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壹、論經典詮釋與哲學建構之關係:以朱子對《四書》的
解釋為中心
一、引言
二、哲學建構對經典詮釋的支配性:朱子不離不雜的二
元架構下的經典解釋
三、經典詮釋與哲學體系之緊張性
四、邁向經典詮釋與哲學建構的動態平衡
五、結論
貳、「東亞儒學」如何可能?
一、引言
二、方法論的個體論的挑戰:津田左右吉對「東洋文明
」的批判與否定
三、作為思想發展結果的「東亞儒學」
四、作為思想發展過程的「東亞儒學」
五、「東亞儒學」研究的新課題
六、結論
參、東亞儒家經典詮釋傳統研究的現況及其展望
一、引言
二、東亞儒家經典詮釋傳統研究的現況
三、東亞儒家經典詮釋傳統研究的展望
肆、論東亞儒家經典詮釋傳統中的兩種張力
一、引言
二、經典中的普世價值與解經者的時空特性之間的張力
:性質、原因及其展現
三、解經者的「文化身份認同」與「政治身分認同」之
間的張力
四、結論
伍、論東亞遺民儒者的兩個兩難式
一、引言
二、第一個兩難式:「仕」與「隱」的抉擇
三、第二個兩難式:「文化身份認同」與「政治身分認
同」的融合與撕裂
四、結論
陸、東亞儒家思想傳統中的四種「身體」:類型與議題
一、引言
二、作為政治權力展現場域的身體
三、作為社會規範展現場域的身體
四、作為精神修養展現場域的身體
五、作為隱喻的身體
六、結論:東亞身體論的三個命題
柒、中國思想史中「身體觀」研究的新視野
一、引言
二、中國思想史中的「身體觀」之特質
三、作為思維方式的「身體」
四、作為精神修養之呈現的身體
五、作為權力展現場所的身體
六、結語
捌、孔子心學中潛藏的問題及其詮釋之發展:以朱子對
「吾道一以貫之」的詮釋為中心
一、引言
二、朱子的詮釋典範及其方法論基礎
三、朱子詮釋典範的批判(一):整體論的批判
四、朱子詮釋典範的批判(二):內在論的批判
五、結論
玖、如何導引「儒門道脈同歸佛海」?──蕅益智旭對
《論語》的解釋
一、引言
二、蕅益智旭對《論語》中的生死觀的解釋
三、蕅益智旭對「學」、「道」與「天命」的解釋
四、三教合一思潮下的《論語》解釋策略:心學立場
及其與陽明學的交涉
五、結論
拾、從東亞儒學視域論朝鮮儒者丁茶山對《論語》「克己
復禮」章的詮釋
一、引言
二、丁茶山對「克己復禮」章的解釋
三、丁茶山的解釋之因襲與創新
四、結論
拾壹、作為思想發展過程的「東亞論語學」:研究提案與研
究資料
一、引言
二、東亞儒學脈絡中的《論語》學
三、作為思想發展過程的東亞《論語》學
四、結論
拾貳、孟子運用經典的脈絡及其解經方法
一、引言
二、孟子運用經典的兩個脈絡
三、孟子解讀經典的兩種方法
四、結論
拾参、《孟子》「七十者可以食肉」的社會史詮釋
一、引言
二、古代中國的年齡觀與敬老價值觀
三、中國古代社會的飲食習慣
四、結論
拾肆、從東亞儒學視域論朝鮮儒者鄭齊斗對孟子「知言
養氣」說的解釋
一、引言
二、「知言」、「養氣」、「集義」:鄭齊斗的孟學詮
釋
三、鄭齊斗的孟子學詮釋之思想史定位:東亞儒學的視
域
四、結論
拾伍、東亞近世儒者對「公」「私」領域分際的思考:從孟
子與桃應的對話出發
一、引言
二、中國古代思想中「公」「私」概念的發展
三、東亞儒者對「公」「私」領域關係之看法:以《孟
子‧盡心上‧35》的解釋為中心
四、結論
拾陸、二十一世紀孟子學研究的新展望
一、引言
二、二十世紀孟子學研究的進路及其方法論問題
三、二十一世紀孟子學研究的新展望
四、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