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主題書展】尋回原路:西拉雅族的正名之路
|
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將原住民族群劃分為「高砂族」及「平埔族」。中華民國政府來臺後,以日治時期戶口名簿作為判斷原住民的依據,並於1954年頒布行政命令:「居住於平地之平埔族應視為平地人,列入平地選名冊。」從此,包含西拉雅族在內的許多平埔族群便喪失原住民身分直至今日,儘管後續開放補辦登記等程序,但仍因各種原因導致部分原住民族未登記。
誰是原住民(族)?長久以來他者的分類為原住民(族)設下邊界,影響族群認同。而今,在西拉雅族人的努力下,2022年10月28日憲法法庭判決現行《原住民身分法》第2條違憲,是重啟思考族群身分認定的契機。本期書展,原圖中心邀請您一同認識西拉雅族獨特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境遇,走一趟西拉雅族的正名之路。
點此觀看內文與書單。
展出時間|2023年7月1日至8月31日
展出地點|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B1)
主辦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
|
|
|
2023 vaqu「法巫」小米英雄集點抽獎活動
|
有一名叫「卡拉魯」的女孩,嫁到地下的一個村莊,村莊非常富裕並擁有很多的小米、豆及地瓜等作物,卡拉魯把小米藏在頭髮裡,豆類藏在裙子腰束裡,玉米藏在腋下裡,她告訴地下的人說:「我想要上去看看我的父母是否健在」,當她穿過地洞回到部落時,發現藏在頭髮裡的小米,有一部分不見了,只好將剩下的作物帶回部落種植,卻還是無法讓族人溫飽,請你幫幫卡拉魯種植更多的小米,帶領部落渡過這次的難關。
點此觀看詳細活動資訊與獎品。
活動日期|2023年7月1日至12月30日。
活動時間|原圖中心之開館時間。(週一至週五:8:00-18:00;週六:9:00-17:00)
活動地點|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活動辦法|★歡迎讀者親臨原圖中心參加各項活動,或完成指定任務,即可獲得小米點數。
★每人不限次數參加集點活動,惟每人每天最多集2點。
★已兌獎的點數,將不再累積計算。每月並有抽獎活動,集點活動結束前舉行總抽獎活動,獎項豐富。
|
|
|
|
轉化、交織與再創造:泰雅族、太魯閣族、賽德克族社會文化變遷
|
時間|2023年4月28日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博雅教學館301教室
主講人|王梅霞(臺大人類學系教授)
與談人|林開世(臺大人類學博物館館長)
主持人|洪廣冀(臺大地理學系副教授)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國立臺灣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國立臺灣大學人類系學會、原住民族委員會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文/楊曉珞(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攝影/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文章來源/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轉化、交織與再創造:泰雅族、太魯閣族、賽德克族社會文化變遷》是王梅霞教授於2023年3月甫出版的新書,內容涵蓋了她多年來對此三族群的研究及長期關切的議題。主持人洪廣冀教授開場便指出這本書的影響力,例如將泰雅族社會中重要的gaga放在日常生活的實踐中去討論,將其當作是一種社會範疇,而不是像過去把gaga當成有明確邊界的社會組織或戒律去討論。書中從清代到日治初期,討論當時泰雅族如何跟外界展開交換,並且在交換之中轉化和再創造,又延伸到太魯閣族、賽德克族的情緒、文化資產等議題,內容精彩。……。
點此觀看全文。
|
|
|
|
殖民、反殖民與臺灣原住民族運動的起源
|
時間|2023年5月4日
地點|國史館
主講人|陳偉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文/JL、圖/國史館
現今社會大眾對原住民族運動的理解通常源自於1980年代正名運動和還我土地運動等議題,陳偉智老師今天的演講以日治時期為起點,藉此探討並釐清歷史脈絡及根源,同時也能對當代原住民運動有所啟發。
演講一開始,陳老師提出兩項前提,首先是關於「臺灣原住民」和「原住民族」這樣整體的概念於何時產生。雖然已知1993年修憲之後正式確立了臺灣原住民族群的法定概念,但在此之前,個別部落到整體泛群的認同是在歷史中逐漸形成。其次,關於「還我土地」運動,需要釐清這並非從1980年才開始的議題,而是有其歷史根源。原住民族運動的起源可追溯回自17、18世紀原住民與現代化國家或資本主義經濟接觸後,所產生的一系列的衝擊與問題。而這段歷史包括日治時期的行政措施、族群分類以及原住民治理措施所產生的影響。……。
點此觀看全文。
|
|
|
|
你所不知道的Arase阿拉斯
|
時間|2023年5月26日
地點|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主講人|Arase 阿拉斯
主辦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文/ipi、圖/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來自屏東縣霧臺鄉好茶部落及高雄市茂林區茂林部落魯凱族Arase阿拉斯,畢業於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卻因原住民身分一路上遭遇許多不友善的眼光,希望透過講者分享個人生命經驗,吸引大眾關注原住民文化族群議題,多面向思考與尊重各文化間之差異。
Arase詢問參加者是否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工作,大家分別回答「表演老師、網紅、歌手、原視節目主持人及舞台劇演員」等等答案。Arase正式介紹自己是「確定無法畢業的研究生與師培生、學校兼課教師舞台劇演員、駐唱歌手、主持人、甜點二廚、電視節目企劃、執行製作、影像剪接後製、平面視覺設計新手、podcaster、類網紅(不是網紅的網紅)」。但為何Arase會介紹自己是「確定無法畢業」? ……。
點此觀看全文。
|
|
|
|
魯凱族傳統花環bengelrai的故事
|
時間|2023年6月10日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B1國際會議廳
主講人|柯姶巧
主辦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文/黃紫秋、圖/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本活動由原住民族委員會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主辦,邀請到拉鎧家族工坊創辦人柯姶巧講師,介紹魯凱族文化風俗,並帶大家體驗魯凱族傳統花環bengelrai的編織過程。
魯凱族人頭上配戴著一頂象徵自我認同、象徵身份地位,且飽含生命故事的花環。老師先介紹正式場合所配戴的額式百合花環,此為結合生命禮儀,承載著族人成長歷程、地位的花環,族裡的男孩、女孩足歲之時,雙親便會向耆老請求,替幼孩戴額式百合。平鋪於額上的百合,帶有族人對年輕一代的期許,一雙雙佩戴、整理花環的手,將文化代代傳承下去。接著是族人日常生活中所配戴的花環,由百合花、黃水茄、萬壽菊、玉羊齒等植物,搭配季節、就地取材使用編織而成。……。
點此觀看全文。
|
|
|
|
【圖書】大學中原住民族文化永續教學的課程研究
《大學中原住民族文化永續教學的課程研究》
吳天泰 主編
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2022
文/Mutulavay
如何在教學場域中,發展屬於原住民族為主體性的文化思維?如何在大學現有的課程設計中,面對殖民教育的思潮?國立東華大學(以下簡稱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吳天泰教授與研究團隊集結自2014年至2022年,以原住民族文化為核心的教育研究,跨領域地探討族群文化教育的執行及未來發展,其中包過紐澳原住民高等教育機構與臺灣原住民民族學院的特色分析、原住民族文化知識在教學現場的觀察與反思、文化學習的轉化歷程與教學對話等,目的在於共同思考如何解放師生、大學與部落的對話及互動關係?如何以多元文化與跨領域的思考方式,共同營造文化知識生成及流動的場域?……。
點此觀看全文。
|
|
|
|
【圖書】觀光人類學:旅行對在地文化的深遠影響
《觀光人類學:旅行對在地文化的深遠影響》
Erve Chambers 著
李宗義、許雅淑 譯
游擊文化,2019
文/葉芊均
觀光活動越來越蓬勃,各種旅遊套裝方案讓人眼花撩亂,旅行也成為時下許多人閒暇之餘的首選活動。然而,觀光活動對於地方社區會有什麼影響?該從什麼角度理解人類的觀光行為?厄夫.錢伯斯(Erve Chambers)從人類學的角度分析「觀光」之於一地的影響,將焦點集中在觀光作為一種文化實踐,並界定觀光是由各式各樣的旅遊組成,包括對於異地的自覺經驗。探討觀光對於當地的衝擊時,作者指出,其著重於旅人與當地人的關係,而非過去強調旅人經驗,當地人只作為接受者的論述。……。
點此觀看全文。
|
|
|
|
【原住民族繪本】maljialjian a qaciljay神奇的黑石、Hudas Tahai Kaiunian Tu Lukis達海爺爺的木雕
《maljialjian a qaciljay 神奇的黑石》
gesi giling(阮翠芳)文;tjaiwan giling(阮玄)圖
百科科技,2022
《Hudas Tahai Kaiunian Tu Lukis達海爺爺的木雕》
洪宏 文;陳彥儒 圖
王武榮 族語翻譯
玉山社,2019
文/tjaiwan parilaw
《maljialjian a qaciljay神奇的黑石》是排灣族語繪本,內容述說過去部落族人於活動祭儀期間,因為不慎重視傳統禁忌,仍上山農事,招致毒蛇咬傷。幸而,有一塊「神奇的黑石」救活了族人。據族人轉述,這塊黑石是來自瑞士的天主教宣教士,聽說只要將這塊石頭放在傷者的患部,石頭便會緊緊依附在傷口上,一直到吸完毒液後便自然脫落,病人也因此獲救。而本書文字作者gesi giling的父親,以及醫護人員也十分好奇這塊石頭。
然而,隨著外國宣教士的逝去、曾經使用過石頭的族人也大多不在,如今這塊神奇黑石取得不易,且難以確認其真正的醫療功效,關於黑石治癒族人的神奇故事也漸漸被遺忘。透過gesi giling在部落尋訪耆老後所採集的文字紀錄以及tjaiwan giling的繪畫,重新將這個故事記錄下來,讓更多人知道與傳講。……。
點此觀看全文。
|
|
|
|
Tuvute Pamoja: Short Stories In African Languages
|
|
|
CTPILS臺菲原住民知識在地知識及永續發展海外科研中心
網站連結:https://www.ctpils.com
整理:吳慈恩
臺菲原住民知識在地知識及永續發展海外科研中心由國立政治大學、菲律賓省立伊富高大學合作成立,並由夏威夷大學瑪諾亞分校、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跨國交流、合作。CTPILS透過辦理工作坊、研討會及講座等活動,推動原住民知識與永續發展之討論,更長期舉辦臺灣與菲律賓兩地之交流互訪與踏查,雙邊利用學術、社區的合作和跨國經驗交流,期許能對當代環境與社會議題提出更多解方。
點此觀看全文。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