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電子報第六十七期

::如果您的收信軟體不支援html格式的文件、或是您無法正常看到以下內容,請按此::

第六十七期 2014.5.30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電子報
中心首頁 | 我要訂閱 | 取消訂閱 | 各期目次 |
本期目次 Contents
【近期活動】
【活動報導】
【館藏導覽】
【館藏消息】
【資源利用】
【好站推介】
【原民快訊】
【近期活動】

影片封面 # 播放日期:6/7、6/14、6/21、6/28
播放地點: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臺大圖書館B1中庭廣場旁)

# ◎上午場
片名:好久不見德拉奇
片長:10:00~11:12(72分鐘)

十個月的紀錄,一個泰雅Yaki從記憶裡播種小米、尋回傳統開始…三個家庭,交織一個感人的故事,關於「家」以及「傳統文化」與現實社會不斷相互拉扯,在環山部落真實上演著……

影片封面 # ◎下午場
片名:排灣人撒古流:十五年後
片長:14:00~15:15 (75分鐘)

《排灣人撒古流:十五年後》,刻畫了排灣族藝術家撒古流‧巴瓦瓦隆在八八風災造成屏東達瓦蘭部落的族人流離失所後,接下重建部落的使命,在遷村過程中努力爭取遷村主導權以延續族群的文化生命,然而撒古流卻必須在部落、政府、與部落內部之間面臨一連串的衝突與折衷。這部紀錄片更投射出撒古流的文化厚度與願景:重建的不只是能遮風避雨的房屋,更是一處在自然災變後,能讓排灣族文化再一次生根茁壯的新部落。

# 陳若菲導演的《排灣人撒古流:十五年後》,刻畫了排灣族藝術家撒古流‧巴瓦瓦隆在八八風災造成屏東達瓦蘭(大社)部落的族人流離失所之後,接下重建部落的使命,在遷村過程中努力爭取遷村主導權以延續族群的文化生命,然而撒古流卻必須在部落、政府、與部落內部之間面臨一連串的衝突與折衷。但這部紀錄片更投射出撒古流的文化厚度與他的願景:重建的不只是能夠遮風避雨的房屋,更是一處在自然災變後,能讓排灣族文化再一次生根茁壯的新部落。

原住民族委員會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很榮幸邀請到《排灣人撒古流:十五年後》的導演陳若菲,以及曾經擔任過《排灣人撒古流》與《末代頭目》攝影工作的林建享導演擔任與談人,與觀眾面對面,談談這些年來撒古流在藝術創作與遷村工作的心路歷程,也談談撒古流如何以「部落有教室」的理念,打造出一處讓族人、文化、與自然環境皆能永續共生的棲地。

1. 本次映後座談會名額30人,需線上報名,歡迎社會大眾參加!
2. 已報名者若因故無法出席,請寄發電子郵件至ntutiprc@ntu.edu.tw取消報名。

[與談人簡介]
陳若菲
畢業於文化大學影劇學系,並於1995年獲得加州藝術學院電影製作碩士學位,作品有《強迫曝光》、《海角天涯》與《環山奇女子:詹秀美》等影片。在2009年八八風災後,陳導演以4年的時間拍攝與製作《排灣人撒古流:十五年後》,於2013年的台北電影獎以及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獲得廣大的迴響。

林建享
畢業於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是國內資深的電影工作者,長期關注少數族群、環境、社會運動、與地方民俗等議題,作品有《划大船》、《狩獵與祭儀》、《當傳統遇到現代》、與《重塑祖先的榮耀》等紀錄片。

時間:2014年6月11日下午2點~5點
地點: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B1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報名網址:http://goo.gl/Cz5ZrZ

# 早期的攝影技術約在清代從西方國家來到了亞洲,如英人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等攝影師也隨著通商與傳教的潮流,從各港埠輾轉來到臺灣,想要用鏡頭紀錄東方的異國風情。數位科技發達,幾乎隨手都能拿起手機拍照的今天,很難想像在當時攝影師需要動用到人力,甚至是馱獸,把笨重的攝影器材揹負到交通不便的部落,將當時部落的影像留在一張張的黑白相片中。 ......詳全文

展出時間:2014年 5月1日--7月31日
展出地點:臺北市羅斯福路4段1號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B1原圖中心
主辦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徵稿】2014太平洋歷史雙年會論文徵求延至六月底,請把握時間!

Pacific History Association Conference in Taiwan

2014年12月3日,國立台灣大學,台北
2014年12月4日-6日,國立台東大學,台東

Lalan, Chalan, Tala, Ara (Path)--Reconnecting Pacific-Asia Histories
從台灣到大洋之路──太平洋與亞洲歷史之再現與重繫


「太平洋歷史學會雙年會」(PHA Biennial Conference) 於1980年起於不同的太平洋國家舉辦,每年約有150-200位來自大洋洲、紐澳、美加、亞洲等各國學者參與發表論文。今年將首次在台灣舉辦:為期四天的會議中,首日先在台北集結,於台灣大學開幕;之後移駕東台灣,在原住民文化最為豐富多元的台東舉辦學術會議(場地為台東大學)以及文化參訪活動。
本屆會議以「從台灣到大洋之路──太平洋與亞洲歷史之再現與重繫」為主題。在南島語主題中,同時以Lalan, Chalan, Tala, Ara四字呈現,分別為台灣阿美語、關島查莫洛語、所羅門群島語以及毛利語之「路」(Path)語彙,強調台灣原住民與大洋洲南島民族在遷徙歷史、語言文化與當代社會的多重連結。「路」始於過往的足跡,並且指向未來,亦表達了現今太平洋人文研究的內涵。此外,「路徑、通道」也象徵台灣的獨特地位:從遠古到當代,台灣既是南島民族遷移路徑的關鍵,也是太平洋與亞洲連結的樞紐。

徵稿說明
本屆「太平洋歷史學會」由台灣太平洋研究學會主辦,其會員研究領域亦包括人類學、社會科學、文學、音樂、語言、媒體傳播、教育、原住民研究、文化研究、環境資源等等。 歡迎國內外學者及青年學生參與研討會論文發表,可自行籌組研討場次投稿個別論文,研討會以英文為主要語言(少數場次安排中英同步口譯,若有實際需求請另註明)。摘要可接受中/英文撰寫,惟以中文撰寫者,需於論文摘要審查接受後,自行翻譯成英文內容上傳。

徵稿時程
摘要投稿截止::6月30日
審查結果通知:7月中旬
報名開始:6月中旬
註冊費早鳥優惠截止:9月20日
會議官網:http://pha2014.erenlai.com/
有任何問題,歡迎來信詢問:pha2014.tw@gmail.com
主辦:台灣太平洋研究學會http://pacific.erenlai.com

【活動報導】

# 報導/莎歷瓦勞.布朗

本次演講為國立臺灣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主辦「傳統知識與文化資產 系列講座(一)」的第三場,邀請致力於排灣族傳統樂器口、鼻笛傳承工作的少妮瑤.久分勒分(Sauniaw Tjuveljevelj),暢談多年來投身口、鼻笛藝術的心路歷程。

臺大原住民族研究中心主任童元昭(臺大人類系教授)簡單的開場後,少妮瑤先就自我歷程做出結論:其實口、鼻笛技藝的傳承是一條孤獨又漫長的路途,能一直堅持,是因為對傳統文化傳承的使命感,將vuvu們流傳下來的珍貴財產保留,傳給下一代。但說到自我身分的認同,少妮瑤說並非從小就意識到自己族群文化的美感,回應童老師開場時所言:少妮瑤是在玉山神學院時接觸到民族音樂,開始進一步認識口、鼻笛,這條走到外面又走到家鄉的路,其實非常具有象徵意義。少妮瑤將自己從事口、鼻笛藝術分做三個歷程,分別為:(一) 1992—1998:身分認同的啟蒙,開始從事口、鼻笛田野調查並撰寫論文,遍尋耆老學習;(二) 1999—2005:文化局傳習計畫,開始接觸文化傳承工作,邊教學邊學習;(三) 2006—2013:持續傳習推廣口、鼻笛技藝,開始進行音樂專輯製作。
......詳全文

# 報導/林恬慈

簡單來說,這是一場用歌謠介紹卑南文化的饗宴;深刻地講,這是由一段段歌謠故事,在敘事座標上延伸建構出的、專屬這塊土地的人文地景。
5月21日下午兩點國史館舉辦了第十一場臺灣原住民系列專題演講「卑南族歌謠的文化與歷史情境」,邀請卑南族作家巴代主講。繼2008的金鼎獎,於去年拿下吳三連文學獎的巴代,在卑南族文學與文化的傳承上,擁有十分關鍵的地位。
完成九本書,目前正在著手兩本小說的寫作與田野調查工作的巴代,已經主講過上百場演講,今天面對國史館的聽眾,表示有點緊張,示範歌謠時因此幾度忘記準備好的手鈴。然而巴代的博學與幽默一如以往,熱情地介紹一首首已為人知,或是由他蒐集而來、收入小說的卑南歌曲。
......詳全文

# 文/鍾承育

為了協助教師在教學上的發展,臺北市原住民族部落大學2014年5月24日的下午,在部大的所在地北原會館舉辦了一場講師研習會,共有「教學心得及減壓處理」以及「原住民族圖書資源分享」兩個課程。而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也參與了這次的課程,由中心的館員擔任講師,解說原圖圖書資源的使用方法,讓原圖中心的館藏成為部大師生在教與學的資源。
原圖中心擁有豐富的原住民族圖書資源,在成立近8年的時間已經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更希望能把本中心推廣給更的社會大眾。而北市部大的校長海樹兒‧犮剌拉菲希望部大講師能多利用原圖的館藏,豐富教學的內容,因此特別安排了「原住民族圖書資源分享」的課程。有鑑於部大師生多為都會區原住民或是非原住民的社會人士,也希望透過這次的講習,以「社區」的概念進一步建立原圖中心與部大以及都會原住民的連結。
講師研習會由「教學心得及減壓處理」開場,由北市部大泰雅族裔的張清愛講師帶領與會的講師分享他們在授課的心得感想,讓講師們彼此瞭解歷年授課的概況與學生互動的情形。也因為講師們不管在課堂還是日常家庭生活中,都需面對不同的壓力,也因此有多年學校心輔經驗的張清愛講師便在這次的課程中,以簡易的量表測量壓力程度,同時也根據講師們實際的例子提供了抒壓方法。
......詳全文

【館藏導覽】
# 【圖書】董牧師說故事 : 部落傳說與記實敘事

本書封面圖 #書名:董牧師說故事 : 部落傳說與記實敘事
#主編:董森永
#出版項:新竹市: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
#ISBN:9789866301605
館藏連結

文/施藍波安


[內容簡介]
從古至今蘭嶼達悟族的神話、紀實故事都是透過口述的方式傳給下一代,在現代透過文字的方式,讓大眾了解達悟族人的傳統文化及生活習俗,像是夏曼‧藍波安的 《冷海情深》《老海人》 《天空的眼睛》 等等作品說明了達悟族人對海洋的熱情與美;王桂青的 《蘭嶼動物生態文化》 關於蘭嶼島上特殊的環境生態,周宗經 《五對槳》《雅美族歌謠》等等任何關於蘭嶼的作品也越來越多。 董牧師繼2010《傳統與文明相遇下的達悟趣聞》讓大眾了解到達悟族在生活中樂趣後,在2014年新出版了《部落傳說與紀實故事》,蘭嶼島上達悟人的起源,紅頭部落與漁人部落的傳說,及記錄真實的蘭嶼故事。 「達悟族」是臺灣眾多原住民族中唯一的海洋民族,與世隔絕在蘭嶼島上用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在蘭嶼尚未有人時,天上的祖父看到島上無居民居住,祂將祂身旁兩個孫子降生在島上的盤石及竹子內,從盤石及竹子誕生出來的人就是最初的達悟人,這故事在每個達悟人都會知道,這是達悟人最初的起源。 go 館藏導覽

# 【圖書】排灣族tjuvecekadan(老七佳)部落誌

本書封面圖 #書名:排灣族tjuvecekadan(老七佳)部落誌
#作者:趙秀英
#出版項:屏東縣瑪家鄉 : 行政院原民會文化園區,2013
#ISBN:9789860374841
館藏連結

文/廖偉辰


[內容簡介]
《排灣族老七佳部落誌》總共分為六章,除緒論和結論外,主要分成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紹七佳部落的發展與生態環境;第二個部分是討論排灣族的階序制度和親族關係;第三個部分則是介紹排灣族的生命禮俗和歲時祭儀;最後則是介紹排灣族重要的文化遺產,也就是石板屋。
第二章介紹七佳部落的發展與生態環境,老七佳部落位於屏東平原的深山,氣候炎熱,雨量充沛,主要生產的作物為小米。自立社以來,老七佳部落經歷過兩次遷徙,第一次是1961年,由深山遷往平地,族人稱為舊七佳,但在1971年時,為莉泰颱風沖毀,後於1972年移住至原屏東縣枋寮鄉玉泉村,也是現今屏東縣春日鄉七佳村,族人稱其為新七佳。
go 館藏導覽

# 【圖書】哥倫布大交換 : 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

本書封面圖 #書名:哥倫布大交換 : 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
(三十週年紀念修訂新版)
#作者:克羅斯比 (Crosby, Alfred W.)
#譯者:鄭明萱
#出版項:臺北市:貓頭鷹,2013 二版
#ISBN:9789862621806
館藏連結

文/盧育嫺

[內容簡介]
當一本書一再再版,並且在三十年後,改以新姿重新出版,仍然大受讚譽,那麼這本書絕對可以稱得上是該領域的權威代表。如果作者起定的書名,成為了該領域知識的專有名詞,從意見領袖到普羅大眾皆能琅琅上口,那麼這本書就更是一本足以傳世的扛鼎之作了(例如以《世界是平的》指稱全球化);《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就是這樣的一本書。
《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是史學大師克羅斯比在1972年出版的作品。出版前,曾被多家出版社拒絕,好不容易出版了,也未受到學界重視,原因在於克羅斯比違背了當時歷史書寫主流,他提出「以生態觀點重新解讀歷史」,並指出史學書寫應突顯長期被冷落的生物和生態,不只聚光於個人或族群。雖然剛開始不被接受,但史學演化卻就此展開。克羅斯比的立論鮮明,文字清晰流暢,筆法風趣生動,隨著70年代環境意識的抬頭,史學界終於認真看待生態主題,本書開始不斷出現在全美大學書單上,賣出海外版權、譯成各種外語,並出現在書店排行榜、一般人家的書架上,許多人在本書中發現了新視野。到了90年代,「哥倫布大交換」已成為世界史教科書的基礎觀念。本書新版的導讀人,美國史學家麥克尼爾,這樣形容這個過程:「『哥倫布大交換』一詞本身,如同它的書一樣表現亮眼。歷史家並不是常常能有這種機會,可以新鑄一個簡單新詞,成為涵概某些複雜現象的標準用語……,克羅斯比提出的這些概念,三十年前飽受史學界漠視、出版界忽略,甚至評論界敵意對待,如今卻成為近代史標準論述的重要一環。」
go 館藏導覽

# 【圖書】飄流的部落(niyaro’):近五十年的新店溪畔原住民都市家園社會史

本書封面圖 #書名:飄流的部落(niyaro’):近五十年的新店溪畔原住民都市家園社會史
#作者:楊士範
#出版項:臺北市:唐山,2008
#ISBN:9789866552113
館藏連結

文/翁稷安

[內容簡介]
楊士範的《飄流的部落(niyaro’):近五十年的新店溪畔原住民都市家園社會史》是一本不厚的書,加上附錄,總共181頁。倘若只因為書本的厚薄來估量一本書內容的重量,無疑錯過太多,堅實的學術基礎和田野調查,賦與本書專業的學術面貌。假使只因為這本書的學術呈現方式,而僅以學術的書籍看待,則又會錯過在那學術文字之下,作者熱切的關懷,以及阿美族人在都市邊緣飄流的悲歌。
一本能綜合理性論述和感性關懷的書籍,無論篇幅多寡,都是一本好書。
多數讀者閲讀這本書的目的,應該都是想要對溪洲部落有進一步的了解,這並不是一個令人陌生的名詞,偶爾會出現在新聞裡,特別在每年的颱風季節,撒離部落裡的阿美族人,幾乎成為了必見的戲碼。然而,多數的人卻對這樣反覆出現的情形,抱持漠不關心的態度,嗤之以鼻,不滿當地阿美族人的拒絕遷移,形成他人/多數的冷默暴力。官方便利用多數人事不關己、不願詳加了解的習慣,無視當地原住民的要求和抗爭,逕行那以「進步」為包裝的驅趕。幸好,還有來自社運界和學術界的聲音,與當地原住民團體一同面對來自政府的壓力。本書便是在浮光掠影的新聞報導外,想要理解溪洲部落居民抗爭原委的重要參照。
go 館藏導覽

【館藏消息與資源利用】

#

文/鍾承育
老照片打開了歷史的一扇窗,讓現在的人從影像看見過去的時空。許多收錄有珍貴老照片的書籍往往因為年代久遠而深藏在典藏機構內,但是今天藉由數位科技的幫助,得以將老照片呈現在讀者的眼前。而哪些資料庫能找得到原住民的老照片?在這次的館藏使用指引的單元內,我們整理出10個國內外較具規模的老照片資料庫,並挑選4個做使用說明,讓不管是部落還是保留區內原住民近百年來的身影,透過數位人文呈現在讀者的眼前。

......詳全文

本篇文章介紹之照片資料庫
臺灣大學臺灣舊照片資料庫(不限臺大校區使用)
漢珍臺灣百年寫真GIS資料庫(限授權圖書館內使用)
國立臺灣圖書館「日治時期圖書全文影像系統」(限授權圖書館內使用)
Image Search, National Library of New Zealand
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老照片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數位典藏田野照片
千千岩助太郎數位博物館
Native American History, American Memory,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Native American Heritage, National Archives

【好站推介】
# Blackfoot Digital Library 加拿大黑足族數位圖書館

網站快照 # 網站連結: http://blackfootdigitallibrary.org/

整理/諸長瑾

雖然開放給大眾的黑足族數位圖書館近幾年才開始籌備,但是這個計畫其實是一百多年前就開始的紀實工作成果,將kitawahsinnoon地區數千年以來的生活傳統整理、擴充而成。黑足族數位圖書館是為了原住民祖先akaitapii而成立,感謝他們意識到殖民對部落造成之遽變,為了後代的福祉著想,因而將部落知識先行紀錄下來。圖書館收藏了曾散於世界各地的田野調查筆記、照片和紀錄,同時也對誤解黑足族人生活經驗與方式的出版品作出回應。
go 好站推介

# National Indigenous Television (NITV) 澳洲全國原住民電視台

網站快照 # 網站連結: http://www.nitv.org.au/

整理/諸長瑾

澳洲全國原住民電視台(NITV) 是澳洲特殊廣播服務(SBS)的一份子,經由有線網路、衛星和地面傳輸方式,挑選上網的音頻和視訊內容,橫跨澳洲全國進行免費的廣播服務,內容主要是授權製作或是跟原住民節目製作部門取得。NITV的廣播始於2007年的七月,已贏得原住民觀眾與其他澳洲人的支持與信任,不斷引用本土作家、導演、媒體人與製作人的才華來製作多樣性的節目,範圍廣泛從音樂到衛健、體育、新聞、時事、文化和兒童節目都有。幾乎所有NITV的內容都是自製,而非向外購買。
go 好站推介

【原民快訊】
# 重要新聞回顧
# 近期推薦活動

發行單位: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版權所有 Email:ntutiprc@ntu.edu.tw
電話:(02)3366-3776 傳真:(02)3366-3770
地址:10617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號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