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電子報第五十六期

::如果您的收信軟體不支援html格式的文件、或是您無法正常看到以下內容,請按此::

第五十六期 2013.06.26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電子報
中心首頁 | 我要訂閱 | 取消訂閱 | 各期目次 |
本期目次 Contents
【中心近期活動】
【活動報導】
【館藏導覽】
【好站推介】
【原民快訊】
【中心近期活動】

放映日期:7/6、7/7、7/13、7/14、7/20、7/21、7/27、7/28
放映地點: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臺大圖書館B1中庭廣場旁)

影片封面 # Thunderheart
播放時間:10:00~11:59(119分鐘)
雷李沃(方基墨)因為具有蘇族印第安人的血統,因此被長官派去協助警官法蘭克偵辦一樁在保留區發生的命案。剛開始時,雷非常盡力協助科特辦案,但越深入調查卻發現案情並不單純,而原本的嫌犯極可能是被陷害的,此外科特的行為也頗為可疑。在辦案過程中,雷經歷了自身性靈的覺醒,因而被迫正視自己以往刻意忽略的印第安…

影片封面 # 排灣人撒古流
播放時間:14:00~15:15(75分鐘)
排灣族青年撒古流自幼跟隨祖父學習木雕,曾在平地舉辦多次展覽,最後意識到自己的部落才是最適合展出作品的地方。回到故鄉後,除了傳承傳統雕刻技藝,撒古流也積極進行田野調查、向長老學習傳統文化,並參考其他民族的製陶方法,復興了排灣族失傳的製陶技術。

活動海報 撰文/鍾承育   Cheng-yu Jung
航海,一個在遠古時期就開始萌芽的夢,是人類欲探索藍色未知世界的開端,口述傳統裡古老水手的英雄事蹟,是現代書上的史詩。看似孤立的島嶼,透過海水,連結了不同島嶼的生態與文化,而語言也隨著洋流在不同的島嶼間旅行著。浮動在旭日與晚霞之間的浪紋,孕育出作家們多樣的敘事方式。在這次為期兩個月的「與心共舞、航向大洋」主題書展中,我們挑選了中、英、日文的館藏,囊括文化、文學、史地、藝術等等領域,希望把不同面相的太平洋呈現給讀者。這些書籍、影片以臺灣為出發點,刻劃臺灣與環太平洋地區原住民與海洋之間的關係。有學者從農業與語言擴散理論,推測臺灣極有可能是南島語系的發源地,早期的人類乘著舟船遷徙到太平洋諸島,這類的研究突顯了臺灣在南島文化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也有作者從地圖學的角度,探討在大航海時代西方國家逐漸掌握海權後,其繪製的地圖呈現的不只是政治地理疆界,背後所隱藏的是西方國家對新世界的想像與地理空間的權力掌控。世界原住民運動的興起順勢推動了原住民相關的研究,因此有作者探討原住民如何建構族群的認同,或是努力延續瀕危中的族語等議題。除了論述性書籍,本次書展也選入了一些入門圖書,介紹太平洋諸島的原住民與文化,這類以環太平洋區域為主軸的圖書,在本次的主題書展均有展出,歡迎各位讀者找個時間來本中心一起閱讀大洋,想像大洋。
展出時間:2013年6月3日–7月31日
展出地點: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臺灣大學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
主辦單位: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詳全文

【活動報導】
《城市殘酷》新書發表會暨原民會原住民族圖資中心部落贈書活動

活動照片 報導/鍾承育   Cheng-yu Jung
5月25日在臺中市和平區的Mihu部落(雙崎部落)有一場瓦歷斯.諾幹《城市殘酷》的新書發表會,這是首次臺灣原住民作家在自己的部落舉辦的新書發表會。這次發表會的主辦單位「南方家園出版社」特地選在瓦歷斯老師的家鄉發表新作品,象徵原住民作家的創作歷程與故鄉土地之間的緊密連結,同時,也讓與會讀者有機會跟著作者一起走在部落中,聽他描述部落的文學地景。瓦歷斯.諾幹的國小老師吳進祿先生受邀為發表會開場,追憶起往事,吳老師說道瓦歷斯自幼就有寫作的天分,文筆甚至比平地的小學生還好。吳老師也提到瓦歷斯在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曾告訴他將來要當老師的志願,而瓦歷斯能有今天的成就,百分之九十九是靠自己努力念書得來的,對於瓦歷斯成為一名多產且著名的作家,吳老師也十分引以為傲。吳老師致詞結束後,由自由國小的學生朗誦他們創作的故事與二行詩。學生受到瓦歷斯.諾幹的影響,對閱讀與寫作產生了興趣,顯見瓦歷斯多年來不僅在部落用筆辛勤耕耘,也在部落裡種下文學的種子,培育新一代的原住民小作家。
......詳全文

歷史機遇──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巴達維亞文獻重現臺灣特展 系列活動

活動照片 報導/莎歷瓦勞.布朗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在5月21日舉辦「歷史機遇──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巴達維亞檔案重現臺灣」特展記者會,記者會在台灣文化園區的原住民歌手以國語與印尼巴達語所演唱的《船歌》揭開序幕。原民會主委孫大川致詞時指出「文獻」對臺灣原住民文化的重要性,並表示原民會不只是服務當代原住民,更要為將來臺灣原住民的後代累積屬於他們的文化資產,強調「文獻作為一種民族防禦手段」的重要性。本次記者會與會者有來自荷蘭、印尼、匈牙利、澳大利亞、紐西蘭、尼加拉瓜、智利、教廷、諾魯、泰國、越南、帛琉等國的使節及代表、立法委員、考試委員、學者專家等等,在此共同見證350年前珍貴的歷史文獻重回臺灣。這一批典藏在雅加達「印尼國家檔案館」的臺灣史料,沉寂350年後在2002年被荷蘭的檔案員發現。這些是在臺灣西部平原三大語區:新港語區、華武壠語區、放索語區的教會檔案,裡頭有各部落母語教學、外語教學的調查等等資料,這些都是有關臺灣原住民祖先的記憶,而這批資料的出現,是臺灣原住民族文獻徵集、研究的新里程碑,亦為原住民文化海外交流的新指標。
......詳全文

與心共舞,航向大洋:太平洋南島航海文化與藝術交流活動(上)

活動照片 報導/楊子頡
太平洋,不僅是一個具體空間,更是孕育故事與傳說的神祕空間。海洋的寬廣與越洋的經歷,譜寫著南島民族的神話、詩歌、音樂與歷史,正如浪潮不斷衝擊海岸,太平洋上的島嶼共同見證了文化傳統的起落。隨著潮起潮落,臺灣成為起點、中介點,同時也是故事的終點。本次活動是由臺灣太平洋研究學會與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主辦,並由人籟論辨月刊(www.erenlai.com)、中華利氏學社、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臺灣太平洋研究中心與國立臺灣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共同合辦。於6月5日 (週三)上午9時,在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的國際會議廳展開「Embrace the Pacific──太平洋南島航海文化與藝術交流活動」,透過此交流活動講者將向大家分享他們在傳統文化傳承工作上的心得與成果。當日活動流程,上午放映《潮浪譜寫共鳴》、《我在這裡看見你》兩部紀錄片(於所羅門群島、新喀里多尼亞、臺灣原住民部落等地拍攝);下午則是由來自斐濟的航海家Setareki Ledua和薩摩亞舞者Tupe Lualua擔任座談會主講。兩位在當天活動之後也將啟程臺灣各地進行為期六週的交流活動。
......詳全文

與心共舞,航向大洋:太平洋南島航海文化與藝術交流活動(下)

活動照片 報導/楊子頡
下午的座談會由斐濟的航海家Setareki Ledua揭開序幕,他帶來的紀錄片預告和航海紀錄短片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良久。來自斐濟的Setareki Ledua是船隊中最年輕的船員。他的船名為”Uto Ni Yalo”,意為「神靈之心」(Heart of Spirit)。今年二十二歲的他出身於航海家族,他的父親、祖父、曾祖父……都是航海家,也都精於造船。2011年,他加入了Pacific Voyagers──以復興太平洋傳統航海文化為宗旨的團體──開始了他為期兩年的海上旅程。Setareki說:「我迫不及待要與臺灣的原住民年輕人分享我的航海經驗」,「我們也希望藉由航海來傳達海洋永續的價值,我感到責任重大。」七艘來自太平洋不同國家的玻里尼西亞vaka大船,以傳統航海術航行了將近兩年21,000哩。這些船完全不依靠現代導航科技,以風帆為主要動力在海上航行。他們從斐濟啟航,至紐西蘭安裝太陽能板後,途中停泊大溪地、夏威夷,以及美國西岸的舊金山、聖地牙哥、墨西哥聖盧卡斯岬等地,最後回到南太平洋。
......詳全文

【館藏導覽】
# 城市殘酷

本書封面圖 # 書名:城市殘酷
# 作者:瓦歷斯.諾幹
# 出版項:台北市:南方家園;2013
# ISBN:9789868953802
館藏連結

撰文/莎歷瓦勞.布朗
[內容簡介]

瓦歷斯.諾幹(Walis Nokan)是當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的重要作家,由於對文學的熱忱與對原住民族文化傳承的使命感,瓦歷斯用心耕耘自我的文學生命,並嘗試以各種不同的文類創作,所涉題材不僅止於關於原住民族,也有對生命之檢視與思索。瓦歷斯.諾幹向來以詩、散文、評論和報導文學見長,但他也嘗試小說創作,本文所介紹的《城市殘酷》就是瓦歷斯.諾幹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
《城市殘酷》集結了瓦歷斯1980年至2007年的部分短篇小說:從1980年12月24日發表於《聯合報》副刊的〈祭〉,到2007獲得第九屆中縣文學獎短篇小說獎的〈父〉。本書寫作跨越的三十年,瓦歷斯.諾幹也從甫投入文學創作的青年,成為邁入中年的臺灣原住民文學大家。《城市殘酷》書寫所集合的是三十年來臺灣原住民在時代鉅變下對歷史與傳統文化的記憶,及其對城市文化的適應不良與顛沛流離。本書內容分為三部分:一、「記憶溫柔」收錄大部份的極短篇,是有關族群或個人記憶的書寫;二、「城市殘酷」以部落青壯年外遷所面臨城市與生活的殘酷為題材;三、「野地漂泊」則書寫族人父祖輩的故事,通過這些生命的故事返照人對現實世界的抗拒與不能抗拒。 ...... go 館藏導覽

# 台灣史新聞

本書封面圖 # 書名:台灣史新聞
# 作者:曹銘宗撰文;台灣史新聞編輯委員會製
# 出版項:台北市:貓頭鷹;2013
# ISBN:9789862620632
館藏連結

撰文/廖偉辰
[內容簡介]

文藝復興以來,各個學門都逐漸有了長足的進步,專業化使得曾經存在的「通才」理想成為遙遠的過去式,受到研究細緻化與深入化的影響,學術與普羅大眾的距離也越來越遙遠,成為一種關在象牙塔中的獨門專業。十九世紀下半葉之後,由於政治的民主化,政府對經費支出的說明成為一種責任與義務,而從事學術研究往往需要龐大的經費來支持。因此,為了爭取大眾的支持與認可,不少有識之士在嚴肅的專業著作外,也大力撰寫普及性的讀物,或是編寫雜誌,一方面將學術研究成果普及,以獲取大眾對於研究經費的支持;一方面藉此吸引有才之人,加入學術研究的行列。像在日本就有許多類似的著作,這些書可能成為暢銷書,例如由中央公論社所推出的《日本の歴史》系列書;有些則可能成為話題書,例如由山川出版社,將原本本來給高中生閱讀以作為考大學使用的參考書,改寫後以《もういちど読む山川日本史》(《再讀一次山川日本史》)為題出版,成為2009年的日本話題書與暢銷書。但是在臺灣,此類著作並不常見。臺灣很多人對於歷史的瞭解是來自於小說家的書寫,例如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或是二月河先生關於雍正、乾隆的書寫,或是更古典的《三國演義》。而易博士出版社先前曾出版一系列圖解各個學科的系列圖書,但大部分都是翻譯日本學者的著作,僅有少部分是臺灣作者所著述。 ...... go 館藏導覽

# 【主題書展】Blood Narrative

本書封面圖 本書封面圖Title: Blood Narrative: Indigenous Identity in American Indian and Maori Literary and Activist Texts
# Author: Allen, Chadwick
# Imprint: Durham :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2
# ISBN: 9780822329473
館藏連結

撰文/鍾承育   Cheng-yu Jung
[內容簡介]
Chadwick Allen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indigenous identity by comparing post-World War II Native American and New Zealand Maori literary and activist texts in his Blood Narrative. The book title derives from Native American writer N. Scott Momaday’s (Kiowa) House Made of Dawn in which he writes: “Though she lived out her long life in the shadow of Rainy Mountain, the immense landscape of the continental interior—all of its seasons and its sounds—lay like memory in her blood” (114). Allen reads this passage as Momaday’s signature trope of blood narrative or memory in the blood. The trope, according to him, “achieves tropic power by blurring distinctions between racial identity (blood) and narrative (memory)” (Allen 1). He framed his critical essay “Blood (and) Memory” (1999) on Momaday’s works with the trope. And he further uses the same trope to structure a study of global indigenous literatures, namely Blood Narrative.
Blood Narrative investigates the formation of indigenous identities in contemporary Native American and Aotearoa/New Zealand Maori literary and activist texts which response to the colonialism of European settlers. Allen considers that Native Americans and Maoris experience European colonization: land confiscations and drastic population decline due to military conquest and imported diseases. And more significantly, the growth of literary production of the two became explosive beginning in the 1960s. Meanwhile both Native Americans and Maoris are “treaty partners” of their colonial governments. ...... go 館藏導覽

# 海浪的記憶:我的父親

本書封面圖 本書封面圖 書名:海浪的記憶 : 我的父親
海浪の記憶:私の父
Recollection of the Waves: My Father
# 作者:夏曼.藍波安原著/曾瑞齡英譯/久壽米木愛日譯
# 出版項:臺北市:多晶藝術科技出版 : 多圓科技發行, 民94[2005]
# ISBN:9868078229
館藏連結

撰文/施.藍波安
[內容簡介]

此繪本書《我的父親》取自於夏曼‧藍波安小說《海浪的記憶》內容第二卷中〈我的父親(夏本‧瑪內灣)〉的內容,以繪圖以及中日英三種語言的對照的方式來呈現。內文的對話、吟唱、故事搭配上繪圖,使得本書除了文字,也能從繪圖的表現讓讀者感受到內容中情感的表達。從書中內容可看到,夏本‧瑪內灣對孫子父親的思念,他希望兒子能陪他在蘭嶼,抓魚給他吃。然而孫子的父親因為經濟與文明的逼迫,必須離開家鄉為家庭出外工作、打拼念書,以彌補妻子與孩子所需要的文明生活,卻也因此減少對老人家心靈的需求。老人唯一的陪伴只剩海洋,並吟唱詩歌表露對孫子父親的思念與期盼他歸來之情:
我的話已放進你的耳朵了
如果你是純的達悟人的話
你已不適在潮間帶嬉戲的年歲了
湧浪急流是淬煉你的體魄膽識
因你已是為人之父了
孝順的兒子在他出海去遙遠的小島
划船捕魚時
為何不告而別?我流淚是
因為我年輕時不曾流淚
這時的淚是用它來思念你
我唯一的兒子
我望著海彷彿看到你的身影
因為海深愛著你如我年輕時一樣
離開她想等於拋棄我
為何不告而別呢 ...... go 館藏導覽

# 高更:永遠的他鄉

本書封面圖 # 書名:高更:永遠的他鄉
# 作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 出版項:2010
# 索書號:906.6 3032-1
# ISBN:9789860255393
館藏連結

撰文/黃政
[內容簡介]

「我可是打定主意了。我很快就要去大溪地,大洋洲裡的一個小島,島上的生活物資不要錢就可以享有。我要忘掉過去所有的不幸,我要自由自在地畫而不要他人眼中任何榮譽,我要在那裏死,在那裏被人遺忘。」─Paul Gauguin
高更於1848年在巴黎出生,三歲時因路易‧拿破崙的政變舉家遷回祕魯,在祕魯度過童年,直到1855年才回法國定居。十七歲時高更加入商船擔任實習舵手,而後加入海軍。1867年高更的母親去世,從此後便由金融家阿羅沙擔任高更的監護人,阿羅沙收藏了包括德拉克洛瓦、柯洛、庫爾貝、巴比松畫派等藝術作品,這對高更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退伍後的高更雖然有全職工作,但繪畫在他的生命中日益重要,1874年,高更二十六歲時,出席印象派首屆畫展,認識畢沙羅並進入克拉羅斯藝術學院畫室學畫。努力地參考、觀摩他人的作品,訓練自己的技巧,卻拒絕正規的學院教育。 ...... go 館藏導覽

【好站推介】
# World Indigenous Network(WIN)世界原住民網絡

網站快照 # 網站連結:http://www.worldindigenousnetwork.net/

整理/諸長瑾
世界原住民網絡的成立是經由澳洲政府環境部長湯尼‧伯克和KRED的執行長韋恩‧柏格曼的共同理念。澳洲政府成立國家諮詢團隊來支持世界原住民網絡並提供政策建議和指導方向,在2013年的五月還舉辦了第一屆世界原住民網絡會議。國家諮詢團隊的成員是由澳洲各個主要原住民族機構的代表所組成。澳洲政府與國家諮詢團隊持續建立良好關係,並鼓勵其他國家、國際組織以及非政府組織來支持世界原住民網絡,成為世界原住民網絡發展過程的一部分。
做為知識與專業的代理人,世界原住民網絡將匯集原住民族以及當地社區的陸地與海洋的經營者,共同分享故事、知識、文化經驗與理念,使生態系統、環境保護與支持生計的永續性,有更好的管理方式。 ...... go 好站推介

# Pacific Voyagers Foundation 太平洋航海者基金會

網站快照 # 網站連結:http://pacificvoyagers.org/

撰文/鍾承育   Cheng-yu Jung
對許多太平洋群島上的原住民而言,獨木舟是重要的文化資產,將他們與祖先串連在一起。獨木舟是起源,是故事,是有力且如詩般之地球的隱喻。當航行在海上時,她是平衡、和諧、團隊合作、與尊敬的體現。當船身損壞時,航海家們會立即修補她,不讓她沉沒。航海家們把地球比喻成獨木舟,當環境受到威脅,就象徵了船身受到損壞。
基於此信念,來自太平洋各群島的航海家組成了「太平洋航海者基金會」,以傳統的航海技術,駕馭他們的vaka moanas(航海獨木舟)多次在太平洋各群島之間進行長程航行,傳達海洋保育最迫切的訊息。來自美國夏威夷的航海家Nainoa Thompson,在1976年駕著名為Hōkūle`a的獨木舟,從夏威夷啟航,橫越2,500英哩到大溪地。Thompson的航海故事啟發了更多太平洋群島原住民航海的夢。 ...... go 好站推介

【原民快訊】
# 重要新聞回顧
# 近期推薦活動

發行單位: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版權所有 Email:ntutiprc@ntu.edu.tw
電話:(02)3366-3776 傳真:(02)3366-3770
地址:10617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號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