並喚醒更多人對臺灣環境保護的重視。

臺灣這座島嶼,一直默默承載著各種歷史記憶,美麗的河山、豐富的人文,交織出一幕又一幕的動人篇章。本期的主題書展「影像敘事‧凝望臺灣」挑選許多以影像為敘事主軸的館藏,書中一張張照片訴說著近代發生在這片土地上不同的故事,期盼我們閱讀這些作品後,能更謙卑地看待自己,更努力保護這個美好的家園。

點此觀看內文與書單。

展出時間:2019年1月2日至2019年4月30日
展出地點:臺北市羅斯福路4段1號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B1原圖中心
主辦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回本期目次
近期活動標題圖檔

原圖中心2019年1-3月「館藏導覽」徵稿

content-1-2-img

原圖中心為鼓勵讀者使用中心資源,並增加「館藏導覽」專欄文章的多元性,開辦館藏導覽徵稿,歡迎對原住民族議題、閱讀與寫作有興趣之讀者,一起加入原圖中心的開卷者行列,並領取專屬獎勵!

2019年1-3月的館藏導覽徵稿的書單已經出爐,歡迎有興趣投稿的讀者於3/12(二)之前,以標題「原圖中心館藏導覽投稿_您的姓名」,將稿件寄至本中心信箱:ntutiprc@ntu.edu.tw。

點此觀看詳細辦法

回本期目次
活動報導title

國史館演講: 被遺忘的族群──噶哈巫的遷移與文化重建

#

主講︱黃美英
時間︱2019年1月17日
地點︱國史館

文/EN

國史館2019年1月17日的原住民族史系列專題,以「被遺忘的族群──噶哈巫的遷移與文化重建」為題,邀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兼任講師黃美英主講。黃美英老師參與921災後重建,並協會籌組噶哈巫文教協會,擔任第一屆的義務總幹事。黃美英老師以參與噶哈巫文教協會和相關的文化工作經歷,講述關於噶哈巫族的演變歷程,以及當代族裔對於噶哈巫正名的自我認同意識。

從生番到熟番:文獻所記載的番社〈遷埔前的樸仔籬社與岸裡社〉

從「生番」歸附清廷的「熟番」,故歸順清朝之原住民族於清代稱之為熟番。清代周鍾瑄的《諸羅縣志》〈卷二規制志‧坊里‧社〉記載:康熙54年〈1715〉幾個番社由「生番」歸附清廷成為「熟番」。康熙54年新附生番五社:岸裏社、掃拺社、烏牛難社、阿里史社、樸仔籬社,以上各社俱在縣北。……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08

【圖書】排灣族少年王

本書封面圖 《排灣族少年王》
廖文毅著,台北市 : 秀威少年,2018

文/吳均上

《排灣族少年王》一書是作者廖文毅繼《排灣族雙胞胎公主之謎》之後,另一部以臺灣原住民排灣族為主要角色、以臺灣本土土地為故事背景所創作的青少年小說。《排灣族少年王》是由作者連載於《臺灣時報》廣受歡迎的故事〈少年瑪太王〉改編而來,融合臺灣原住民文化與風土民情,述說排灣族少年一段冒險與成長的精彩生命歷程。全書共一百六十四頁,篇幅不長,情節緊湊且精彩,讓人意猶未盡。雖是本青少年小說,其內涵與寓意之深邃,對於原住民族歷史淵源與生活文化等多有著墨,也適合各個年齡層的讀者閱讀。
故事時空設定在明朝末年的臺灣南部地區,在那個年代,漢人與原住民大小衝突不斷,更不惜以殘酷的戰爭爭奪財產、土地等資源,世世代代累積起了無數仇怨,難以化解。在這樣的境況下,南臺灣牡丹社(今屏東縣牡丹鄉)金沙部落的排灣族大頭目、統領南臺灣領地將近二十載的「威猛王」一手建立起「威瑪王朝」,盛極一時……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08

【圖書】人類學家的我們、你們、他們

本書封面圖 《人類學家的我們、你們、他們》
余舜德、張珣、劉斐玟著, 臺北市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18

文/鄭秀敏

有鑑於坊間「文化人類學」的教科書十分稀少,加上中研院希望學術普及化,因此本書分三個單元:「田野感知」、「文化反思」與「詮釋、展演與行動」,總計12篇文章,向臺灣社會大眾介紹人類學。中研院民族所的作者群從各自的田野研究出發,以輕鬆的筆調,深入淺出地介紹人類學觀點,探討兩岸文化現象。
作者群之一的劉斐玟於書中提及,人類學的特色之一,是親臨當地,參與觀察。人類學家進入個體的生命故事,領略個體的生命智慧與情致,進而了解當地人的處世觀點、社會關懷,乃至終身之憂;繼而編織出具有時空向度、社會動態,兼具人倫溫度的文化景觀 。簡單來說,就是從小處著眼,又縱觀全局;因此,這12篇文章常見這種以小窺大的現象分析。
例如:在呂心純的「通往文化秘境:人類學家的緬甸習藝之旅」即提到緬甸傳統音樂─塞恩音樂的演奏家,常常不隨意對外傳承珍貴技法,雖說這是習藝文化的普遍現象;但是由這個現象又可深入探討背後隱含的特殊成因。……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08

【電影】幸福路上

本書封面圖 《幸福路上》
宋欣穎導演;飛行國際,2018

文/EN

《幸福路上》以1974年生的導演宋欣穎之自身成長故事為背景,化身成片中的主角林淑琪。整部電影以她的視角描繪從兒時到中年的成長心路,利用小琪的成長故事作為出發點,帶領觀眾穿梭時空,細細感受臺灣從上一世紀80年代,歷經戒嚴、解嚴之民主開放後的時代變遷,並透過主角小琪成長路上的懵懂無知到自我追尋,一同去探討真正的幸福是什麼?
2008年,導演宋欣穎在美國入學後的第一份課堂作業,因為老師的一番話「好的腳本來自個人經驗,而非杜撰,所以作業只要回答兩個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勾起了導演飄洋過海隻身赴美求學之鄉愁。劇本的發想,就回到成長記憶的起點—導演新莊老家的幸褔路,那兒有條曾經又臭又髒,如今已大不相同的大水溝「中港大排」,於是《幸福路上》劇本逐漸成形。……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goodweb

Center for Indigenous Environmental Health Research (CIEHR)

網站圖

網站連結:https://ciehr.arizona.edu/welcome
整理:諸長瑾

美國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原住民社區因為化學污染和其他相關因素影響到傳統的食物、水、空氣和居家環境,導致原住民感染癌症,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和肝病的死亡率上揚。美國亞利桑那州大學公共衛生所的原住民環境衛生研究中心採用社區參與式的研究方法來跟美洲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原住民的社區合作,促成評估化學和其他相關因素造成環境衛生的不良影響。該中心不但同時提升社區對不良環境衛生的抵抗能力,還加強教育社區對健康環境衛生的知識,更制定計劃和政策發展以利傳遞研究成果的訊息到社區。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goodweb

Wata

網站圖

網站連結:http://wata-art.com/?c=home
整理:吳慈恩

Wata為專賣原住民文創商品和藝術品的店。以Wata(阿美族語: 哇~)為名,是希望當人們看見原住民作品時,會發出Wata的讚嘆聲,覺得作品令人驚艷和喜愛,並將這份感動帶入生活之中。
哇大創意整合有限公司於 2013 年開設 Wata(阿美族語: 哇~),是在原住民族藝術領域最熱門的藝術與工藝行銷平台,主要以原住民藝術展覽與工藝產品銷售為主,並作為新生代原住民族藝術創作者交流展演的藝文平台。
在這,期望能分享來自部落生活的文化美感,也讓人們看見藝術的純粹美好。
(節錄自Wata網站)

點此觀看全文。

回本期目次
10
circle 原住民青年文化體驗暨食農教育文化體驗『魯凱&百合』
circle 文史書書寫工作坊:第一次製作文史資料紀念冊就上手
circle 融天地於行為─NIPAF''18 紀錄片播映分享
circle 【北美鄒古道】
circle 農男的百寶袋.Kuling
circle 作家導讀 《山林與海之歌》
circle 紀駿傑教授逝世周年紀念學術研討會
circle 【第一屆桃園市原住民族商品設計競賽】巡迴講座
circle 屏東 台灣史小說的寶庫:陳耀昌x巴代|南國生活閱讀節
circle 108年南澳泰雅文化館特展系列
circle 「雲停處」林淑鈴個展
circle 山林與海之歌-湯瑪士.瑞杰可繪本原畫展
circle 《地瓜路徑:當深度成為實驗》
circle 【第一屆桃園市原住民族商品設計競賽】
回本期目次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