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內在的心靈歷程─杏語心靈診所治療師蘇湘婷專訪
|
採訪/撰寫 林侖靜 |
採訪/撰寫 林侖靜 |
現任:
杏語心靈診所表達藝術治療中心主任
學歷:
聖地牙哥整合學習大學婚姻與家族治療表達藝術證照
台灣大學心理系畢業
經歷:
世界和平會社工督導
台大精神科研究助理
聖地牙哥安寧醫院悲傷輔導員
義務張老師督導
譯著:
表達性藝術治療概論/主編:Stephen K. Levine、Ellen G. Levine /譯者:蘇湘婷、陳雅麗、林開誠
|
|
審視自己的內心,你是否有以下的困惑與掙扎:唸書沒信心、感情受挫折、賺錢好困難、人生沒意義?在這個資訊爆炸、人與人的連結比過去更加便利、娛樂更多元化的時代,台灣罹患憂鬱症的人數卻更往上攀升;尤其近來大環境的不景氣,更使得許多投資失利者及失業勞工坐困愁城,年輕人對求職就業的恐懼日益加深,該如何迎向未來,克服負面情緒?此次筆者訪問台大心理系畢業的蘇湘婷治療師,請她談一談這一條藝術治療的心靈探索之路。
蘇湘婷原先考取台大植病系,但因興趣不合,轉到心理系就讀,她提到自己因為從小身體不好,得到很多人的幫助,學習到如何和疾病相處。她從小就很喜歡與別人談話,但是她發現雖然她聽得懂別人在說什麼,卻不知道該怎麼去幫助別人,後來她想唸心理系就是因為她很知道究竟怎麼辦。蘇湘婷打趣的說,其實很多唸諮商的人,一開始都是為了幫助自己面對自己的困惑,後來再把有用的東西和別人分享。
在台大求學的日子,心理系的課程較學術取向,以基礎理論為主,比較少非主流的課,希望未來能夠從事心理諮商的蘇湘婷,大學時期就參加幼獅張老師的義工,主要為青少年服務,如帶營隊、情緒追蹤、電話晤談等等,從中體驗這份工作與自己的契合度,也更堅定了她想念心理諮商的決心。在大學畢業以後,她到美國念心理諮商碩士,當時她也不曉得有藝術治療類型的課程,沒想到有一次上了一堂課受到一位舞蹈治療老師的啟發,那一剎那她知道那是她要的東西,便轉學就讀表達性藝術治療(Expressive Art Therapy)。這是當時很新的科系,一般的藝術治療多收有藝術專業背景的學生,並專精在某一項專長上,而表達性藝術治療則不要求這種專業背景,較適合心理相關科系畢業的學生,它涵蓋繪畫、音樂、肢體、戲劇、詩歌,鼓勵創作過程與心理歷程的聯結,重視過程本身與創作的象徵意義,在治療過程中,導引個案回到內在進行自我探索,尋找自己內心的快樂和自在。
念完藝術治療的蘇湘婷,剛回到台灣,一度也面臨找工作很大的挫折,回想起那段日子,她說:「很悶,每天在家裡晃。」蘇湘婷學習的治療方式主要以會談為主,這種非主流的模式,在非常崇拜主流的台灣社會,是分不到太多資源的,因此她一直找不到自己適合的工作環境,許多人都建議她到機構上班,的確,進機構建立人脈再出來工作也是一條路,但蘇湘婷在出國前曾經到台大精神科門診擔任助理,她發現這一類型的制式工作不適合自己,自己需要更多的自由去進行自己喜歡的工作模式,而不適合處理行政等許多瑣碎的細節。此外,像精神科主流一般都是開藥治療而缺乏會談,甚至在醫生會診時實習生還可在旁邊觀摩,整個空間是比較不尊重病人隱私的,這種種原因使得蘇湘婷還是想堅持尋找自己適合的路。
過了一陣子,機緣巧合下蘇湘婷遇到一個和她概念相合的醫生要找工作夥伴,一般人可能不敢冒險嘗試私人機構,擔心薪水福利的保障等等,但對蘇湘婷來說,這是一個她能發揮所長的契機,她便加入他所開設的私人醫院,能夠有很高的自由來從事她所喜愛的工作,並且慢慢累積自己的資源,發展到現在,診所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和口碑。
回顧這一段過程,蘇湘婷認為,維持自己的熱情還是做一份工作最重要的動力,在她和個案的會談過程裡,每個人的需求不同,有些人需要講、有些人需要得到問題的解決方法、有些人的觀念需要被釐清,感到被真正的了解,如果第一次會談病患覺得沒有感覺,以後就不會來,如何在短短一兩個小時間就建立和病患的關係,最終必須回到人與人心靈的聯結與感動。
談到現在青少年罹患憂鬱症的比例逐漸增加,若是身邊有憂鬱症的朋友該給他們什麼建議?蘇湘婷認為,當憂鬱症的狀況已經達到嚴重的傷害傾向時,強制精神治療、藥物控制是必要的;而對於一般的憂鬱症患者而言,心理治療會有幫助,但是個案本身的意願是更重要的,若是本身不願意接受治療,封閉和敵對的心態會降低治療效果,需要花費更長的拉扯時間。所以當身邊有朋友有憂鬱症的傾向時,可以給予傾聽和支持,建議他去找輔導老師或是諮詢師談一談,像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就是政府辦的,用較低廉的價格協助民眾面對心理問題,可以作為初步對自我的了解,如果硬逼著對方去接受治療反而會有反效果。而且人很好玩,當別人和他說他是有問題的,他就會抗拒,想證明自己沒問題;但是當他一個人靜下來思考,他往往才會發現自己需要協助。
此外,蘇湘婷也提醒,做為一個傾聽他人負面情緒的朋友,要能察覺自己的損耗並且適可而止,不是為了當好人就要無止盡的接受;因為一個抱怨者雖然需要宣洩和尋求了解,但是到一個限度其實就夠了,抱怨過度就會成為自怨自艾,到後來講的話都是重複的,是在營造「我很可憐,你要愛我」的要求。
目前蘇湘婷主要處理的個案各年齡層都有,尤其像這幾個月,景氣不好的時候,有更多人疑惑,我是好人,為什麼我會被裁員?為什麼我有能力卻找不到工作?也有一些有錢的病患,明明很有錢,但是不快樂,有錢的人不快樂,沒有錢的人也不快樂,就可以看出來這些外在的東西並不是決定是否快樂的根本原因。一切必須回歸到內在尋找,我們為什麼在這裡?我們怎麼和自己相處?
蘇湘婷說,大部分人的痛苦主要來源是自我價值的迷惑、動搖,覺得自己不被了解,根本的核心在於「害怕沒人愛」,所以很多人很辛苦,執著於證明自己的好,證明我值得被愛,想著怎麼樣才能讓別人覺得我很可愛;藉由這種外在的認同和肯定來認可自己,不管這份愛是來自情人、親人還是長官的賞識都好,卻沒有往裡面走,認識自己的本質並接受自己。其實每一個人的本質都沒有什麼不可愛的,當覺得自己是完整而且美好的,就能夠充滿熱情,把自己的力量發展到最大,走出困擾自己的痛苦循環!
台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http://mental.health.gov.tw/index.asp
美國藝術治療協會認可學校:
http://www.arttherapy.org/educationalprogramsstandards.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