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國立臺灣大學與韓國延世大學的東亞史研究工作坊, 8月 16、17 日於臺大歷史系會議室舉行。此交流工作坊始於 2018 年,本次為第四屆,主題是「東亞的脈動:日常與非日常的視角」。在延世大學歷史系朴敬石教授、趙元熙教授與臺灣大學歷史系呂紹理教授的帶領下,兩所學校各有四位研究生,以中國、日本與韓國為題,進行精彩發表。工作坊具體分為三大主題,包括「性別與法制」、「宗教、民俗與思想的交織」、「地方視角下的政治運作」,以多元案例探討日常和非日常與規制、思想文化乃至權力的複雜關係。
8 月 16 日上午,在臺大歷史系方震華教授和延世大學朴敬石教授簡短致詞開幕後,第一場次「性別與法制」由劉漢儀(臺大歷史系)主持。第一位發表人胡詩琪(臺大歷史系)以〈「心比天高,身為下賤」——論明末盛清私婢的身分認知轉變〉為題,說明在社會不穩定的背景中,女性如何突破規範家庭秩序的律例制度,透過日常實踐使身分向下或向上流動。胡詩琪指出,明代中葉以後許多小家庭無法維持生計,導致女性被迫進入人口市場,階級由良民下滑為婢女。但她們並未被嚴格劃分良賤的身分制度束縛,部分人能在晚明享樂風氣中,藉由技藝或手腕爭取主人寵幸,從而由婢女攀升至婢妾、妾,乃至於正妻的地位。相對於胡詩琪討論良賤之間的垂直流動,第二位發表人咸昇延(延世歷史系)以〈清代人身交易慣例以及「興販人口」案件〉為題,考察作為水平流動的良人買賣。過去學者探討清代人身交易,多從奴婢買賣課題切入;咸昇延則將目光轉向家庭史,觀察良人以交易形式在不同家庭之間的移轉。人身交易是清代中下層人民生存的重要手段,政府並未嚴格禁止,僅限制加價轉賣人口的「興販」行為。咸昇延即聚焦於此,介紹興販人口的實況與政府管制的緣由,最後指出,因人口供需高漲及法律界線模糊,興販問題終難杜絕。胡詩琪與咸昇延探討明清時期基層人民——特別是女性——迫於現實壓力,以彈性的日常實踐突破法制規定。
第三位發表人金藝臨(延世歷史系),則進一步關注 1920 年代殖民地韓國女性如何基於個人日常經驗,以更具能動性的姿態,共同形塑有關性別角色的近代啟蒙過程....(詳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