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為了探討身體經驗與自我意識的關係與相互影響,學界陸續發表與「身體錯覺」相關的跨領域研究,例如:The rubber hand illusion、Full body illusions、The body swap illusion,透過同步條件與不同步條件的操弄,發現一些有趣的結果。例如人們有可能將不屬於自己身體的物件感覺成是自己的,這樣的實驗結果引發關注及討論,成為新興的研究方向。
--
右:梁老師介紹 3 個關於身體錯覺的跨領域研究
接著梁老師介紹他所成立的 Philosophy and Virtual Body Lab(哲學與虛擬身體實驗室),就是以跨領域方式進行相關實驗研究,並進而結合虛擬實境技術。透過實驗設計及問卷分析,驗證不同情境的錯覺經驗,例如證明「雙身體擁有感」是可能的,也發現有時候「經驗擁有感」真的可能弄錯,因而挑戰上述維根斯坦及梅洛-龐蒂的論點!每當談及可以透過實驗結果與哲學大師的觀點進行對話,梁老師總是既激動又開心。
--
左:梁老師解說其實驗室關於「身體位置感」的研究
結合專利論文地圖,開展研發創意的方向
劉教授以實驗室兩項研究核心,說明如何運用專利與論文地圖掌握技術趨勢,首先是「螢光粉轉化之發光二極體」,針對紅外線螢光粉的研究,團隊研發出奈米級的中孔洞氧化鋰載體,將螢光粉嵌入其中,實現世界首例可應用於 micro LED 的奈米螢光技術,兼具高亮度與小尺寸。此技術拓展至紅外線應用,如血管偵測、植物照明與食品辨識,並獲得國科會「未來科技獎」肯定。此成果展現從學術研究到產業應用的完整轉化歷程,也突顯論文與專利策略在研發創新中的關鍵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