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10/30(三)下午2:30-4:00
講者:劉中薇(暖活文創有限公司/作家、編劇)
紀錄者:蔡松廷(寫作教學中心教學助理)
「說故事」涵蓋的範圍非常廣,從企業行銷、編劇與個人創作,都是當中的一環。不過,好故事應該怎麼進入呢?同學又要如何藉由生活中的小練習,增進自己說故事的能力?本次演講的講者劉中薇老師,便提及說故事的能力不僅展現在文字創作上,也能使日常溝通的對談暢行無阻。而故事的影響力,可能是在你不知道的某個角落,因為一段話激勵了某個人的夢想,確立了自己說故事的價值。
在開場時,講者舉例說道:「如果我一進門,便只是描述自己是多麼好的人,會有說服力嗎?但我不會這麼做,而是先跟同學講一個故事,你就可以透過故事了解我。」所以透過一個故事,能夠增加自己的信服力——也就是把人從平面到立體化的過程。甚至,透過故事,可以撼動文化潮流與社會價值。例如《哈利波特》的作者J.K Rowling就靠著說故事創造出驚人的產值,風靡全球;韓國作家孔枝泳的小說《熔爐》不僅揭露了社會的陰暗面,還被改編成電影,進一步推動了司法體制的改革與完善。這些都是說故事所帶來的效益。「不過,」講者話鋒一轉。「你是否覺得那些故事都離我好遙遠?NO,你本身就是一個寶藏。」正如知名動畫導演宮崎駿,一生都透過故事來再現他的童年,同學身上一定也有許多故事有待探掘。而在後續的演講中,講者分享的內容可分為三大要點:
一、什麼是故事?
故事就是事故,是事件與改變,但有事件就夠了嗎?若要進一步定義,我們可以說故事是:「人物在特定時間與空間中,發生了具有前後因果邏輯關係的事件,經過情節鋪排成特定的故事文本。」不過,這些要件滿足之後雖然能夠稱為故事,但要變成吸引他人的「啵棒故事」,仍然有可待加強的地方。
因此,進階版的陳述應該是這樣:「有意思的人物,經歷一連串有因果關聯的事件,產生了改變。」首先,有意思的人物會以什麼樣的形式出現呢?例如《高年級實習生》裡的大叔實習生、《動物方程市》中兔子也能當警察、《名偵探柯南》的名句:「小學生的身體,高中生的頭腦」、《花木蘭》女扮男裝等等。有意思的人物,身上往往有衝突的元素,而這些人物需要解決自己生命中的矛盾。其次,故事中串接起來的事件不能只是偶然發生的過程,它背後必定寓含意義,使人物心理產生改變。最後,事件的過程必須發生衝突,衝突可以為讀者帶來期待,否則故事也就變成了平淡無奇的日常記事。
所以在寫下故事時,不妨問問自己這些問題:「主角是誰?他想要什麼?他本來是什麼樣的人?他為什麼出發?他去了哪裡?他發生了什麼事?他產生了什麼改變?」如果這些問題都可以找到答案,那麼好的故事也就離你不遠了。
二、故事架構——靜態與動態
接續上述的故事定義,同學應該如何設計故事架構呢?從靜態說,故事含括了主題、背景設定、角色、世界觀、價值觀等要素;動態則需考慮劇情的推展、情感發展、衝突如何解決。一個故事最重要的,便是環繞著主要角色所發生的種種,故先就角色而言,大多數的故事角色可以分為兩種:一是扁平角色(一度空間,容易辨識、貼標籤),二是圓形角色(三度空間、有發展性、獨立特別)。在一個好故事中最重要的主角人物,多半屬於圓形角色,才有前後成長的對比可看。而為了使角色立體,在設定角色特性時,可以先從「三度空間」的概念下手,包含了(1)生理空間(外型、性別、膚色、疤痕、腔調、氣味)、(2)心理空間(習慣、脾氣、才華、心結、慾望、壓力、罪惡感)、(3)社會空間(職業、家庭、社交)。
設定好角色後,就可以規劃動態的「角色弧線」,即「故事中的人物,應該從一端發展到另一端」。例如那些常見的故事套式:懦夫變英雄、愛人變敵人、聖人變罪人,無論好壞,都呈現出戲劇性。根據你的角色弧線,設想該讓角色遇到那些困難,才能使情感有所變化,如此一來,角色的成長之旅也就可以預見。
三、故事思維與日常練習
最後,結合上述內容,同學應當如何培養「故事思維」?劉中薇老師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要讓溝通說明「具體化」,意即在講述中「給出畫面」。所以當你在與他人說一個故事時,都可以嘗試用這些基本準則去想:鮮明角色、真實情感、特定時刻、具體細節、生動對話以及哲理頓悟。只要做到這些,故事就能跳脫平鋪直敘,每一次的日常對話,也可以是一個故事的精采呈現。
因此,在生活中,同學都可以嘗試練習:假設你現在正在做的事情,旁邊擺放了一台全知觀點的攝影機,它能夠把你的一舉一動、甚至環境周邊都準確地記錄下來。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同學意識到,故事應該是立體的,而非平面圖像;也是在提醒大家,「你」是「你做的事情的總和」,把生活中種種細節加總起來,就可以誕生出屬於你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