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指揮中心正式解編,臺大疫病門診經過一千多個日子也正式結束,回復醫療常規。醫院進入醫院評鑑的準備及條文盤點,反思醫院教學中心中的教學使命和策略。2023年4月23日臺大醫學院舉辦醫學教育研習會,規劃重量級的學者分享演講教學歷程的努力和成果。除我們系的教學主委李亞芸老師外,還有湯佩芳老師及分院治療師陳彥樺一起來研習,從虛擬實境的應用到AI的倫理議題,看見科技帶來的應用和挑戰。臺大醫師劉子弘在哈佛交換兩年的經驗分享及回臺灣在慈濟醫院於疫情間努力,對醫學教育有進一步反思。
醫學教育塑造醫院文化和健康照護的社會願景
醫學教育不斷進步專精,已經有許多的理論應用內涵,具有專科或次專科的規模,許多醫學中心都有教學型主治醫師,專職臨床教學精進,台大醫學院也有教學軌的教師升等制度,教學實踐不在只是個人的教學經驗和價值判斷,教育部也推動教學研究,以教學現場發出實務問題進行探索。良好醫學教育的價值,不只探討促進教學成效,也更深遠的影響醫學後進專業態度和發展,塑造整個醫學院及醫院的文化和建立追求民眾健康照護的社會價值。
醫學教育者:享受當下、教學相長、培養觀察反思同理溝通能力
醫學教育者如何教育學生?建議以下清單:閱讀醫學教育相關期刊文獻,建立師徒關係,加入醫學教育社群,同儕彼此教導,評估自己在醫學教育的付出,分享教學成果,以報告,工作坊或發表形式,傾聽學生建立關係優化學習,探索相關的社群媒體和線上教學,保持開放迎接新事物,將參與活動記錄到自己的教學歷程檔案,最重要的是享受當下。
進行教學活動的可以自我評估檢核清單包括從理論表達學生參與和心理安全
醫學教育者於教學過程可以問自己的問題:是否運用特定的教學理論,對課程參與者作何教學假說,安排怎樣的潛在課程(hidden curriculum)。講師本身的眼神口與肢體表達如何,對注意力期限(attention span)、(認知負荷(cognitive load) 、學習情緒(emotion on learning)、教學科技(Ed tech)、資訊圖表 (infographics)、學生參與度 (engagement)、互動度 (interactivity)、多元包容(Diversity/inclusivity)。營造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學習共同體 (learning community)與心理安全 (psychological safety)。考慮多元面向設定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實證的成效、收集回饋,留意教學發展趨勢,可以在未來以學術分析表達質量性結果。
以勝任能力為導向的醫學教育為主軸導入跨領域科技與國際交流
當代醫學教育以勝任能力為導向的醫學教育(competency-based medical education)為主軸,以跨領域團隊照護 (interprofessional education)實踐全人照護。以此主軸發展在地特色的臺灣脈絡下的醫學人文教育,科技導入教學與評量,如APP軟體,虛擬實境(VR)或擴增實境(AR)教案,AI輔助臨床決策等,進行國際交流彼此學習。
物理治療教學評鑑標準促進教育研究和實踐的精進
物理治療教育認證委員會(Commission on Accreditation in Physical Therapy Education, CPTE)是經美國教育部認可的機構,可授予物理治療師的教育計劃的認證資格。CAPTE的任務包括“建立和應用標準,以確保物理治療師的準備工作的質量和持續改進,並反映出教育,研究和實踐的不斷發展”。所設立的標準包括:教育計畫的願景目標契合,持續的改進,以誠信正直的方式進行,教師具資格擔負教育責任,所訓練畢業學生符合社會不同族群的需要,具有完整多元的課程規劃,課程規劃包含內涵、學習經驗、評估等過程使學生畢業後能進入物理治療職場並能於不斷挑戰的健康生態中終身學習、課程有具體的行政空間和財物資源支持。CPTE並定有建立明確的細項條文和具體符合實證,是我們可以持續精進的方向。
以上圖片為波蘭學者來訪之系館合影照,學者因王興國老師申請112年度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補助【有無大腿後肌傷害之運動員其肌肉的組織特徵】計劃案來訪。