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年03月27日
時間:14:20-16:20
講者:李維晏(國立臺灣大學寫作教學中心助理教授)
紀錄者:蔡松廷(寫作教學中心助理)
說故事,是因為人類有表達的渴望。在訴說的過程中,我們期待的不僅是他人能同情共感,更希望能夠讓自己的創意影響到他人的想法。因此,說故事的技巧同時也是行銷管理需要的能力,我們亦可見近年來興起一陣「故事行銷術」的風潮。
那麼,從古至今,說故事有哪些技巧或變化呢?演說者或作者應當要注意的事項有哪些?我們如何運用故事的能力帶來改變?本次演講將一步一步帶各位掌握說故事的技巧。
首先,李維晏老師以亞里斯多德的辯論術開場,當中有三大要件:(1)信譽 (Etho)、(2)情感 (patho)、(3)邏輯 (logo)。如果用更貼近現代的語彙說,就是(1)身分與專業、(2)添加情緒、(3)對照過往經驗。例如在日常對話裡,人們常常會強調某種身分地位,以取得話語的可信度。或者,以過往已成慣習的經驗、事件來勸說某人,也能有效增加說服他人的機率。當然,辯論修辭亦可適時地添加情感成分,這是我們最習以為常的說話方式。
而說話技巧是否還有具體而微的作法?難道只學會說話與陳述就好了嗎?接著演講便進入到下一個核心:「贏得人心:說得一口好故事」。
在辯論的場合,想要贏或許可以只陳述事件,但是贏得人心就必須要有故事,才能連接觀眾自有的情感經驗。那麼,故事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呢?一樣可以分成三個部分,並須具備詳細的要素:
(一)背景 setup:主角、時間、地點。
(二)衝突 conflict:困難、事件。
(三)結果 resolution:催化劑、反應、轉變。
每一個故事都需要先有背景設定,並給予角色面對困難的機會、在掙扎中克服,而最終結果必須有角色對事件的反應與行為轉變。具備基本架構後,當講者在設計一個故事時,應該還須同時思考兩件事。由內來說,他需要思考「這個事件對我有什麼感覺?」;於外而言,則是「變成故事時,我要怎麼啟發別人?」唯有強迫自己提出以上兩個問題,講者才能明確知曉刻劃人物所要傳達的意志究竟為何,也才能檢視與修正自己的故事。
接續以上,在我們傳達故事的意志時,就正式進入了「說服的階段」。這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初階是「告知他人」,進階則為「說服他人」。多數人可能只停留在第二階段,聽眾與講者的連結只是在聆聽上的接受、理解。而第三個階段,同時也是最難的,便是「動員他人」。不僅僅是了解彼此的意圖,更期望聽者能夠起身投入,即付諸實際行動。既然如此,就可以再轉入下一個重要概念:「哈佛故事模式」。進一步了解如何藉由說故事來鼓舞他人行動。
「哈佛故事模式」又可以稱為「公眾演說 (Public narrative)」,其關懷重點在於培養「領導能力 (Leadership)」與「組織能力 (Organizing)」。一個只會大聲疾呼的領袖,不如一個會說故事的領導者。那麼,好的領導者要如何藉由故事來動員、組織他人,並讓有志一同的夥伴拿出資源來共同合作呢?
首先,在說服他人的過程中,「勇氣」往往是最難被喚醒的要素。出於勇氣,才能推動他人願意為了某一理想而改變。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領導者需要藉由故事來讓聽眾參與到一個共同體裡,意即體認到我們面臨著相同且急切的問題。投身於行動,就會成為每個人的渴求,自然也就會生出改變的勇氣。
說到此,該如何喚起一個人的勇氣?那就是「讓對方也參與你所說的故事,而沒有辦法置身事外」。若用一句話來說,即為 ── Story of Self, Us, and Now。因此,領導者該從此處著手設計故事。第一是Self,是在自己的故事,先找到感動自己的事情;第二為Us,將共通的議題展示在故事裡,引起他人關注的動機,建立講者與聽眾間的關聯;第三則是 Now,這一刻的故事,便是從聆聽到起身行動,而在呼籲大眾行動時,也要提供好的行為策略、改變的方向與建議。
依照上述的方針設計故事看似簡單,但更基礎的問題或許在於:我們要怎麼產出故事?在說故事之前也必得有經驗、事件可供取材。但我們怎麼知道那些故事值得、應該訴說呢?在此階段的尾聲,李維晏老師提點在座的同學思考以下問題:生活中是否有令你不滿意的地方?如果有,那就是故事開始的地方。當我們面臨挑戰與渴望轉變時,訴說的渴望就會自然而然產生,也就可以開始動手設計屬於你自己的故事了。
接著是個案分享的環節。故事可能往往來自對生活有所不滿之處,所以負面經驗也不可避免地會成為故事的核心。那麼同學應該要如何書寫,才能適當表述觀點、與聽眾建立連結?李維晏老師認為,應該要先思考三個問題:(1)作者如何把讀者拉進來(2)作者如何讓讀者共感(3)作者如何提出行動。
第一,當我們表述經驗時,切勿以氣憤的方式將自己的情緒傳達給觀眾,這會使觀眾感覺到被指責,而中斷了講者與聽眾間的連結。所以要把讀者拉進故事裡,有兩個技巧可以使用:一是「換位」,先以旁觀者、第三人稱的角度開始敘事,從他的問題──我的問題──我們的問題,以此巧妙地將情感經驗轉渡到聽眾身上。二是「隱喻 (metaphors)」,用已知的物件意象,隱諱地表達具個人情緒或有爭議性的事件,也是極高明的手法。
第二,如何讓讀者共感?可以運用大眾熟知的隱喻,或是增加對比 (Contrast)、故事轉折 (twist)、共享經驗 (Shared experience) 等等,都是可行的手法。而有一個有趣的數字法則:「三的法則 (Rule of 3)」,當說話者需要強調某個概念的重要性時,就請說上三次,不僅能夠給接收者留下深刻印象,情緒亦會隨著複述而加重,這也是引起共感的好方式。
第三,在提出行動時,呼籲訴求應該要謹記「簡單 (Simple)」與「可行性 (achievement)」兩大原則,亦即不要想著一蹴可幾,從確實可行的方案著手,才不會令大眾卻步。此外,化為書面訴求時,詞藻美句是大忌,因為那是雕飾過的東西。如前所說,簡單明瞭才方便於記憶與實踐。
演講將屆尾聲,李維晏老師再次強調,透過故事推銷創意、表達訴求,已經是當前的趨勢。從口頭到實際行動,雖然不是一項容易達成的目標,但每個人心中都還是能有 Calling for action 的願望。若我們渴望有所成長,就請從說故事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